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111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子智能锁柜在家庭、酒店、企业、公共场所等场所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电子智能锁柜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追求产品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稳定性。传统技术中,电子智能锁柜一般包括柜体、安装在柜体上的柜门、以及安装在柜门上的电子锁。通常,这种电子锁都是通过电机驱动齿轮机构拔动锁杆,以实现开锁或关锁。但是,这种齿轮机构结构比较复杂,开锁关锁都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出现故障,产品的功能稳定不高,安全性也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锁结构,无需利用齿轮机构进行传动,结构简单,实用稳定,安全可靠。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锁结构,包括槽状主锁固定座,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线性驱动机构,与所述线性驱动机构并列连接的锁杆推动板,以及与所述锁杆推动板连接的锁舌;所述线性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螺杆轴,与所述螺杆轴螺纹连接的滑台,且所述滑台与所述锁杆推动板连接。

锁结构中的线性驱动机构动作,对与线性驱动机构连接的锁杆推动板进行推拉,锁杆推动板会对锁舌进行推拉。即驱动电机驱动螺杆轴转动时,与螺杆轴螺纹连接的滑台会在螺杆轴上移动,从而可以移动与滑台连接的锁杆推动板,从而移动与锁杆推动板连接的锁舌。当驱动电机正转时,线性驱动机构推动锁杆推动板,将原本伸出主锁固定座外的锁舌缩回,自动实现开锁功能;当驱动电机反转时,线性驱动机构拉回锁杆推动板,使锁舌重新伸出到主锁固定座,自动实现闭锁功能。这样,无需再利用复杂的齿轮机构移动锁舌,利用线性驱动机构就可实现锁结构的关闭和开启,可以简化锁结构的具体结构,使对锁结构的开闭更简单可靠,提升了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线性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固定支架,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一侧;

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与所述螺杆轴并列设置的导柱,所述滑台滑动连接于所述导柱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开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滑槽,所述主锁固定座侧边开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锁孔,且所述锁杆推动板和锁舌均位于所述滑槽中,所述锁舌与所述锁孔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上并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驱动板,以及与所述电机驱动板连接的供电电池。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内部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主锁固定座分隔成电源腔和锁芯腔,以及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一侧的上盖板、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另一侧的下盖板;

所述供电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源腔中,所述线性驱动机构、锁杆推动板及锁舌均设置于所述锁芯腔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根并排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固定导杆,所述锁杆推动板和锁舌的两侧均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并套设于所述固定导杆上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侧壁与锁舌之间并与所述锁舌抵紧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锁杆推动板与主锁固定座侧壁之间并与所述锁杆推动板抵紧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锁结构,包括槽状主锁固定座,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线性驱动机构,与所述线性驱动机构并列对应设置的锁杆推动板,以及与所述锁杆推动板对应设置的锁舌;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侧壁与锁舌之间并与所述锁舌抵紧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锁杆推动板与主锁固定座侧壁之间并与所述锁杆推动板抵紧连接,且所述第二弹簧弹力大于第一弹簧弹力。

锁结构中的线性驱动机构动作,线性驱动机构对锁杆推动板进行施压,与锁杆推动板抵紧连接的第二弹簧会被压缩,而与锁舌抵紧连接的第一弹簧将会伸长,并将锁舌推向锁杆推动板方向,从而使原本伸出主锁固定座的锁舌缩回,自动实现开锁功能;当线性驱动机构不再对锁杆推动板施压时,受到压缩的第二弹簧会伸长,从而会将锁杆推动板推回原位,也会将与锁杆推动板对应的锁舌和第一弹簧推回原位,从而使锁舌重新伸出到主锁固定座,自动实现闭锁功能。这样,无需再利用复杂的齿轮机构移动锁舌,就可实现锁结构的关闭和开启,可以简化锁结构的具体结构,使对锁结构的开闭更简单可靠,提升了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根并排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固定导杆,所述锁杆推动板和锁舌的两侧均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上,且每根所述固定导杆上均套设有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线性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中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螺杆轴,与所述螺杆轴螺纹连接的滑台,且所述滑台与所述锁杆推动板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不再利用齿轮机构驱动锁舌,而是利用直线式驱动机构和弹簧,对锁舌进行控制,结构简单,功能稳定,延长了产品寿命;

