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沿石铺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4179发布日期:2020-10-13 07:4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路沿石铺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道路施工辅助工具领域,具体是路沿石铺设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美化城市空间已成为了当前的迫切需求。路沿石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园林绿化、道路施工、房地产项目、旧城改造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用量巨大。然而,由于路沿石尺寸较大,质量大,不易搬运及摆放,且路沿石的规格大小不一,也不能固定的使用一套工具去搬运,如果采用一般的搬运工具,很容易把路沿石刮伤,磨损沿角,使得路沿石不再美观。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路沿石的铺设,第一种就是采用大型的路沿石铺设车,这种铺设方式限制于较为宽大的路面,并且路基要足够承受重型车辆的碾压,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小型道路的路沿石铺设无法采用这样的重型设备,这种方式存在成本消耗高,施工环境限制大的特点,第二种就是单纯的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路沿石的铺设,采用这种方式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去搬运路沿石,造成了路沿石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在重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小型道路上搬运路沿石时耗费人力资源大,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路沿石铺设器,通过杠杆原理的机械结构在节约作业空间的基础上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路沿石铺设器,包括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重叠交叉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铰接,所述重叠交叉的位置位于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的中部,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的下端分别固定一个夹持组件,所述第一交叉臂的上半部设有与地面垂直的第一支撑立柱,所述第二交叉臂的上半部设有与地面垂直的第二支撑立柱,所述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的上端自由,所述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的下端设有基座,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的下端与基座活动连接,所述基座的下方设有支撑滚轮组,支撑滚轮组与基座固定连接。

