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7422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及其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检具相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各个部件及整车为了达到理想的加工精度,大都需要各种检具进行检测,以便检查和验证汽车部件产品是否合格。现有的检具重复使用率,多产品几乎不能共用,而柔性支架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待测量的产品固定在柔性支架上,随后进行检测。

现有的柔性支架参见图1所示,该柔性支架为六面体,一般为长方体,长方体除了下部的平面以外的其他面上设有安装面板。这种检具用的支架结构过于单一,可用于检测的只有长方体的五个平面且侧面与侧面之间为垂直结构,可以利用的平面较少,适用范围较窄,无法兼顾多种零件的安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及其组件,以解决现有的检具用支架可以利用的平面较少,适用范围较窄,无法兼顾多种零件的安装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包括:主体骨架、顶板及侧板,所述顶板设于所述主体骨架的顶部,所述侧板设于所述主体骨架的侧部,所述顶板及侧板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柔性连接孔,其中,所述顶板的形状为八边形,对应地,所述侧板包括8片,用于分别与所述顶板的8条边相接。

较佳地,所述顶板的形状为一长方形的四个直角被正切掉后形成的八边形,对应地,所述侧板包括4片副板及4片角板,其中4片副板用于与所述顶板被正切形成的4个切边相接,另外4片角板用于与所述顶板被正切后4个原边的剩余部分相接。

较佳地,所述主体骨架的侧部设有侧架,所述侧架通过侧链将所述侧板固定连接在侧架上,所述主体骨架的顶部设有顶架,所述顶架通过顶链将所述顶板固定连接在顶架上。

较佳地,所述主体骨架与所述侧架及顶架通过焊接连接。

较佳地,所述主体骨架的下方设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下部与4个承重脚固定连接,所述承重脚与所述承载架连接处设有加强筋板。

较佳地,所述主体骨架与所述承载架通过焊接连接。

较佳地,所述柔性连接孔的内部包括同轴设置的刚套及牙套,所述刚套设于柔性连接孔的外侧且直径大于所述牙套,使得同一个柔性连接孔可以锁紧M6螺栓或插入Φ8销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检具用柔性支架,还包括L型支架及/或H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及/或H型支架为柔性延伸支撑配件,用于与所述检具用柔性支架通过柔性连接孔连接以配合安装工件。

较佳地,当所述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同时包括L型支架及H型支架时,所述L型支架的高度为a,H型支架的高度为b,则a/b=25t,其中,t为正整数且t≥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9个安装面,可充分兼顾多种零件的安装需求,使之适用范围大大拓宽;

(2)支架箱体规格适用于现阶段绝大多数车型零件的尺寸;

(3)支架箱体底脚尺寸统一,适合自动化测量中自动限位的需求;

(4)支架侧板在传统箱式体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切角式设计,将传统箱式体的可用面由5个提高到9个,使之整体空间利用率更高,也使得箱体外悬零件尺寸、数量大大降低,改变了原有复杂的装配形式;

(5)该柔性支架配有专用的柔性延伸和支撑配件:L型支架和H型支架,其中,L型支架和H型支架均采用系列化设计,其高度比可以满足多种条件下的使用;

(6)L型支架和H型支架尺寸经过系列优化,使其占用柔性支架箱体面空间尽量减少,也使得其二者可以以多种形式组合使用,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整体互换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支架适用于汽车前后保险杠单品及总成、汽车引擎盖单品及总成、汽车尾门单品及总成零件的测量使用;特别适合汽车前后侧支架、前后大灯支架、前后中支架(金属/塑料)、吸能盒、防撞梁、格栅支架、前后保险杠蒙皮、前后下饰板、扰流板等汽车产品的测量。该检具用柔性支架是一种能够有效低成本、提升测量效率的柔性支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柔性支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支架的正面视图;

图3为图2中的柔性支架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柔性支架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的柔性支架的俯视图;

图6为图2中的柔性支架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柔性支架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的顶板优选应用例示意图;

图9为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的顶板其他优选应用例示意图;