2、在锁结构进行闭锁动作时,如果锁舌被外界异物顶住时,会自动收缩不会损坏机构,当无外物顶住锁舌后,锁舌就会自动弹出达到闭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闭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开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的线性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锁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锁结构,110-主锁固定座,112-上盖板,114-下盖板,120-线性驱动机构,122-固定支架,124-驱动电机,125-螺杆轴,126-导柱,128-滑台,130-锁杆推动板,140-锁舌,150-固定导杆,160-第一弹簧,170-第二弹簧,180-电机驱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锁结构100,包括槽状主锁固定座110,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线性驱动机构120,与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并列连接的锁杆推动板130,以及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连接的锁舌140。如图5所示,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驱动电机124,与所述驱动电机124连接的螺杆轴125,与所述螺杆轴125螺纹连接的滑台128,且所述滑台128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连接。

锁结构100中的线性驱动机构120动作,对与线性驱动机构120连接的锁杆推动板130进行推拉,锁杆推动板130会对锁舌140进行推拉。即驱动电机124驱动螺杆轴125转动时,与螺杆轴125螺纹连接的滑台128会在螺杆轴125上移动,从而可以移动与滑台128连接的锁杆推动板130,从而移动与锁杆推动板130连接的锁舌140。当驱动电机124正转时,线性驱动机构120推出锁杆推动板130,将原本伸出主锁固定座110外的锁舌140缩回,自动实现开锁功能;当驱动电机124反转时,线性驱动机构120拉回锁杆推动板130,使锁舌140重新伸出到主锁固定座110,自动实现闭锁功能。这样,无需再利用复杂的齿轮机构移动锁舌,利用线性驱动机构120就可实现锁结构100的关闭和开启,达到开锁(如图3所示)和关锁(如图2所示)的目的。可以简化锁结构,使对锁结构的开闭更简单可靠,提升了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而且,如图4所示,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固定支架122,且所述固定支架122设置为U型,固定支架122底端固定于主锁固定座110中。所述驱动电机124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122一侧,所述螺杆轴125设置于U型固定支架122中,固定支架122两端便于对螺杆轴125提供支撑。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122上的导柱126,所述导柱126与所述螺杆轴125并列设置,所述滑台128滑动连接于所述导柱126上。这样,螺杆轴125在驱动电机124的驱动下,能带动滑台128沿着导柱126滑动,使滑台128的移动稳定可靠,不会发生偏移。而且,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与锁杆推动板130及锁舌140并列设置于主锁固定座110中,不需要将它们设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节约占用空间,使结构紧凑。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开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滑槽(图中未示意出),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边开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锁孔,且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均位于所述滑槽中,所述锁舌140与所述锁孔对应。滑槽可对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进行容纳和限位,避免开锁关锁过程中锁舌140发生偏移而导致所述锁结构100发生故障。另外,通过在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边开锁孔,使锁舌140顺利进出所述主锁固定座110。

而且,所述锁结构100包括两根并行固定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固定导杆150,两根固定导杆150均位于所述滑槽上方并与滑槽中锁舌140移动方向保持一致,所述锁杆推动板130两侧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所述锁舌140两侧也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将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滑动连接于两根固定导杆150上,当锁杆推动板130受到线性驱动机构驱动时,就可以沿着两根固定导杆150移动,使锁舌140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此外,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而且,每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均套设有所述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所述第一弹簧160均与锁舌140连接,而所述第二弹簧170均与锁杆推动板130连接。从两侧对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施加弹力,受力更均匀,使开锁和闭锁过程更稳定。此外,在开锁和闭锁过程中,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可在固定导杆150上直线移动,稳定可靠。此外,可将所述锁舌140设置为T字型,其向两侧突出的端部穿设在所述固定导杆150上,而向前突出的头部作为用于与柜体锁合的锁舌主体。

而且,所述第一弹簧160一端可与所述锁舌140抵紧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簧160位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壁与锁舌140之间,所述第一弹簧160的另一端可以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70一端可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抵紧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70位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与主锁固定座110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弹簧170的另一端可以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侧壁连接。这样,锁舌140和锁杆推动板130在不受外力作用的前提下,第二弹簧170和第一弹簧160会保持平衡,使锁舌140一直保持闭锁状态。而且,在开锁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的弹力,才能移动锁舌锁舌140和锁杆推动板130,使锁结构不会轻易被打开。这样,就可以提升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而且,所述第二弹簧170弹力大于第一弹簧160弹力。所述第一弹簧160在锁舌140侧将其压紧,所述第二弹簧170在锁杆推动板130侧将其压紧,而由于所述第二弹簧170弹力大于第一弹簧160弹力,从而使得只有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受到一定大小的作用力时,才会克服第二弹簧170的弹力向该侧移动,从而使得锁舌140在没有一定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被移动,保证柜锁机构不会被轻易打开。在正常情况下,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会受到第二弹簧170更大的挤压弹力,始终保持向锁舌侧(闭锁方向)挤压锁舌140的趋势,使柜锁机构始终保持有闭锁的趋势而始终锁紧,保证了柜锁机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70可设置为0.3mm的弹簧,第一弹簧160可设置为0.2mm的弹簧。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上与所述驱动电机124连接的电机驱动板180,以及与所述电机驱动板180连接的电池(图中未示意出)。电机驱动板180对驱动电机124进行控制,并通过电池对驱动电机124等提供电源,通过电机驱动板180对驱动电机124进行控制。

