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1655阅读:10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包括具有透水系数较大的上层渗水层、具有保水性较大、透水系数较小的中层保水层、具有透水系数最小的下层阻渗层,所述上层为细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压制而成透水系数较大的渗水层;所述中层为粗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压制而成的保水系数最大的保水层;所述下层为最细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压制而成的透水系数最小的阻渗层,其透水系数与普通土壤相当。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城市广场、道路、公园等场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专利说明】
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
【背景技术】
[0002]建筑垃圾是炼钢厂排放的一种工业废渣,其排放量巨大,若长期堆放不予处理,将占用土地资源、淤积河流,进而污染水源和空气。目前建筑垃圾可以被作为水泥的配合料、地基材料添加剂加以利用,但仍然有大量的废建筑垃圾堆积。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城市广场、道路、公园等场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较好的保水性能。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为扩大废建筑垃圾的应用面、减轻废建筑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绿化建设质量、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包括透水系数较大的上层渗水层I,保水性较大、透水系数较小的中层保水层2,透水系数最小的下层阻渗层3;其特征在于:
[0006]上层透水层I中细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8?1.5毫米;
[0007]中层保水层2中粗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1.5?3.0毫米;
[0008]下层阻渗层3中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6?0.9毫米,其透水系数与普通土壤相当。
[0009]如上所述的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透水层I厚度为3?5厘米,中层保水层2厚度为6?8厘米,下层阻渗层3厚度为3?5厘米。
[0010]本实用新型产品性能检测结果如下所述:
[0011 ] 上层透水层吸水率在8.0?10.0%之间,中层保水层吸水率在10.0?13.0%之间,下层阻渗层吸水率在1.0?5.0%之间。
[0012]上层透水层气孔率在12.0?22.0%之间,中层保水层气孔率在6.0?11.0%之间,下层阻渗层气孔率在5.0?11.0%之间。
[0013]平均抗压强度可以达到30.5MPa,15°C水温下,上层渗水层透水率在0.8 X 102cm/s?1.5 X 102cm/s之间,中层渗水层透水率在0.6 X 102cm/s?1.5 X 102cm/s之间,下层渗水层透水率在0.4 X 102cm/s?I.I X 102cm/s之间。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I为上层透水层,2为中层保水层、3为下层阻渗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包括透水系数较大的上层渗水层I,保水性较大、透水系数较小的中层保水层2,透水系数最小的下层阻渗层3。
[0017]所述的上层透水层I由细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为原料压制而成。
[0018]所述的中层保水层2由粗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为原料压制而成。
[0019 ] 所述的下层阻渗层3由最细建筑垃圾、硅酸盐水泥(或抗渗硅酸盐水泥)压制而成。
[0020]所述的上层透水层I中细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8?1.5毫米;中层保水层2中粗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1.5?3.0毫米;下层阻渗层3中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6?0.9毫米,其透水系数与普通土壤相当。
[0021]所述上层透水层I厚度为3?5厘米,中层保水层2厚度为6?8厘米,下层阻渗层3厚度为3?5厘米。
[0022]所述压制过程是将原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注入砖模中,然后施加一定压力,中层在下层成型后涂敷于下层渗水砖的上表面,在加压振动成型,上层同样如此处理。
[0023]所述加压成型过程中,必须使用加压带振动成型工艺才能保证成型的透水砖体有足有的结构强度,其中成型振动力为8?9吨,成型压力为15?20兆帕。加压成型过程中,常温养护24小时,然后脱模进行养护。
【主权项】
1.一种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包括透水系数较大的上层渗水层(I),保水性较大、透水系数较小的中层保水层(2),透水系数最小的下层阻渗层(3);其特征在于: 上层透水层(I)中细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8?1.5毫米; 中层保水层(2)中粗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1.5?3.0毫米; 下层阻渗层(3)中建筑垃圾粒径大小为0.6?0.9毫米,其透水系数与普通土壤相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成型三层保水渗水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透水层(I)厚度为3?5厘米,中层保水层(2)厚度为6?8厘米,下层阻渗层(3)厚度为3?5厘米。
【文档编号】E01C5/00GK205711590SQ201620561153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2日
【发明人】陈艳林, 李进, 贺天赐, 李雅琪, 彭航, 张鑫兵, 邓哲哲, 涂晓诗, 何畅, 郭祝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