图10为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的侧板优选应用例示意图。

标号说明:1-主骨架;2-侧链;3-承载架;4-侧板;5-顶板;6-顶链;7-顶架;8-角板;9-副板;10-承重脚;11-加强筋板;12-M6牙套;13-D8*12_15标准刚套;14-L型支架;15-H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为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如图2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该柔性支架包括:主体骨架1、顶板5及侧板4,顶板5设于主体骨架1的顶部,侧板4设于主体骨架1的侧部,顶板5及侧板4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柔性连接孔,柔性连接孔用于连接工件以供检具检测使用。其中,顶板5的形状为八边形,对应地,侧板4包括8片,8片侧板用于分别与顶板5的8条边相接。参见图4,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支架具有9个可供安装工件的面,相比于现有的只有5个安装面的柔性支架来说,其整体空间的可利用率更高,也使得整个柔性支架的箱体外悬零件尺寸、数量大大降低,改变了原有复杂的装配形式。该柔性支架可以充分兼顾多种零件的安装需求,使之适用范围大大拓宽。

再次参见图3、图4及图5,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顶板5的形状为一长方形的四个直角被正切掉后形成的八边形,对应地,侧板4包括四片副板9及四片角板8,其中,四片副板9用于与顶板5被正切形成的四个切边相接,另外的四片角板8用于与顶板5被正切后四个原边的剩余部分相接。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支架的侧板在传统箱式体的基础上,采用切角式设计,将传统箱式体的可用面由5个提高到9个,切角可使得箱体的八个侧边相互间的角度一致,便于柔性支架的加工同时也便于其配合检具使用时安装不同种类的工件及待检测的零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所示,主体骨架1的侧部设有侧架,侧架通过侧链2将侧板4固定连接在侧架上,主体骨架1的顶部设有顶架7,顶架7通过顶链6将顶板5固定连接在顶架7上。其中,侧链及顶链分别与侧板及顶板通过链螺栓连接,使得顶板及侧板固定在主体骨架上,形成一可供检具使用的支架箱体。

其中,主体骨架1与侧架及顶架7通过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6所示,主体骨架1的下方设有承载架3,承载架3的下部与四个承重脚10固定连接,承重脚10与承载架3连接处设有加强筋板11。

其中,主体骨架1与承载架3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柔性连接孔的内部包括同轴设置的刚套13及牙套12,其中,刚套13设于柔性连接孔的外侧且直径大于牙套12。这种连接孔便于与不同零件及工件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检具用柔性支架,参见图8至10,还包括L型支架及/或H型支架。其中,上述的L型支架14及/或H型支架15为柔性延伸支撑配件,用于与检具用柔性支架通过柔性连接孔连接以配合安装被检测的零件或工件。也即,上述的检具用柔性支架可单独与L型支架14配合使用以与零件进行连接,或者上述的检具用柔性支架可单独与H型支架15配合使用以与零件进行连接,或者上述的检具用柔性支架可同时与L型支架14、H型支架15配合使用以与零件进行连接。

参见图8所示,两个H型支架15可进行联合支撑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1,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同样两个H型支架15可进行组合侧装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2,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L型支架14、H型支架15配合使用可进行桁架侧装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3,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

参见图9所示,一个H型支架15可进行H型独装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4,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或两个H型支架15可进行组合顶装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5,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L型支架14可进行L型独装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6,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

参见图10所示,一个H型支架15和一个L型支架14可进行侧用组合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7,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或两个H型支架15可进行侧用联合支撑式形成工件安装面C8,以安装适合该种形式的工件或零件。

当检具用柔性支架的组件同时包括L型支架及H型支架时,设上述L型支架的高度为a,H型支架的高度为b,则a/b=25t,其中,t为正整数且t≥3。L型支架和H型支架尺寸经过系列优化,使其占用柔性支架箱体面空间尽量减少,也使得其二者可以以多种形式组合使用,可以满足多种条件下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组件整体互换性能。

当然上述图8~10仅为几种示例性的H型支架15和L型支架14配合柔性支架的使用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进行组合或变形使用,本实用新型不限制H型支架和L型支架的具体安装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变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