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7047发布日期:2019-03-02 02:0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具体为浇筑砼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砼梁也称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是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钢筋混凝土梁既可作成独立梁,也可与钢筋混凝土板组成整体的梁-板式楼盖,或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整体的单层或多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梁形式多种多样,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应用范围极广,传统的模架,模床需要通过两榀大纵梁传力于桥墩处的墩旁托架,再通过墩旁托架传力于桥墩,整机重量重,成本高,安全系数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模架,模床需要通过两榀大纵梁传力于桥墩处的墩旁托架,再通过墩旁托架传力于桥墩,整机重量重,成本高,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包括轨道,所述轨道的顶端从左至右均匀安装有三组垂直大油缸系统,所述垂直大油缸系统的顶端焊接有支架圈,且支架圈的底壁通过螺栓组安装有走行系统,所述走行系统的直线长度大于垂直大油缸系统的直线长度,所述垂直大油缸系统顶端支架圈的顶壁固定安装有升降支撑系统,所述升降支撑系统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横梁顶端前后均铰接有翼模翻折系统,所述支撑横梁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模床系统,所述模床系统位于两组翼模翻折系统的中间,两组所述翼模翻折系统的一端与模床系统的底壁铰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支撑系统的内腔螺接有稳定杆。

优选的,所述垂直大油缸系统顶端支架圈与轨道底壁前后之间均螺接有限位杆。

优选的,所述走行系统通过电机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作用力直接而且明确:相比于传统的模架,模床需要通过两榀大纵梁传力于桥墩处的墩旁托架,再通过墩旁托架传力于桥墩,而本装置中,模床通过支撑横梁、升降支撑系统和垂直大油缸直接传力于地面,作用力直接而且明确;

2)模架纵移过孔更加安全可靠:相比于传模架,纵移过孔需要在高空进行步履式油缸顶推纵移,而地行式模架纵移过孔只须在地面铺设连续轨道,通过走行电机直接行走到下一跨;

3)整机重量轻:因为移动模架直接传力于地面,因此省去了传统移动模架的大纵梁,整机重量比传统模架要轻,因此,地行模架整机重量轻,成本低,本装置相较于传统模架来说,施工更加安全可靠,整机重量轻,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架左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架纵移示意图。

图中:1走行系统、2垂直大油缸系统、3升降支撑系统、4支撑横梁、5模床系统、6翼模翻折系统、7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行式移动模架,包括轨道7,轨道7的顶端从左至右均匀安装有三组垂直大油缸系统2,垂直大油缸系统2的顶端焊接有支架圈,且支架圈的底壁通过螺栓组安装有走行系统1,走行系统1的直线长度大于垂直大油缸系统2的直线长度,垂直大油缸系统2顶端支架圈的顶壁固定安装有升降支撑系统3,升降支撑系统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横梁4,支撑横梁4顶端前后均铰接有翼模翻折系统6,支撑横梁4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模床系统5,模床系统5位于两组翼模翻折系统6的中间,两组翼模翻折系统6的一端与模床系统5的底壁铰接。

其中,升降支撑系统3的内腔螺接有稳定杆,提高升降支撑系统3的稳定性,避免因重量过重,导致升降支撑系统3的损坏,垂直大油缸系统2顶端支架圈与轨道7底壁前后之间均螺接有限位杆,浇筑时,提高垂直大油缸系统2与轨道7间的稳定性,防止移动,走行系统1通过电机驱动。

工作原理:模架精确调整模床系统5到位,浇筑砼梁;砼梁养护、穿钢铰线并张拉完成;整机通过垂直大油缸系统2卸载完成;外模通过翼模翻折系统6收缩外模尺寸;整机通过升降支撑系统3降低模架的高度;模架通过走行系统1到下一跨的浇筑位;模架再逆动作升降支撑系统3和翼模翻折系统6将模床系统5粗调到位;模架最后再精确调整到位,准备浇筑砼梁,完成一个标准的工作循环。浇筑工况下,模床系统5通过支撑横梁4、升降支撑系统3和垂直大油缸系统2直接传力于轨道7,纵移工况下,模床系统5先通过翼模翻折系统6收缩外模尺寸,再通过升降支撑系统3降低模架的高度,然后通过模架的走行系统1到下一跨的浇筑位,最后再逆动作升降支撑系统3和翼模翻折系统6,使模架完成一个标准工作循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