现有技术中在铺设路沿石的时候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路况较好并且路面承压能力较强的道路上铺设路沿石,另一种是在路况一般并且路面承压能力较小的道路上铺设路沿石,现有技术的发展大多集中在对于路况较好并且路面承压能力较强的道路上铺设路沿石的设备上,导致现在很多大型的设备和机械都不能应用于路况一般并且路面承压能力较小的小型道路上,所以大多数的路况一般并且路面承压能力较小的小型道路都还在使用人力进行路沿石的搬运,并且人工搬运的搬运工具十分简陋,大多采用的是施工工地上既有的一些用具和纯人力进行搬运,而采用这两种搬运的方式都有极大的几率造成路沿石的损伤,并且采用此类搬运的方式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消耗,对节省人力成本十分不利;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铰接的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形成一个可以进行开合的组件,并通过夹持组件直接与路沿石进行接触,通过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在对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进行支撑的同时形成杠杆,通过杠杆的作用将夹持组件夹持住的路沿石抬起,这样既通过夹持组件保护了路沿石,也通过杠杆原理节省了人力搬运的消耗,将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住与基座之间活动连接,使得支撑住不会影响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的铰接活动,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滚轮组至少包括三个支撑滚轮,并且所述支撑滚轮采用的是平衡稳定的支撑排布结构,能够将整体的路沿石铺设器稳定的支撑起来,使得路沿石铺设器能够通过杠杆原理的机械结构在节约作业空间的基础上极大地节省劳动力。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中空的夹持外壳,所述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的下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夹持外壳的上端面上,所述夹持外壳的侧面设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上设有转动轴,夹持板与转动轴固定连接,转动轴贯穿夹持外壳的外表面伸入夹持外壳的内部,夹持外壳内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与转动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圈与夹持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内的转动轴使得夹持板能够进行圆周转动,这样能够适应不同状态下的路沿石,无论处于起始阶段还是搬运中,夹持板都能够很好的将路沿石固定住,避免了路沿石与夹持板形成倾角从而导致路沿石滑落,而轴承的作用便是辅助转动轴进行转动,避免转动轴卡住。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夹持板固定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和转动轴接触,连接轴贯穿夹持外壳并延伸到夹持外壳之外,在所述连接轴位于夹持外壳内的部分的外表面套设有拉簧载板,所述拉簧载板与转动轴的端面之间设有拉簧,拉簧的一端和转动轴固定连接,拉簧的另一端与拉簧载板固定连接,连接轴伸出夹持外壳的部分设有外拉板,所述外拉板与连接轴的端面固定连接,外拉板和夹持外壳的外表面之间设有限位板,限位板套设于连接轴的外表面并与连接轴固定连接。由于路沿石在搬运过程中存在抖动或者重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夹持板在转动时便会极容易使得路沿石滑落,所以设置连接轴,并不让连接轴与转动轴固定而是让其与转动轴的端面接触,通过拉簧的拉力便能够将连接轴拉向转动轴,通过摩擦力阻止转动轴转动,并且在夹持外壳之外设置限位板避免连接轴对转动轴的作用力过大从而使得转动轴与轴承的内圈脱离,并设置外拉板,通过拉动外拉板释放转动轴,是的转动轴能够自由转动,在拉簧、连接轴、限位板和外拉板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将转动轴锁止并且随时能够有效释放转动轴,使得夹持组件更加适应路沿石的即时状态,能够在重力分布不均匀以及路沿石表面不平整时仍能够有效夹持住路沿石。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的端面的中心开有沿轴线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边缘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键槽,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有限位键,限位键与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键槽的大小与限位键匹配,连接轴的直径与贯通孔的直径相同。由于单纯通过摩擦对转动轴进行限制时,当搬运路沿石的时候重力分量超过摩擦阻力一定量时,单纯的连接轴并不能够将转动轴完全锁止,所以在转动轴上设置边缘带键槽的贯通孔,并在连接轴上设置限位键,通过限位键和键槽的卡和,将转动轴完全锁死,从而避免转动轴过量的转动影响对路沿石的夹持。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支撑外壳,所述支撑外壳内的底部设有滑轨,滑轨的上方设有嵌入滑轨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能够沿着滑轨自由滑动,所述第一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立柱固定连接,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在基座上设置滑轨并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使得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住能够沿着滑轨的方向自由滑动,这样在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进行沿着铰接处的交叉运动时,便能够自由进行开合而不会受到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的影响,所述弹簧为拉簧,由于搬运路沿石时需要将路沿石夹紧,为了节省人力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设置拉簧,辅助夹紧路沿石,使得搬运过程中更加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叉臂的上端设有把手a,所述第二交叉臂的上端设有把手b,把手a与第一交叉臂铰接,把手b与第二交叉臂铰接。通过分别与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铰接的把手a和把手b,能够始终控制把手a和把手b在人使力最为方便的角度,并且还可以才有插销等现有技术对铰接的把手a或/和把手b进行锁止,这样更能够节省人力消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在对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进行支撑的同时形成杠杆,通过杠杆的作用将夹持组件夹持住的路沿石抬起,这样既通过夹持组件保护了路沿石,也通过杠杆原理节省了人力搬运的消耗,将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住与基座之间活动连接,使得支撑住不会影响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的铰接活动,避免了路沿石与夹持板形成倾角从而导致路沿石滑落,而轴承的作用便是辅助转动轴进行转动,避免转动轴卡住。

(2)在拉簧、连接轴、限位板和外拉板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将转动轴锁止并且随时能够有效释放转动轴,使得夹持组件更加适应路沿石的即时状态,能够在重力分布不均匀以及路沿石表面不平整时仍能够有效夹持住路沿石。

(3)由于搬运路沿石时需要将路沿石夹紧,为了节省人力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设置拉簧,辅助夹紧路沿石,使得搬运过程中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座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动轴端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把手a,2-第一交叉臂,3-夹持组件,4-第一支撑立柱,5-支撑滚轮组,6-基座,7-第二支撑立柱,8-第二交叉臂,9-把手b,31-夹持板,32-转动轴,33-轴承,34-拉簧,35-限位键,36-外拉板,37-限位板,38-连接轴,61-支撑外壳,62-第二滑块,63-弹簧连杆,64-滑轨,65-第一滑块,6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路沿石铺设器,包括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重叠交叉放置并在交叉位置处铰接,所述重叠交叉的位置位于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的中部,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的下端分别固定一个夹持组件3,所述第一交叉臂2的上半部设有与地面垂直的第一支撑立柱4,所述第二交叉臂8的上半部设有与地面垂直的第二支撑立柱7,所述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上端自由,所述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下端设有基座6,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下端与基座6活动连接,所述基座6的下方设有支撑滚轮组5,支撑滚轮组5与基座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交叉臂2的上端设有把手a1,所述第二交叉臂8的上端设有把手b9,把手a1与第一交叉臂2铰接,把手b9与第二交叉臂8铰接。

