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677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诸如混凝土、灰泥或瓷砖上进行钻孔操作的冲击钻,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钻孔模式和冲击钻孔模式的冲击钻,其中的钻孔模式用于通过使钻头转动来进行钻孔操作,冲击钻孔模式用于通过使钻头既转动又振动来进行钻孔操作。
背景技术
图1表示这种冲击钻的一个传统的例子。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主框架部分,该主框架部分构成冲击钻的外部壳体,并且在预定的位置处具有独立部件,这些独立部件包括一齿轮罩17、一内罩18、一外罩19、一外壳7、一手柄部分6。附图标记2表示横向插过齿轮罩17的一心轴。附图标记3表示连接在心轴顶端的一钻卡盘。在心轴2的中央部分附近安装有一转动棘轮4。转动棘轮4随着心轴2的转动而转动,并且随着心轴2的轴向移动而移动。在转动棘轮4的一个表面4a上设置有一些锯齿状不规则部分。
附图标记5表示设置在与转动棘轮4对置位置的一固定棘轮,其中,在固定棘轮的一个表面5a上也设置有锯齿状不规则部分。固定棘轮5呈中空圆筒形,并且被固定到内罩18上,与心轴2的转动和轴向移动无关。
另一方面,在与手柄6相连的外壳7内部安装有一马达8。马达8的转动驱动力经过转动轴9传递到一齿轮10。由于齿轮10压配合在第二小齿轮11内,因此,转动驱动力传递到该第二小齿轮11。第二小齿轮11具有两个小齿轮部分11a,11b,这两个小齿轮部分具有不同的齿数,并且分别与一低速齿轮12和一高速齿轮13相啮合。当第二小齿轮11转动时,齿轮12和13也都被转动。
附图标记14表示一离合器盘,该离合器盘与心轴2相接合,并被安装成在轴向方向上可滑动。如图1所示,如果离合器盘14被插入到低速齿轮12的凹部内,那么,第二小齿轮11的转动就通过低速齿轮12和离合器盘14传递到心轴2上。另一方面,如果离合器盘14从图1所示位置滑动到右侧,并且被插入到高速齿轮13的凹部内,那么,第二小齿轮11的转动就通过高速齿轮13和离合器盘14传递到心轴2。从而,通过离合器盘14的移动,就能使心轴2以低速度转动或以高速度转动。
附图标记15表示一变换杠杆,该变换杠杆用于改变冲击钻的工作模式,即在钻孔模式和冲击钻孔模式之间进行变换。一变换轴16被压配合在变换杠杆15内,从而当变换杠杆15转动时,变换轴16也被转动。如图2、3或4所示,变换轴16具有一缺口部分16a,从而当缺口部分16a处于图2所示位置时,冲击钻就以钻孔模式进行操作,而当缺口部分16a处于图3所示位置时,冲击钻就以冲击钻孔模式进行操作。
(A)钻孔模式在变换轴16的缺口部分16a处于图2所示位置的情况下,当连接在钻卡盘3中的钻头(图中未示)与一加工表面接触并且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挤压手柄部分6时,心轴2的一端部就与变换轴16接触,从而不能向右移动。于是,在转动棘轮4的不规则表面4a和固定棘轮5的不规则表面5a之间没有接触。因此,马达8的转动驱动力就经过低速齿轮12或高速齿轮13传递到心轴,于是就向钻头施加一转动作用力。
(B)冲击钻孔模式在冲击钻孔模式中,通过转动变换杠杆15,使得变换轴16的缺口部分16a进入到图3所示的位置。然后,连接在钻卡盘3中的钻头与加工表面相接触。如果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推压手柄部分6,如图4所示,心轴2的一端部进入到缺口部分16a内。也就是说,心轴2稍微地向右侧滑动,从而使得转动棘轮的不规则表面4a与固定棘轮5的不规则表面5a相接触。
在对加工表面进行钻孔时,如果心轴2被转动到图4所示状态,转动棘轮4就与固定棘轮5相啮合和接合,并且该转动棘轮4被转动,从而因棘轮4和5的不规则表面而产生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心轴2传递到钻头(图中未示)。也就是说,向钻头施加一转动作用力,并且使钻头产生振动,从而执行钻孔操作。
然而,当冲击钻以冲击钻孔模式操作时,在棘轮4和5的不规则表面处在压力作用下被接触的状态下,由心轴转动所造成的振动不仅传递到钻头,而且通过固定棘轮5和内罩18从外壳7也传递到手柄部分6。因此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冲击钻的使用者将受到很大的振动,从而感觉不舒服。尤其当冲击钻持续地长时间使用时,必须要关注要使振动不会传递给使用者,并且不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已经提出了几种用于减小传递给使用者的振动的方案。例如,在JP-UM-B-2-30169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如图5所示,一离合器凸轮22沿着心轴20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支撑着,并且被一弹簧23向一转动凸轮21挤压和推动。在图5中,附图标记21表示可随着心轴20转动的一转动凸轮21。转动凸轮21的凸轮面21a设置有锯齿状不规则部分。
另一方面,离合器凸轮22由在心轴20的轴向方向可滑动的一中空圆筒形部分和一突缘部分22b构成。突缘部分22b的一凸轮表面22c设置有一锯齿状不规则表面。
