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障警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61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路障警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障警示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充气式路障警示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的路障警示器10放置于施工道路旁以作为车辆及行人的警告标示,路障警示器10包括一底座11,及一由底座11顶面朝上延伸的锥体12,底座11与锥体12一体成型且为塑料材质所制成,锥体12外表面可粘贴反光警示标签(图未示)以增加路障警示器10在夜间的警示作用,然而此类型的路障警示器10体积大,收藏时易占空间。
如图2所示,另一种广泛应用的路障警示器20同样包括一塑料材质的底座13,及一锥体14,锥体14为一软性不透气的布料或塑料皮所制成,锥体14外表面邻近底座13处设有一可供充气用的气嘴131,当要使用时可经由气嘴131向锥体14内部充气,使锥体14概呈直立状,当要收藏时,可借由气嘴131将锥体14内部的气体排出,使锥体14方便收折并减小收藏时的体积。然而此类型的路障警示器20重量较轻,且只靠底座13支撑,因此当风大时容易倾倒或被吹走,而无法达到警示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收藏且不占空间的可充气式路障警示器。
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包括一底座、一囊体及一充气装置。
底座具有一基板、一设置于基板上的壳体,及一由基板与壳体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间。囊体可收折地设置于壳体上,并界定出一充气空间。充气装置具有一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阀体、一与充气空间及阀体相连通的气管,及一设置于阀体一侧用以将气体经由气管打进充气空间内的打气单元。
阀体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的管体、一由管体界定出且与气管相连通的气体流道、一形成于管体一侧的第一侧壁,及一设置于第一侧壁外侧且与打气单元相接合的第一围壁,该第一侧壁具有至少一使气体流道与打气单元相连通的进气孔。
打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且接合于第一围壁的中空外壳、一可移动地穿设于中空外壳内且将气体打进气体流道的打气杆,及一穿设于第一侧壁且盖覆于进气孔内侧的单向阀片。
打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且接合于第一围壁的中空外壳、一设置于中空外壳外的马达、一设置于中空外壳内且与马达接合以将气体打进气体流道的扇叶,及一穿设于第一侧壁且盖覆于进气孔内侧的单向阀片。
当单向阀片受中空外壳内的气压作用时会远离进气孔而使气体经进气孔流向气体流道,当单向阀片未受中空外壳内的气压作用时则盖覆于进气孔上使气体流道内的气体无法经进气孔流向中空外壳内。
阀体包括一由管体另一侧周缘处径向朝外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一由第二侧壁周缘轴向朝外延伸的第二围壁,充气装置还具有一设置于第二围壁用以将充气空间内的气体经由气管排出的放气单元,放气单元包括一与第二围壁相接合的盖体、一设置于第二围壁内的压板、一设置于第一侧壁与压板之间的弹性元件、一螺接于盖体中间处且可驱使压板移动并部分露出壳体外的放气旋钮,及一设置于第二围壁内且抵接于第二侧壁的防水垫片,盖体具有至少一使气体流道与外部相连通的排气孔。
当放气旋钮旋至一闭气位置时,压板抵接于该防水垫片,使气体流道内的气体无法经由排气孔排出,当放气旋钮旋至一放气位置时,弹性元件驱使压板远离防水垫片,使气体流道内的气体经由排气孔排出。
路障警示器还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囊体下方的发光单元、一用以感测外界亮度且适时控制发光单元亮度的感光单元,一设置于基板上且与感光单元及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电源供应单元,及一设置于基板上用以控制电源供应单元启闭的开关单元。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的反光罩、一设置于反光罩内的第一电路板,及一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感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且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及一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上可随外界亮度不同而对应产生不同电阻值的光敏电阻。
路障警示器还包括一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充气装置相对侧的配重件,配重件为一内部可容置液体的袋体,也可为一硬质块体。
