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电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327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岩电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岩电锤,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钻削和锤打功能的岩电锤。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岩电钻主要由外壳、电机、电机轴、主轴、钻杆等组成,它是将钻杆直接装在减速箱的主轴上,因此它只具有钻削作用,不具备锤打功能,进而它不适宜在坚硬的岩石、混凝土或硬材料上凿孔或开槽。另外,现有电钻的电机轴和钻杆的中心轴线不在同一轴线上,造成电钻头钻削效果不好,零件磨损大,且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岩电锤,通过改变现有岩电钻的结构,解决现有岩电钻无锤打作用以及钻削效果不好、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一种岩电锤,包括电机轴、小齿轮、双联齿轮、大齿轮、平键、主轴、钻杆接头,其特征在于A、主轴通过钢球内套有轴向移动转轴,轴向移动转轴的一头伸出主轴外并套有钻杆接头,它的另一头设置有冲锤,冲锤的小端套在主轴内并由钢球带动旋转,冲锤的大端伸出主轴外,该大端双面为端面凸轮,该凸轮的一面由轴承限位,它的另一面由回位凸轮限位,轴承由固定轴固定在前端盖上;B、轴向移动转轴、冲锤、主轴以及电机轴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
本方案通过在冲锤的大头端外设置有双面凸轮,通过大齿轮带动主轴,主轴带动轴向移动转轴以及冲锤,冲锤大端面的双面凸轮一面由轴承锤打,另一面由回位凸轮限位,从而使冲锤给轴向移动转轴一定锤打力,进而既能实现钻削,又能实现锤打。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冲锤不仅能转动,而且在转动过程能实现对轴向移动转轴锤打,进而使钻杆接头上的钻头不仅能钻削,而且使钻头有很好的钻削效果,结构简单,零件不易磨损,不易损坏,工作可靠,工作效率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图2、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电机轴1、小齿轮2、双联齿轮3、大齿轮4、平键5、主轴6、钢球7、轴向移动转轴8、冲锤9、轴承10、凸轮11、固定轴12、钻杆接头13、钢球14、壳体15、电机16、前端盖17、密封圈18、后端盖19、防尘盖20、轴挡圈21、尾形销22组成,其特征在于A、主轴6通过钢球7内套有轴向移动转轴8,轴向移动转轴8的一头伸出主轴6外并套有钻杆接头13,它的另一头设置有冲锤9,冲锤9的小端套在主轴6内并由钢球14带动旋转,冲锤9的大端伸出主轴6外,该大端双面为端面凸轮,该凸轮的一面由轴承10限位,它的另一面由回位凸轮11限位,轴承10由固定轴12固定在前端盖17上;B、轴向移动转轴8、冲锤9、主轴6以及电机轴1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轴向移动转轴8和冲锤9连接为整体后,可实现钻削和冲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电机16的电机轴带动小齿轮2,小齿轮2带动双联齿轮3,双联齿轮3带动大齿轮4,大齿轮4通过平键5带动主轴6,主轴6分别由钢球7、钢球14带动轴向移动转轴8、冲锤9旋转并控制轴向移动,冲锤9的大端的双面凸轮一面由轴承10锤打,另一面由回位凸轮11限位,从而使冲锤9给轴向移动转轴8一定锤打力,进而既能实现钻削,又能实现锤打。
权利要求1.一种岩电锤,包括电机轴(1)、小齿轮(2)、双联齿轮(3)、大齿轮(4)、平键(5)、主轴(6)、钻杆接头(13),其特征在于A、主轴(6)通过钢球(7)内套有轴向移动转轴(8),轴向移动转轴(8)的一头伸出主轴(6)外并套有钻杆接头(13),它的另一头设置有冲锤(9),冲锤(9)的小端套在主轴(6)内并由钢球(14)带动旋转,冲锤(9)的大端伸出主轴(6)外,该大端双面为端面凸轮,该凸轮的一面由轴承(10)限位,它的另一面由回位凸轮(11)限位,轴承(10)由固定轴(12)固定在前端盖(17)上;B、轴向移动转轴(8)、冲锤(9)、主轴(6)以及电机轴(1)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
专利摘要一种岩电锤,其特征在于A、主轴6内套有轴向移动转轴8,轴向移动转轴8一头外套有钻杆接头13,它的另一头设置有冲锤9,冲锤9的小端套在主轴6内,冲锤9的大端双面为端面凸轮,该凸轮的一面由轴承10限位,它的另一面由回位凸轮11限位;B、轴向移动转轴8、冲锤9、主轴6以及电机轴1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钢球7和钢球14不仅带动旋转,而且控制轴向移动。回位凸轮11固定在前端盖17上。本实用新型的冲锤不仅能转动,而且能实现对轴向移动转轴锤打,进而使钻头不仅能钻削,而且使钻头有很好的钻削效果,结构简单,零件不易磨损,不易损坏,工作可靠,工作效率高。
文档编号B25D16/00GK2656090SQ200320114738
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日
发明者聂鑫路, 聂家永 申请人:聂鑫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