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0933阅读:8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群交通安全设计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色彩、形状及逆反射的长大公路隧道群视觉环境改善设计,从而使隧道群形成一体化的韵律信息视觉环境,满足驾驶员对安全感、韵律感和舒适感的需求,实现隧道群交通安全与照明节能的统一。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群一般定义为公路路段上有两座或者两座以上隧道,且相互间隔较短的隧道的总称,包含毗邻隧道和连续隧道,车辆在两个隧道之间行驶时同时受到这两个隧道的影响。隧道群不仅视觉环境单调,信息少,其空间及照度的剧烈过度更易诱发驾驶员严重的视错觉,导致追尾、超速、撞击侧墙等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统计表明,国内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总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造成经济损失的比例远高于正常路段,事故形态40%以上为追尾,事故车型主要为小客车与大货车,事故致因分析表明,人的因素占事故原因的70.8%,其中70%来源于速度误估,20%来源于距离误估,因此公路隧道群视觉环境的改善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中西部公路隧道照明运营多“高配低用”,白天开灯率一般只有规范值的20%-50%,照明条件恶劣。而仅依靠提高设计规范不足以解决隧道群驾驶环境明暗反复、视觉参照系剧烈过渡带来的交通隐患,因此低成本改善公路隧道群视觉环境将是今后设计应用的主流趋势。

色彩是道路景观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道路景观中的合理的使用、搭配色彩和形状,可以有效的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利用隧道群的天然韵律特性,将隧道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四种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侧墙图案依次在不同隧道中设置,每个隧道利用逆反射材料,采用多尺寸、多频率组合设置,构建隧道中部、出入口及毗邻隧道连接段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的韵律信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构成隧道群的各隧道单体内的侧墙上按行车方向设置有侧墙韵律图案,侧墙韵律图案包括依次连接的蓝色波浪图案、黄色拱桥图案、绿色山川图案与红色悬索桥图案构成蓝、黄、绿、红的主题色图案隧道;

步骤二,在蓝色波浪图案内设有大尺度蓝色波浪线图案、中尺度小波浪与蓝色路缘,在黄色拱桥图案内设有黄色拱桥线、黄色小圆拱与黄色路缘,在绿色山川图案内设有绿色山川线、绿色树木与绿色路缘,在红色悬索桥图案内设有红色悬索线、红色垂直悬索线与红色路缘;

步骤三,在大尺度蓝色波浪线图案、黄色拱桥线、绿色山川线的波谷处按1:3比例设有主题色反光环与反光条,在红色悬索线的波峰处按1:3比例设有主题色反光环与反光条;

步骤四,在蓝色路缘、黄色路缘、绿色路缘与红色路缘上分别设有对应的立面标记线;

步骤五,在隧道进出口100~200m的过渡段内将反光条每隔25m设置一道,在每道反光条对应的路面上设有宽4m的路面主题色沥青,在侧墙反光条之间及路面处设置双层车距提醒线,同时侧墙韵律图案的高度在隧道中部正常高度与隧道外波形梁护栏的高度之间渐变;

步骤六,在波形梁护栏与护栏立柱上分别设置指示行车方向的主题色标记线。

进一步而言,所述蓝色波浪、黄色拱桥、绿色山川与红色悬索桥的高度均为3~4m。

进一步而言,所述反光条的高度约为3m,宽度约为20cm。

进一步而言,所述立面标记线包括设于蓝色路缘上的白色标记、设于黄色路缘上的黑色标记、设于绿色路缘上的白色标记与设于红色路缘上的白色标记。

进一步而言,所述主题色反光环、反光条、立面标记线与车距提醒线均采用四类反光膜设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

1.在隧道群各隧道单体的侧墙上依次设置蓝色波浪、黄色拱桥、绿色山川及红色悬索桥侧墙韵律图案,能使各隧道单体具有天然的韵律感和相似的图案频率及尺度,使隧道群各隧道单体具有协调的相似性,同时主题色的依次设置使各隧道单体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提升驾驶员在隧道群的距离感、位置感与韵律感;

2.在侧墙图案上按1:3的比例对应设置主题反光环与反光条,能代替部分照明设施增加隧道内的局部亮度,显示隧道内部轮廓,缓解时空隧道现象,增强驾驶员的方向感;

3.在路缘处设置相应主题色的立面标记线,能有效增加路侧危险物的识认性,提升驾驶员的速度感;