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实施例,借由充气装置的打气单元将囊体的充气空间充气,因此在使用状态时,囊体会概呈锥形状,且借由配重件的配置,使底座能稳固地定位,而不会发生被风吹走或倾倒的情形。另一方面,借由充气装置的放气单元将囊体的充气空间气体排出,因此在不使用的状态时,囊体可收折以便于收藏,并可减少收藏空间的占用。此外,借由感光单元感测外界亮度并适时控制发光单元的亮度,当外界亮度愈暗时,发光单元所发出光源亮度愈亮,使囊体的亮度更加显眼,以提高夜间的警示作用。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般路障警示器的一立体图。
图2是另一种一般路障警示器的一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一较佳实施的一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壳体的一立体图。
图7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基板的一立体图。
图8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一囊体组装于该壳体上。
图9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充气装置的一立体图分解图。
图10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阀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4中的直线11-11所取的一剖视示意图,说明一打气单元将气体打进该阀体的一气体流道内。
图12是一类似于图11的剖视示意图,说明该气体流道内的气体经由一盖体的排气孔排放至外部。
图1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该囊体的气囊收折后的状态。
图14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流程方块图。
图15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电路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二较佳实施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7是该第二较佳实施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8是该第二较佳实施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19是该第二较佳实施的一剖视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三较佳实施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四较佳实施的一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四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路障警示器200包括一底座2、一设置于底座2上的囊体3、分别设置于底座2内的一配重件4、一发光单元5、一感光单元6、一电源供应单元7、一开关单元8以及一充气装置9。
如图4、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底座2包括一概呈方形的基板21、一螺锁于基板21上的壳体22、一由基板21与壳体22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间23,及多数个设置于壳体22顶壁底面的定位件24。基板21邻近前侧处延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下承架211,基板21邻近后侧处设置有四概呈横卧L型的限位件212,二限位件212间隔邻近于基板21左侧处,另二限位件212则间隔邻近于基板21右侧处,又,基板21上凸设有四圆柱213,每二圆柱213间隔位于两左右方向配置的限位件212之间,且每二前后方向配置的圆柱213上设有一长形限位片214,该限位片214借由螺丝215锁固的方式定位于圆柱213上。此外,基板21中间处延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二凸部216,且邻近左侧处延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二定位柱217。
壳体22包括一设于顶壁处的圆形开口221、多数个环设于顶壁底面且邻近开口221处且可与所述定位件24的插销241相嵌接的凸柱222,及四个延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顶壁底面且与下承架211位置相对应的上承架223,又,壳体22右侧壁处设有一概呈十字型的导槽224。
囊体3包括一呈圆形的透明基片31,及一熔接于基片31上且为聚氯乙烯(PVC)材质的气囊32,基片31与气囊32共同界定出一充气空间33,基片31邻近周缘处设有多数个供插销241穿设的穿孔311,且基片31底面设有一使充气空间33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气嘴312,而气囊32外表面邻近顶端处粘贴有二条相间隔的反光警示标签321。在组装囊体3与壳体22时,将囊体3由壳体22底面穿出开口221,使基片31盖覆于壳体22的顶壁底面,且每一穿孔311对应于每一凸柱222位置,借由定位件24的插销241穿过穿孔311后与凸柱222相嵌接,即将囊体3的基片31定位于壳体22上。