弹簧23被设置在离合器凸轮22的突缘22b和接合离合器凸轮22的一槽22a的一板24a之间。弹簧23总是把离合器凸轮22推向转动凸轮21。于是,当心轴20向后移动时,凸轮表面21a和22c就在压力下接触。如果作用在心轴20上的挤压作用力克服了弹簧23的弹力,弹簧23就被压缩,从而使得离合器凸轮22向后移动(移向图中的右侧)。当由于弹簧23的弹力而使离合器凸轮22从后部位置向前移动时,离合器凸轮就撞击转动凸轮21,从而使得转动凸轮21与心轴20一起振动。
对于这种结构,由于由凸轮表面21a和22c之间的接触所产生并传递到手柄部分(图中未示)的振动被弹簧23缓解,,从而与图1所示的棘轮5被牢固设置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可减小传递给使用者的振动。
另一方面,图6和图7表示上述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2,3和4中所示的变换轴16和变换杠杆15设置在如图5所示的心轴20的右端部分。在图6和图7中,弹簧25附加地插在转动凸轮21和板24a之间,以便防止心轴20移向右侧。
当变换轴16的缺口部分16a处于图6所示位置时,冲击钻就以钻孔模式操作,在这种钻孔模式中,凸轮表面21a和22c总是不接触。此外,当变换轴16的缺口部分16a处于图7所示位置时,冲击钻就以冲击钻孔模式操作,在这种冲击钻孔模式中,凸轮表面21a和22c接触并撞击。
在这种冲击钻孔模式中,如果将挤压作用力施加到主体(图中未示)上,那么心轴20就移向右侧。然而,当挤压作用力弱小时,心轴20的右端部分就稍微地进入缺口部分16a,从而使得图7中的凸轮表面21a和22c轻轻接触,因此离合器凸轮22的后移动量小,弹簧的恢复力小,于是就减小了从离合器凸轮22向转动凸轮21的冲击力。
另一方面,当挤压作用力很大时,心轴20的右端部分就深深地进入到缺口部分16a内,凸轮表面21a和22c就大大地接合,从而使得离合器凸轮22大大地向后移动,于是弹簧23的恢复力也很大,从离合器凸轮22向转动凸轮21的冲击力也就相当大。
在这里,当要对一物体;该物体可以是硬且薄的瓷砖或混凝土;进行钻孔而把该物体定位以便小心钻孔时,需要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挤压作用力被削弱,如上所述,以便抑制冲击力。对于这种结构,已经提出了冲击力的强度是可调节的几种方案。
在日本专利No.3002284中,转动棘轮和心轴的最大移动量要大于可与固定棘轮相接合的量,其中,固定棘轮被设置成沿着轴向方向可移动,并且由弹簧向前偏压。通过改变挤压主体的作用力,可以调节弹簧的偏压力。
在JP-A-62-74582中,公开了一种冲击钻,其中转动棘轮和心轴不能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固定棘轮被设置成沿着轴向方向可移动,并且由弹簧向前偏压,从而从外侧可调节地设置一个用于调节固定棘轮的轴向移动的元件。通过调节该调节元件,调节固定棘轮,使其向前移动超过一预定位置,因此调节棘轮的相互啮合的深度。
在日本专利No.2754047中,公开了一种冲击钻,其中转动棘轮和心轴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固定棘轮被设置成沿着轴向方向可移动,并且由弹簧向前偏压,从而除了用于总是偏压着固定棘轮的第一弹簧以外,还设置用于从外侧调节压缩量的第二弹簧。通过从外侧调节压缩量,使得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合力发生变化,以调节弹簧的偏压力。
在JP-A-3-178708中,公开了一种冲击钻,其中转动棘轮和心轴被设置得可向后移动到使它们与固定棘轮接合的位置,固定棘轮被设置成沿轴向方向可移动并且由弹簧向前偏压,从而弹簧座的轴向位置被设置成可从外侧进行调节。通过从外侧移动弹簧座,就可以调节弹簧的偏压力。此外,还描述了一种类似的冲击钻,其中外框架本身的长度是可调节的。在这种情况中,通过改变外框架本身的长度就可以调节弹簧的偏压力。
在JP-A-4-240010中,公开了一种冲击钻,其中转动棘轮和心轴被设置成可向后移动到使它们与固定棘轮相接合的位置,固定棘轮被设置成沿着轴向方向可移动并且由弹簧向前偏压,从而可以从外侧来调节设置成从后面接收弹簧的弹簧座的轴向位置。通过改变从后面接收弹簧的弹簧座的轴向位置,可以改变弹簧的偏压力。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No.3002284中,难以使挤压力保持恒定不变,尤其当通过弱小的挤压力来获得小的冲击力时就更难以使挤压力保持恒定不变,如果挤压力太强,那么冲击力就会过大,将导致脆弱的零部件很可能被破坏的问题。
