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166阅读:3415来源:国知局
市政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建设里程增长迅速;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也不断增高,由于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设施,行驶车辆较多,建设完成后不宜经常反复施工;因此,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公路建设,其规划要求更加严谨,施工质量要求更高,使用寿命要求更长,如何达到上述要求是现有市政道路施工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具有结构稳定性高,规划合理,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和位于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外侧设有人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有绿化隔离带;所述机动车道由上而下分别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液体沥青透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0cm塘渣处治层;非机动车道由上而下分别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液体沥青透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0cm塘渣处治层;人行道由上而下分别为6cm花岗岩材质地面砖层、3cm建筑水泥砂浆层、15cm水泥混凝土层、10cm碎石层、40cm塘渣处治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均采用多层沥青混凝土层中间夹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的结构,通过改性乳化沥青粘层连接上下两个粒径大小不同的沥青混凝土层,使得连接更密实,提高抗剪切能力;沥青混凝土层下面设置有水泥稳定碎石基础,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耐冲刷的特点,且沥青混凝土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之间设有液体沥青透层,液体沥青透层起到防止水下渗以及粘结沥青混凝土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防水性并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结构强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方设有较厚塘渣处治层,通过塘渣填补道路基坑,使得路基更稳定,强度较好,提高承载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市政道路结构具有结构稳定性高、强度大、防水性能佳;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且其规划合理,更适用于城市道路建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的高度高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人行道和绿化隔离带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行车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动车道的70cm塘渣处治层中间埋设有钢丝格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埋设于碳渣处治层中的钢丝格栅可进一步提高机动车道处路基的稳定性,避免差异沉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绿化隔离带两侧设有花岗岩侧石板,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与绿化隔离带连接处设有抵触于花岗岩侧石板的花岗岩平石板,花岗岩侧石板和花岗岩平石板的底部通过细石混凝土层连接,细石混凝土层在绿化隔离带的内侧对花岗岩侧石板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撑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花岗岩侧石板可将绿化隔离带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隔开,防止绿化隔离带泥土外溢;花岗岩平石板可在绿化隔离带外侧对花岗岩侧石板进行支撑,另外花岗岩侧石板和花岗岩平石板的底部通过细石混凝土层连接,增强了两者的连接强度以及密封性能,且细石混凝土层在绿化隔离带的内侧还对花岗岩侧石板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得花岗岩侧石板两侧均具有支撑,结构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动车道的宽度为15m,每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3m,每条人行道的宽度为2m;每条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为1.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宽度合理,更加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性高,规划合理,使用寿命长的市政道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凸显花岗岩侧石板支撑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3、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4、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6、液体沥青透层;7、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8、70cm塘渣处治层;9、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0、改性乳化沥青粘层;11、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2、液体沥青透层;13、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4、60cm塘渣处治层;15、6cm花岗岩材质地面砖层;16、3cm建筑水泥砂浆层;17、15cm水泥混凝土层;18、10cm碎石层;19、40cm塘渣处治层;20、机动车道;21、非机动车道;22、人行道;23、绿化隔离带;24、花岗岩侧石板;25、花岗岩平石板;26、细石混凝土层;27、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中间的15m宽机动车道20,和位于机动车道20两侧的3m宽非机动车道21,非机动车道21外侧设有2m宽人行道22,机动车道20和非机动车道21之间设有1.5m宽绿化隔离带23;绿化隔离带23和人行道22的高度高于机动车道20和非机动车道21。

机动车道20由上而下分别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改性乳化沥青粘层2、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3、改性乳化沥青粘层4、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5、液体沥青透层6、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70cm塘渣处治层8;机动车道20的70cm塘渣处治层8中间埋设有钢丝格栅。

非机动车道21由上而下分别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9、改性乳化沥青粘层10、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液体沥青透层12、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60cm塘渣处治层14;

人行道22由上而下分别为6cm花岗岩材质地面砖层、3cm建筑水泥砂浆层、15cm水泥混凝土层、10cm碎石层、40cm塘渣处治层。

如图2所示,绿化隔离带23两侧设有花岗岩侧石板24,机动车道20与非机动车道21与绿化隔离带23连接处设有抵触于花岗岩侧石板24的花岗岩平石板25,花岗岩侧石板24和花岗岩平石板25的底部通过细石混凝土层26连接,细石混凝土层26在绿化隔离带23的内侧对花岗岩侧石板24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撑结构27。

施工方法,先对路基基坑底部清表、整平、夯实土基,再由下而上逐层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