发光单元5包括一设置于基板21中间处的反光罩51、一设置于反光罩51内的第一电路板52,及一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52上的发光元件53,发光元件53为一发光二极管(LED),反光罩51具有一供第一电板52容置的基壳511,及一设置于基壳511上用以将发光元件53所发出的光源集聚后反射出去的罩体512,该罩体512顶端周缘处朝外凸伸有二与凸部216位置相对应的突耳513,借由凸部216卡设于突耳513中间处,使罩体512能稳固地定位于基板21上。
感光单元6包括一与定位柱217位置相对应且与第一电路板52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61,及一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61上且可随外界亮度不同而对应产生不同电阻值的光敏电阻(CDS)62,第二电路板61借由螺锁方式定位于定位柱217,且以导线(图未示)与第一电路板52电连接,光敏电阻62外部套设有一支撑管63,及一盖合于支撑管63顶端的顶盖64,该支撑管63底端固接于第二电路板61顶面,用以保护光敏电阻62不因外力的影响而产生弯折或受损的情形。
电源供应单元7包括一设置于基板21并邻近凸部216右侧且开口朝底面的电池盒71、二设置于电池盒71内的电池72,及一可拆卸地盖合于电池盒71开口处的电池盖73,电池盒71邻近开口处设有一概呈矩形状的凹槽711,及一设置于凹槽711内的防水垫圈712,此外,借由导线的配置,可使电源供应单元7的电池72分别与发光单元5的第一电路板52以及感光单元6的第二电路板61电连接。
开关单元8包括一设置于基板21且位于电池盒71前侧具有开孔811的基架81、一设置于基架81上且可部份外露于开孔811处供使用者按压的下胶套82,及一设置于下胶套82上的上胶套83,上、下胶套83、82借由螺锁方式定位于基架81上,且上、下胶套83、82内设有一与电源供应单元7电连接的触动开关84,触动开关84底侧套设有一与下胶套82相抵接的抵接件841,借由按压下胶套82驱使触动开关84作动以控制电源供应单元7的开启与关闭。
配重件4设置于基板21邻近后侧处,其为一内部可容置液体的袋体,配重件4包括一设置于左侧边供液体承装于内的嘴部41,及一可拆卸地与嘴部41相接合的塞子42。在安装时,将配重件4的四角隅处分别与限位件212内侧相抵接后,借由限位片214抵压于配重件4顶面,并使螺丝215穿过限位片214后螺锁于圆柱213,配重件4即能稳固地限位于基板21上。
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充气装置9具有一为三向阀的阀体91、一设置于阀体91一侧与囊体3的基片31(图4)之间的气管92、一设置于阀体91右侧的打气单元93,及一设置于阀体91左侧的放气单元94。阀体91包括一圆柱形管体911、一形成于管体911右侧的第一侧壁912、一由第一侧壁912周缘轴向朝右延伸的第一围壁913、一由管体911左侧周缘径向朝外延伸的第二侧壁914,及一由第二侧壁914周缘轴向朝左延伸的第二围壁915。管体911界定出一气体流道916,及一设于外表面使气体流道916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气嘴917,气管92的两端分别套接于第一气嘴312(图4)与第二气嘴917,使充气空间33(图4)与气体流道916相连通。第一侧壁912设有一位于中心处的卡孔918,及三环设卡孔918的进气孔919,卡孔918与进气孔919使气体流道916可与外部相连通。
打气单元93包括一与第一围壁913位置相对应的气筒状中空外壳931,及一可移动地穿设于中空外壳931内的打气杆932,打气杆932具有一截面概呈十字型的杆体933、一设置于杆体933左侧的活塞934、一套设于活塞934上的防水垫圈935、二可卡接于杆体933右侧端处的握把盖936,及一与卡孔918位置相对应的单向阀片941。
放气单元94包括一与第二侧壁914位置相对应的防水垫片942、一设于防水垫片942左侧的压板943、一设于单向阀片941与压板943之间的弹性元件944、一可套设于第二围壁915上的盖体945,及一螺接于盖体945中心处的放气旋钮946。单向阀片941具有一轴部947,轴部947右侧设有一第一片体948,轴部947左侧设有一面积大于第一片体948的第二片体949,防水垫片942中间开设有一开孔950,弹性元件944为一压缩弹簧,而盖体945设有四排气孔951。
在组装充气装置9时,将第一围壁913内表面涂胶后套设于中空外壳931外表面,使第一围壁913与中空外壳931相粘接,同时将杆体933与活塞934穿设于中空外壳931内,使杆体933可带动活塞934在中空外壳931内往复移动。另一方面,将单向阀片941的轴部947穿设于卡孔918,使第一片体948抵接于第一侧壁912右侧,而第二片体949抵接于第一侧壁912左侧并盖覆于进气孔919,接着将防水垫片942贴覆于第二侧壁914,弹性元件944穿设于开孔950且其一端抵接于第二片体949,之后将压板943置入第二围壁915内,使弹性元件944另一端抵接于压板943右侧,此时将盖体945套设于第二围壁915后,以螺锁方式定位于第二围壁915,最终将放气旋钮946螺接于盖体945中心处并且与压板943左侧相抵接。
