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837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透水路面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道路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建设人行道、广场等公共露天场所时,为解决雨天地面积水或排水不畅等问题,经常采用在普通混凝土上直接铺设透水砖作为这些露天场所的透水路面。这种方式成本高,施工不方便。下雨时,露天地面上的雨水通过透水砖渗透到地下。但是由于路基的软硬不同,普通透水砖在铺设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路面下沉、透水砖被踩坏出现断裂、松动等现象,路面出现损坏,当地面有少许积水,人们踩上去时也会有水快速的从砖缝中挤出,弄湿弄脏行人的鞋子裤子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透水排水效果好的透水路面。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透水路面,其特点是: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找平基层、基础路面层和透水砖层,所述基础路面层由若干块透水基层砖依次铺设构成;所述透水砖层由若干透水砖铺设构成;在找平基层和基础路面层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分别预埋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开口朝向基础路面层。

所述透水基层砖的尺寸为长度为40-110cm,宽度为10-70cm,高度为10-40cm。透水基层砖具有透水功能,可以由建筑垃圾制成,其生产成本低,废物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透水砖的尺寸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透水砖的尺寸。集水槽的底壁向下倾斜设置,靠近基础路面层一端高,远离基础路面层的一端低,这样基础路面层过来的水容易流入到集水槽中。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砖设有砖体,所述砖体包括透水基层和覆盖在所述透水基层上的透水表层,在砖体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砖体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包括上孔和下孔,下孔的孔径大于上孔的孔径,所述上孔设在透水表层上并延伸至透水基层中,处在透水基层中的上孔深度与透水表层中的深度相等,所述下孔设在透水基层中。

所述的透水孔均匀设置、且排列成2排,沿砖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在砖体上。每排设有4-8个,所述上孔的孔径为4-6mm,孔深为8-12mm,下孔的孔径为8-12mm。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基层由上部和下部组成,下部的长度小于上部的长度,在透水基层的侧面设有沿下部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当至少两块所述透水砖拼接时,在相邻两块透水砖的下部的侧面之间构成渗水槽,每个透水砖上的通孔与渗水槽相通。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基层由上部和下部组成,下部的中部设有沿砖体厚度方向贯穿延伸的渗水槽;在透水基层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沿下部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通孔与渗水槽相通。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基层砖包括上下错位设置的支撑底块和支撑顶块,支撑底块和支撑顶块之间通过连接块相连构成一个整体,连接块的上表面与支撑顶块的上表面齐平,连接块的下表面与支撑底块的下表面齐平,连接块的高度与支撑底块和支撑顶块的总高度相等;支撑底块、支撑顶块和连接块上均至少设有一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在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数个与对应的集水腔连通的集水通孔;在支撑底块、支撑顶块和连接块的前后两侧面上均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

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的支撑底块、支撑顶块和连接块上的凹槽分别一一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

所述连接块上的集水腔优选设有两个,并排设在连接块上,在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两个集水通孔,两个集水通孔分别与两个集水腔一一对应连通。在连接块的上表面上还设有凹陷区,两个集水通孔均位于该凹陷区。

所述连接块占整个透水基层砖长度的1/3-3/5,且支撑底块和支撑顶块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相等。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基层砖包括两个水平支撑块,在两个水平支撑块之间设有中间支撑块,两个水平支撑块与中间支撑块连为一体,所述水平支撑块的高度为中间支撑块的一半,水平支撑块的宽度与中间支撑块的宽度相等,在水平支撑块和中间支撑块上均设有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在中间支撑块的上表面设有与集水腔连通的集水通孔;在水平支撑块和中间支撑块的前后两侧面上均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

所述中间支撑块的上表面上设有凹陷区,集水通孔位于该凹陷区。凹陷区为沿中间支撑块的外边缘向通孔的周向边缘逐渐降低形成,如此形成引导斜面,以促进雨水沿该斜面流向集水通孔顺利进入集水腔。

所述中间支撑块占整个透水基层砖长度的1/3-1/2。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的水平支撑块与水平支撑块、中间支撑块与中间支撑块之间相对应的凹槽分别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透水基层砖由连成一体的下支撑块和上支撑块构成,上支撑块设在下支撑块的中部,下支撑块和上支撑块的高度相等,上支撑块占整个透水基层砖长度的1/3-4/5,在透水基层砖上设有5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5个集水腔分成上下两排设在砖体上,上排设有2个集水腔,下排设有3个集水腔;上支撑块的上表面设有与上排2个集水腔一一对应连通的集水通孔;在透水基层砖的前后两侧面上设有若干道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

