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编织裁切系统。
背景技术:
在线束加工流程中,编织的处理长期依赖手工修剪。由于此类线材编织结构和产品功能要求,需要将编织齐外被切口根部全部剪切掉,此类处理通常需人工使用剪刀或斜口钳将编织剪切掉才能制造出所需产品,导致加工难度高,人员需求多,生产周期长,效率低,管理困难,从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编织裁切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编织裁切系统,以提高编织裁切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编织裁切系统,包括:
第一裁切机构,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切刀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内切刀和第一外切刀,所述第一内切刀和第一外切刀均呈开口向第一方向且超过180度的圆弧状,所述第一内切刀连接所述第一基座;
第一冲切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外切刀,所述第一冲切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一外切刀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内切刀移动;
第二裁切机构,与所述第一裁切机构并列排布,包括
第二基座;
第二切刀组件,包括相对的第二内切刀和第二外切刀,所述第二内切刀和第二外切刀均呈开口朝向第二方向且超过180度的圆弧状,所述第二内切刀连接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第二冲切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外切刀,所述第二冲切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外切刀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内切刀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切刀和第一外切刀均呈270度的圆弧状。
优选的,所述第二内切刀和第二外切刀均呈270度的圆弧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为竖直向上,所述第二方向为竖直向下。
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切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外切刀沿水平方向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内切刀移动;所述第二冲切组件带动所述第二外切刀沿水平方向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内切刀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裁切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基座与第一切刀组件的第一抬升组件,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一切刀组件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裁切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第二切刀组件的第二抬升组件,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切刀组件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切组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压线组件,所述第一压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抬升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冲切组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压线组件,所述第二压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抬升组件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包括第一抬升平台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抬升平台的第一抬升气缸,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包括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抬升平台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冲切气缸;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包括第二抬升平台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抬升平台的第二抬升气缸,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包括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抬升平台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冲切气缸。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切刀固定于所述第一抬升平台,所述第一外切刀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内切刀固定于所述第二抬升平台,所述第二外切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裁切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座下方的第一滑轨组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平移组件;所述第二裁切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基座下方的第二滑轨组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平移组件。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编织裁切系统,通过分置于第一裁切机构和第二裁切机构上的第一切刀组件和第二切刀组件配合拆卸编织,第一切刀组件和第二切刀组件配置为开口相反的均超过180度的圆弧状,使得通过编织裁切系统进行编织裁切后,不会有编织剩余,保证了编织裁切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编织裁切系统中第一裁切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裁切机构中第一切刀组件、第一冲切组件与部分第一基座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裁切机构中第一切刀组件、第一冲切组件与部分第一基座在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编织裁切系统中第二裁切机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二裁切机构中第二切刀组件、第二冲切组件与部分第二基座的组合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裁切机构中第二切刀组件、第二冲切组件与部分第二基座在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织裁切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裁切编织所造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编织裁切系统(未标号)包括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配合完成对线材头部编织的裁切。
