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036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指,将已加热融化的材料喷射注入到模具内,经由冷却与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的方法,也叫射出成型,适用于量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形加工领域。

橡胶等的制品通过模具成型后,原料加热后通过流道流到模具成型部成型,完成的制品除了成品部外,仍会保留在流道中形成的流道部,以及在注料口形成的注料口部,因此还需要将成品部从制品上剪下,才能最终完成整个工序。但是将成品部从制品上剪下来时,由于无法很好地进行切割,从而在切割处形成水口,成品部表面有突起的残留,影响成品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割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将成品部从制品上剪下时,成品部表面有突起的残留,影响成品的外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割设备,切割设备用于切割注塑成型制成的制品,制品包括成品部与流道部,成品部与流道部之间通过注料口部连接,该切割设备包括流道放置部,流道放置部设有用于放置流道部的流道放置腔,流道放置腔设有供注料口部通过的注料口通道;成品部与流道放置部之间插入有至少一把割刀;流道放置部、割刀与驱动系统连接,驱动系统先控制流道放置部、流道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再控制割刀将注料口部与成品部分离。

上述切割设备在割刀分离注料口部与成品部之前,流道放置部将流道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使注料口部拉长,这样使成品部切割后的水口不是很明显。

优选的,切割设备还包括摆臂,摆臂的一端与割刀连接,摆臂设有位于摆臂中部的旋转轴,驱动系统能驱动摆臂绕旋转轴转动。

优选的,割刀的数量为两把,分别设置在注料口部的两侧。进一步的优选,两把割刀之间的距离小于成品部的宽度。上述宽度设置能保证在流道放置部内的流道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时,成品部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达到使注料口部能拉长的目的。

优选的,流道放置部通过主轴与驱动系统连接,驱动系统通过主轴带动流道放置部相对于成品部移动。

进一步的优选,切割设备还包括摆臂,摆臂的一端与割刀连接,摆臂能绕位于摆臂中部的旋转轴转动,主轴上固定套有挡块,摆臂的远离割刀的一端位于挡块与驱动系统之间,挡块推动摆臂的远离割刀的一端,使摆臂绕旋转轴转动。当驱动系统通过主轴将流道放置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时,位于主轴上的挡块也向后运动,推动摆臂的远离割刀的一端向远离主轴的方向转动,此时摆臂带有割刀的一端便会向注料口部转动,割刀便能将注料口部与成品部分离。

更进一步的优选,摆臂包括与割刀连接的连接杆和位于连接杆远离割刀的一端的导向部,旋转轴设置于连接杆上,导向部位于连接杆靠近主轴的一侧,导向部位于挡块与驱动系统之间,导向部设有面向挡块的导向面。当驱动系统通过主轴将流道放置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时,位于主轴上的挡块也向后运动,挡块在导向部的导向面上滑动,推动导向部向远离主轴的方向转动,此时摆臂带有割刀的一端便会向注料口部转动,割刀便会将注料口部与成品部分离。

更进一步的优选,割刀的数量为两把,分别设置在注料口部的两侧,对应的摆臂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主轴的两侧。再进一步的优选,两个摆臂之间还设有距离限制杆,距离限制杆设置于两个摆臂远离割刀的一端,距离限制杆的一端固定于一摆臂的一端上,距离限制杆的另一端延伸并弯曲至另一摆臂的远离主轴的一侧,距离限制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为两个摆臂之间距离的最大允许值。通过限制两个摆臂的张开的角度,限制了位于摆臂端部的割刀之间的距离,可防止两把割刀相互之间的压力太大而导致地刀刃的损坏。

优选的,切割设备还包括割刀保持部,割刀保持部内设有割刀滑轨,割刀位于割刀保持部内并能沿割刀滑轨滑动。

优选的,注料口通道的宽度小于流道部的宽度。上述宽度设置能保证在流道放置部内的流道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时,成品部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达到使注料口部能拉长的目的。

优选的,流道放置腔内设有启动开关,启动开关与驱动系统连接。当将制品的流道部放入流道放置腔中后,流道部会接触启动开关,启动开关受到制品的压力,发出信号给驱动系统,使驱动系统控制流道放置部、流道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移动。启动开关将制品的位置状态与驱动系统的动作联系起来,不再需要人为判断制品是否到位,也不需要人工启动驱动系统。

