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路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7195发布日期:2018-06-15 23:4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路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路障领域,具体是一种交通路障装置。



背景技术:

路障是一种常用的交通管制用设施,通过路障对道路的通行情况进行限制,起到维持交通秩序,和保障所围挡区域内的设施、场所、人员安全,以及通行安全的目的。

在交通路障中,最为常用的为能够活动设置的路障。许多施工现场、道路交通管制现场、不安全现场等,由于地点的不确定,常常需要使用能够移动设置的路障。

上述路障在使用中,无论是为了引导车辆通行,还是圈围施工现场,都需要根据导向方向、施工区域等现场情况,对路障按照一定路线间隔摆放(拉神),从而是路障组合起来能够实现导向、圈围等效果。然而现有技术的移动式路障主如桩筒、路障筒、伸缩路障带、伸缩路障围栏等等,在使用中都存在难以固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路障在设置时都是直接摆放在现场路面上,显然交通道路上缺乏能够辅助附着或固定的条件,且一般不允许通过破坏路面来将桩筒固定在地上。故现有的独立路障(如桩筒)只能隔断单独摆放,彼此之间没有制约,在碰撞、大风、以及儿童玩耍等情况下,很容易偏离了原定的摆放位置。不但破坏了原本预定的导向路线或圈围形状,失去保护效果,而且散乱的路障在马路上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带来危害。同时,如果使用伸缩围栏等路障设施,虽然相邻的单元能有一定约束,但适用范围非常小,由于其很难对相邻单元的摆放角度进行设置,故只能拉出一道直线路障,遇到不规则区域的圈围现场,或者有变道导向(如临时借道)等非直线的管制要求时,就无法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路障装置,它能够设置和固定相邻桩筒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角度、距离,从而使相邻桩筒之间形成一定的制约,避免个别桩筒歪倒、偏移等问题,同时调整方便,且避免了被恶意更改的情况。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交通路障装置,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桩筒,所述桩筒包括立管,所述立管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所述立管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转动连接有环形的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所述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内均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顶面上固定有齿面向下的上端面齿轮,所述立管内套接有与其间隙配合的控制杆,所述立管与控制杆周向不能相对转动,所述控制杆与立管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控制杆上固定有第一卡盘和第二卡盘,所述第一卡盘和第二卡盘的顶面设有下端面齿轮,所述第一卡盘上的下端面齿轮与第一套壳内的上端面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卡盘上的下端面齿轮与第二套壳内的上端面齿轮相啮合,所述立管的顶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带锁的盖板,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控制杆升降的解锁机构,所述控制杆及解锁机构都封闭在壳体内,所述第一套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二套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立管的下部设有与其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的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外壁上设有环形的闭合滑槽,所述闭合滑槽内沿周向滑动连接有2个T型滑块,所述T型滑块暴露在闭合滑槽外的一端固定有下铰接座,所述相邻桩筒之间设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与第一铰接座铰接,且第一连杆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顶端与第二铰接座铰接,且第二连杆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铰接。

所述立管的内腔为四边形,所述控制杆为截面与立管的内腔相适应的直杆。

所述控制杆的底端设有水平的滑杆,所述内管的内壁的上设有与滑杆滑动连接的直线滑槽,所述直线滑槽竖直设置。

所述立管的底端安装有自锁角轮。

所述立管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上板体、中板体和下板体,所述壳体的底侧与上板体封闭连接,所述上板体、中板体和下板体均为环形且内圈均与立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壳设置于上板体和中板体之间,所述第二套壳设置于中板体与下板体之间,所述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的顶面及底面上均对应的设有圆形轨道槽,所述上板体的底面、所述中板体的顶面及底面、以及所述下板体的顶面分别环形阵列有滚珠座,所述滚珠座与轨道槽相配合使用。

