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4802发布日期:2020-09-11 23:2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在现代桥梁建设过程中,节段预制拼装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环保等众多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预制节段在预制场制作,后期运至桥位现场进行拼装。拼装过程包括起吊、试拼、涂抹环氧树脂胶、张拉临时预应力、通孔、张拉永久预应力、管道灌浆等多道工序。

在拼装过程中,采用常规的短线法,采用登高车在节段梁悬臂端进行顶板束钢绞线穿束作业,张拉需要汽车式起重机配合登高车进操作,这种方式由于结构上存在缺陷,机械占用时间长,费用高,且长时间机械处于运行状态,废气排放多,机械设备移动不便,给施工人员带来了困扰,因此研究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设备中存在的设备占地大、操作过程繁琐、移动困难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包括移动平台和工作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移动架、单向移动轮、支撑梁和锚固环;所述移动架的底部设置有单向移动轮,使移动架始终沿水平方向移动;支撑梁包括分别固定在移动架两侧上部和中部的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均延伸出移动架的外侧,所述锚固环固定在移动架的上部内侧;所述工作平台包括升降架、底梁、固定套、升降内杆和升降组件;所述底梁固定在升降架的底部,且延伸出升降架的两侧,固定套沿竖向固定在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上;所述升降内杆匹配套装在固定套内且升降内杆的上下两端延伸出固定套,升降内杆的下端固定在底梁上,所述上支撑梁上和底梁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通过驱动升降组件能够使底梁相对与上支撑梁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组件为固定在上支撑梁上的电葫芦,底梁上固定有起吊座,起吊座和电葫芦之间通过钢丝绳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平台的中部设置有中部悬梁,中部悬梁与上支撑梁平行且向工作平台延伸,中部悬梁上滑动安装有的滑轮,所述滑轮上安装有吊绳。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悬梁的末端设置有挡片。

进一步的,中部悬梁和上支撑梁的内端延伸出移动架,所述锚固环固定在中部悬梁和上支撑梁的内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移动平台和工作平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置有单向移动轮,使移动平台在节段梁上部水平移动,工作平台可沿移动平台上下移动,使工作平台处于节段梁的侧面处,方便施工人员从节段梁的侧面对节段梁进行预应力穿束张拉作业,从而通过移动平台的水平移动调整工作平台的横向作业区域,通过升降组件调整工作平台竖向的作业区域,使用方便,能够适用于不同位置预应力筋的穿束张拉,且移动方便。

同时在移动平台的内端设置了锚固环,通过在锚固环上设置有固定绳,能够从移动平台的内侧进行锚固,确保移动平台不会发生侧翻,保证了工作平台的安全性。

同时在移动平台的中部设置了中部悬梁,中部悬梁上设置了滑轮,滑轮上安装有吊绳,能够用于运输作业设备,如千斤顶等。

由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沿节段梁的横向和竖向发生位移,能够在节段梁的悬臂端的任意位置作业,且移动方便,牢固性好,能够满足节段梁的钢绞线穿束、张拉的工作要求,也实现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周转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结构合理,便于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升降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为:1为移动架,2为单向移动轮,3为下支撑梁,4为上支撑梁,5为中部悬梁,6为锚固环,7为护栏,8为固定套,9为升降内杆,10为升降架,11为底梁,12电葫芦,13为起吊座,14为滑轮,15为挡台,16为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针对现有的作业工具体积大、移动困难,使用麻烦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捷式移动的悬挑升降工作平台,主要用于对节段梁侧面进行预应力筋穿束作业,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悬挑升降工作平台包括移动平台和工作平台,移动平台始终沿横向在节段梁的上表面移动,用于调整工作平台在节段梁上的横向位置,工作平台能够相对于移动平台上下移动,进而调整工作平台在节段梁的竖向位置,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节段梁不同位置的预应力筋穿束作业。

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移动架1、单向移动轮2、支撑梁和锚固环6;所述移动架1的底部设置有单向移动轮2,使移动架1始终沿水平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单向移动轮2与工作平台平行设置,通过单向移动轮能够使工作平台发生水平位移;支撑梁包括分别固定在移动架1两侧上部和中部的上支撑梁4和下支撑梁3;上支撑梁4和下支撑梁3均延伸出移动架1的外侧用于固定和支撑工作平台,所述锚固环6固定在移动架1的上部内侧。

移动平台在作业时固定在桥面上,工作平台悬挂在节段梁悬臂端侧面;其中移动平台在底座上焊接有单向移动轮2,底座上沿竖向焊接有立柱,立柱上沿横向焊接有护栏7,立柱顶部焊接有上横梁;上支撑梁4设置有两根,分别沿横向焊接在立柱的上方,上横梁上布置有与上支撑梁平行的中部悬梁5,锚固环6焊接在中部悬梁5和上支撑梁4的内侧端部,锚固环6沿斜向下向内拉有固定绳,固定绳锚固在节段梁的表面上,能够从内侧对移动平台进行对拉,用于平衡工作平台的重力,防止工作平台发生倾倒,保证设备的安全和稳定性。

中部悬梁与上支撑梁平行且向工作平台延伸,中部悬梁上滑动安装有的滑轮,所述滑轮上安装有吊绳,所述中部悬梁的末端设置有挡片,在作业时能够用于运输作业设备,如千斤顶等。

所述工作平台包括升降架10、底梁11、固定套8、升降内杆9和升降组件;所述底梁11固定在升降架10的底部,底梁11的两端延伸出升降架10,底梁11作为升降架10的升降端,底梁的升和降带动升降架10的升降,即完成工作平台的竖向移动;固定套8沿竖向固定在上支撑梁4和下支撑梁3上,如图1所示,固定套8与上支撑梁4和下支撑梁3保持垂直,固定套8作为限位和支撑升降内杆9的外套;所述升降内杆9匹配套装在固定套8内,且升降内杆9的上下两端延伸出固定套8,升降内杆9的下端固定在底梁11上,由于底梁与升降内杆9固定连接,只需提升或者降低升降内杆即可完成工作平台的升降。

为了驱动升降内杆9,所述上支撑梁上和底梁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通过驱动升降组件能够使底梁相对与上支撑梁上下移动,其中升降架的内部为作业区,作业区开有朝向节段梁悬臂端的作业口,方便设备进入、施工作业和人员进出。

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升降组件进一步限定。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组件为固定在上支撑梁上的电葫芦12,底梁与电葫芦12的起吊座固定连接,起吊座13和电葫芦12之间通过牵引绳传动连接;所述牵引绳为承受力为2t的倒链。

电葫芦12固定在上支撑梁4上,通过牵引起吊座13能够使底梁即升降架相对于上支撑梁4发生上下的位移,即改变工作平台竖向的位置;为了保证设备的稳定性,所述升降组件设置有两套,并分别设置在升降架的两侧,通过从两侧同步提升升降架,结构稳定。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升降组件。

如图2所示,上支撑梁有两个分别为a梁和b梁,底梁11的两端延伸出升降架10,其两端分别为c端和d端,电葫芦固定在a梁上,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b梁上,并依次穿过c端和d端后固定在电葫芦的起吊座上;通过提升电葫芦,能够使升降架两端同步提升。

由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沿节段梁的横向和竖向发生位移,能够在节段梁的悬臂端的任意位置作业,且移动方便,牢固性好,能够满足节段梁的钢绞线穿束、张拉的工作要求,也实现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周转灵活,使用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