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防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112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桥梁施工防落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坠落装置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桥梁施工防落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施工属于高处施工,其工作平台普遍与地面落差大,防坠落属于施工防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施工人员都配备有安全带,施工平台都具有安全绳,用作安全备用设施;安全绳的上端固定于高处,而安全绳下端没有固定点,当发生坠落的情况时,由于安全绳的长度过长,容易发生不确定的摆动,对人员造成伤害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当出现坠落的意外情况时减少安全绳的有效长度,防止坠落人员因安全绳长度过长而摆动造成伤害的桥梁施工防落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桥梁施工防落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端固定设置有安装支耳,所述壳体上端开有第一通孔,所述壳体下端开有第二通孔,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滑轮、自锁凸轮,所述第一滑轮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右端与第一滑轮连接,所述连接杆左端与壳体内侧壁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右端还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连接杆右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另一端连接可以内壁上端,所述自锁凸轮通过转轴连接于壳体下端内侧壁,所述自锁凸轮凸出部向上,所述自锁凸轮突出部连接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左端连接壳体内壁左侧,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右端连接自锁凸轮突出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支耳可以将其固定于桥梁建筑主题或与施工平台固定连接,将安全绳至上而下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施工人员可以将安全带与第二通孔下方的安全绳连接,将安全绳预留一段盘于壳体方,当安全绳不受力的时候,位于壳体内部的部分,将被第一滑轮支撑,其下端将远离自锁凸轮,安全绳处于活动状态;当发生坠落情况时,由于安全绳上端是固定的,坠落人员通过安全带与安全绳下端连接的,安全绳将会在坠落人员的重力作用下被拉直,被拉直的安全绳将会向自锁凸轮一侧靠拢,而安全绳在重力作用下也将会向下滑动,向下滑动的安全绳将会对自锁凸轮的右侧发生摩擦,使自锁凸棱向右转动,自锁凸轮的突出部最终将安全绳挤压在第二通孔处,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出现坠落的意外情况时减少安全绳的有效长度,防止坠落人员因安全绳长度过长而摆动造成伤害,而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二弹性元件能够在安全情况解除后,使第一滑轮与第二滑轮回位。

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锁凸轮沿环周方向开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底部设有若干防滑齿。

弧形凹槽可以对安全绳起到限位左右,防止安全绳移位造成防坠功能失效,与凹槽底部设置若干防滑齿,能够起到增大安全绳与自锁凸轮之间的摩擦,使安全绳滑动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带动自锁凸棱转动,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通孔右侧设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通过转轴连接与壳体内侧壁。

第二滑轮能够在安全绳滑动的时候减少安全绳与第二通孔之间的摩擦,防止安全绳磨损。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均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当出现坠落的意外情况时减少安全绳的有效长度,防止坠落人员因安全绳长度过长而摆动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桥梁施工防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桥梁施工防落装置在发生坠落情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锁凸轮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壳体1、安装支耳2、第一通孔3、第二通孔4、第一滑轮5、自锁凸轮6、连接杆7、第一弹性元件8、第二弹性元件9、弧形凹槽10、防滑齿11、第二滑轮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桥梁施工防落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上端固定设置有安装支耳2,壳体1上端开有第一通孔3,壳体1下端开有第二通孔4,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滑轮5、自锁凸轮6,第一滑轮5连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右端与第一滑轮5连接,连接杆7左端与壳体1内侧壁上端转动连接,连接杆7右端还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8,第一弹性元件8一端与连接杆7右端连接,第一弹性元件8另一端连接可以内壁上端,自锁凸轮6通过转轴连接于壳体1下端内侧壁,自锁凸轮6凸出部向上,自锁凸轮6突出部连接有第二弹性元件9,第二弹性元件9左端连接壳体1内壁左侧,第二弹性元件9右端连接自锁凸轮6突出部。

优选的,自锁凸轮6沿环周方向开有弧形凹槽10,弧形凹槽10底部设有若干防滑齿11。

优选的,第二通孔4右侧设有第二滑轮12,第二滑轮12通过转轴连接与壳体1内侧壁。

优选的,第一弹性元件8、第二弹性元件9均为弹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桥梁施工防落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