所述控制杆的顶部向上贯穿立管,且所述控制杆的上部设有上弹簧座,所述立管的顶端设有下弹簧座,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与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之间,所述控制杆的顶端设有竖直向上的圆柱形插柱,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螺纹筒,所述螺纹筒内螺纹连接有螺块,所述螺块的底面设有与插块相适应的插槽,所述插块设置于插槽内,所述螺块的顶面设有异形槽,所述路障装置还包括调节工具,所述调节工具包括把手和与异形槽相配合的异形螺丝刀头。

所述立管的下部套接有筒壳,所述筒壳的顶侧与下板体的边侧固定连接,所述筒壳的下部对称的设有门型缺口,所述下铰接座通过门型缺口暴露在外部,所述筒壳的外壁上设有警示条纹。

所述壳体内安装有警示灯。

位于两侧的所述桩筒上设有卡箍,所述卡箍为2个,其中一个卡箍固定在闲置的第一套壳或第二套壳上,且另一个所述卡箍固定在闲置的下铰接座上。

所述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内分别设有加强弹簧,其中一个所述加强弹簧设置于第一卡盘的下方,且另一个所述加强弹簧设置于第二卡盘的下方。

所述立管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端与第一卡盘或第二卡盘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立管上设有条型孔,所述连接块贯穿条型孔并在条型孔内上下滑动。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路障由多个桩筒组成,每相邻桩筒间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不用的时候收起,大大缩小了体积,非常方便搬运和储存。使用的时候根据需要将桩筒逐个展开,设置相邻转筒之间的距离。

再通过解锁机构控制控制杆的升降:将控制杆降下,使第一卡盘和第二卡盘上的下端面齿轮与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内顶部的上端面齿轮分开一定距离,此时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相对立管能够自由转动,将其转动至合理位置,使相邻桩筒之间所设置的角度、距离均能够与所围区域的边缘,或者所制约道路路径的方向相对应,之后再升高控制杆,即可使使第一卡盘和第二卡盘上的下端面齿轮与第一套壳和第二套壳内顶部的上端面齿轮恢复咬合的状态,由于控制杆相对立管不能够转动,故通过控制杆制约第一套壳上的第一铰接座和第二套壳上的第二铰接座相对内管的角度固定,从而将相邻的桩筒的设置角度固定住。

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及上述设置,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设置和固定相邻桩筒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角度、距离(特别是角度),一方面能够适应复杂的现场交通管制的路线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相邻桩筒之间的角度固定,互相形成一定的制约,相邻桩筒彼此制约牵扯,避免某个桩筒在碰撞、大风等情况下,个别桩筒歪倒、偏移等问题。

此外,本桩筒独有的解锁和调节结构,避免了被恶意更改的情况。这主要使因为控制杆及止动组件均被封闭在壳体及立管内,不暴露在外,不打开壳体上的锁就无法对内部进行操作。使路障的设置只能由持有专用钥匙及工具的人来完成。

再有,所述解锁机构的调节方式为使用专用调节工具转动螺纹筒内的螺块,使其下压控制杆实现控制杆的下降。一方面,将螺块旋转到螺纹筒底端后,螺块能够通过螺纹连接保持在螺纹筒底部,从而使上端面齿轮和下端面齿轮保持分开状态,当现场情况较为复杂时,让人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反复、从容的调整各个桩筒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等到整体合理后,再将螺块复位到上部锁死角度即可。大大方便了人对角度调节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使对控制杆的调节端仅为暴露在壳体顶部的螺块,不通过专用的工具无法实现控制杆的升降控制,进一步增加了路障设置的安全性。

位于两端的桩筒上还可以固定有卡箍,通过卡箍,将两端的桩筒与道路边的固定设施相连接固定,就能固定本路障两端的转筒,由于各个路障的角度也是固定的,进一步就能够将整个路障牢固的设置在预定的位置和路线上,非常的可靠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单个桩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附图2的三倍A-A剖面图。

