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2571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场地,地面上的坑洼地区经常会有积水,这些积水不仅影响工人的安全,而且影响车辆的行驶,进而影响施工的进行,同时还会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经济环保。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改进的排水装置。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排水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握持装置、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上的盖板装置及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内的过滤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竖杆、位于所述竖杆右侧的握持杆、位于所述竖杆左侧的第一固定杆,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左侧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水泵、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水泵、第二阀门、收容于所述框体内左右两侧的固定块,所述盖板装置包括盖板、位于所述盖板下方的堵塞块、位于所述盖板上方的握持架,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配重块、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上方的海绵块、拉线、位于所述拉线上方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上方的弹簧。

所述竖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杆的下端与所述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竖杆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盖板呈长方体,所述盖板顶靠在所述框体的上表面上,所述堵塞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的侧面顶靠在所述框体的内表面上,所述握持架程度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固定块顶靠在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表面上,所述配重块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

所述海绵块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

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拉线贯穿所述海绵块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堵塞块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能够方便的将施工现场坑洼地面上的积水抽走,并且可以对积水进行净化过滤,然后对其重新利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不仅可以方便施工的进行,而且保护环境,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握持装置2、框体装置3、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3上的盖板装置4及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3内的过滤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11。所述万向轮11设有四个,所述万向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万向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2包括竖杆21、位于所述竖杆21右侧的握持杆22、位于所述竖杆21左侧的第一固定杆23。所述竖杆2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竖杆2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杆22呈弯曲状,所述握持杆22的下端与所述竖杆21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右端与所述竖杆2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3包括框体31、位于所述框体31左侧的第一管道32、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2上的第一水泵33、第一阀门34、位于所述第一管道32下方的第二管道3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35上的第二水泵36、第二阀门37、收容于所述框体31内左右两侧的固定块38。所述框体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3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框体3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框体31放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框体3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311及第二通孔312,所述第一通孔311及第二通孔312呈圆形且与所述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2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311且与所述框体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2的内部与所述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水泵33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一水泵33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第一水泵33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阀门3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32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管道35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312且与所述框体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35的内部与所述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水泵36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二水泵36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阀门37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35内水的流量。所述固定块38设有两个,所述固定块38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38的一端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位于左右两侧的固定块38处于同一高度。

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装置4包括盖板41、位于所述盖板41下方的堵塞块42、位于所述盖板41上方的握持架43。所述盖板41呈长方体,所述盖板41顶靠在所述框体31的上表面上,从而可以挡住所述框体31的上端。所述堵塞块42呈长方体,所述堵塞块42的上表面与所述盖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堵塞块42的侧面顶靠在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上,使得所述盖板41可以稳定的顶靠在框体31的上端。所述握持架43程度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43的两端与所述盖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5包括第一过滤网51、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下方的配重块52、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上方的海绵块53、拉线54、位于所述拉线54上方的第二过滤网55、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55上方的弹簧56。所述第一过滤网5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侧面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固定块38顶靠在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下表面上,对所述第一过滤网5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配重块52的质量大,所述配重块52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52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51紧紧的顶靠在固定块38上,防止第一过滤网51向上移动,提高第一过滤网51的稳定性。所述海绵块53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块53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53的侧面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拉线54设有若干个,所述拉线5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固定连接,所述拉线54贯穿所述海绵块53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拉线5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5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5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过滤网55的侧面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弹簧56设有若干个,所述弹簧5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55固定连接,所述弹簧56的上端与所述堵塞块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55的滤孔大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滤孔,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55可以对积水进行初步过滤。所述弹簧56的设置对所述第二过滤网5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拉线54的设置实现第二过滤网55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连接,方便将第一过滤网51取出。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杆22推动本实用新型移动,将其推动到坑洼底面的积水旁,然后将第一管道32的左端放置在积水中,然后打开第一阀门34,并且打开第一水泵33的开关,使得积水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32内,然后进入到所述框体31内,然后经过第二过滤网55对积水的初步过滤后再经过海绵块53及第一过滤网51的精细过滤后集中在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下方。待积水抽取完毕后,关闭第一水泵33的开关,且关闭第一阀门34。然后移动本实用新型将其移动到需要用水的位置,然后打开第二阀门37,同时打开第二水泵36的开关,使得框体31内经过净化过滤后的水从第二管道35排出,以便满足用水的需求。待使用完毕后,使用者握住握持架43向上移动,进而使得盖板41及堵塞块42向上移动,直至将海绵块53、第一过滤网51及配重块52取出,然后人工对第一过滤网51、海绵块53及第二过滤网55清洗即可,以便保持其清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至此,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排水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