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三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758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新式三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三通立交桥。



背景技术:

一般的十字路口通行为单独的高架桥或单独的下穿式隧道,如果通过单独的高架桥或下穿来设置的话,占地面积较大,建造时施工不方便,十字路口有红绿灯,影响通行效率,不利于城市便利,易发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便于施工、通行安全且通行效率高的新式三通立交桥。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式三通立交桥,具有上层高架桥、中间层地面通道及下层下穿隧道,所述上层高架桥和所述下层下穿隧道分别包括各自的通行方向相反的左侧单行路和右侧单行路,所述中间层地面通道包括四条支路通道,各条所述支路通道分别包括各自的通行方向相反的左侧单行路和右侧单行路,且相邻两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相同,相邻两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相同,在四条所述支路通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中心圆盘。

另外,技术方案2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所述上层高架桥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层下穿隧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另外,技术方案3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和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分别包括各自的两条同向支路。

另外,技术方案4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所述上层高架桥形成为上拱形。

另外,技术方案5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所述下层下穿隧道形成为下拱形。

另外,技术方案6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5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所述下层下穿隧道的两端分别形成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所述隧道入口和所述隧道出口的顶部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顶板与地面相连。

另外,技术方案7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在所述上层高架桥的中间部位的底部与所述下层下穿隧道之间设置有一端与所述上层高架桥的底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所述中间层地面通道与所述下层下穿隧道连接的支撑结构。

另外,技术方案8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在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靠近所述中心圆盘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横跨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人行横道。

另外,技术方案9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靠近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向远离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延伸的方向,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远离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圆盘的导向为逆时针方向。

另外,技术方案10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在技术方案1的新式三通立交桥中,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远离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延伸的方向,各条所述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靠近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向远离所述中心圆盘的一端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圆盘的导向为顺时针方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通过在十字路口的地面通道同时设置上层高架桥和下层下穿隧道,由此形成复合式立交系统,整个通行不影响行车、行人的通向,不需要设置红绿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十字路口通行效率,使城市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另外,本实用新型形成的复合式立交系统整体占地面积小,且有效地对有限的十字路口地面进行了利用,且便于施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上层高架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下层下穿隧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层高架桥;11-支撑结构;2-中间层地面通道;3-下层下穿隧道;31-钢筋混凝土顶板;4-中心圆盘;5-人行横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整体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上层高架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下层下穿隧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该新式三通立交桥具有上层高架桥1、中间层地面通道2及下层下穿隧道3。

其中,上层高架桥1和下层下穿隧道3分别包括各自的通行方向相反的左侧单行路和右侧单行路,中间层地面通道2包括四条支路通道,各条支路通道分别包括各自的通行方向相反的左侧单行路和右侧单行路,且相邻两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相同,相邻两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相同,在四条支路通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中心圆盘4。

进一步地,上层高架桥1的延伸方向与下层下穿隧道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更具体地说,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靠近中心圆盘4的一端向远离中心圆盘4的一端延伸的方向,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远离中心圆盘4的一端向靠近中心圆盘4的一端延伸的方向,中心圆盘4的导向为逆时针方向。此种情况下,地面通行车辆可通过中心圆盘4进行左转分流和掉头。

上层高架桥1沿东西向延伸设置,下层下穿隧道3沿南北向延伸设置。

另外,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和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分别包括各自的两条同向支路。

另外,上层高架桥1形成为上拱形。

另外,下层下穿隧道3形成为下拱形,进一步地,下层下穿隧道3的两端分别形成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顶部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顶板31与地面相连。

另外,在上层高架桥1的中间部位的底部与下层下穿隧道3之间设置有一端与上层高架桥1的底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中间层地面通道2与下层下穿隧道3连接的支撑结构11,该支撑结构11为承重墙或者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撑柱。

另外,在各条支路通道的靠近中心圆盘4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横跨各条支路通道的人行横道5。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比,不同的是,该新式三通立交桥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远离中心圆盘4的一端向靠近中心圆盘4的一端延伸的方向,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的通行方向为自靠近中心圆盘4的一端向远离中心圆盘4的一端延伸的方向,中心圆盘4的导向为顺时针方向。此种情况下,地面通行车辆可通过中心圆盘4进行右转分流和掉头。