附图4是本发明附图2的三倍B-B剖面图。

附图5是本发明桩筒的上部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6是本发明桩筒的下部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立管;2、第一套壳;3、第二套壳;4、上端面齿轮;5、控制杆;6、复位弹簧;7、第一卡盘;8、第二卡盘;9、下端面齿轮;10、壳体;11、盖板;12、第一铰接座;13、第二铰接座;14、滑动座;15、闭合滑槽;16、T型滑块;17、下铰接座;18、第一连杆;19、第二连杆;20、滑杆;21、直线滑槽;22、上板体;23、中板体;24、下板体;25、圆形轨道槽;26、滚珠座;27、上弹簧座;28、下弹簧座;29、插柱;30、螺纹筒;31、螺块;32、异形槽;33、筒壳;34、门型缺口;35、卡箍;36、连接块;37、条型孔;38、加强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所述是一种交通路障装置,主体结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桩筒,通过桩筒之间的连接,彼此配合,首先能够避免单个桩筒的歪倒问题。所述桩筒包括立管1,立管1为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的管,他的底端站立在底面上,支撑整个桩筒,故所述立管1的底端,可以设置一个底座,如平板状的底座,底座上可以设置一定的配重,使整个桩筒的站立更加稳定。所述立管1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所述立管1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转动连接有环形的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和与立管1的外部转动连接,可以使用轴承,也可以使用常见的滑槽等结构,通过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相对立管1的独立旋转,能够桩筒两侧相邻桩筒的角度能够调整,突破了现有伸缩围栏路障只能够拉直线,或者有限的小弧度的局限,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内均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顶面上固定有齿面向下的上端面齿轮4,所述立管1内套接有与其间隙配合的控制杆5,所述立管1与控制杆5周向限位,二者不能相对转动,从而使控制杆5能够相对立管1升降,但不能够相对立管1转动。所述控制杆5与立管1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6,所述控制杆5上固定有第一卡盘7和第二卡盘8,所述第一卡盘7和第二卡盘8的顶面设有下端面齿轮9,所述第一卡盘7上的下端面齿轮9与第一套壳2内的上端面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二卡盘8上的下端面齿轮9与第二套壳3内的上端面齿轮4相啮合,当相对的上端面齿轮4与下端面齿轮9啮合时候,第一套壳2相对控制杆5不能转动,第二套壳3相对控制杆5不能转动,实现了对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在周向上的转动限位。所述立管1的顶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带锁的盖板11,使得壳体10的打开只能通过钥匙操作,将顶部的结构封锁起来。所述壳体10上设有用于控制控制杆5升降的解锁机构,所述控制杆5及解锁机构都封闭在壳体10内,由于控制杆5和解锁机构整体不暴露,不通过盖板11无法调整,避免不通过设定方式,恶意下压控制杆5改变相邻桩筒角度的情况,所述第一套壳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铰接座12,所述第二套壳3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铰接座13,所述立管1的下部设有与其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的滑动座14,使滑动座14能够上下调整位置,从而使第一连杆18和第二连杆19的下端在拉开距离时能够自动调整高度位置。所述滑动座14的外壁上设有环形的闭合滑槽15,所述闭合滑槽15内沿周向滑动连接有2个T型滑块16,所述T型滑块16暴露在闭合滑槽15外的一端固定有下铰接座17,故下铰接座17能够在周向围绕滑动座14外壁的闭合滑槽15环形滑动,能够跟随相邻桩筒之间的角度自动适应性调整。所述相邻桩筒之间设有第一连杆18和第二连杆19,方便叉剪式拉神,便于调整相邻桩筒的距离,以及搬运、收纳时收起体积大大减小,非常方便。所述第一连杆18的顶端与第一铰接座12铰接,且第一连杆18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17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9的顶端与第二铰接座13铰接,且第二连杆19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17铰接。

为了保证周向限位的牢固,所述立管1的内腔为四边形,所述控制杆5为截面与立管1的内腔相适应的直杆。控制杆5整体与立管1的接触均能够限位,在周向上的锁定非常牢固。

为了保证限位的同时,节约原料降低成本,所述立管1的内腔及控制杆5均为圆形,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立管1的管壁耗材,使用普通的铸铁等金属管材就可以,方便加工。所述控制杆5的底端设有水平的滑杆20,所述内管的内壁的上设有与滑杆20滑动连接的直线滑槽21,所述直线滑槽21竖直设置。滑杆20只能在竖直设置的直线滑槽21内上下滑动,实现周向的转动限位。

