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2209发布日期:2018-11-24 13:26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透水道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



背景技术: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生态园林的设计普遍存在透水性差,导致下雨后,在道路上积水严重,雨水不能下渗而经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排水管道的作用很重要,但是显然地,单单靠排水管道进行道路排水负荷较大,会造成很多漫水或者下水道返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透水性差和排水负荷无法调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变径通管,且变径通管的顶部外壁套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有侧下水管,且三通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横置汇水管,所述横置汇水管的两侧外壁分别设置有透水基层和石砾层、砂土层,且砂土层位于石砾层和地基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所述透水基层的顶部外壁设置有固定框,且固定框的顶部外壁卡接有中置透水井盖,所述透水基层和侧下水管的两侧连接处均设置有固定基坑,且固定基坑的顶部内壁两侧均通过铰链固定有挡板,挡板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电磁拉簧,电磁拉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基坑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透水基层包括鹅卵石层、微球层和透水砖,且微球层位于鹅卵石层和透水砖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中置透水井盖的顶部外壁开有防堵孔,且防堵孔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胶阀,中置透水井盖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提手。

优选的,所述横置汇水管靠近透水基层的一侧外壁开有漏孔,且横置汇水管通过漏孔和透水基层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侧下水管的顶部外壁插接有防堵地漏,且侧下水管的内壁设置有流速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有微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电磁拉簧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和微处理器相连接。

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为:

1.整体结构为h型结构,预埋在地基以上,通过变径通管和中置水管的连通,并与整体的地面透水系统贯通,不会造成地面透水不足,而且在下雨时,会根据雨量的大小进行快速的排水,不会出现透水差的问题,或者因为排水管道额排水负荷较大,造成漫水或者下水道返水的现象出现

2.通过设置有中置透水井盖,再配合上疏通的结构和传感器,可进行自动调节,在调节过程中,配合上透水基层和横置汇水管,不会造成整体的汇水通路闭塞,造成下水道返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的中置透水井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的中置透水井盖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径通管、2流速传感器、3侧下水管、4防堵地漏、5固定基坑、6挡板、7电磁拉簧、8中置透水井盖、9透水基层、10横置汇水管、11石砾层、12砂土层、13地基、14防堵孔、15提手、16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包括地基13,地基13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变径通管1,且变径通管1的顶部外壁套接有三通管,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有侧下水管3,且三通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横置汇水管10,横置汇水管10的两侧外壁分别设置有透水基层9和石砾层11、砂土层12,且砂土层12位于石砾层11和地基13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透水基层9的顶部外壁设置有固定框,且固定框的顶部外壁卡接有中置透水井盖8,透水基层9和侧下水管3的两侧连接处均设置有固定基坑5,且固定基坑5的顶部内壁两侧均通过铰链固定有挡板6,挡板6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电磁拉簧7,电磁拉簧7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基坑5的内壁上。

本发明中,透水基层9包括鹅卵石层、微球层和透水砖,且微球层位于鹅卵石层和透水砖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中置透水井盖8的顶部外壁开有防堵孔14,且防堵孔14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胶阀16,中置透水井盖8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提手15,横置汇水管10靠近透水基层9的一侧外壁开有漏孔,且横置汇水管10通过漏孔和透水基层9相贯通,侧下水管3的顶部外壁插接有防堵地漏4,且侧下水管3的内壁设置有流速传感器2,流速传感器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有微处理器,流速传感器2的型号为jcg-14,微处理器的型号为arm9tdmi,电磁拉簧7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和微处理器相连接。

本透水道路在运用时,整体h型结构预埋在透水基层9和石砾层11之间,平时排水通过测下水管3和防堵地漏4进行排水,在雨量较大时,流速传感器2检测到雨量大小,通过开启挡板进水后,进行渗透至横置汇水管10,控制地面的积水量,大水量可通过变径通管1排出,不会造成整体的汇水通路闭塞和下水道返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变径通管,且变径通管的顶部外壁套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有侧下水管,且三通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横置汇水管,所述横置汇水管的两侧外壁分别设置有透水基层和石砾层、砂土层,且砂土层位于石砾层和地基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所述透水基层的顶部外壁设置有固定框,且固定框的顶部外壁卡接有中置透水井盖。本发明中结构为H型,预埋在地基以上,变径通管和中置水管连通并与整体的地面透水系统贯通,根据雨量大小快速排水,中置透水井盖配合上疏通的结构和传感器进行调节,调节过程中配合上透水基层和横置汇水管,疏通整体汇水通路。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峰;陈敬忠;范卫松;孟庆保;张忠强;董菲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兴润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8.10
技术公布日:2018.1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