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0957发布日期:2019-08-13 21:49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路面排水设计是指根据公路等级、降水量、路线纵坡等因素,结合路基、桥涵结构物的一类排水设计。路面排水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排水方案,布置排水设施,保证路基、路面稳定。

公告号为CN2058748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它包括沿路缘石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排水沟,排水沟的上方设置有带孔盖板,且排水沟设置在路缘石的机动车道侧,路缘石上设置有与排水沟相通的排水口,路缘石的下沉式绿化带侧设置有渗透式雨水井部分和可与市政雨水井连接的溢流井部分,渗透式雨水井部分通过倾斜的水泥砂浆碎石层或水泥砂浆砾石层与排水口相连。该系统可将机动车道路面的雨水引流至绿化带中的渗透式雨水井部分,当绿化带内的水量较多,绿化带无法承受时,雨水进入设置在绿化带宽度方向的溢流井部分,雨水一部分渗透,一部分沿管道进入市政雨水井排走。

这种系统虽然对雨水有了较为充足的利用,且并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是将排水沟设置在路缘石的机动车道侧,侵占了最右侧行车道的宽度,而一般行驶人的习惯是避开排水沟,无形中缩减了最右侧行车道宽度,不利于行车安全。同时,由于排水沟设置在机动道侧进行排水,当暴雨天气雨量较大时,排水沟排水能力不足,造成机动车道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能力强,提高机动车道行车安全的城市道路排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城市道路排水装置,包括设置在侧分绿化带上的开口和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篦组件,所述非机动车道的两边分别为人行道和侧分绿化带,所述侧分绿化带远离非机动车道的一侧为机动车道,所述开口穿过侧分绿化带并连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动车道的雨水流入开口处,经过侧分绿化带流至非机动车道,流向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篦组件,通过雨水篦组件流入地下排水通道。将雨水篦组件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避免雨水篦组件侵占机动车道的最右侧行车道而缩减了最右侧行车道宽度的情况;经由开口进行排水,提高排水速度,增大排水量,减少机动车道路面积水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动车道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动车道由道路中心线向开口处向下倾斜形成第一横坡度;所述开口由靠近机动车道一侧向开口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向下倾斜形成第二横坡度;所述非机动车道由靠近开口的一侧向非机动车道远离开口一侧形成第三横坡度;所述第一横坡度、第二横坡度和第三横坡度保持一致,均为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面积水由道路中心线流向机动车道两侧,从开口处穿过侧分绿化带流至非机动车道,通过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篦组件流入地下排水通道。第一横坡度、第二横坡度和第三横坡度相同,使得雨水能更加顺畅地按照由道路中心线向机动车两侧、从开口到非机动车道的路线流动,利于积水的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减少了机动车道路面积水的情况,从而提高机动车道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的宽度为0.3~0.4米,所述侧分绿化带上两个开口的间距为25~35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宽度较大,利于机动车道路面积水的排出。开口在侧分绿化带上等距离分布,合理设置排水通道,提高排水效率。同时,等间距设置,提高道路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由地砖铺装而成,地砖平整度偏差最大值不超过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砖平整度偏差低,表面平整光滑,使雨水流过地砖时受到地砖表面的阻力较小,使得积水更顺畅地流经开口,提高了开口的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篦组件设于非机动车道靠近人行道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篦组件设置于非机动车道的一侧,使得雨水篦组件将积水排入排水通道的同时减少雨水篦组件对非机动车道上的车辆造成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篦组件的位置与开口位置对应,所述雨水篦组件的中部与开口的中部在垂直于道路的方向上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垂直于道路的方向上,雨水篦组件的中部与开口的中部对齐,使得积水能够沿着垂直于道路的路线,即由道路中心线向机动车两侧,经过开口到非机动车道,到达雨水篦组件排出,垂直距离最短,使得积水排出的路线最短。这样能提高排水效率,避免雨水堆积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篦组件包括水平框架和竖直框架,水平框架与竖直框架固定连接,水平框架与竖直框架的底部相平,所述水平框架嵌套于非机动车道内,水平框架的上端面与非机动车道平齐,竖直框架嵌套于人行道上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路沿石内,竖直框架两侧抵接于路沿石,竖直框架的高度与路沿石的高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量较大时,积水可以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通过雨水篦组件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将竖直框架安装于路沿石内,水平框架安装于非机动车道内,使得雨水篦组件固定性更高。同时,当水平框架被杂物堵塞时,也能够通过竖直框架将雨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框架两侧设有竖直固定块,所述路沿石与竖直框架两侧抵接处设有和固定块相匹配的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块沿着安装槽方向竖直插入,即可固定雨水篦组件。采用固定块与安装槽,方便安装与拆卸,简单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篦组件与非机动车道、所述雨水篦组件与路沿石连接处设有固化粉煤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化粉煤灰是半刚性体,具有较强的握裹力,提高了雨水篦组件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固化粉煤灰在雨水篦组件与非机动车道、雨水篦组件与路沿石之间起到较好的缓冲与协调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了城市道路排水装置包括开口和雨水篦组件的技术,从而能够产生避免雨水篦组件侵占了最右侧行车道而缩减了最右侧行车道宽度的情况;提高了排水速度,增大了排水量,减少了机动车道路面积水的情况;提高机动车道的行车安全的效果;

