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头搭板下沉降后一种抬升的处理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7072阅读:4884来源:国知局
关于桥头搭板下沉降后一种抬升的处理方式的制作方法

桥梁桥头搭板不均匀沉降的一种抬升处理方式。



背景技术:

桥梁与道路连接处的过渡板,由于经常出现形成不均匀的沉降,与桥梁台间形成20~30mm高差,给道路行车造成的较大的影响。

桥头搭板下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施工图的设计上也易出现问题,如对地基的探测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出现偏差,导致软土路基处治方法不当或处治遗漏。

设计人员有时对施工过程中如何便于碾压考虑不周,对于填料的要求不严格,台背排水考虑欠佳。路基设计上并无特别的要求,如压实指标均与一般路基无异。但由于路基较高,在填筑以后受到自重和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土必然要产生竖向变形,造成桥头搭板不均匀沉降与桥梁形成台阶。。

台背填料选取不当和压缩不实也易引起路基的沉降。这样一旦在公路自重及车辆的垂直荷载与振动作用下,便在一定期限内时填料逐渐被压缩,密实度逐渐增大,产生路基沉降。造成桥头搭板不均匀沉降与桥梁形成台阶。

针对以上情况,本次发明的注浆抬升法将桥梁搭板抬高,与桥梁与道路连接处标高一平,可以有效的降低减少跳车现象,降低桥头搭板再次沉降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次发明是采用对搭板下方填土注浆固结,注浆加压将搭板抬升至于桥梁连接处一平,有效的对桥头搭板进行处理修复。

本次发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了解现场情况,测量确定桥头搭板下沉的数据,以及原桥搭板下的填土情况,确认需要进行压浆深度。

步骤2根据现场土质状况合理的配置注浆浆液的配合比,并通过实验室验证固结后强度。

步骤3铲除搭板上部沥青砼等路面摊铺层,根据现场搭板的尺寸进行沿搭板周围及搭板上布孔,钻孔、埋管。

步骤4分时分段进行注浆,养护。

步骤5压浆结束后进行恢复,摊铺路面层

步骤6恢复通车。

其中步骤1中还包含对处理前搭板面的实际标高,搭板与桥连接处的实际高差的测量。

其中步骤1中还包含搭板下方填土的钻孔查勘,确定桥头搭板下沉的原因,需要进行注浆的深度等。

其中步骤2中还包含通过计算,得出加固后土体强度,根据相应的数据进行配合比实验。

其中步骤3中还应包含施工前对道路进行封闭,制定出相应的交通疏导方案,合理的将车流倒流至其他的交通道路。

其中步骤3中还包含,在拆除桥面沥青时,铲除范围要大于桥头搭板的范围。

其中步骤3中还包含先沿搭板周围进行钻孔,钻孔深度按照预定的深度进行,成孔后拔出内钻杆,将袖阀管插入孔内,袖阀管末端用锥形堵头封好,防止管内被流砂堵塞。插入袖阀管时应保持袖阀管位于钻孔的中心,以便灌注套壳料时将袖阀管包裹均匀。下袖阀管时将同长度的6分塑料管一同下入孔内,作为注套壳料的管路。

其中步骤3中还包含套壳料采用膨润土和水泥配制,配比范围一般为水泥:粘土:水=1:1.5:1.88,浆液比重约为1.5,漏斗粘度24~26s;实际施工时应通过多组室内及现场试验,选取最佳配比。根据工程中的要求,套壳料凝固时间和强度增长速率应控制在2~5天内可灌浆。

其中步骤4中还包含灌注水泥浆:待套壳料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注浆,注浆先搭板周围注浆孔注浆,以作为后续搭板中部孔注浆的围蔽,防止串浆,采用跳孔注浆的方式进行。单根袖阀管注浆采用分时分段注浆,间隔时间2小时以上,分段长度为0.6m。