为了方便移动,可以在所述立管1的底端安装自锁角轮。移动及调节桩筒就比较省力。

为了实现较好的封闭效果,结构更加合理简洁,所述立管1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上板体22、中板体23和下板体24,所述壳体10的底侧与上板体22封闭连接,所述上板体22、中板体23和下板体24均为环形且内圈均与立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壳2设置于上板体22和中板体23之间,所述第二套壳3设置于中板体23与下板体24之间,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的顶面及底面上均对应的设有圆形轨道槽25,所述上板体22的底面、所述中板体23的顶面及底面、以及所述下板体24的顶面分别环形阵列有滚珠座26,所述滚珠座26与轨道槽相配合使用。这种分层的结构,各层间连接紧凑,将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与立管1的连接处都遮挡在上板体22、中板体23、下板体24内,对连接部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使用工具在缝隙处强行改变端面齿轮的啮合去改变角度,具有显著优越的效果。

为了保证控制杆5操控的排他性,避免非管理人员的破坏。所述控制杆5的顶部向上贯穿立管1,且所述控制杆5的上部设有上弹簧座27,所述立管1的顶端设有下弹簧座28,所述复位弹簧6安装与上弹簧座27和下弹簧座28之间,复位弹簧6上顶上弹簧座27,使控制杆5带动下端面齿轮9卡紧上端面齿轮4。所述控制杆5的顶端设有竖直向上的圆柱形插柱29,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螺纹筒30,所述螺纹筒30内螺纹连接有螺块31,所述螺块31的底面设有与插块相适应的插槽,所述插块设置于插槽内,所述螺块31的顶面设有异形槽32,所述路障装置还包括调节工具,所述调节工具包括把手和与异形槽32相配合的异形螺丝刀头。能够插入异形槽32使螺块31转动。所述解锁机构的调节方式为使用专用调节工具转动螺纹筒30内的螺块31,使其下压控制杆5实现控制杆5的下降。一方面,将螺块31旋转到螺纹筒30底端后,螺块31能够通过螺纹连接保持在螺纹筒30底部,从而使上端面齿轮4和下端面齿轮9保持分开状态,当现场情况较为复杂时,让人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反复、从容的调整各个桩筒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等到整体合理后,再将螺块31复位到上部锁死角度即可。大大方便了人对角度调节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使对控制杆5的调节端仅为暴露在壳体10顶部的螺块31,不通过专用的工具无法实现控制杆5的升降控制,进一步增加了路障设置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警示作用,所述立管1的下部套接有筒壳33,立管1推荐使用金属管材,筒壳33使用薄壁塑料壳即可,既能够保护立管1防止生锈,又能够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一旦撞上筒壳33变形破碎均能够吸收势能,能减少损失及伤害。所述筒壳33的顶侧与下板体24的边侧固定连接,所述筒壳33的下部对称的设有门型缺口34,方便下铰接座17在高度和周向角度上的调整。所述下铰接座17通过门型缺口34暴露在外部,所述筒壳33的外壁上设有警示条纹。能够提高警示效果。

为了进一步警示交通,所述壳体10内安装有警示灯。

虽然路面上少有突出设施,但是路边及路中央经常设有栏杆。位于两侧的所述桩筒上设有卡箍35,所述卡箍35为2个,其中一个卡箍35固定在闲置的第一套壳2或第二套壳3上,且另一个所述卡箍35固定在闲置的下铰接座17上。通过卡箍35,将两端的桩筒与道路边的固定设施相连接固定,就能固定本路障两端的转筒,由于各个路障的角度也是固定的,进一步就能够将整个路障牢固的设置在预定的位置和路线上,非常的可靠安全。