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上的凹槽分别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

优选所述下支撑块和上支撑块的截面均为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上夹角为30°-75°。

上述三种结构的透水基层砖上的凹槽均为半圆形凹槽,凹槽的直径为1.5-3cm。上述三种结构的透水基层砖上的集水通孔的直径为1.5cm-2.5cm。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相邻透水基层砖上的集水腔分别相互对接连通构成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与基础路面层两侧部的集水槽连通。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集水槽为u型槽,在集水槽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每个排水孔上连接有pvc排水管。pvc排水管可以将水引到透水路面两侧的绿化或城市下水系统中。

在上述的透水路面中,所述找平基层由透水混凝土铺成,其透水系数至少为2.0×10-2cm/s、厚度为1-3cm。

本发明的透水路面是在找平基层上铺设透水基层砖形成基础路面,然后在基础路面上再铺设透水砖形成透水砖层。透水砖上设有透水孔,可以加大透水砖的排水量和透水力,使路面没有积水,另外透水砖设有渗水槽,雨水多来不及排走时,可以通过渗水槽将雨水暂存、缓冲后排出,从而使路面没有积水,而在砖体底部设有与渗水槽相通的通孔,当砖有松动,行人踩上去之后,渗水槽中的积水会通过通孔流动,从而不会出现从砖面之下被挤出的情况。

透水基层砖具有透水功能,可以使用建筑垃圾制成,使用时是由一块块基层砖相互咬合铺设构成,因此基础路面整体性强,施工快捷方便,省时省力,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石子。透水基层砖上设有集水腔,从透水砖上的透水孔或渗水槽中的雨水通过集水通孔或者透水基层砖体渗入到集水腔中,雨量较大时可以将雨水暂存、缓冲后排出,集水腔相互连通构成的集水通道,可以使集水腔中的雨水通过集水通道相互流动,从基础路面两侧的集水槽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减少暴雨时路面出现积水的现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路面路基软硬相同,整体性强,路面不会出现开裂下沉,透水砖不容易被踩坏、断裂、松动,当地面有少许积水,人们踩上去时不会有水从砖缝中挤出,弄湿弄脏行人的鞋子裤子等;同时施工快捷方便,省时省力,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石子,因此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水基层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透水基层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透水基层砖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透水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透水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透水砖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参照图1,一种透水路面,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找平基层6、基础路面层5和透水砖层2,所述透水砖层2由若干透水砖3铺设构成。

所述找平基层6由透水混凝土铺成,方便基础路面的铺设,找平基层6透水系数至少为2.0×10-2cm/s、厚度为2cm。在找平基层6和基础路面层5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分别预埋有集水槽1,集水槽1的开口朝向基础路面层5,这样基础路面层内的水很容易流入到集水槽中。所述集水槽1为u型槽,在集水槽1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排水孔可以设在与开口正对的槽壁上,每个排水孔上均连接有pvc排水管,pvc排水管的末端可以将水引到透水路面两侧的绿化或城市下水系统中,这样可以提高排水速度。

所述基础路面层5由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依次搭接铺设构成;透水基层砖4由建筑垃圾等制成具有透水功能的砖,其生产成本低,废物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所述透水基层砖4尺寸优选长度为50cm,宽度为40cm,高度为20cm。此外,透水基层砖4还可以为其他规格的尺寸,对于此种结构的多种尺寸基层砖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透水基层砖4的结构有多种,主要几种结构如下:

参照附图2,第一种透水基层砖4包括上下错位设置的支撑底块41和支撑顶块45,支撑底块41和支撑顶块45之间通过连接块44相连构成一个整体,连接块44的上表面与支撑顶块45的上表面齐平,连接块44的下表面与支撑底块41的下表面齐平,连接块44的高度与支撑底块41和支撑顶块45的总高度相等;所述连接块44占整个基层砖长度的3/5,且支撑底块41和支撑顶块45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相等,这样砖铺设时,支撑顶块45可以完全放置在支撑底块41上。

支撑底块41、支撑顶块45设有一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46,连接块44上设有两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46,两个集水腔46左右平行并排设在连接块44上。在连接块44的上表面设有两个集水通孔42,两个集水通孔42分别与两个集水腔46一一对应连通。在支撑底块41、支撑顶块45和连接块44的前后两侧面上均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43。

