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9394发布日期:2020-03-10 08:25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铁路交通设备,尤其是一种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



背景技术:

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是轨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最多的是普通单开道岔,它由转辙器、连接部分、辙叉及护轨三个单元组成。转辙器是道岔的转换装置,是引导机车车辆沿主线或侧线方向行驶的关键线路设备。

目前,轨道线路道岔区多采用尖轨转辙器结构,该结构由两根基本轨、两根尖轨、各种连接零件和转辙机械组成。当机车车辆需从直向股道转入曲向股道时,操纵转辙机械移动尖轨位置,使得直尖轨与曲基本轨脱离、曲尖轨与直基本轨密贴,如此便开通了曲向股道、关闭了直向股道。但此结构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尖轨构造较为复杂,需在工厂预制刨切加工,工作量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尖轨与基本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整体,只有在开通某一方向股道时,两者才会密贴在一起,因此该过渡区的整体性较差。当车轮通过时,轮轨接触面积会骤然发生变化,形成应力集中,同时还伴有应力的突变与横移。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尖轨型面造成一定损伤,严重降低尖轨的使用寿命,提高铁路道岔区的养护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检修更换便捷的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

本发明的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包括转辙机、轨枕、转辙轨、滑床板,其特征在于,直向股道、曲向股道转辙区的两端采用混凝土宽枕结构,混凝土宽枕的宽度为普通轨枕的1.5-2.5倍,转辙轨具有与曲基本轨、直基本轨相同的轨头断面,转辙轨的一端携带翼缘为活动端可左右移动,另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宽枕上,转辙机通过传动杆与转辙轨相连;转辙轨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一根直限位撑和曲限位撑,直限位撑、曲限位撑用锚固螺栓固定在轨枕上,用于界定转辙轨可动段的左右滑动范围;混凝土宽枕、普通轨枕与转辙轨接触段上安装有滑床板,便于转辙轨在转辙机的牵引下进行横向滑移,确保股道顺畅转换;转辙轨的左右翼缘处分别设置一个限位器,限位器用锚固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宽枕上,以限制转辙轨的竖向位移。

本发明的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利用钢轨的弹性可弯性能,通过将钢轨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施加荷载,使钢轨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进而达到转换线路的目的。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机车车辆要从曲向股道转入直向股道时,操纵转辙机移动转辙轨的位置,使转辙轨可动段与直基本轨的轨头断面趋于完全重合,此时,转辙轨可动段的左侧边缘恰好与直限位撑密贴,如此一来,转辙轨可动段便在直限位撑、限位器以及转辙机传动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锁闭操作,最终开通了直向股道,关闭了曲向股道。当机车车辆要从直向股道转入曲向股道时,操纵转辙机移动转辙轨可动段的位置,使转辙轨可动段与曲基本轨的轨头部分趋于完全重合,此时,转辙轨可动段的右侧边缘恰好与曲限位撑密贴,如此一来,转辙轨可动段便在曲限位撑、限位器以及转辙机传动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锁闭操作,最终开通了曲向股道,关闭了直向股道。

本发明的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转辙器结构复杂、易损伤、寿命低的问题,该新型转辙器结构所用钢轨具有与基本轨相同的轨头断面,便于生产制造,完全避开了刨切加工尖轨的一系列繁琐工序,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该新型转辙器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铺设、损伤钢轨检修更换便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开通直向股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开通曲向股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剖示图;

图4为本发明局部剖示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转辙轨结构示意图;

1、曲基本轨,2、直基本轨,3、限位器,4、转辙机,5、直限位撑,6、曲限位撑,7、混凝土宽枕,8、普通轨枕,9、转辙轨,10、滑床板,11、翼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轨道线路道岔区转辙器结构,包括转辙机4、轨枕、转辙轨9、滑床板10,其特征在于,直向股道、曲向股道转辙区的两端采用混凝土宽枕结构,混凝土宽枕7的宽度为普通轨枕8的1.5-2.5倍,转辙轨9具有与曲基本轨1、直基本轨2相同的轨头断面,转辙轨9的一端携带翼缘11为活动端,另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宽枕7上,转辙机4通过传动杆与转辙轨9相连;转辙轨9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一根直限位撑5和曲限位撑6,直限位撑5、曲限位撑6用锚固螺栓固定在轨枕上;混凝土宽枕7、普通轨枕8与转辙轨9接触段上安装有滑床板10;转辙轨9的左右翼缘11处分别设置一个限位器3,限位器3用锚固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宽枕7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