在JP-A-62-74582中,从心轴传递到外壳的振动未被缓解,棘轮的相互啮合深度可以减小,但是棘轮和弹簧的相对位置是不可改变的,这就会导致弹簧的偏压力不能被削弱的问题。同样,对于这种结构,棘轮的相互啮合深度可以增大,但是棘轮和弹簧的相对位置是不可改变的,从而使得弹簧的偏压力不能增大。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结构,棘轮的相互啮合深度可以改变,但是棘轮和弹簧的相对位置是不可改变的,这就会导致冲击力的调节范围很小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No.2754047,JP-A-3-178708和JP-A-4-240010中,从心轴传递到外壳的振动未被缓解,弹簧的偏压力可以改变,但是棘轮的相互啮合深度不能改变,这就导致冲击力的调节范围很小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的冲击钻。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击钻,其中即使偏压力过大,也能保持一种产生一设定冲击力的状态,冲击力的调节范围大,而且可减小传递给使用者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冲击钻,它包括一心轴,该心轴由一马达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可以移动;一钻卡盘,该钻卡盘固定到心轴上,并且可安装一钻头;一第一棘轮,该第一棘轮固定到心轴上,并且具有一不规则部分的表面;一第二棘轮,该第二棘轮具有一不规则部分的表面,该不规则部分的表面与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的表面相对置,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但不能转动;一弹簧,用于沿着第一棘轮的方向推动第二棘轮,其中由于第一棘轮与第二棘轮的相对转动,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表面与第二棘轮的不规则表面之间产生相互接触和分离动作,从而使心轴产生轴向振动,其中,在将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能接合的范围内的多个位置,调节元件调节心轴的移动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调节元件可相对一主框架部分移动,以便与心轴相接触。该调节元件被设置成当调节元件相对于主框架部分移动时,该调节元件可逐渐改变心轴和调节元件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调节元件呈柱状。调节元件具有多个缺口部分,这些缺口部分具有与调节中心不同的距离。调节元件可转动地设置在主框架部分中,以便使得这些缺口部分能与心轴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调节元件呈板状形状。调节元件具有许多个深度不同的台阶部分。调节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在主框架部分中,以便使得这些台阶部分能与心轴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可被调节至一最小值(作为第一模式)。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可被调节至一中间值(作为第二模式)。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可被调节至一最大值(作为第三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一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与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相互接触的程度。第二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在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底部相互接合的程度。第三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相互接合至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底部。通过把冲击钻的主框架挤压到一工件上,使得第二棘轮还可以进一步地向后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第四种模式是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相互不接触的程度。
由于心轴和转动棘轮的向后移动量可调节,可以采用一个能使心轴与调节元件相接触的挤压力来执行调节工作,因此即使挤压力进一步增大,弹簧的压缩量也不会增大,弹簧的偏压力也不会增大,于是冲击力不会变得过大,从而就防止了零部件被损坏。
当冲击力削弱时,心轴和转动棘轮的向后移动量被调节得更小,因此棘轮的相互啮合深度不仅更浅,而且弹簧的压缩量也减小了,从而也就能减弱弹簧的偏压力。于是,冲击力比传统的更小,因此使得冲击力对于脆弱的零部件是适当的。
此外,当冲击力被加强时,心轴和转动棘轮的向后移动量被调节得更大,从而不仅使得棘轮的啮合深度变深,而且弹簧的压缩量增大,于是也增强了弹簧的偏压力。因此,冲击力比传统的更大,于是也可使得这个冲击力对于难以钻孔的零部件是适当的。
如果采用使心轴不与调节元件相接触的挤压力来执行工作,那么,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振动被缓解,并且经过棘轮和弹簧传递到外框架部分,从而传递给操作者的振动较小,操作者很舒服地执行钻孔工作。


