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919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铺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路面结构层指的是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对路面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满足相应的行驶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就有良好的排水性能,耐久性能也是评价路面结构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路面使用的长久性,需要具有好的耐久性,但是,路面如果发生存水现象对耐久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提出一种透水性能优良的路面结构,不仅满足行车的需求,还能满足行人。目前,为了提高路面结构的透水性能,大多采用增加垫层的形式,虽然提高了路面的排水性能,但是针对降雨量较大的地区还是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城市道路铺装结构透水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城市道路铺装结构透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提高城市道路的透水、排水功能,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在行车道铺装结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人行道铺装结构,所述行车道铺装结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行车道面层、防水粘结层、行车道下面层、下封层和水稳基层,所述水稳基层设置在土基层上表面;

所述人行道铺装结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人行道面层、砂垫找平层、透水基层、过滤层和蓄水扩散层,所述蓄水扩散层设置在土基层上表面。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的行车道面层横向路面横坡为1%~2%。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净水过渡区域结构中排水篦子下设置储水区,雨水通过无砂混凝土垫层、过滤层充分净化后流入蓄水扩散层,保证雨水中的污泥在储水区沉淀,后期只要定期清理储水区的污泥即可。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行车道铺装结构中的防水粘结层、行车道下面层、下封层和水稳基层侧面分别涂刷防水粘结层。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蓄水扩散层的内侧下部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下水道相连通。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行车道面层为透水型沥青混凝土,为3cmOGFC型路面或4cm厚PA型路面。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行车道下面层为6~8cm厚的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具体是指在普通密级配AC-20混合料基础上掺加1~3%高灰分天然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其中岩沥青中的灰分含量为25%,沥青含量为75%,混合料的油石比为4.5~5%,制备出强度高,抗渗水性能优异的岩沥青改性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所述蓄水扩散层为复合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碎石或鹅软石蓄水层、砂垫层和土工布。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采用渗透性较好的3cmOGFC型路面或4cm厚PA型路面作为行车道的上面层,保证了足够的透水性能,有效的减少路面积水;行车道的上面层与下面层之间,以及行车道下面层、水稳基层侧面,均设置防水粘结层,采用环保、防水性能较好的水性环氧沥青,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渗入到下面层、基层,保证路面强度及耐久性;采用6~8cm厚的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作为行车道的下面层,高强密水型混凝土采用天然高灰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采用密级配和较高的油石比,在保证铺装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够的致密性,可以满足排水性路面的耐久性;净水过渡区域结构中的排水篦子下设置储水区,雨水通过无砂混凝土垫层、过滤层之后充分净化后流入蓄水扩散层,保证雨水中的污泥在储水区沉淀,后期只要定期清理储水区的污泥即可,有效的防止泥沙堵塞蓄水扩散层的孔隙,影响水分扩散;人行道的蓄水扩散层中设有导流管流向市政排水系统的下水道,防水暴雨时蓄水扩散层的过多的水分扩散至土壤中而破坏土基。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题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含意:1.行车道面层,2.防水粘结层,3.行车道下面层,4.下封层,5.水稳基层,6.人行道面层,7.砂垫找平层,8.基层,9.过滤层,10.蓄水扩散层,11.导流管,12.下水道,13.排水篦子,14.无砂混凝土垫层,15.土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示意图,包括有行车道面层1、防水粘结层2、行车道下面层3、下封层4、水稳基层5、人行道面层6、砂垫找平层7、基层8、过滤层9、蓄水扩散层10、导流管11、下水道12、排水篦子13、无砂混凝土垫层14和土基层15。

本发明的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在行车道铺装结构两侧分别设置有净水过渡区域,净水过渡区域的两侧再设置人行道铺装结构,其中行车道铺装结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行车道面层1、防水粘结层2、行车道下面层3、下封层4和水稳基层5,其中水稳基层5设置在土基层15的上表面;人行道铺装结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人行道面层6、砂垫找平层7、基层8、过滤层9和蓄水扩散层10,其中蓄水扩散层10设置在土基层15上表面;净水过渡区域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排水篦子13、无砂混凝土垫层14、过滤层9、蓄水扩散层10,蓄水扩散层10设置在土基层15上表面。

行车道铺装结构中的防水粘结层2、行车道下面层3、下封层4和水稳基层5侧面分别涂刷防水粘结层2,采用防水材料水性环氧沥青隔离,防止水渗透到行车道的下面层以及水稳基层。净水过渡区域结构中的排水篦子13下部设置储水区,雨水通过无砂混凝土垫层14、过滤层9之后充分净化后流入蓄水扩散层10,保证雨水中的污泥在储水区沉淀,后期只要定期清理储水区的污泥即可。蓄水扩散层10的内侧下部设置有导流管11,导流管11与下水道12相连通。行车道面层1采用的是透水型沥青混凝土,为4cm厚PA型路面,路面横坡为1.5%;防水粘结层2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水性环氧沥青,撒布量为0.8kg/m2~1.2kg/m2;行车道下面层3采用6cm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采用普通密级配AC-20混合料的级配,掺加2%的高灰分天然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其中岩沥青中灰分含量75%,沥青含量25%,混合料的油石比为5%,制备出强度高,抗渗水性能优异的岩沥青改性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其性能如下表1所示。在保证铺装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够的致密性,可以满足排水性路面的耐久性;下封层4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水稳基层5采用不透水稳定基层。

表1高强密水型沥青混凝土性能指标

人行道面层6为透水地砖,砂垫找平层7为水泥、砂和水组成的水泥砂浆垫层,基层8采用透水碎石基层,过滤层9为土工布,蓄水扩散层10为层状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是鹅软石、砂垫层和土工布。蓄水扩散层10中设有导流管11流向市政排水系统的下水道12,防水暴雨时蓄水扩散层的过多的水分扩散至土壤中而破坏土基层14。

参考图1中的虚线方向,雨水经过路面结构的多层净化后沿着实线的方向排除路面结构,避免了雨水囤积对路面结构的破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