如图4及图8所示,将组装后的充气装置9置于壳体22的上承架223,并将杆体933凸出于中空外壳931右侧处穿出壳体22右侧壁的导槽224,再将组装后的壳体22螺锁于基板21上,借由上、下承架223、211的限位,使充气装置9能稳固地定位于底座2内,最后将握把盖936卡接于杆体933的右侧端处,即完成路障警示器200的组装。
如图4及图11所示,当放气旋钮946在一闭气位置时,压板943抵接于防水垫片942左侧,此时气体流道916内的气体无法经由排气孔951排出,因此于打气杆932的握把盖936处施加一轴向的压力,使活塞934将中空外壳931内的气体往进气孔919的方向推送,单向阀片941的第二片体949受进气孔919的气压作用下,会远离与第一侧壁912的抵接位置,同时气体会经由进气孔919流通至气体流道916内,于是气体流道916内的气体即可经由第二气嘴917流通至气管92,再经由气管92传送至囊体3的充气空间33内,借由打气杆932于中空外壳931内的往复运动,可持续对囊体3的充气空间33充气,当充气空间33内的气体饱和时,囊体3的气囊32即成为如图3中所示的锥形状。
如图12及图13所示,将放气旋钮946以一如箭头V(图13)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放气旋钮946会逐渐远离盖体945,同时弹性元件944的弹性回复力会驱使压板943远离与防水垫片942的抵接位置,气体流道916内的气体即可经由防水垫片942的开孔950流出,并经由压板943与第二围壁915之间的缝隙流通至排气孔951排出。当打气杆932不作动时,单向阀片941的第二片体949盖覆于进气孔919,因此气体流道916内的气体无法流通至中空外壳931内。当囊体3的充气空间33(图4)内的气体均由排气孔951排出后,即可将气囊32收折,以便于收藏时不占空间。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当路障警示器200在使用状态时,由于有配重件4的配置,因此底座2能稳固地设于施工道路旁时,不会因风大而被吹走或倾倒。同时参阅图14的电路方块图,使用者借由按压开关单元8的下胶套82,使发光单元5的发光元件53发亮,该发光单元5所散发的光源使得囊体3的气囊32看起来更加醒目。另一方面,借由感光单元6的光敏电阻62感应外界的亮度愈低而产生的电阻值愈小,使得发光元件53的发光效率即相对提高,反之,光敏电阻62感应外界的亮度愈高而产生的电阻值愈大时,发光元件53的发光效率即相对降低,因此当天色渐渐昏暗时,发光元件53的发光效率提高使气囊32的亮度更加显眼,更能提高夜间的警示作用。又,该电路方块图的详细电路图如图15所示。
如图16、图17、图18及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整体构造与组装方式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充气装置9的阀体91及打气单元96略有不同。阀体91的第一围壁920由第一侧壁912的外侧轴向朝外延伸而成,且第一围壁920外径小于管体911外径。打气单元96包括一设置于基板21上且与第一围壁920相粘接的中空外壳961,中空外壳961具有一下壳盖962及一盖合于下壳盖962上的上壳盖963,打气单元96还包括一设置于下壳盖962下方且与电源供应单元7电连接的马达964,及一设置于上、下壳盖963、962之间且与马达964相接合的扇叶965,借由开关单元8的一按钮(图未示)控制马达964带动扇叶965转动,同样能使中空外壳961内的气体流通至气体流道916内。
如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整体构造与组装方式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路障警示器300的配重件4为一硬质的水泥块体。
如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路障警示器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其整体构造与组装方式大致与第三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路障警示器300的配重件4为一硬质的水泥块体。
归纳上述,上述二实施例中的路障警示器200、300,借由充气装置9的打气单元93、96将囊体3的充气空间33充气,因此在使用状态时,气囊32会呈锥形状,且借由配重件4的配置,使底座2能稳固地定位,而不会发生被风吹走或倾倒的情形。另一方面,借由充气装置9的放气单元94将囊体3的充气空间33气体排出,因此在不使用的状态时,囊体3的气囊32可收折以便于收藏,并可减少收藏空间的占用。此外,借由感光单元6感测外界亮度并适时控制发光单元5的亮度,当外界亮度愈暗时,发光单元5所发出光源亮度愈亮,使气囊32的亮度更加显眼,以提高夜间的警示作用,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路障警示器包括一底座,具有一基板、一设置于该基板上的壳体,及一由该基板与该壳体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间;一囊体,设置于该壳体上,该囊体界定出一充气空间;以及一充气装置,具有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阀体、一与该充气空间及该阀体相连通的气管,及一设置于该阀体一侧用以将气体经由该气管打进该充气空间内的打气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阀体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