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03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
一、技术领域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涉及一种交通道路建设的工程设施。
二、背景技术现有的立交桥装置能实现机动车直行、左右回转和左右转弯立体交叉通过,有的立交桥在某些方向上是在桥下通过红绿灯控制实现左回转、左右转弯和行人通过,但不能在一座立交桥上全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互不干扰各行其道地通过,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缺点。
三、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立交桥装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桥上全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互不干扰各行其道地通过的缺点。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主结构为在两层立交桥面组成,其特征是两层桥面由四个方向上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右转弯道组合而成。每一个通行方向的入口处竖立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右转弯道的道路标识牌;在各道路路面上绘制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左回转、行人左回转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右转弯道的引导标识。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另一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5中机动车直行道I。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5中机动车直行道2。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的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沿下坡道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5中机动车左转弯道3。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5中机动车右转弯道4。由北向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机动车通行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6。[0010]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7中机动车直行道I。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另一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7中机动车直行道2。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的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至上层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南北方向的机动车直行道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7中机动车左转弯道3。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 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7中机动车右转弯道4。由东向西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与由西向东方向的机动车通行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8。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层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非机动车直行道5a。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底层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非机动车直行道5b。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非机动车左回转7。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又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行人直行道9。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行人左回转道8。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行人左转弯道10。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9中行人右转弯道11。由北向南方向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左转弯道和行人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0。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层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非机动车直行道5a。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底层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非机动车直行道5b。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非机动车左回转7。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又经弧形道路下坡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行人直行道9。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行人左回转道8。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行人左转弯道10。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通过立交桥。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1中行人右转弯道11。由东向西方向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左转弯道和行人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两层立交桥面上实现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通过,克服了现有的立交桥装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桥上全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互不干扰各行其道地通过的缺点。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南向北方向通行示意图图I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引导标识12通路标识牌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北向南方向通行示意图图2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引导标识12道路标识牌1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西向东方向通行示意图图3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引导标识12道路标识牌1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东向西方向·通行示意图图4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引导标识12道路标识牌1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5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道路标识牌1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北向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6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道路标识牌13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7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道路标识牌13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东向西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8中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道路标识牌13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南向北方向非机动车、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9中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道路标识牌1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北向南方向非机动车、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10中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道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道路标识牌13[0055]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西向东方向非机动车、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11中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道路标识牌13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由东向西方向非机动车、人行道通行道路形状、结构示意图图12中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道路标识牌13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全景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I、参照图I建造双层立交桥面。2、参照图1、2、3、4规划出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3、在每一个通行方向的入口处竖立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的道路标识牌13。4、在各道路路面上绘制出机动车直行道I、机动车左回转道2、机动车左转弯道3、机动车右转弯道4、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5、非机动车直行道5a、左转弯道5b、非机动车右转弯道6、非机动车左回转7、行人左回转道8、行人直行道9、行人左转弯道10、行人右转弯道11引导标识12。通过上述过程便制作成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主结构为在两层立交桥面组成,其特征是两层桥面由四个方向上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右转弯道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每一个通行方向的入口处竖立有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右转弯道的道路标识牌。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在各道路路面上绘制有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和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左回转、行人左回转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右转弯道的引导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另一端通过立交桥的弧形道路组成;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下坡的弧形道路组成;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的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桥上层后沿下坡道的弧形道路组成;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北向南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机动车通行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路组成;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的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至上层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南北方向的机动车直行道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再从立交桥上层经弧形道路下坡弧形道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东向西方向机动车通行道路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右转弯道与由西向东方向的机动车通行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又经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回转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左转弯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南向北方向的行人右转弯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北向南方向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左转弯道和行人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直行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到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左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至立交桥底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又经弧形道路下坡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左回转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右转弯道由底层经弧形道路上坡后至立交桥上层中点,再从立交桥中点又经弧形道路下坡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直行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左回转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左转弯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由西向东方向的行人右转弯道由底层的弧形道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其特征是由东向西方向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左转弯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左转弯道和行人右转弯道与由南向北方向的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和人行人道路对称,道路形状、结构相同。
专利摘要一种全能立体交叉通过的立交桥装置,涉及一种交通道路建设的工程设施。其主结构为在两层立交桥面组成,其特征是两层桥面由四个方向上的机动车直行道、机动车左转弯道、机动车左回转道、机动车右转弯道、非机动车直行道、非机动车左回转道、非机动车右转弯道、行人直行道、行人左转弯道、行人左回转道、行人右转弯道组合而成。本实用新型在两层立交桥面上实现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通过,克服了现有的立交桥装置不能在一座立交桥上全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立体交叉、互不干扰各行其道地通过,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缺点。
文档编号E01C1/04GK202559201SQ20122005140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8日
发明者曾锡良 申请人:曾锡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