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握住把手a1和把手b9,从而控制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沿着铰接处进行开合,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受到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支撑,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在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沿铰接处运动时在基座6上滑动,以避免卡住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的位置,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的下端固定的夹持组件3能够有效的夹住路沿石,并能够托住路沿石,使其不会与环境发生碰撞,本实施例的固定和移动依靠支撑滚轮组5,所述支撑滚轮组5包括三个支撑滚轮,这三个支撑滚轮呈三角排布,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在此基础上,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中空的夹持外壳,所述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的下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夹持外壳的上端面上,所述夹持外壳的侧面设有夹持板31,所述夹持板31上设有转动轴32,夹持板31与转动轴32固定连接,转动轴32贯穿夹持外壳的外表面伸入夹持外壳的内部,夹持外壳内设有轴承33,轴承33的内圈与转动轴3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轴承33的外圈与夹持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32的一端与夹持板31固定连接,转动轴32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38,所述连接轴38和转动轴32接触,连接轴38贯穿夹持外壳并延伸到夹持外壳之外,在所述连接轴38位于夹持外壳内的部分的外表面套设有拉簧34载板,所述拉簧34载板与转动轴32的端面之间设有拉簧34,拉簧34的一端和转动轴32固定连接,拉簧34的另一端与拉簧34载板固定连接,连接轴38伸出夹持外壳的部分设有外拉板36,所述外拉板36与连接轴38的端面固定连接,外拉板36和夹持外壳的外表面之间设有限位板37,限位板37套设于连接轴38的外表面并与连接轴38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32的端面的中心开有沿轴线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边缘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键槽,所述连接轴38的外表面设有限位键35,限位键35与连接轴3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键槽的大小与限位键35匹配,连接轴38的直径与贯通孔的直径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夹持板31采用l形的硬质材料板,通过l形的夹持板31能够将路沿石有效的托住,从而保持路沿石的平衡,由于转动轴32的调节,能够保持夹持板31始终能够有一部分托住路沿石的底部,从而在搬运的过程中稳定的固定路沿石,本实施例在运用过程中,通过连接轴38上的限位键35插入转动轴32上的键槽内,控制转动轴32的转动,在需要释放转动轴32的时候,将固定连接轴38的外拉板36向远离夹持组件3的方向拉扯,在拉力作用下,限位键35离开键槽,便能够释放转动轴32,若外拉板36失去外力拉扯,那么连接轴38便会在拉簧34的拉力作用下将连接轴38拉向转动轴32,而限位键35也会插入键槽内固定住转动轴32,为了方便固定拉簧34设置有拉簧34载板。

与此同时,所述基座6包括支撑外壳61,所述支撑外壳61内的底部设有滑轨64,滑轨64的上方设有嵌入滑轨64的第一滑块65和第二滑块62,第一滑块65和第二滑块62能够沿着滑轨64自由滑动,所述第一滑块6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6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立柱固定连接,第一滑块65和第二滑块62之间设有弹簧66,所述弹簧66的一端与第一滑块65固定连接,弹簧66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6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基座6上设置滑轨64并通过第一滑块65和第二滑块62使得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住能够沿着滑轨64的方向自由滑动,这样在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进行沿着铰接处的交叉运动时,便能够自由进行开合而不会受到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影响,所述弹簧66为拉力弹簧66,能够有效的夹紧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便能够控制第一交叉臂2和第二交叉臂8夹紧,从而将路沿石夹紧,节省了人力资源中保持其夹紧状态的劳动力,在弹簧66的两端端部与两个滑块之间设置弹簧连杆63,通过弹簧连杆63连接固定弹簧66,避免弹簧66直接与两个滑块连接影响第一支撑立柱4和第二支撑立柱7的稳定运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