此外,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内的隔板(图中未标示出),上述的线性驱动机构120、滑槽等结构均设置于该隔板上。所述隔板将筒状的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分别为电源腔和锁芯腔,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一侧的上盖板112、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另一侧的下盖板114,上盖板112盖设在锁芯腔上并将其封闭起来,下盖板114盖设在电源腔上并将其封闭起来。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源腔中,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锁杆推动板130及锁舌140均设置于所述锁芯腔中。这样可将相关的结构隔离开来,需要换电池的时候只需打开下盖板114,无需干涉锁芯腔中的各种结构,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可与锁杆推动板130连接(所述滑台128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连接),而所述锁杆推动板130与锁舌140连接。这样,主锁固定座110中安装的线性驱动机构120,可驱动锁杆推动板130前后直线移动,从而带动锁舌140进行伸缩,使锁舌140伸出主锁固定座110外或收缩回主锁固定座110内,也可实现锁结构100的关闭和开启。此时,可以无需设置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可以直接利用线性驱动机构120拉动锁舌140进行收缩,稳定性好。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锁结构100,包括槽状主锁固定座110,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线性驱动机构120,与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并列对应设置(非连接)的锁杆推动板130,以及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对应设置(非连接)的锁舌140。所述锁结构100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所述第一弹簧160一端可与所述锁舌140抵紧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簧160位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壁与锁舌140之间,所述第一弹簧160的另一端可以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70一端可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抵紧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70位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与主锁固定座110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弹簧170的另一端可以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的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二弹簧170弹力大于第一弹簧160弹力。

线性驱动机构120动作并对锁杆推动板130进行施压,与锁杆推动板130抵紧连接的第二弹簧170会被压缩,而与锁舌140抵紧连接的第一弹簧160将会被拉长,并将锁舌140推向锁杆推动板130方向,从而使原本伸出主锁固定座110外的锁舌140缩回到主锁固定座110内,自动实现开锁功能;当线性驱动机构120不再对锁杆推动板130施压时,受到压缩的第二弹簧170会伸长,被拉长的第一弹簧160也会收缩,并且由于第二弹簧170弹力大于第一弹簧160,从而会将锁杆推动板130推回原位,也会将与锁杆推动板130对应的锁舌140和第一弹簧160推回原位,从而使锁舌140重新伸出到主锁固定座110外,自动实现闭锁功能。并且,锁舌140和锁杆推动板130在不受外力作用的前提下,第二弹簧170和第一弹簧160会保持平衡,使锁舌140一直保持闭锁状态。这样,无需再利用复杂的齿轮机构移动锁舌,就可实现锁结构的关闭和开启,可以简化锁结构的具体结构,使对锁结构的开闭更简单可靠,提升了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而且,所述第一弹簧160在锁舌140侧将其压紧,所述第二弹簧170在锁杆推动板130侧将其压紧,而由于所述第二弹簧170弹力大于第一弹簧160弹力,从而使得只有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受到一定大小的作用力时,才会克服第二弹簧170的弹力向该侧移动,从而使得锁舌140在没有一定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被移动,保证柜锁机构不会被轻易打开。在正常情况下,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会受到第二弹簧170更大的挤压弹力,始终保持向锁舌侧(闭锁方向)挤压锁舌140的趋势,使柜锁机构始终保持有闭锁的趋势而始终锁紧,保证了柜锁机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70可设置为0.3mm的弹簧,第一弹簧160可设置为0.2mm的弹簧。

此外,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锁结构100包括开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滑槽(图中未示意出),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边开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锁孔,且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均位于所述滑槽中,所述锁舌140与所述锁孔对应。滑槽可对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进行容纳和限位,避免开锁关锁过程中锁舌140发生偏移而导致所述锁结构100发生故障。另外,通过在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侧边开锁孔,使锁舌140顺利进出所述主锁固定座110。

