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预制路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9970发布日期:2018-07-27 21:1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预制路缘结构,适用于作为隧道内道路两侧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隧道路缘结构一般是现场现浇而成,而路缘结构一般较精细,现场架设模板浇筑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常常出现侧部沟槽表面粗糙、排水不畅、杂物淤积、开裂缺角等问题,且现场架设模板施工效率较低,工期较长。

相较于现浇结构,预制标准化结构可在工厂快速批量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加工速度快、质量好,且预制构件可在现场模块化拼装,施工简便高效。

鉴于传统隧道现浇路缘结构的缺点以及预制标准化结构的诸多优点,将标准化预制构件应用于隧道路缘结构,是一种极具工程应用价值的新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预制路缘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隧道现浇路缘结构施工质量差、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混凝土层和衬砌上的多个第一侧沟、第二侧沟、沉沙井、侧石和盖板,多个所述第一侧沟首尾相连并沿隧道纵向排列,所述沉沙井和所述第二侧沟交替插设在多个所述第一侧沟之间,多个所述侧石首尾相连并沿隧道纵向排列,所述第一侧沟与所述侧石侧面紧贴且两者的连接端相互错开布置,所述侧石、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和所述衬砌共同组成上端开槽的用于放置强电缆或弱电缆的电缆沟,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电缆沟的上端开槽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沟、所述第二侧沟、所述沉沙井、所述侧石、所述盖板均为结构尺寸完全统一的预制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沟设有贯通两个连接端的第一内槽,所述第一侧沟的顶面设置有用于导排路面积水杂物的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侧沟背离侧石的侧面上设有用于排除路面沥青层内积水的排水孔,所述第一侧沟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能够相互承插配合的第一凸台和第一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沟是以所述第一侧沟为基体,且在所述基体的顶面开设用于冲洗所述第一内槽的冲洗孔。

进一步的;所述沉沙井包括井体、井圈和篦子,所述井体设有贯通两个连接端的第二内槽,所述井体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凹槽承插配合的第二凸台和能够与所述第一凸台承插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井体的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匹配的第二弧形槽,所述井体上部还设有用于安装井圈和篦子的预留台阶,且所述预留台阶和所述井圈之间设有用于调平固定的第二砂浆调平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沟、所述第二侧沟、所述侧石和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之间还设有用于调平固定的第一砂浆调平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沟、所述第二侧沟、所述沉沙井、所述侧石和所述盖板的材质为钢筋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或树脂混凝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预制第一侧沟、第二侧沟、沉沙井、侧石和盖板,克服了现浇路缘结构现场施工精度和质量难以控制的缺点,预制标准构件在工厂加工精度高、质量好;

此外,无需架设模板和等待养护,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简便高效,可节省工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为隧道预制路缘结构横断面图;

图3为隧道预制路缘结构施工工艺示意图;

图3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施工第一混凝土层;(b)施工第一砂浆调平层;(c)预制构件安装就位;(d)施工第二混凝土层及沥青层;

图4为第一侧沟结构图;

图4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a-a;(b)b-b;(c)c-c;(d)d-d;(e)第一侧沟三维图;

图5为第二侧沟结构图;

图5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e-e;(b)f-f;(c)g-g;(d)h-h;(e)第二侧沟三维图;

图6沉沙井井体结构图;

图6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沉沙井井体平面图;(b)j-j;(c)i-i;(d)k-k;(e)l-l;(f)沉沙井井体三维图;

图7沉沙井拼装图;

图7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井体-井圈-篦子”纵剖图;(b)m大样;(c)井圈平面图;(d)n-n;(e)篦子平面图;(f)o-o;(g)沉沙井拼装三维图;(h)沉沙井及其附属构件三维图;

图8侧石结构图;

图8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q-q;(b)p-p;(c)侧石三维图;

图9盖板结构图;

图9中各分图含义如下:(a)盖板平面图;(b)r-r;(c)盖板三维图。

图标:1-衬砌;2-第一侧沟;3-第二侧沟;4-沉沙井;5-侧石;6-盖板;7-沥青层;8-混凝土层;9-第一砂浆调平层;21-第一内槽;22-第一弧形槽;23-排水孔;24-第一凸台;25-第一凹槽;31-冲洗孔;41-井体;42-井圈;43-篦子;44-第二砂浆调平层;51-电缆沟;81-第一混凝土层;82-第二混凝土层;411-第二内槽;412-第二凸台;413-第二凹槽;414-第二弧形槽;415-预留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混凝土层81和衬砌1上的多个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沉沙井4、侧石5和盖板6,多个第一侧沟2首尾相连并沿隧道纵向排列,沉沙井4和第二侧沟3交替插设在多个第一侧沟2之间,多个侧石5首尾相连并沿隧道纵向排列,第一侧沟2与侧石5侧面紧贴且两者的连接端相互错开布置,侧石5、第一混凝土层81和衬砌1共同组成上端开槽的用于放置强电缆或弱电缆的电缆沟51,盖板6设置在电缆沟51的上端开槽处。