如上,本发明切割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切割设备,在分离注料口部与成品部之前,先将注料口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拉长, 这样使切割后的成品的水口不明显,成品表面没有突起的残留,使成品具有良好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切割设备的所切割的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5显示为本发明切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8b显示为本发明切割设备的切割制品的步骤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切割设备的导向部的导向面为平面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切割设备

11 流道放置部

12 流道放置腔

13 注料口通道

14 割刀

15 驱动系统

16 主轴

17 摆臂

171 旋转轴

172 连接杆

173 导向部

174 导向面

175 圆柱

176 连接件

18 挡块

19 割刀保持部

110 距离限制杆

111 卡合端

112 调节螺栓

113 锁定螺栓

120 启动开关

2 制品

21 成品部

22 流道部

23 注料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注塑成型经脱模后的制品2,包括成品部21与流道部22,成品部21与流道部22之间通过注料口部23连接。

为了切割上述制品2,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切割设备1,如图2至图5所示。切割设备1包括流道放置部11,流道放置部11设有用于放置流道部22的流道放置腔12,流道放置腔12设有供注料口部23通过的注料口通道13;成品部21与流道放置部12之间插入有至少一把割刀14;流道放置部12、割刀14与驱动系统15连接,驱动系统15先控制流道放置部11、流道部22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再控制割刀14将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分离。

上述切割设备1在割刀14分离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之前,流道放置部11将流道部22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使注料口部23拉长,这样使成品部21切割后的水口不是很明显。

为实现上述功能,流道放置部11通过主轴16与驱动系统15连接,驱动系统15通过主轴16带动流道放置部11相对于成品部21移动。

割刀14与驱动系统15之间的一种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切割设备1还包括摆臂17,摆臂17的一端与割刀14连接,摆臂17能绕位于摆臂17中部的旋转轴171转动,主轴16上固定套有挡块18,摆臂17的远离割刀14的一端位于挡块 18与驱动系统15之间,挡块18推动摆臂17的远离割刀14的一端,使摆臂17绕旋转轴171转动。当驱动系统15通过主轴16将流道放置部11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时,位于主轴16上的挡块18也向后运动,推动摆臂17的远离割刀14的一端向远离主轴16的方向转动,此时摆臂17带有割刀14的一端便会向注料口部23转动,割刀14便能将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分离。

上述摆臂17的一种具体结构为:摆臂17包括与割刀14连接的连接杆172和位于连接杆172远离割刀14的一端的导向部173,旋转轴171设置于连接杆172上靠近割刀14的位置,导向部173位于连接杆172靠近主轴16的一侧,导向部173位于挡块18与驱动系统15之间,导向部173设有面向挡块18的导向面174。当驱动系统15通过主轴16将流道放置部11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时,位于主轴16上的挡块18也向后运动,挡块18在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上滑动,推动导向部173向远离主轴16的方向转动,此时摆臂17带有割刀14的一端便会向注料口部23转动,割刀14便会将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分离。其中,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平滑曲面,如图9所示的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为平面,而图2至图8a所示的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为平滑曲面。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最好是凸出的平滑曲面,这样挡块18更容易推动导向部173,且速度均匀,不会产生卡顿的问题。

导向部17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向部173由圆柱175和将圆柱175与连接杆172连接的连接件176,圆柱175的轴线与割刀14的刀刃平行,圆柱175可设计为可绕轴线旋转,也可设计为不能旋转。此时,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即为圆柱175的外周面,通过挡块18在圆柱175的外周面上的滑动,推动导向部173向远离主轴16的方向转动。

通常,割刀14的数量最好为两把,分别设置在注料口部23的两侧,对应的摆臂17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主轴16的两侧。

当设置两个摆臂17时,两个摆臂17之间还可设有距离限制杆110,距离限制杆110设置于两个摆臂17远离割刀14的一端,距离限制杆110的一端固定于一摆臂17上,距离限制杆110的另一端延伸并弯曲至另一摆臂17的远离主轴16的一侧,距离限制杆11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为两个摆臂17之间距离的最大允许值。通过限制两个摆臂17的张开的角度,限制了位于摆臂17端部的割刀14之间的距离,可防止两把割刀14相互之间的压力太大而导致刀刃的损坏。