在连接块44的上表面上还设有凹陷区,两个集水通孔42均位于该凹陷区。凹陷区为沿连接块44的外边缘向集水通孔42的周向边缘逐渐降低形成,如此形成引导斜面,以促进雨水沿该斜面流向集水通孔42顺利进入集水腔46。

透水基层砖4在具体铺设时,支撑底块41的表面着地,因此路面宽度或长度是由若干块基层砖依次并排平铺拼接构成,路面长度或宽度是由一块基层砖的支撑顶块45放置在另一块基层砖的支撑底块41上搭接铺设构成。基础路面四周端头部分可以使用混凝土砂浆或者使用辅助砖块填补,使路面完整,从而形成基础路面层5。

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支撑顶块45放置在另一块基层砖的支撑底块41上搭接时,可以支撑顶块45与支撑底块41完全重合搭接铺设。也可以通过两个透水基层砖4的支撑顶块45各占一半的宽度放置在同一个支撑底块41上,这样每三块透水基层砖4相互咬合铺设,铺设的基础路面牢固稳定性好。

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4的支撑底块41、支撑顶块45和连接块44上的凹槽43分别一一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所述整个基础路面上有若干透水孔。同时支撑顶块45与支撑底块41完全重合搭接铺设时,支撑顶块45对接构成的透水孔与支撑底块41对接构成的透水孔上下对应连通,这样从透水砖3渗透过来的雨水可以通过透水孔排出,提高排水速度,有效的防止积水。

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并排拼接铺设时,相邻基层砖的支撑底块41与支撑底块41、支撑顶块45与支撑顶块45、连接块44与连接块44上的集水腔46分别对接连通构成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与基础路面层5两侧部的集水槽1连通。透水砖3上的雨水可以通过集水通孔42或砖体本身渗透进入集水腔46中,在形成的集水通道中相互流动,可以从基础路面两侧的集水槽1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减少暴雨时,路面出现积水的现象。

参照附图3,第二种透水基层砖4包括两个水平支撑块47,在两个水平支撑块47之间设有中间支撑块48,两个水平支撑块47与中间支撑块48连为一体,所述水平支撑块47的高度为中间支撑块48的一半,水平支撑块47的宽度与中间支撑块48的宽度相等,中间支撑块48占整个透水基层砖4长度的1/3。在水平支撑块47和中间支撑块48上均设有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46,在中间支撑块48的上表面设有与集水腔46连通的集水通孔42;集水通孔42的直径为2cm。所述中间支撑块48的上表面上设有凹陷区,集水通孔42位于该凹陷区。凹陷区为沿中间支撑块48的外边缘向通孔的周向边缘逐渐降低形成,如此形成引导斜面,以促进雨水沿该斜面流向集水通孔42顺利进入集水腔46。

在水平支撑块47和中间支撑块48的前后两侧面上均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43。

所述基础路面层5由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依次相对交错搭接铺设构成。具体讲,路面宽度或长度是由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依次并排平铺拼接构成,路面长度或宽度是由一个方向朝上一个方向朝下,并且使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放置在另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上相对搭接铺设构成。基础路面四周端头部分可以使用混凝土砂浆或者使用辅助砖块填补,使路面完整。

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放置在另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上搭接时,可以是水平支撑块47与水平支撑块47完全重合搭接铺设。也可以通过两个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各占一半的宽度放置在同一个水平支撑块47上,这样每三块透水基层砖4相互咬合铺设,铺设的基础路面牢固稳定性好。

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与水平支撑块47、中间支撑块48与中间支撑块48之间相对应的凹槽43分别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所述整个基础路面上有若干透水孔。

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并排拼接铺设时,相邻透水基层砖4的水平支撑块47与水平支撑块47、中间支撑块48与中间支撑块48上的集水腔46分别相互连通构成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与基础路面层5两侧部的集水槽1连通。透水砖3上的雨水可以通过集水通孔42或砖体本身渗透进入集水腔46中,在形成的集水通道中相互流动,可以从基础路面两侧的集水槽1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减少暴雨时,路面出现积水的现象。

参照附图4,第三种透水基层砖4由连成一体的下支撑块49和上支撑块410构成,下支撑块49和上支撑块410的截面均为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上夹角为60°。下支撑块491上支撑块410的高度相等,上支撑块410设在下支撑块49的中部,并且上支撑块410占整个砖体长度的4/5。

在透水基层砖4上设有5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集水腔46,5个集水腔46分成上下两排设在砖体上,上排设有2个大小相等的集水腔46,2个集水腔46处于上支撑块410中,下排设有3个小大相等的集水腔46,3个集水腔46处于下支撑块49中,并且上排每个集水腔46的截面积大于下排每个集水腔46的截面积。