为了加强啮合可靠度。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内分别设有加强弹簧38,其中一个所述加强弹簧38设置于第一卡盘7的下方,且另一个所述加强弹簧38设置于第二卡盘8的下方。辅助下端面齿轮9咬紧上端面齿轮4。

实施例:一种交通路障装置,包括10个依次连接的桩筒,所述桩筒包括立管1,所述立管1为空心的铸铁管件,所述立管1的底端设有底座板,所述底座板是圆形,所述立管1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所述立管1内套接有与其间隙配合的控制杆5,所述控制杆5的底端设有水平的滑杆20,所述内管的内壁的上设有与滑杆20滑动连接的直线滑槽21,所述直线滑槽21竖直设置。故所述控制杆5能够沿着立管1上下滑动,但所述立管1与控制杆5周向不能相对转动,所述控制杆5的顶部向上贯穿立管1,且所述控制杆5的上部设有上弹簧座27,所述立管1的顶端设有下弹簧座28,所述上弹簧座27和下弹簧座28之间设有复位弹簧6,所述控制杆5的顶端设有竖直向上的圆柱形插柱29,所述立管1的顶部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带锁的盖板11,所述壳体10内设有螺纹筒30,所述螺纹筒30内螺纹连接有螺块31,所述螺块31的底面设有与插块相适应的插槽,所述插块设置于插槽内,所述螺块31的顶面设有异形槽32,所述路障装置还包括调节工具,所述调节工具包括把手和与异形槽32相配合的异形螺丝刀头。所述立管1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上板体22、中板体23和下板体24,所述壳体10的底侧与上板体22封闭连接,使立管1顶端及控制杆5的顶部都封闭在壳体10内,所述上板体22、中板体23和下板体24均为环形且内圈均与立管1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立管1的顶部自上而下依次转动连接有环形的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所述第一套壳2设置于上板体22和中板体23之间,所述第二套壳3设置于中板体23与下板体24之间,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的顶面及底面上均对应的设有圆形轨道槽25,所述上板体22的底面、所述中板体23的顶面及底面、以及所述下板体24的顶面分别环形阵列有滚珠座26,所述滚珠座26与轨道槽相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内均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侧设有开口,所述空腔的顶面上固定有齿面向下的上端面齿轮4,所述立管1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6,所述连接块36的外端与第一卡盘7或第二卡盘8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立管1上设有条型孔37,所述连接块36贯穿条型孔37并在条型孔37内上下滑动。位于第一套壳2内的连接块36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盘7,位于第二套壳3内的连接块36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盘8,所述第一卡盘7和第二卡盘8的顶面设有下端面齿轮9,所述第一卡盘7上的下端面齿轮9与第一套壳2内的上端面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二卡盘8上的下端面齿轮9与第二套壳3内的上端面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一套壳2和第二套壳3内分别设有加强弹簧38,其中一个所述加强弹簧38设置于第一卡盘7的下方,且另一个所述加强弹簧38设置于第二卡盘8的下方。所述第一套壳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铰接座12,所述第二套壳3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铰接座13,所述立管1的下部设有与其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的滑动座14,所述滑动座14的外壁上设有环形的闭合滑槽15,所述闭合滑槽15内沿周向滑动连接有2个T型滑块16,所述T型滑块16暴露在闭合滑槽15外的一端固定有下铰接座17,所述相邻桩筒之间设有第一连杆18和第二连杆19,所述第一连杆18的顶端与第一铰接座12铰接,且第一连杆18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17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9的顶端与第二铰接座13铰接,且第二连杆19的底端与相邻桩筒的下铰接座17铰接。位于两侧的所述桩筒上设有卡箍35,所述卡箍35为2个,其中一个卡箍35固定在闲置的第一套壳2或第二套壳3上,且另一个所述卡箍35固定在闲置的下铰接座17上。所述立管1的下部套接有筒壳33,所述筒壳33的顶侧与下板体24的边侧固定连接,所述筒壳33的下部对称的设有门型缺口34,所述下铰接座17通过门型缺口34暴露在外部,所述筒壳33的外壁上设有警示条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