图1是表示传统的冲击钻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图2是该冲击钻处于钻孔模式中的示意图;图3是该冲击钻处于冲击钻孔模式中的示意图;图4是该冲击钻处于冲击钻孔模式中的示意图;图5是该传统的冲击钻的另一个例子的剖分结构图;图6是该传统的冲击钻处于钻孔模式中的示意图;图7是该传统的冲击钻处于冲击钻孔模式中的另外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钻孔模式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弱冲击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强冲击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冲击力可变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钻孔模式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弱冲击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强冲击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冲击力可变模式中的冲击钻的剖面图;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冲击钻的变换轴的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板状变换杠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图8,9,10,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冲击钻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首先参照图8来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
将一心轴102设置在一主框架部分101内,并且该心轴相对于一工件119可向前(向图中左侧)或向后(向图中右侧)移动。用于安装一钻头118的一卡盘103设置在心轴102的顶端。在主框架部分101的几乎中央部设置一第一棘轮104和一第二棘轮105。第一棘轮104可随着心轴104转动,并且可以轴向移动,并在一个表面上具有锯齿状的不规则部分104a。第二棘轮105的底部105c设置有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此外,第二棘轮105呈双圆筒形状,其中一内圆筒部分105a可在心轴102上滑动,一外圆筒部分105b可在心轴102的轴向方向上沿着主框架部分101的内壁滑动,但在圆周面上的一部分中具有一缺口部分,以便防止转动。
此外,侧壁部分122在主框架部分101内部的心轴的方向上延伸,在侧壁部分122和圆筒形底部105c之间设置有一弹簧120。附图标记109表示一转动轴,转动驱动力从一马达(图中未示)传递到该转动轴,其中它的转动驱动力经齿轮110传递到第二小齿轮111。附图标记112表示一低速齿轮,附图标记113表示一高速齿轮,附图标记114表示一离合器盘,其中当离合器盘114处于图中所示位置时,转动力经过低速齿轮112传递给心轴102。
另一方面,如果离合器盘114转动到通过一变换杠杆117的转动可使高速齿轮113与心轴102相接合的位置时,第二小齿轮111的转动力就通过高速齿轮113传递给心轴102。于是,根据变换杠杆117的转动位置来确定心轴102是以低速还是以高速转动。
实验结果已证实,在钻孔操作中,由于上述结构使得传递给使用者的振动即冲击钻的主体的振动被减小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心轴102的后端设置一钢珠125,该钢珠与一柱状变换轴141相接触,该柱状变换轴具有许多深度不同的缺口部分。图16表示变换轴141沿着图8中的XIV-XIV线的剖面图。在这个例子中,具有一表面141a,该表面带有最大的缺口部分深度W3;一表面141b,该表面具有次大的缺口部分深度W2;一表面141c,该表面具有最小的缺口部分深度W1;一柱状表面141d,该柱状表面没有缺口部分。该变换轴141与一变换杠杆140接合,通过转动变换杠杆140,可改变与钢珠125相接触的接触面,该接触面依次为141a,141b,141c,141d。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冲击钻的操作情况。
(a)钻孔模式图8中表示出了一种钻孔模式。也就是说,通过转动变换杠杆140来转动变换轴141,从而使得设置在心轴102后端的钢珠125与变换轴141的没有缺口部分142的一部分相接触,即与图16中的表面141d相接触。在这种位置关系中,甚至当主框架部分101沿着箭头方向被挤压时,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和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也不接合,从而不造成振动,于是冲击钻就以正常模式进行操作。