上支撑块410的上表面设有与上排2个集水腔46一一对应连通的集水通孔42;上支撑块410的上表面上设有凹陷区,两个通孔均位于该凹陷区。凹陷区为沿上支撑块410的外边缘向两个通孔的周向边缘逐渐降低形成,如此形成引导斜面,以促进雨水沿该斜面流向通孔顺利进入集水腔46。

在透水基层砖4的前后两侧面上设有若干道沿其高度方向贯穿延伸的凹槽43。凹槽43可以处于下支撑块49上,或者设在上支撑块410上并延伸至下支撑块49的底部,一侧的凹槽43均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基础路面层5由若干块基层砖依次相对交错搭接铺设构成。具体讲,路面宽度或长度是由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依次并排平铺拼接构成,路面长度或宽度是由一个方向朝上一个方向朝下,并且使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下支撑块49放置在另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下支撑块49上相对搭接铺设构成。基础路面四周端头部分可以使用混凝土砂浆或者使用辅助砖块填补,使路面完整。

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下支撑块49放置在另一块透水基层砖4的下支撑块49上搭接时,可以是完全重合搭接铺设。也可以通过两个透水基层砖4的下支撑块49各占一半的宽度放置在同一个下支撑块49上,这样每三块透水基层砖4相互咬合铺设,铺设的基础路面牢固稳定性好。

在每相邻两块透水基层砖4上的凹槽43分别对接,形成数个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透水孔。所述整个基础路面上有若干透水孔。使用透水孔可以加快将从透水砖3渗透过来的雨水排出,提高排水速度,有效的防止积水。

若干块透水基层砖4并排拼接铺设时,相邻透水基层砖4上的集水腔46分别相互连通构成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与基础路面层5两侧部的集水槽1连通。收集在集水腔46中的雨水可以通过集水通道相互流动,可以从基础路面两侧的集水槽1排出。

上述三种结构的透水基层砖4上的凹槽43均为半圆形凹槽43,凹槽43的直径为2cm。上述三种结构的透水基层砖4上的集水通孔42的直径为2cm。

参照图5和图6,所述透水砖3设有砖体,所述砖体包括透水基层31和覆盖在所述透水基层31上的透水表层33,透水表层33的厚度为5mm。透水表层33可以由高强度石英砂制成,透水基层31可以由碎石混凝土制成。在砖体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砖体的透水孔32,所述透水孔32包括上孔34和下孔35,上孔34和下孔35之间自然过渡,下孔35的孔径大于上孔34的孔径,上孔34的孔径为5mm,下孔35的孔径为9mm。上孔34的孔径不能太小,会落灰被堵塞,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卡住高跟鞋鞋跟,不安全。所述上孔34设在透水表层33上并延伸至透水基层31中,下孔35设在透水基层31中。

所述的透水孔32均匀设置、且排列成2排,沿砖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在砖体上。每排设有6个透水孔32。上孔34的总孔深为10mm。处在透水基层31中的上孔34深度与透水表层33中的深度相等各为5mm。

当下雨较急时,通过透水孔32即可将路面上的雨水排走,加快了排水速度,使路面不会形成积水。

参考图7,透水基层31由上部37和下部36组成,上部37和下部36的厚度相等,下部36的长度小于上部37的长度,即下部36的长度为上部37长度的3/5,因此透水砖3的底部两侧各形成了一个缺口。在透水基层31的侧面设有沿下部36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39。当至少两块所述透水砖3拼接时,在相邻两块透水砖3的下部36的侧面之间构成渗水槽38,每个透水砖3上的通孔39与渗水槽38相通。

雨水多来不及排走时,可以通过渗水槽38将雨水暂存、缓冲后从透水基层31砖4排出,从而使路面没有积水。另外当砖有松动,行人踩上去之后,渗水槽38中的积水会通过通孔39流动,从而不会出现从砖面之下被挤出的情况。

参考图8,透水基层31的另一种结构,其由上部37和下部36组成,上部37和下部36的厚度相等,下部36的中部设有沿砖体厚度方向贯穿延伸的渗水槽38。渗水槽38的长度为砖体下部36总长的1/3。在透水基层31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沿下部36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39,通孔39与渗水槽387相通。渗水槽38设在砖体的中部,具有暂存缓冲雨水的作用,同样,当砖有松动,行人踩上去之后,渗水槽38中的积水会通过通孔39流动,从而不会出现从砖面之下被挤出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