其中步骤4中还包含注浆由周围至中间的方式进行,外围两排注浆孔注浆作为帷幕,判断注浆效果以压力值为准,压力值达到0.6mpa,进浆量小于1l/min停止注浆,每阶段压力值达到后稳压15min,间歇时间达2小时以上;中间的注浆孔停止注浆标准以板被顶起为准,板被抬起后,达到预定值,稳压20min。

其中步骤4中还包含在注浆的过程中,在搭板上设置标高控制点,采用钢筋头做标价,对搭板进行监测,测量搭板被抬升标高,以桥头侧伸缝缩面标高为标准。

其中步骤4还包含注浆抬升的过程中,在灌注中部注浆孔时,先保持搭板不抬升的情况下,注满90%的注浆点位,以注浆压力为判定标准,将剩余10%的少量点位用于注浆加压抬升搭板,直至调平,注意预留抬升的注浆点位控制在搭板下沉较大的部位。

其中步骤4中还包含注浆完成后,注浆区域自然养护3天。

其中步骤5中根据原道路坡度进行沥青摊铺。

本次发明桥头搭板抬升的方式优点,对地基或填土进行有效地加固处理,彻底清除了搭板沉降的风险,不用拆除搭板重新浇筑,节省工程造价,节省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桥头搭板注浆钻孔的剖面图。

图2所示为桥头搭板注浆钻孔平面、分区域图。

图3所示为注浆孔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次发明,结合图进行具体实施的阐述说明。

如图1所示,搭板下沉后,根据现场情况及不利地质状况的深度,对桥头搭板1进行钻注浆孔2,注浆成孔孔深根据前期勘察深度而定。

如图2所示,根据每个注浆孔扩散宽度500~600mm范围,注浆孔的纵向间距为1m,横向间距为1m,整体采用梅花形布置。16框区外的两排孔为围蔽区域注浆孔,根据现场情况和桥头搭板的尺寸对16框内部注浆为基础处理孔和抬升注浆孔。当搭板不均与沉降时,抬升孔设置在搭板下沉最低区域,当搭板均匀沉降时,均布设置抬升注浆孔。

注浆孔每成孔一个,为防止塌孔,需要立即进行埋袖管3,袖管上的出浆孔采用橡皮套7封闭,防止泥浆涌入,。

在袖管3沉入孔的同时,需要同时下放一支6分管4作为套壳料的注入管,在另一侧设置排气管5,并在排气管端部设置阀门。管子埋设完毕后,在注浆孔顶部设置发泡胶料6堵住周围空隙。

管子埋设完成后,开始通过管子4注入套壳料,直至排气管5处冒出浆液停止。

根据现场桥头搭板下沉状况,布设的注浆孔钻设完毕后,且套壳料达到一定的强度,该强度根据现场同条件养护样本实验确定。强度满足后开始进行注浆。

注浆时先对16框区外的两排孔进行注浆,分时、分段进行注浆,注满后进行16框区域内部进行注浆。在注浆时9、10、11、12抬升区域的注浆孔留置最后再注浆。

注浆时,抬升区域的注浆孔控制标准为搭板抬升至预定标高后稳压停止注浆,其他区域的注浆孔以设定注浆压力和每分钟进浆量为控制指标,压力值达到0.6mpa,进浆量小于1l/min停止注浆。

注浆时根据现场情况,对全程进行实施检测,密切注意搭板的抬升高度,以伸缩缝15面标高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桥梁与道路连接处的过渡板,由于经常出现形成不均匀的沉降,与桥梁台间形成20~30mm高差,给道路行车造成的较大的影响。本发明为主要采用分时、分段注浆处理桥头搭板下沉的方式,根据桥头搭板的下沉状态,布置注浆孔,分区域,分时段进行注浆,通过注浆量及注浆压力将搭板抬升至桥面坡度,并对桥头搭板基础进行了永久性的加固处理。减少了桥头跳车情况,确保行车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燕志刚;段战非;易军民;刘鲜华;李江涛;冯河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精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14
技术公布日:2018.05.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