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939发布日期:2019-10-15 17:5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伸缩装置指为满足桥面变形的要求,通常在两梁端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梁的铰接位置上设置伸缩装置。

桥梁梁端由于受气温变化,收缩、徐变、以及活载荷等因素的作用,必定会发生变位及转角的变化,为适应桥梁结构的变形,在桥梁结构梁端之间必须设置有能自由变形的跨缝装置,即为桥梁伸缩装置。

因此,就需要求伸缩装置在平行、垂直于桥梁轴线的两个方向,均能自由伸缩,牢固可靠,车辆行驶过时应平顺、无突跳与噪声;要能防止雨水和垃圾泥土渗阻塞;安装、检查、养护、消除污物都要简易方便。在设置伸缩缝处,栏杆与桥面铺装都要断开。

而现有的伸缩装置承载能力、伸缩能力普遍较小,工作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型桥梁的建设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伸缩装置承载能力、伸缩能力普遍较小,工作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型桥梁的建设需求的问题。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包括:左桥梁体、右桥梁体、承接板、减震支撑板、滑板、支脚、顶轮,左桥梁体、右桥梁体相对设置,且左桥梁体上与右桥梁体相对的一侧、以及右桥梁体上与左桥梁体相对的一侧均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承接腔、滑动腔、支撑腔,滑动腔位于承接腔底壁右侧、支撑腔顶部左侧;每两个支脚相对设置作为一组,且每组支脚中转动连接一顶轮,使得每两个支脚对称位于一顶轮两侧;

减震支撑板底端与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减震支撑板的上端与承接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减震支撑板左、右两端与左桥梁体、右桥梁体上承接腔的外边缘对齐,承接板两端位于左桥梁体、右桥梁体上的承接腔内,承接板、减震支撑板、滑板共竖向中心线;滑板的两端分别搁于左桥梁体、右桥梁体的滑动腔内,滑板底部与顶轮相接触,滑板的底端与滑动腔的底端面之间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顶轮、滑板等的结构设计,可大幅提升伸缩装置的承接能力;

2、本实用新型滑动腔内推板、弹性组件等结构的配合设计,进一步地限制了滑板在顶轮上左、右小范围的移动,从而适应梁体的热胀冷缩,以保证梁体的安全,同时,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整个装置的承载能力;

3、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等的结构配合设计,更进一步增强了滑板的承载能力,进而增强了承接板的承载能力,并通过支撑筒在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相互配合,使得滑板在移动时,带动连接杆移动,进而带动支撑筒在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二支撑杆上移动,以始终维持滑板的高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推板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

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承接板3、减震支撑板4、滑板5、支脚6、顶轮7,承接腔8、滑动腔9、支撑腔10、挡板11、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推板14、第一滑槽14A、第二滑槽14B、弹性组件15、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滑孔17A、第一立板18、第二立板19、支撑筒20、通孔20A、连接杆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图1至图3所示,

实施例一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包括: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承接板3、减震支撑板4、滑板5、支脚6、顶轮7,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相对设置,且左桥梁体1上与右桥梁体2相对的一侧、以及右桥梁体2上与左桥梁体1相对的一侧均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承接腔8、滑动腔9、支撑腔10,滑动腔9位于承接腔8底壁右侧、支撑腔10顶部左侧;每两个支脚6相对设置作为一组,且每组支脚6中转动连接一顶轮7,使得每两个支脚6对称位于一顶轮7两侧;

减震支撑板4底端与滑板5的上端固定连接,减震支撑板4的上端与承接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减震支撑板4左、右两端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上承接腔8的外边缘对齐,承接板3两端位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上的承接腔8内,承接板3、减震支撑板4、滑板5共竖向中心线;滑板5的两端分别搁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滑动腔9内,滑板5底部与顶轮7相接触,滑板5的底端与滑动腔9的底端面之间有间隙,当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梁端发生变位或转角时,会发生变形,而此时,可通过顶轮7使得滑板5实现左、右方向的小位移挪动,以带动与之相连的减震支撑板4、承接板3实现左、右方向的小位移挪动,从而大幅提升伸缩装置的承接能力。

利用承接腔8配合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顶端面便于车辆通行。

进一步地,承接板3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竖向的挡板11,且挡板11与承接板3一体成型制作;

挡板11的顶端与承接板3的顶端平齐。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滑动腔9内设置有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推板14、弹性组件15,滑动腔9内底壁的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一滑轨12,滑动腔9前、后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第二滑轨13,推板14的底部与第一滑轨12滑动连接,推板14的前、后部均与第二滑轨13滑动连接,用以实现推板14相对左桥梁体1或右桥梁体2方向的移动;弹性组件15一端固定于滑动腔9右侧壁上,另一端与推板14连接,用以限制滑板5在顶轮7上左、右小范围的移动,以适应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热胀冷缩,最终保证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安全,同时,保证整个装置的承载能力;

弹性组件15优选为弹簧;

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均为T形滑轨,且推板14的下部开设有与第一滑轨12配合滑动的第一滑槽14A,推板14的前、后部均开设有与第二滑轨13配合滑动的第二滑槽14B。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支撑杆16、一开设有滑孔17A的第二支撑杆17、至少四根根第一立板18、至少四块第二立板19、一开设通孔20A的支撑筒20、一连接杆21,第一支撑杆16的左端与左桥梁体1焊接,第二支撑杆17的右端与右桥梁体2焊接,第二支撑杆17上开设有滑孔17A的一端朝向左桥梁体1,使第一支撑杆16的右端悬伸至第二支撑杆17的滑孔17A内,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共横向轴线;第一支撑杆16上、下端均竖直设置有至少两块第一立板18,且第一支撑杆16上设置有第一立板18的部分位于滑孔17A内,使得第一支撑杆16上的第一立板18与第二支撑杆17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7上靠近第一支撑杆16一侧的上、下端均竖直设置有至少两块第二立板19,支撑筒20通过通孔20A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7、并与第二立板19滑动连接,且支撑筒20远离第二支撑杆17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支撑杆16外部;连接杆21上、下端分别与滑板5的底部、支撑筒20的顶部铰接,用以增强滑板5的承载能力,进而增强承接板3的承载能力;同时,支撑筒20、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滑板5左、右移动时,带动连接杆21移动,进而带动支撑筒20在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上移动,从而始终维持滑板5的高承载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