的管体、一由该管体界定出且与该气管相连通的气体流道、一形成于该管体一侧的第一侧壁,及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外侧且与该打气单元相接合的第一围壁,该第一侧壁具有至少一使该气体流道与该打气单元相连通的进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打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接合于该第一围壁的中空外壳、一可移动地穿设于该中空外壳内且将气体打进该气体流道的打气杆,及一穿设于该第一侧壁且盖覆于该进气孔内侧的单向阀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打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接合于该第一围壁的中空外壳、一设置于该中空外壳外的马达、一设置于该中空外壳内且与该马达接合以将气体打进该气体流道的扇叶,及一穿设于该第一侧壁且盖覆于该进气孔内侧的单向阀片。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当该单向阀片受该中空外壳内的气压作用时会远离该进气孔而使气体经该进气孔流向该气体流道,当该单向阀片未受该中空外壳内的气压作用时则盖覆于该进气孔上使该气体流道内的气体无法经该进气孔流向该中空外壳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阀体包括一由该管体另一侧周缘处径向朝外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一由该第二侧壁周缘轴向朝外延伸的第二围壁,该充气装置还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围壁用以将该充气空间内的气体经由该气管排出的放气单元,该放气单元包括一与该第二围壁相接合的盖体、一设置于该第二围壁内的压板、一设置于该第一侧壁与该压板之间的弹性元件、一螺接于该盖体中间处且可驱使该压板移动并部分露出该壳体外的放气旋钮,及一设置于该第二围壁内且抵接于该第二侧壁的防水垫片,该盖体具有至少一使该气体流道与外部相连通的排气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当该放气旋钮旋至一闭气位置时,该压板抵接于该防水垫片,使该气体流道内的气体无法经由该排气孔排出,当该放气旋钮旋至一放气位置时,该弹性元件驱使该压板远离该防水垫片,使该气体流道内的气体经由该排气孔排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路障警示器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囊体下方的发光单元、一用以感测外界亮度且适时控制该发光单元亮度的感光单元,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与该感光单元及该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电源供应单元,及一设置于该基板上用以控制该电源供应单元启闭的开关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的反光罩、一设置于该反光罩内的第一电路板,及一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该感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与该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及一电连接于该第二电路板上可随外界亮度不同而对应产生不同电阻值的光敏电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路障警示器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充气装置相对侧的配重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配重件为一内部可容置液体的袋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障警示器,其特征在于该配重件为一硬质块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障警示器,包括一底座、一囊体,及一充气装置,底座具有一基板、一设置于基板上的壳体,及一由基板与壳体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间,囊体可收折地设置于壳体上,囊体界定出一充气空间,充气装置具有一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阀体、一与充气空间及阀体相连通的气管,及一设置于阀体一侧用以将气体经由气管打进充气空间内的打气单元,借此,在使用状态时,充气空间内的气体饱和后,囊体会呈锥形状,另一方面,在不使用的状态时,囊体可收折以便于收藏,并可降低收藏的空间。
文档编号E01F9/016GK2908604SQ20062000662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3日
发明者曾国恒 申请人:曾国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