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96569发布日期:2019-02-15 23:45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斜拉桥pk组合箱梁,桥面吊机整体吊装是常用的吊装施工方法之一。从常用的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安装全过程来看,bn梁段张拉斜拉索cn,桥面吊机从bn-1梁段前移至bn梁段,在桥面吊机整体吊装梁段bn+1时,桥面吊机的前支点作用在bn梁段,bn梁段由于桥面吊机前后两端的支点的作用,将产生较大的负弯矩,进而引起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桥面板开裂。目前,通常做法是通过提高桥面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或者增设桥面板预应力钢筋来增加混凝土桥面板压应力储备。但是,这种方式会造成材料及费用的增加。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梁段安装方式进行改进,以减少在整体吊装梁段bn+1过程中,bn梁段由于桥面吊机前后支点的作用而产生较大的负弯矩,并在不提高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混凝土桥面板的抗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吊装梁段bn+1时,增加bn梁段以及附近梁段桥面板的预压应力储备,进而增强bn梁段以及附近梁段的桥面板的抗裂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次张拉梁段bn的斜拉索cn,桥面吊机从梁段bn-1前移至梁段bn;

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使斜拉索cn的长度小于最终成桥状态的斜拉索的无应力索长;通过桥面吊机吊装梁段bn+1,并将梁段bn+1和梁段bn固定连接;

第三次放张斜拉索cn,使cn的长度为最终成桥状态的斜拉索的无应力索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包括:将梁段bn和梁段bn+1对接端面的边主梁对应焊接,浇筑梁段bn和梁段bn+1之间的湿接缝。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边主梁包括依次焊接连接的边腹板、底板和中腹板,边腹板位于梁段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之前,先将梁段bn和梁段bn+1的边腹板活动连接,然后实测bn的空间位置,调整梁段bn和梁段bn+1的无应力曲率,使得bn+1的空间位置满足设计和监控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梁段bn和梁段bn+1的边腹板活动连接的方式为铰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与浇筑湿接缝之间还包括:第一次张拉梁段bn+1的斜拉索cn+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三次放张斜拉索cn之后,桥面吊机从梁段bn前移至梁段bn+1,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1,准备下一个梁段bn+2的吊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发明通过在桥面吊机吊装梁段bn+1前后,合理的更改梁段bn的斜拉索cn的张拉次数,在桥面吊机吊装梁段bn+1之前,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使得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的混凝土桥面板承受一定的正弯矩,从而在吊装梁段bn+1时,增加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桥面板的预压应力储备,以减少bn梁段由于桥面吊机前后支点的作用而产生的负弯矩,因而增强了bn梁段以及附近梁段的桥面板的抗裂性,保证了工期和质量,也没有造成材料及费用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桥面吊机吊装梁段bn+1到预定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次张拉梁段bn+1的斜拉索cn+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浇筑梁段bn和梁段bn+1之间的湿接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次放张斜拉索cn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桥面吊机从梁段bn前移至梁段bn+1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桥面吊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拉桥pk组合箱梁悬臂整体吊装桥面板抗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一次张拉梁段bn的斜拉索cn,桥面吊机1从梁段bn-1前移至梁段bn。其中,b为梁段的代号,c为斜拉索的代号,n为整数,bn梁段表示第n个梁段,斜拉索cn表示第n个斜拉索。

s2、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使得梁段bn及其附近梁段的混凝土桥面板承受一定的正弯矩,从而在悬臂整体吊装梁段bn+1时,增强梁段bn以及附近梁段的混凝土桥面的预压应力储备;其中,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之后,斜拉索cn的长度小于最终成桥状态的斜拉索的无应力索长;

s3、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并浇筑湿接缝,具体包括三个施工步骤:

参见图1所示,桥面吊机1吊装梁段bn+1到预定位置;然后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

参见图2所示,第一次张拉梁段bn+1的斜拉索cn+1;

参见图3所示,浇筑梁段bn和梁段bn+1之间的湿接缝。

可以看到,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和浇筑湿接缝之间包括:第一次张拉梁段bn+1的斜拉索cn+1。其中,图中示出桥面吊机1的两个支点,图1至图6中,位于左边的为后支点,位于右边的是前支点。

在本实施例中,将梁段bn和梁段bn+1固定连接包括:将梁段bn和梁段bn+1对接端面的边主梁对应焊接,浇筑梁段bn和梁段bn+1之间的湿接缝并等强,等强是指等待混凝土具体一定强度。其中,边主梁包括依次焊接连接的边腹板、底板和中腹板,边腹板位于梁段的两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将梁段bn和梁段bn+1对接端面的边主梁对应焊接之前,先将梁段bn和梁段bn+1的边腹板活动连接,然后实测bn的空间位置,调整梁段bn和梁段bn+1的无应力曲率,使得梁段bn+1的空间位置满足设计和监控要求。其中,活动连接的方式为铰接。

s4、第三次放张斜拉索cn,使cn的长度为最终成桥状态的斜拉索的无应力索长,参见图4所示。

s4、桥面吊机1从梁段bn前移至梁段bn+1,参见图5所示;然后,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1,准备下一个梁段bn+2的吊装,参见图6所示。

其中,图1至图6所示的施工过程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以梁段bn为起点,吊装梁段bn+1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标准循环。

可以想到的是,下一个梁段bn+2的吊装时,提高梁段bn+1以及附近梁段的桥面板的抗裂性的原理与梁段bn的原理相同,即步骤s4之后的步骤为:

第二次超张拉斜拉索cn+1,使得bn+1梁段及其附近梁段的混凝土桥面板承受一定的正弯矩,第二次张拉斜拉索cn+1之后,斜拉索cn+1的长度短于最终成桥状态的无应力斜拉索的索长。同时,放张斜拉索cn和超张拉斜拉索cn+1的过程形成的索力差将也会增加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的正弯矩,进而增加bn梁段及其附近梁段混凝土桥面板的预压应力储备。桥面吊机1吊装梁段bn+2到预定位置,将梁段bn+1和梁段bn+2固定连接,浇筑梁段bn+1和梁段bn+2之间的湿接缝并等强,第三次放张斜拉索cn+1,使cn+1的长度为最终成桥状态的无应力斜拉索的索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在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