4.在隧道进出口100~200m的过渡段内设置路面主题色沥青、车距提醒线、反光条加密设置,侧墙图高度渐变,能有效诱导驾驶员驶入或驶出隧道,逐步适应各主题隧道的韵律感,在进出口提供给驾驶员充足的行车信息,有效缓解其在进出口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5.在波形梁护栏及护栏立柱上设置指示行车方向的主题色标记线,可以实现隧道群各隧道单体之间的韵律衔接,使隧道群行成一个整体;

6.反光条、反光环、立面标记线与车距提醒线均采用四类反光膜,构成的逆反射系统能有效提供给驾驶员行车的信息,同时代替部分照明设施提高环境亮度,达到节能照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蓝色波浪图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黄色拱桥图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绿色山川图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红色悬索桥图案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隧道进出口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波形梁护栏与护栏立柱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立面标记线示意图。

1.侧墙韵律图案;2.主题色反光环;3.反光条;4.立面标记线;5.路面主题色沥青;6.车距提醒线;7.波形梁护栏;8.主题色标记线;9.护栏立柱;10.蓝色波浪图案;11.大尺度蓝色波浪线;12.中尺度小波浪;13.蓝色路缘;20.黄色拱桥图案;21.黄色拱桥线;22.黄色小圆拱;23.黄色路缘;30.绿色山川图案;31.绿色山川线;32.绿色树木;33.绿色路缘;40.红色悬索桥图案;41.红色悬索线;42.红色垂直悬索线;43.红色路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公路隧道群光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在构成隧道群的各隧道单体内的侧墙上按行车方向设置有侧墙韵律图案1,侧墙韵律图案1包括依次连接的蓝色波浪图案10、黄色拱桥图案20、绿色山川图案30与红色悬索桥图案40构成蓝、黄、绿、红的主题色图案隧道,在蓝色波浪图案10内设有大尺度蓝色波浪线图案11、中尺度小波浪12与蓝色路缘13,在黄色拱桥图案20内设有黄色拱桥线21、黄色小圆拱22与黄色路缘23,在绿色山川图案30内设有绿色山川线31、绿色树木32与绿色路缘33,在红色悬索桥图案40内设有红色悬索线41、红色垂直悬索线42与红色路缘43;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能使各隧道单体具有天然的韵律感和相似的图案频率及尺度,使隧道群各隧道单体具有协调的相似性,同时主题色的依次设置使各隧道单体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提升驾驶员在隧道群的距离感、位置感与韵律感。

在大尺度蓝色波浪线图案11、黄色拱桥线21、绿色山川线31的波谷处按1:3比例设有主题色反光环2与反光条3,在红色悬索线41的波峰处按1:3比例设有主题色反光环2与反光条3。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能代替部分照明设施增加隧道内的局部亮度,显示隧道内部轮廓,缓解时空隧道现象,增强驾驶员的方向感。

如图5所示,在蓝色路缘13、黄色路缘23、绿色路缘33与红色路缘43上分别设有对应的立面标记线4;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能有效增加路侧危险物的识认性,提升驾驶员的速度感。

如图6所示,在隧道进出口100~200m的过渡段内将反光条3每隔25m设置一道,在每道反光条3对应的路面上设有宽4m的路面主题色沥青5,在侧墙反光条3之间及路面处设置双层车距提醒线6,同时侧墙韵律图案1的高度在隧道中部正常高度与隧道外波形梁护栏7的高度之间渐变;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能有效诱导驾驶员驶入或驶出隧道,逐步适应各主题隧道的韵律感,在进出口提供给驾驶员充足的行车信息,有效缓解其在进出口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如图7所示,在波形梁护栏7与护栏立柱9上分别设置指示行车方向的主题色标记线8。比如:靠近蓝色波浪隧道的护栏段设置蓝白标记线;靠近黄色拱桥隧道的护栏段设置黄黑标记线;其余类比设置绿白、红白标记线,优选的,本发明在波形护栏7上的一组标记线长度为4~12.5m,倾角为60度,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实现隧道群各隧道单体之间的韵律衔接,使隧道群行成一个整体。

优选的,所述蓝色波浪10、黄色拱桥20、绿色山川30与红色悬索桥40的高度均为3~4m。

优选的,所述反光条3的高度约为3m,宽度约为20cm。

更具体而言,所述立面标记线4包括设于蓝色路缘13上的白色标记、设于黄色路缘23上的黑色标记、设于绿色路缘33上的白色标记与设于红色路缘43上的白色标记。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效提升驾驶员的速度感。

更具体而言,所述主题色反光环2、反光条3、立面标记线4与车距提醒线6均采用四类反光膜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该类膜的反光性能

良好,最大光衰减度仍不低于标准值的80%,且在色彩方面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构成的逆反射系统能有效提供给驾驶员行车的信息,同时代替部分照明设施提高环境亮度,达到节能照明的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