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地形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2564阅读:859来源:国知局
机器人地形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地形识别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机器人地形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机器人用的地形扫描装置结构复杂,通常为外置式,这种设计的机器人模块化特征过于明显,机器人基本没有整体美观可言,随着机器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日常生活中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多,人们对机器人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出具备地形识别能力且外型美观的机器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形扫描机器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机器人地形扫描装置,包括机器人底盘、机器人躯干和地形识别模块,所述地形识别模块包括地形识别仪和基座,所述机器人底盘顶部设有顶盖,所述地形识别模块安装于所述顶盖中,所述地形识别模块四周还设有柱形支撑结构,所述机器人躯干通过柱形支撑结构与所述机器人底盘连接,所述机器人躯干底部与顶盖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中设有凹槽,所述地形识别模块安装于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柱形支撑结构为腰圆/椭圆形柱体,所述柱形支撑结构以地形识别模块为圆心沿径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柱形支撑结构中间设有用于走线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地形识别仪可以在所述基座上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机器人躯干底部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为14-15.4mm。

进一步的,所述地形识别模块设置高度距地面279-34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将地形扫描模块设置于机器人底盘与机器人躯干之间的结构设计,使机器人保证美观外型的同时具备地形扫描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301-顶盖;302-凹槽;303-地形识别模块;303A-地形识别仪;303B-基座;305-柱形支撑结构;200-机器人躯干;400-机器人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以及图2,一种机器人地形扫描装置,包括机器人底盘400、机器人躯干200和地形识别模块303,所述地形识别模块303包括地形识别仪303A和基座303B,所述机器人底盘400顶部设有顶盖301,所述地形识别模块303安装于所述顶盖301中,所述地形识别模块303四周还设有柱形支撑结构305,所述机器人躯干200通过柱形支撑结构305与所述机器人底盘400连接,所述机器人躯干200底部与顶盖301之间设有间隙。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将地形扫描模块设置于机器人底盘与机器人躯干之间的结构设计,使机器人保证美观外型的同时具备地形扫描功能。

实施例1

所述顶盖301中设有凹槽302,所述地形识别模块303安装于所述凹槽302中。本实施例中,在机器人底盘的顶盖中设置凹槽,可以充分利用机器人底盘内部的空间,降低了机器人的整体高度,降低机器人的重心。

实施例2

所述柱形支撑结构305为腰圆/椭圆形柱体,所述柱形支撑结构305以地形识别模块303为圆心沿径向设置。本实施例中,腰圆/椭圆形设计的支撑柱体以径向设置方式,是保证结构强度和支撑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柱形支撑结构对地形识别模块的影响。

实施例3

所述柱形支撑结构305中间设有用于走线的通孔。本实施例中,中空的柱体可以隐蔽地走线,将结构对地形识别模块影响的可能降到最低。

实施例4

所述地形识别仪303A可以在所述基座303B上旋转。本实施例中,旋转的地形识别仪可对周围地形进行360度点激光扫描,实现地形识别的功能。

实施例5

经大量实验验证得到,所述机器人躯干200底部与所述顶盖301之间的间隙为14-15.4mm时,可保证地形识别仪可以正常工作。

实施例6

经大量实验验证得到,所述地形识别模块303设置高度距地面279-341mm时,机器人能在大多数场景中较好的识别场景地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