地下连续墙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21336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地下连续墙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换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建筑施工项目的地下室施工中,由于场地、安全或资金等原因,常常需要进行分期施工,分期施工时常以地下连续墙为分隔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将连续墙拆除,将前后两期地下室连成一体。为保证地下室能相互贯通成一整体,就必须处理好前后期施工部分的换撑问题。
[0003]目前现有的换撑施工方法相对比较粗糙简单,没有更加细化的节点,且钢筋无法实现端头搭接和错开一定长度。如图13,在现有常见的实际施工中,地下室楼板88直接连接于地下连续墙11a。这样的结构首先不利于拆除地下连续墙11a,拆除过程中会对地下室楼板88造成破坏;其次,施工需反复浇筑和拆除,耗材耗力,重复利用率很低;另外,穿设于地下室楼板88内的钢筋77a也不易定位,不便于前后两期地下室钢筋对接。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缺失,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在考虑到保证换撑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续钢筋的连接质量、换撑施工的难易程度、绿色施工循环使用、实用性等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换撑结构,利用地下连续墙搭设支架并设置换撑结构,进而浇筑形成地下室楼板并对接钢筋,以减少换撑施工的难度,并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效率及质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续墙换撑结构,包括:
[0007]地下连续墙;
[0008]楼板浇筑区域,位于地下连续墙的侧部,楼板浇筑区域包括模板以及设于模板上的楼板钢筋;
[0009]钢筋模板上且位模板上且位于楼板浇筑区域与地下连续墙之间,换撑单元包括多个换撑体,换撑体沿地下连续墙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换撑体包括一第一支撑端与一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抵靠于地下连续墙,相邻的换撑体的第二支撑端之间设置隔离带形成楼板浇筑区域的侧模,至少部分楼板钢筋贯穿第二支撑端形成接驳段。
[0010]本实用新型种连续墙换撑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通过设置换撑体,方便定位穿射钢筋,钢筋钢筋对接工序的准确性及效率;同时配合隔离形成浇筑区域以及隔离区域,以此将地下连续墙与浇筑后的楼板彻底隔离开,进而便于顺利形成楼板;后续轻松拆除地下连续墙以及换撑体而保证不会对楼板产生破坏,换撑体可重复使用,以增加构件的重复利用率,节省施工成本。
[0012]优选地,第一支撑端具有一第一侧板,第一侧板抵靠于地下连续墙的墙面,第二支撑端具有一第二侧板,相邻的两个第二侧板之间通过隔离带封闭连接,多根楼板钢筋分别穿过第二侧板以及隔离带进而向地下连续墙的墙面延伸。
[0013]优选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固接有多个支撑梁,支撑梁朝向地下连续墙的墙面,相邻两个支撑梁之间具有间距,支撑梁上固接有吊耳,楼板钢筋穿过间距从而进行后续搭接,以此,增加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楼板顺利浇筑成型。
[0014]优选地,第一侧板与多个支撑梁之间、以及第二侧板与多个支撑梁之间固设有加劲梁,加劲梁沿地下连续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楼板钢筋穿过加劲梁。
[0015]优选地,加劲梁为工字梁,上下两个加劲梁相互皇叠,多块加劲板固设顶紧于加劲梁的翼缘之间,耳固接于加劲梁上,以此,进一步加强换撑体自身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承受更大的浇筑挤压力。
[0016]优选地,第一侧板的两端向地下连续墙弯折并抵靠于地下连续墙的墙面,进而第一侧板的板面与地下连续墙的墙面之间形成待浇筑的封闭间隙。由于地下连续墙的墙面可能非常粗糙,致使换撑体不能很好抵靠于墙面,因而通过形成该封闭间隙并浇筑混凝土,以此,保证换撑体能充分与墙面紧密贴合。
[0017]优选地,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固接有封板,封板朝向地下连续墙的墙面,进而第一侧板的板面与地下连续墙的墙面之间形成待浇筑的封闭间隙。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墙换撑结构中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对应于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对应于图2中单个换撑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对应于图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中搭设支架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中放置换撑体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中安装隔离带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中拆除连续墙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续墙换撑结构中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对应于图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墙换撑结构中第三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对应于图1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13为现有换撑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2]实施例一:
[0033]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墙换撑结构中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连续墙换撑结构,以用于在地下连续墙I的两侧浇筑形成地下室楼板,并便于对接延伸出地下室楼板的楼板钢筋7。该换撑结构包括搭设于地下连续墙I与楼板浇筑区域之间的换撑单元,该换撑单元包括:竖向的支架2,沿地下连续墙I的长度方向搭设;模板3,水平铺设于支架2上并紧靠于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楼板浇筑区域形成于模板3上;多个换撑体4,分别沿地下连续墙I的长度方向逐个水平设置于模板3上,相邻两个换撑体4之间具有间隔6,每个换撑体4包括相对而置的第一支撑端以及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抵靠于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多个隔离带5,分别侧立于模板3上且沿第二支撑端首尾连接于前后相邻的两个换撑体4之间,进而形成封闭的上述间隔6,通过第二支撑端与隔离带配合形成楼板浇筑区域的侧模;多根楼板钢筋7,分别垂直穿过上述换撑体4的第二支撑端以及隔离带5进而向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垂直延伸进而形成接驳段。
[0034]参照图2,为对应于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每个换撑体4具有侧立且相对平行的第一侧板40与第二侧板42,第一侧板40位于上述的第一支撑端,第一侧板40的两端向地下连续墙I弯折并抵靠于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或者,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固接有封板,封板朝向地下连续墙的墙面,进而第一侧板40的板面与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之间形成待浇筑的封闭间隙41。如图2的阴影部分,由于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可能非常粗糙,致使换撑体4不能很好抵靠于墙面,因而通过形成该封闭间隙41并浇筑混凝土,以此,保证换撑体4能充分与墙面紧密贴合。第二侧板42位于上述的第二支撑端,上述的隔离带5首尾封闭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侧板42之间,多根楼板钢筋7分别垂直穿过第二侧板42以及隔离带5进而向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垂直延伸。
[0035]参照图3,为对应于图2中单个换撑体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侧板40与第二侧板42之间垂直固接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梁43,支撑梁43垂直朝向地下连续墙I的墙面,相邻两个支撑梁43之间具有间距44,支撑梁43上竖立固接有吊耳45,楼板钢筋7穿过间距44从而进行搭接,以此,增加第一侧板40与第二侧板42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楼板顺利浇筑成型。
[0036]参照图4,为对应于图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结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