上述实施例通过预制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沉沙井4、侧石5和盖板6,克服了现浇路缘结构现场施工精度和质量难以控制的缺点,预制标准构件在工厂加工精度高、质量好;还无需架设模板和等待养护,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简便高效,可节省工期。

此外,通过第一侧沟2的端面与侧石5端面在纵向上错开布置,以防止第一侧沟2与侧石5之间串水;沿隧道纵向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沉沙井4,沿隧道纵向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第二侧沟3,高压水枪能够通过第二侧沟3上的冲洗孔31完成对第一内槽21的疏通冲洗;此外,沉沙井4和第二侧沟3可按照图1中所示等间距交错布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两座相邻沉沙井4之间设置多处第二侧沟3。

其中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沉沙井4、侧石5和盖板6均为结构尺寸完全统一的预制构件,除盖板6外,其余构件推荐取名义长度为1m,盖板6长度可取侧石5长度的一半。

第一侧沟2设有贯通两个连接端的第一内槽21,第一侧沟2的顶面设置有用于导排路面积水杂物的第一弧形槽22,第一侧沟2背离侧石5的侧面上设有用于排除路面沥青层7内积水的排水孔23,第一侧沟2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能够相互承插配合的第一凸台24和第一凹槽25。

同时,第二侧沟3是以第一侧沟2为基体,且在基体的顶面开设用于冲洗第一内槽21的冲洗孔31。

其中,第一侧沟2和第二侧沟3中第一凸台24的厚度不算在名义长度内;另外考虑各第一侧沟2和第二侧沟3的加工误差和拼装时可能出现的过盈配合,一般设定第一侧沟2和第二侧沟3实际长度比名义长度小2-4mm。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横断面布置图如图2,预制路缘结构左右对称布置,下方为混凝土层8,中间为沥青层7,其中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侧石5下方设置第一砂浆调平层9,以便于三者的调平固定,侧石5、第一混凝土层81和衬砌1共同形成上端开槽的用于放置强电缆或弱电缆的电缆沟51,上端开槽处设有盖板6。路缘结构除了左右对称布置外,也可将该种结构应用于单侧,另一侧采用其他结构形式。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施工工艺示意图如图3,包括如下步骤:(a)施工第一混凝土层81,应注意需预留沉沙井4下部深槽;(b)施工第一砂浆调平层9;(c)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包括沉沙井41、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以及侧石5;(d)施工第二混凝土层82及沥青层7,盖板6在电缆铺设完毕后安装。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第一侧沟2结构如图4。在第一侧沟2侧面设置排水孔23,可采用图4中所示在侧面上对称布置3个排水孔23,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布置形式,排水孔23的位置应略高于沥青层7底面。在第一侧沟2顶面设置第一弧形槽22,用于导排路面的积水杂物。在第一侧沟2内部设置第一内槽21,以导排下渗的积水杂物。在第一侧沟2前后端部分别设置第一凸台24和第一凹槽25,以便使前后相邻的第一侧沟2在纵向上承插紧密,为了避免凸台与凹槽间出现过盈配合而无法承插,第一凸台24比第一凹槽25的外轮廓尺寸略小,参见图4-(c)、4-(d)中的标注尺寸。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第二侧沟3结构如图5。第二侧沟3是以图4中第一侧沟2为基体,只是在基体的顶部第一弧形槽22内增设了冲洗孔31,以便用高压水枪进行第一内槽21的疏通冲洗。可采用如图5中所示左右对称布置两个45°方向相反的冲洗孔31,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的布置形式。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沉沙井4井体41结构如图6。井体41设置能与第一凹槽25承插配合的第二凸台412和能与第一凸台24承插配合的第二凹槽413,以便与前后紧邻的第一侧沟2承插紧密。井体41两端的第二内槽411与前后紧邻的第一侧沟2的第一内槽21相匹配。井体41两端顶面的第二弧形槽414与前后紧邻第一侧沟2的第一弧形槽22相匹配。井体41内腔的深度,应根据隧道实际沉沙淤积情况确定。井体41上部中间设有预留台阶415以安装井圈42和篦子43,其中,预留台阶415和井圈42之间设有用于调平固定井圈42的第二砂浆调平层44。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沉沙井4拼装图如图7。沉沙井4由井体41、井圈42、篦子43组成,井圈42底部设置第二砂浆调平层44,井圈42前后端开设弧形槽与井体41前后端的第二弧形槽414匹配,篦子43前后端预留矩形槽,以保证第一侧沟2的第一弧形槽22的杂物积水可顺利流入井体41。井圈42和篦子43材质一般为球墨铸铁。沉沙井4集中收集第一侧沟2的第一内槽21和第一侧沟2顶面第一弧形槽22的杂物积水,井体41内杂物积水应定期集中清理。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侧石5结构如图8,侧石5兼具防撞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其盖板6结构如图9,盖板6上宜设置边槽以便于掀开。

本实施例中的隧道预制路缘结构,第一侧沟2、第二侧沟3、沉沙井4、侧石5和盖板6的材质为钢筋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或树脂混凝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