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319发布日期:2018-06-12 22:32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挡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雪装置。



背景技术:

风吹雪是一种自然现象,多发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积雪地区。风吹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流体,对公路铁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视线障碍和背风积雪障碍等两种危害。经过风吹雪地区的路段未采取防治措施或者措施不当,违背了风雪流运动规律,不仅没起到防护作用,反而加重了雪害。

目前风吹雪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修筑砖、土、石质防风墙等,经实践检验,这些方式只能相对缓解危害,效果不理想,而且工程量大,施工麻烦,不可移动。从而研究方便安装、拆卸的挡雪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雪装置,以解决现有挡雪装置安装、拆卸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挡雪装置,其包括基础、支柱和挡雪板;所述基础上设有地脚螺栓;所述支柱直立设置在所述基础上部,所述支柱与所述地脚螺栓连接;所述支柱侧边设有翼板,所述翼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挡雪板由上至下分为第一平板部、第一斜板部、第二平板部、第二斜板部和第三平板部;所述第一斜板部、所述第二斜板部和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形成梯形凹槽;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一斜板部和所述第二斜板部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第一平板部和所述第三平板部设有安装孔;所述挡雪板设置在相邻所述支柱之间;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挡雪板之间安装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挡雪板表面涂有防腐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腐层为镀锌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部上设置有多排所述通风孔,多排所述通风孔呈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斜板部上设有多排所述通风孔,多排所述通风孔呈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部右侧设有上导流板,所述第二斜板部右侧设有下导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流板为两个,外部所述上导流板的长度大于内部所述上导流板的长度;所述下导流板为两个,外部所述下导流板的长度大于内部所述下导流板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端部均为弧形结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挡雪板下端设有卡槽,所述挡雪板上端设有与所述卡槽对应的T形卡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挡雪装置,其包括基础、支柱和挡雪板;所述基础上设有地脚螺栓;所述支柱直立设置在所述基础上部,所述支柱与所述地脚螺栓连接;所述支柱侧边设有翼板,所述翼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挡雪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挡雪板设置在相邻所述支柱之间;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孔连接;设置基础和支柱,将挡雪板安装在支柱之间,提高挡雪板的稳定性,不受底面土质条件的限制;挡雪板的安装孔与支柱上翼板的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拆卸方便,还可以实现重复安装和拆卸而不损伤挡雪板。

2.本实用新型所述挡雪板由上至下分为第一平板部、第一斜板部、第二平板部、第二斜板部和第三平板部;所述第一斜板部、所述第二斜板部和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形成梯形凹槽;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一斜板部和所述第二斜板部设有多个通风孔;设置通风孔,可以让风雪通过通风孔,进而减小挡雪板受到风雪的冲击力,防止挡雪板被吹倒,提高挡雪板稳定性;第一斜板部、第二斜板部和第二平板部连接形成梯形凹槽,风雪通过通风孔后在梯形凹槽内形成紊流,使雪体留在梯形凹槽内。

3.本实用新型所述挡雪板表面涂有防腐层;所述防腐层为镀锌层;挡雪板频繁承受风雪冲涮,并且接触水和空气,很容易发生磨损腐蚀,设置防腐层可以降低挡雪板的磨损腐蚀程度,提高使用寿命;在一般大气中,镀锌层表面形成一层很薄而密实的氧化锌层表面,它很难溶于水,对不锈钢板起着一定保护作用,如果氧化锌与大气中其它成分生成不溶性锌盐后,则防腐蚀作用更理想。

4.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斜板部右侧设有上导流板,所述第二斜板部右侧设有下导流板;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端部均为弧形结构设置;导流板引导通风孔通过的风雪,促使在梯形凹槽内形成紊流,降低风雪离开挡雪板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挡雪装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柱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挡雪板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挡雪板结构图(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挡雪板结构图(截面图);