(b)弱冲击冲击钻孔模式图9表示冲击钻的一种弱冲击模式。通过从图8所示状态转动变换杠杆140,心轴102后端的钢珠125与具有最小缺口部分深度W1的变换轴141的表面141c相接触。这个缺口部分深度W1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与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在尖部轻微接触。在这种位置关系中,甚至当主框架部分101在箭头方向上被一大作用力挤压时,弹簧的恢复力也小,从而在第一棘轮104和第二棘轮105之间产生的冲击力也小。于是,当保持这种小冲击力时,在对硬的薄的瓷砖等类似物进行小心钻孔情况下,这种弱冲击模式是很有利的。
(c)强冲击冲击钻孔模式图10表示冲击钻的一种强冲击模式。从图9所示状态进一步转动变换杠杆140,心轴102后端的钢珠125与具有较大缺口部分深度W2的变换轴141的表面141b相接触。这个缺口部分深度W2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和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接合到底部。从而,使得第二棘轮105从图9所示位置进一步向后移动,于是弹簧120的恢复力很大,在第一棘轮104和第二棘轮105之间产生的冲击力也很大。于是,当保持这种大冲击力时,对于灰泥壁或类似物以高速钻孔速度进行小心钻孔,这种强冲击模式是最佳的。
(d)冲击力可变的冲击钻孔模式图11表示冲击钻的冲击力可变的模式。通过从图10所示状态进一步转动变换杠杆140,使得心轴102后端的钢珠125与具有最大缺口部分深度W3的变换轴141的表面141a相对。这个缺口部分深度W3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和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接合到底部,从而使得主框架部分101在箭头方向上进一步被挤压,甚至当第二棘轮105向后移动时,第二棘轮105的后端105e也不抵靠主延伸框架122。在这种位置关系中,当操作者根据他/她的感觉来挤压主框架部分101时,根据挤压力的大小而类似地改变弹簧120的恢复力,于是,操作者根据挤压主框架部分101的挤压力来调节冲击力的大小,从而执行操作。
如上所述,对于第一实施例,通过改变与钢珠125相接触的变换轴141的表面来转动变换杠杆140,从而能实现各种不同冲击力的冲击模式。
第二实施例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设置在心轴102后端的钢珠125与具有不同深度的台阶部分的板状变换杠杆143相接触。
也就是说,图17表示出了板状变换杠杆143的放大图,该板状变换杠杆具有一表面143a,一表面143b,一表面143c,一表面143d。其中的表面143a具有最大的台阶W3,表面143b具有次大的台阶W2,表面143c具有最小的台阶W1,表面143d没有台阶。这种板状变换杠杆143被设置成沿着竖直方向可移动,从而根据它的位置就可改变与钢珠125相接触的接触表面。图12至15是从上方(与图1中设置手柄部分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观看的冲击钻的剖面图。由于变换杠杆143被设置成在冲击钻的左右方向上可移动,从而当握住手柄部分6时,用一个食指能挤压变换杠杆143的一端,用一个拇指能挤压另一端,所以其操作性非常好。
(a)钻孔模式图12表示出了一种钻孔模式。也就是说,板状变换杠杆143的没有台阶的表面143d与钢珠125相接触。在这种位置关系中,甚至当沿着箭头方向挤压主框架部分101时,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与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也不会接合,从而也不产生振动,这样,冲击钻就以正常的钻孔模式进行操作。
(b)弱冲击冲击钻孔模式图13表示冲击钻的弱冲击模式。通过从图12所示状态压下板状变换杠杆143,使得钢珠125与具有最小台阶W1的表面143c相接触。这个台阶W1所具有的深度能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和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在尖部轻微接触。在这种位置关系中,即使当主框架部分101被沿箭头方向的一个大的作用力挤压时,弹簧120的恢复力也小,在第一棘轮104和第二棘轮105之间产生的冲击力也小。
(c)强冲击冲击钻孔模式图14表示冲击钻的强冲击模式。通过从图13所示状态进一步压下板状变换杠杆143,使得钢珠125与具有台阶W2的表面143b相接触。这个台阶W2所具有的深度能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与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接合到底部。于是,第二棘轮105从图9所示位置进一步向后移动,这样,弹簧120的恢复力就大,在第一棘轮104和第二棘轮105之间产生的冲击力也大。