2.采用了开口由地砖铺装而成的技术,从而能够使雨水流过地砖时受到地砖表面的阻力较小,使得积水更顺畅地流经开口,提高了开口的排水效果;

3.采用了雨水篦组件包括水平框架和竖直框架的技术,从而能够产生提高排水效率,使得雨水篦组件固定性更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开口;2、雨水篦组件;21、水平框架;22、竖直框架;221、固定块;3、人行道;4、侧分绿化带;5、非机动车道;6、机动车道;7、道路中心线;11、路沿石;111、安装槽;12、固化粉煤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城市道路排水装置,包括开口1和雨水篦组件2。城市道路由道路中心线7向两侧对称分布,依次为机动车道6,侧分绿化带4,非机动车道5和人行道3。开口1设置在侧分绿化带4上,开口1穿过侧分绿化带4并连通机动车道6和非机动车道5。雨水篦组件2设置在非机动车道5上。当雨天路面积水时,机动车道6的积水流入开口1处,通过开口1流至非机动车道5。由于非机动车道5上设有雨水篦组件2,积水即可通过雨水篦组件2流入地下排水通道。将雨水篦组件2设置在非机动车道5上,避免了雨水篦组件2侵占了机动车道6的最右侧行车道的情况,提高机动车道6的行车安全。开口1与雨水篦相比,排水效果更好,经由开口1进行排水,提高了排水速度,减少了雨天机动车道6路面积水的情况,安全可靠。

参照图1,开口1的宽度为0.3~0.4米,侧分绿化带4上两个开口1的间距为30米。开口1在侧分绿化带4上等距离分布,合理设置排水通道不仅能提高排水效率;而且使道路更加整齐、美观。开口1位置用地砖铺装,平整度偏差最大值不超过2mm。地砖表面光滑,平整度偏差低。这样积水流过地砖表面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提高了开口1的排水效果,使得积水流动更加顺畅。

参照图1,机动车道6由道路中心线7向开口1处向下倾斜;开口1由靠近机动车道6一侧向开口1靠近非机动车道5一侧向下倾斜;非机动车道5由靠近开口1的一侧向非机动车道5远离开口1一侧向下倾斜。由此形成了机动车道6的第一横坡度、开口1的第二横坡度和非机动车道5的第三横坡度。第一横坡度、第二横坡度和第三横坡度保持一致,均为1.5°。横坡度相同,使得积水的流动更加顺畅,利于积水通过开口1排出。

参照图1,雨水篦组件2位于非机动车道5靠近人行道3的一侧。这样能够减少雨水篦组件2对非机动车道5上的车辆造成的影响。雨水篦组件2的中部与开口1的中部在垂直于道路的方向上对齐,雨水篦组件2的位置与开口1位置对应。积水能够沿着垂直于道路的路线,经过开口1到达雨水篦组件2排出。由于垂直距离最短,因此积水流动的路线最短。这样能提高排水效率,避免雨水堆积的情况。

参照图2,雨水篦组件2包括水平框架21和竖直框架22。水平框架21与竖直框架22固定连接,水平框架21与竖直框架22的底部相平。这样雨水篦组件2能够从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排出积水,提高了排水效率。

参照图2,水平框架21嵌套于非机动车道5内,水平框架21的上端面与非机动车道5平齐。水平框架21是积水的第一排水通道。

参照图2,竖直框架22是积水的第二排水通道。当雨势较大,水量较多,水平框架21排水速度达不到要求时,积水可从竖直框架22流入地下排水通道。人行道3上靠近非机动车道5一侧安装有路沿石11,竖直框架22嵌套于路沿石11内,竖直框架22两侧与路沿石11接触,竖直框架22的高度与路沿石11的高度相同。竖直框架22两侧设有竖直固定块221,路沿石11与竖直框架22接触处设有和固定块221相匹配的安装槽111。操作人员将固定块221沿着安装槽111方向竖直插入,即可将竖直框架22嵌套于路沿石11内,从而固定雨水篦组件2。固定块221与安装槽111配合使用,方便操作人员的安装与拆卸,安全可靠,方便快捷。

参照图2,雨水篦组件2与非机动车道5、雨水篦组件2与路沿石11连接处均设有固化粉煤灰12。固化粉煤灰12是半刚性体,具有较强的握裹力。固化粉煤灰12使得雨水篦组件2与非机动车道5、雨水篦组件2与路沿石11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提高了雨水篦组件2的稳定性。此外,固化粉煤灰12具有缓冲作用,对雨水篦组件2、机动车道6和路沿石11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损伤。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雨天,机动车路面产生的积水通过开口1流向非机动车道5,流至雨水篦组件2,积水一部分通过水平框架21流入地下排水通道,另一部分通过竖直框架22流入地下排水通道,从而将道路积水排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