距离限制杆11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距离限制杆110的一端为卡合端111,卡合端111通过锁定螺栓113锁定在摆臂17上,而距离限制杆110的弯曲的一端设有调节螺 栓112,调节螺栓112的头部面向摆臂17的侧面。旋转调节螺栓112,可调整调节螺栓112的头部与摆臂17的侧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了两个摆臂17能张开的最大角度。

切割设备1还包括割刀保持部19,割刀保持部19内设有割刀滑轨,割刀14位于割刀保持部19内并能沿割刀滑轨滑动。

为了保证达到在流道放置部11内的流道部22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时,成品部21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注料口部23能拉长的目的,可通过控制两把割刀14的刀刃之间的距离及注料口通道13的宽度来实现,其中两把割刀14的刀刃之间的距离需小于成品部21的宽度,注料口通道13的宽度小于流道部22的宽度。上述成品部21的宽度、注料口通道13的宽度、流道部22的宽度是指与两把割刀14的刀刃之间的距离相平行的方向的最大宽度。

如图3所示,流道放置腔12内设有启动开关120,启动开关120与驱动系统15连接。

当将制品2的流道部22放入流道放置腔12中后,流道部22会接触启动开关120,启动开关120受到制品2的压力,发出信号给驱动系统15,使驱动系统15控制流道放置部11、流道部22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启动开关120的设置,使制品2一但放置到位,驱动系统15便开始工作,启动开关120将制品2的位置状态与驱动系统15的动作联系起来,不再需要人为判断制品2是否到位,也不需要人工启动驱动系统15。

如图1所示,制品2的流道部22的轴线大致呈一直线并且有两个端部,多个成品部21沿流道部22的轴向排成直线位于流道部22的周面上。而此时,对应的流道放置腔12的腔体呈直筒型且竖直放置,而启动开关120位于流道放置腔12的下端,即流道放置腔12最靠近地面的一端。流道部22从流道放置腔12的上端竖直放置到流道放置腔12中,并压在启动开关120上,使启动开关120发送信号给驱动系统15。

如图6至图8b所示,上述切割设备1切割制品2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制品2放置到切割设备1上,其中流道部22位于流道放置部11的流道放置腔12内,而注料口部23则穿过注料口通道13,成品部21位于外部,而割刀14插入成品部21与流道放置部11之间,如图6所示;

2)流道部22接触到启动开关120,启动开关120发送信号给驱动系统15,驱动系统15通过主轴16将流道放置部11、流道部22一起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时,成品部21由于割刀14的阻挡保持不动,成品部21与流道部22之间的注料口部23被拉长,如图7a至图7b所示;

3)当主轴16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移动至一定位置时,位于主轴16上的挡块18与导向部173接触,挡块18在导向部173的导向面174上滑动,推动导向部173向远离主轴16 的方向转动,此时摆臂17带有割刀14的一端便会向注料口部23转动,最终割刀14便会将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分离,切割完的成品部21即为最终成品,如图8a至图8b所示。

从上述方法可知,由于在注料口部23与成品部21分离前,先将注料口部23向远离成品部21的方向拉长,这样切割后的最终成品的水口不明显。

本切割设备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制品2,制品2具有直线型流道部22,且成品部21沿流道部22的轴向排成直线位于流道部22的周面上。此时,流道放置腔12的腔体为与流道部22相适应的直筒型,注料口通道13沿与流道放置腔1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割刀14的刀刃为平行于流道放置腔12的轴线的直线。

同时,本切割设备也可适用于其他形状的制品,如流道部为曲线型的制品、成品部位于流道部的周面上但向不同方向发散的制品等。对于其他形状的制品,只要使流道部22位于流道放置腔12内,注料口部23能从注料口通道13中伸出,且割刀14位于注料口部23的两侧,即可实现对制品的切割功能。因此只需适应性地根据流道部22的形状改变流道放置腔12的形状,根据注料口部23的位置,改变注料口通道13的形状及割刀14的刀刃形状,即可实现其他形状的制品的切割。

综上所述,本发明切割设备,在分离注料口部与成品部之前,先将注料口部向远离成品部的方向拉长,这样使切割后的最终成品的水口不明显,成品表面没有突起的残留,使成品具有良好的外观。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