(d)冲击力可变的冲击钻孔模式图15表示冲击钻的冲击力可变模式。通过从图14所示状态进一步压下板状变换杠杆143,使得钢珠125与具有最大台阶W3的表面143a相接触。这个台阶W3所具有的深度能把心轴102的移动调节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得第一棘轮104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4a与第二棘轮105的锯齿状不规则部分105d接合到底部,使得主框架部分101在箭头方向上被进一步挤压,即使当第二棘轮105被向后移动时,第二棘轮105的后端105e也不会抵靠主延伸框架122。在这种位置关系中,当操作者根据他/她自己的感觉挤压主框架部分101时,弹簧120的恢复力就依照挤压力的大小而类似地被改变,于是,操作者根据挤压主框架部分101的作用力来调节冲击力的大小,从而执行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击钻,包括一心轴,由一马达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可以移动;一钻卡盘,被固定到心轴上并且可安装一钻头;一第一棘轮,被固定到心轴上并且具有一不规则部分的表面;一第二棘轮,具有一不规则部分的表面,该不规则部分的表面与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的表面相对,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但不能转动;和一弹簧,用于沿着第一棘轮的方向推动第二棘轮,其中由于第一棘轮与第二棘轮的相对转动,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表面与第二棘轮的不规则表面之间产生相互接触和分离动作,从而使心轴产生轴向振动,其中,一调节元件在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能被接合的范围内的多个位置处调节心轴的移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中,调节元件可相对于一主框架部分移动,以便与心轴相接触,以及调节元件被设置成,当调节元件相对于主框架部分移动时,该调节元件可逐渐改变心轴和调节元件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中,调节元件呈柱状,调节元件具有多个缺口部分,这些缺口部分具有距调节中心不同的距离,以及调节元件被可转动地设置在主框架部分中,以便使得缺口部分与心轴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中,调节元件呈板状形状,调节元件具有多个深度不同的台阶部分,以及调节元件被可移动地设置在主框架部分中,以便使得台阶部分与心轴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还包括将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调节至一最小值的第一模式;将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调节至一中间值的第二模式;将心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动量调节至一最大值的第三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其中,第一模式是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与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相互接触的程度的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其中,第二模式是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在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底部相互接合的程度的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其中,第三模式是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至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底部相互接触的程度的模式;以及通过把冲击钻的主框架挤压到一工件上使得第二棘轮进一步地向后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还包括将心轴的移动量调节到使得第一棘轮的不规则部分和第二棘轮的不规则部分相互不接触的程度的第四模式。
全文摘要
一种冲击钻,包括一第一棘轮,该第一棘轮随着一心轴转动并且可沿着轴向方向移动;一第二棘轮,该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相接合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但不能转动;一弹簧,该弹簧设置在第二棘轮和一外壳的一部件之间。可以调节心轴沿轴向方向的移动量,以便使挤压力不会过大,可以控制推动第二棘轮的弹簧的恢复力,以保持产生一设定冲击力的状态。
文档编号B25D11/10GK1663747SQ200510051648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5日
发明者齐藤琢磨, 大津新喜, 渡辺英树, 东海林润一 申请人: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