其中,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可以并列排布,待裁切的线材可以依次经过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完成处理,以下结合附图详述编织裁切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待裁切的线材300被安装至载具400之中,通过载具400带动线材300依次移动至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中一个,在完成裁切后,再移动至第一裁切机构100和第二裁切机构200中另一个,实现通过编织裁切系统对线材300进行处理。
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裁切机构100包括第一基座110、第一滑轨组件120、第一平移组件130、第一抬升组件140、第一压线组件150、第一切刀组件160以及第一冲切组件170。
第一基座110用于将第一裁切机构100安装至例如厂区、工作台等区域,第一基座110还用于支撑前述第一切刀组件110、第一冲切组件120、第一压线组件130以及第一抬升组件14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10大致呈倒T型,第一基座110下方设置有第一滑轨组件120,第一基座110还与第一平移组件130连接,通过设定第一滑轨组件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平移组件130的作动方向,可以使得第一基座110在第一平移组件130的带动下,沿第一滑轨组件120移动,以实现根据加工需求调整第一裁切机构100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平移组件130可以采用例如气缸、步进电机等设备,仅需将第一平移组件130的输出端与第一基座110相连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第一抬升组件140设置于第一基座110上并可跟随第一基座110在第一导轨120上平移,在二者共同平移的基础上,第一抬升组件140还可相对于第一基座110上下移动。
第一压线组件150设置于第一基座110上并位于第一抬升组件140上方,则第一抬升组件140在相对于第一基座110移动过程中,会靠近或远离第一压线组件150。
结合图2所示,第一抬升组件140包括固定于第一基座110上的第一抬升气缸141以及连接第一抬升气缸141的第一抬升平台142,第一切刀组件160以及第一冲切组件170均设置于第一抬升平台142上,以跟随第一抬升平台142上下移动。
在实际应用中,线材300定位至载具400后,利用其它辅助定位设备(未图示)将载具400限定在预设高度。进而,通过第一抬升气缸141带动第一抬升平台142上下移动,以将第一切刀组件160与线材300对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切刀组件160包括第一内切刀161和第一外切刀162,第一内切刀161和第一外切刀162均呈圆弧状,且二者的开口方向相同。在第一切刀组件160跟随第一抬升组件140移动至与线材300对齐时,线材300被移动至停留于第一内切刀161和第一外切刀162中。
第一内切刀161固定于第一抬升平台142,第一外切刀162与第一冲切组件170连接。第一冲切组件170包括第一冲切气缸171以及连接第一冲切气缸171的输出端的第一连接部172,第一连接部172通过第一导轨173与第一抬升平台142活动连接。第一外切刀162安装于第一连接部172上,进而在第一冲切气缸171的作用下,第一外切刀162跟随第一连接部172靠近或远离第一内切刀161移动。
结合图3所示,第一内切刀161包括尖锐的第一内端面1611,第一外切刀162包括尖锐的第一外端面1621,线材300外围的编织(未图示)延伸并超过第一内切刀161的对接端面1611。第一外切刀162在第一冲切组件170带动下靠近第一内切刀161移动,进而移动至第一内切刀161与第一外切刀162抵紧,通过尖锐的第一内端面1611和第一外端面1621挤压将编织裁切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内切刀161和第一外切刀162的横截面均为半圆环,这两个半圆环的角度均超过180度,例如可选为270度。则通过第一裁切机构100每次均能裁切一半以上的编织。例如,第一内切刀161和第一外切刀162的开口均朝向第一方向,则第一裁切机构100每次能够裁切线材300超过一半的编织。
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裁切机构200包括第二基座210、第二滑轨组件220、第二平移组件230、第二抬升组件240、第二压线组件250、第二切刀组件260以及第二冲切组件270。
第二基座210用于将第二裁切机构200安装至例如厂区、工作台等区域,第二基座210还用于支撑前述第二切刀组件210、第二冲切组件220、第二压线组件230以及第二抬升组件24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基座210大致呈倒T型,第二基座210下方设置有第二滑轨组件220,第二基座210还与第二平移组件230连接,通过设定第二滑轨组件2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平移组件230的作动方向,可以使得第二基座210在第二平移组件230的带动下,沿第二滑轨组件220移动,以实现根据加工需求调整第二裁切机构200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平移组件230可以采用例如气缸、步进电机等设备,仅需将第二平移组件230的输出端与第二基座210相连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抬升组件240设置于第二基座210上并可跟随第二基座210在第二导轨220上平移,在二者共同平移的基础上,第二抬升组件240还可相对于第二基座210上下移动。
第二压线组件250设置于第二基座210上并位于第二抬升组件240下方,则第二抬升组件240在相对于第二基座210移动过程中,会靠近或远离第二压线组件250。
结合图5所示,第二抬升组件240包括固定于第二基座210上的第二抬升气缸241以及连接第二抬升气缸241的第二抬升平台242,第二切刀组件260以及第二冲切组件270均设置于第二抬升平台242上,以跟随第二抬升平台242上下移动。
在实际应用中,在将线材300安装至载具400后,利用其它辅助定位设备(未图示)将载具400限定在预设高度。进而,通过第二抬升气缸241带动第二抬升平台242上下移动,以将第二切刀组件260与线材300对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切刀组件260包括第二内切刀261和第二外切刀262,第二内切刀261和第二外切刀262均呈圆弧状,且二者的开口方向相同。在第二切刀组件260跟随第二抬升组件240移动至与线材300对齐时,线材300被移动至停留于第二内切刀261和第二外切刀262中。
第二内切刀261固定于第二抬升平台242,第二外切刀262与第二冲切组件270连接。第二冲切组件270包括第二冲切气缸271以及连接第二冲切气缸271的输出端的第二连接部272,第二连接部272通过第二导轨173与第二抬升平台242活动连接。第二外切刀262安装于第二连接部272上,进而在第二冲切气缸271的作用下,第二外切刀262跟随第二连接部272靠近或远离第二内切刀261移动。
结合图6所示,第二内切刀261包括尖锐的第二内端面2611,第二外切刀262包括尖锐的第二外端面2621,线材300外围的编织(未图示)延伸并超过第二内切刀261的对接端面2611。第二外切刀262在第二冲切组件270带动下靠近第二内切刀261移动,进而移动至第二内切刀261与第二外切刀262抵紧,通过尖锐的第二内端面2611和第二外端面2621挤压将编织裁切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内切刀261和第二外切刀262的横截面均为半圆环,这两个半圆环的角度均超过180度,例如可选为270度。则通过第二裁切机构200每次均能裁切一半以上的编织。例如,第二内切刀261和第二外切刀262的开口均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则第二裁切机构200每次能够裁切线材300另外一边超过一半的编织。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分别设置为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通过第一裁切机构100可以裁切线材300下方超过一半的编织,第二裁切机构200可以裁切线材200上方超过一半的编织,使得编织裁切不会有剩余。
综上,编织裁切系统通过开口相反的第一切刀组件160和第二切刀组件260配合裁切编织,同时设置第一切刀组件160和第二切刀组件260的角度均超过180度,第一切刀组件160和第二切刀组件260裁切后不会有编织剩余,保证了编织裁切精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