图中:1-挡雪板、101-第一平板部、102-第一斜板部、103-第二平板部、104-第二斜板部、105-第三平板部、106-防腐层、107-通风孔、108- 上导流板、109-下导流板、110-安装孔、111-T形卡扣、112-卡槽、2-基础、3-地脚螺栓、4-支柱、401-翼板、402-连接孔、5-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图3、图4,一种挡雪装置,其包括基础2、支柱4 和挡雪板1;基础2上设有地脚螺栓3;支柱4直立设置在基础2上部,支柱4与地脚螺栓3连接;支柱4侧边设有翼板401,翼板401上设有连接孔402;挡雪板1由上至下分为第一平板部101、第一斜板部102、第二平板部103、第二斜板部104和第三平板部105;第一斜板部102、第二斜板部104和第二平板部103连接形成梯形凹槽;第二平板部103、第一斜板部102和第二斜板部104设有多个通风孔107;设置通风孔107,可以让风雪通过通风孔107,进而减小挡雪板1受到风雪的冲击力,防止本实用新型的挡雪装置被吹倒,提高挡雪装置稳定性;第一斜板部102、第二斜板部104和第二平板部103连接形成梯形凹槽,风雪通过通风孔 107后在梯形凹槽内形成紊流,使雪体留在梯形凹槽内;挡雪板1为一体成型设置;一体成型结构稳定,制造工序简单,适合大批量制作;第一平板部101和第三平板105部设有安装孔110;挡雪板1设置在相邻支柱4 之间;安装孔110与连接孔402连接;设置基础2和支柱4,将挡雪板1 安装在支柱4之间,提高挡雪板1的稳定性,不受底面土质条件的限制;挡雪板1的安装孔110与支柱4上翼板401的连接孔402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拆卸方便,还可以实现重复安装和拆卸而不损伤挡雪板。

参见图1,相邻挡雪板1之间安装有连接片5;连接片5与安装孔110 连接;加强相邻挡雪板1之间的连接,使得多个挡雪板1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挡雪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参见图4,挡雪板1表面涂有防腐层106;防腐层106为镀锌层;挡雪板1频繁承受风雪冲涮,并且接触水和空气,很容易发生磨损腐蚀,设置防腐层可以降低挡雪板1的磨损腐蚀程度,提高使用寿命;在一般大气中,镀锌层表面形成一层很薄而密实的氧化锌层表面,它很难溶于水,对不锈钢板起着一定保护作用,如果氧化锌与大气中其它成分生成不溶性锌盐后,则防腐蚀作用更理想。

参见图4,第一斜板部102右侧设有上导流板108,第二斜板部104 右侧设有下导流板109;上导流板108和下导流板109端部均为弧形结构设置;上导流板108和下导流板109引导通风孔107通过的风雪,促使在梯形凹槽内形成紊流,降低风雪离开挡雪板1的距离。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斜板部102上设置有多排通风孔107,多排通风孔107呈水平方向设置;同时,在第二斜板部104上设有多排通风孔107,多排通风孔107呈水平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上导流板108 为两个,外部上导流板108的长度大于内部上导流板108的长度,这种设置可以使外部上导流板108迎雪面的风雪返至内部上导流板108的迎雪面的背面并顺至梯形凹槽内;下导流板109为两个,外部下导流板109的长度大于内部下导流板109的长度,这种设置可以使外部下导流板109迎雪面的风雪返至内部下导流板109的迎雪面的背面并顺至梯形凹槽内。

实施例二:

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中的挡雪板1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5,挡雪板1下端设有卡槽112,挡雪板1上端设有与卡槽112 对应的T形卡扣111;相邻挡雪板1之间可以通过将T形卡扣111插入卡槽112中的方式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牢固,安装方便,且不需要增加额外部件。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挡雪板组装、安装形式如下:

1、浇筑钢筋混凝土基础2,基础2规格及埋深,根据挡雪屏障板所在区域的实际风压及地质情况选定。

2、基础2顶面预留地脚螺栓3。

3、地基顶面安装支柱4,支柱4与预留的地脚螺栓3紧固连接。

4、挡雪板1上的通过安装孔110安装在支柱4上,挡雪板1和支柱 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5、相邻挡雪板1之间安装连接片5,挡雪板1上的安装孔110与连接片5通过螺栓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