而且,所述锁结构100包括两根并行固定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固定导杆150,两根固定导杆150均位于所述滑槽上方并与滑槽中锁舌140移动方向保持一致,所述锁杆推动板130两侧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所述锁舌140两侧也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将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滑动连接于两根固定导杆150上,当锁杆推动板130受到线性驱动机构驱动时,就可以沿着两根固定导杆150移动,使锁舌140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而且,每根所述固定导杆150上均套设有所述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所述第一弹簧160均与锁舌140连接,而所述第二弹簧170均与锁杆推动板130连接。从两侧对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施加弹力,受力更均匀,使开锁和闭锁过程更稳定。此外,在开锁和闭锁过程中,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可在固定导杆150上直线移动,稳定可靠。此外,可将所述锁舌140设置为T字型,其向两侧突出的端部穿设在所述固定导杆150上,而向前突出的头部作为用于与柜体锁合的锁舌主体。

此外,如图4所示,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驱动电机124,与所述驱动电机124连接的螺杆轴125,与所述螺杆轴125螺纹连接的滑台128,所述滑台128与所述锁杆推动板130对应配合。锁结构100控制驱动电机124直接驱动螺杆轴125转动,并利用螺杆轴125驱动与其螺纹连接的滑台128直线移动,而滑台128可以直接推动锁杆推动板130来压缩第二弹簧170,并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24正转或反转来驱动滑台128前后移动,使锁杆推动板130及锁舌140伸缩移动,达到开锁(如图3所示)和关锁(如图2所示)的目的。从而,使得锁结构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提升了锁结构的防盗性能和稳定性。

而且,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中的固定支架122,且所述固定支架122设置为U型,固定支架122底端固定于主锁固定座110中。所述驱动电机124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122一侧,所述螺杆轴125设置于U型固定支架122中,固定支架122两端便于对螺杆轴125提供支撑。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122上的导柱126,所述导柱126与所述螺杆轴125并列设置,所述滑台128滑动连接于所述导柱126上。这样,螺杆轴125在驱动电机124的驱动下,能带动滑台128沿着导柱126滑动,使滑台128的移动稳定可靠,不会发生偏移。而且,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与锁杆推动板130及锁舌140并列设置于主锁固定座110中,不需要将它们设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节约占用空间,使结构紧凑。

此外,如图5所示,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上与所述驱动电机124连接的电机驱动板180,以及与所述电机驱动板180连接的电池(图中未示意出)。电机驱动板180对驱动电机124进行控制,并通过电池对驱动电机124等提供电源,通过电机驱动板180对驱动电机124进行控制。

此外,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内的隔板(图中未标示出),上述的线性驱动机构120、滑槽等结构均设置于该隔板上。所述隔板将筒状的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分隔成上下两个腔体,分别为电源腔和锁芯腔,所述锁结构100还包括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一侧的上盖板112、盖设于所述主锁固定座110另一侧的下盖板114,上盖板112盖设在锁芯腔上并将其封闭起来,下盖板114盖设在电源腔上并将其封闭起来。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源腔中,所述线性驱动机构120、锁杆推动板130及锁舌140均设置于所述锁芯腔中。这样可将相关的结构隔离开来,需要换电池的时候只需打开下盖板114,无需干涉锁芯腔中的各种结构,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可以不相互连接,只是相互对应接触,没有相互连接固定。而且,线性驱动机构120也只是与锁杆推动板130相互对应,也可以不相互连接固定。这样,线性驱动机构120对锁杆推动板130施压时,锁杆推动板130会发生移动,但是并不会带动锁舌140一起移动,锁舌140只是在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弹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即只有开锁的时候需要利用线性驱动机构120对锁杆推动板130施压,闭锁的时候利用第一弹簧160和第二弹簧170的弹力来实现。这样,当锁舌140在闭锁方向移动时,有外界物顶住锁舌140不动,由于线性驱动机构120并没有与锁杆推动板130和锁舌140连接,锁舌140会自动收缩,不会弄坏锁结构100,锁舌140在无外界物顶住后就会自动弹出达到闭锁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结构,不再利用齿轮机构驱动锁舌,而是利用直线式驱动机构和弹簧,对锁舌进行控制,结构简单,功能稳定,延长了产品寿命;在锁结构进行闭锁动作时,如果锁舌被外界异物顶住时,会自动收缩不会损坏机构,当无外物顶住锁舌后,锁舌就会自动弹出达到闭锁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