上层高架桥1沿南北向延伸设置,下层下穿隧道3沿东西向延伸设置。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通过在十字路口的地面通道同时设置上层高架桥和下层下穿隧道,由此形成复合式立交系统,整个通行不影响行车、行人的通向,不需要设置红绿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十字路口通行效率,使城市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另外,本实用新型形成的复合式立交系统整体占地面积小,且有效地对有限的十字路口地面进行了利用,且便于施工。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新式三通立交桥的上层高架桥的延伸方向与下层下穿隧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可通过上层高架桥与下层下穿隧道为东、西、南、北四向进行直行导流,其对称结构既能满足多方位行车要求,且易于施工修建。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和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分别包括各自的两条同向支路,通过这样的结构,可通过各条支路对同向行驶的车辆进行分隔,由此提高行驶安全系数,同时使行驶有条不紊,从而提高地面通道的通行效率。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上层高架桥形成为上拱形,由此有利于使上层高架桥承受的载荷分散在高架桥的两侧,由此提高上层高架桥的承载能力,延长上层高架桥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通行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下层下穿隧道形成为下拱形,由此保证下层通行时下层下穿隧道顶部与下层下穿隧道底部之间具有较大空间,同时保证下层下穿隧道的隧道底部平坦,从而保证车辆在下层下穿隧道中安全、平稳、快速通行。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下层下穿隧道的两端分别形成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顶部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顶板与地面相连。通过以上结构,可保证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分别与地面连接处具有较高的强度,由此提高下层下穿隧道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在上层高架桥的中间部位的底部与下层下穿隧道之间设置一端与上层高架桥的底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中间层地面通道与下层下穿隧道连接的支撑结构。通过这样的设置,可通过支撑结构强化上层高架桥的强度,避免上层高架桥倒塌,进一步加强上层高架桥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支撑结构为承重墙或者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撑柱,由此,保证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承重支撑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在各条支路通道的靠近中心圆盘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横跨各条支路通道的人行横道,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使人出行方便,并通过人行横道的道路符号提醒车辆避让行人,从而确保行人能够在中间层地面通道上安全通行。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上层高架桥的延伸方向与下层下穿隧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仅设置上层高架桥的延伸方向与下层下穿隧道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其交叉角度不限制为垂直角度,而是呈其他角度,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对十字路口通行进行导流从而舒缓交通压力的作用,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设置上层高架桥的延伸方向与下层下穿隧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对称结构既能满足多方位行车要求,且更加易于施工修建。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和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分别包括各自的两条同向支路,但是不限于此,该同向支路也可以仅仅包括一条,或者包括大于两条的更多条,均能够实现上述的提高地面通道的通行效率的效果,其中,以具体实施例中的设置各条支路通道的左侧单行路和各条支路通道的右侧单行路分别包括各自的两条同向支路为优选结构进行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上层高架桥形成为上拱形,但是不限于此,上层高架桥也可形成为具有上坡道和下坡道的平直路线桥,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的通过上层高架桥舒缓交通压力的作用,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的结构,设置上层高架桥形成为上拱形,由此有利于使上层高架桥承受的载荷分散在高架桥的两侧,由此提高上层高架桥的承载能力,延长上层高架桥的使用寿命,由此保证通行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下层下穿隧道形成为下拱形,但是不限于此,下层下穿隧道也可形成为波浪段路线,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的通过下层下穿隧道舒缓交通压力的作用,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的结构,设置下层下穿隧道形成为下拱形,由此可保证下层通行时下层下穿隧道顶部与下层下穿隧道底部之间具有较大空间,同时保证下层下穿隧道的隧道底部平坦,从而保证车辆在下层下穿隧道中安全、平稳、快速通行。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下层下穿隧道的两端分别形成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顶部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顶板与地面相连。但是不限于此,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顶部也可以是分别通过钢制压板与地面相连,同样能够达到使车辆在下层下穿隧道正常通行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的结构,设置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顶部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顶板与地面相连,可保证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的分别与地面连接处具有较高的强度,由此提高下层下穿隧道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在上层高架桥的中间部位的底部与下层下穿隧道之间设置一端与上层高架桥的底部连接且另一端穿过中间层地面通道与下层下穿隧道连接的支撑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支撑结构,同样能够达到使车辆在上层高架桥上正常通行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设置,可通过支撑结构强化上层高架桥的强度,避免上层高架桥倒塌,进一步加强上层高架桥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支撑结构为承重墙或者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撑柱,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使用钢筋支架组合而成的支撑架作为上述的支撑结构进行使用,同样能够达到强化上层高架桥的强度的效果,但是,设置支撑结构为承重墙或者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撑柱,与其他结构相比,支撑结构的强度更高,其可保证支撑结构具有更好的承重支撑效果,从而提高上层高架桥的通行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两种具体实施例中,在各条支路通道的靠近中心圆盘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横跨各条支路通道的人行横道,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人行横道,行人根据交通情况自行穿越路口,或者,在此路口仅限行人沿支路通道的延伸方向行走,但是,按照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人行横道,可使人出行方便,并通过人行横道的道路符号提醒车辆避让行人,从而确保行人能够在中间层地面通道上安全通行。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新式三通立交桥,可以由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组合而成,同样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