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及拆卸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28277发布日期:2019-06-05 22:49阅读:2228来源:国知局
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及拆卸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拆卸工装,特别是涉及一种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及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清洗段沉没辊位于碱洗槽的底部,碱洗槽内主要成分是碱脱脂溶液,带有一定腐蚀性,因此沉没辊需周期性更换。沉没辊的轴承位于槽的外侧,为防止液体进入,两个轴颈用机械密封。更换沉没辊时,由于轴肩位置较小,普通拉马无法卡住轴承外圈,因此需制作专门工装,以能有效解决拉马卡位问题。同时,在更换沉没辊时,需将联轴器从呈轴状的沉没辊上拆卸下来。由于联轴器的径向厚度较小,且联轴器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较小,普通拉马无法卡住该联轴器、并将联轴器从传动轴上拆卸下来。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联轴器的拆卸工装,该拆卸工装能方便套设在轴上的联轴器的拆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用于拆卸套设在轴上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包括呈环状的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用于套设在联轴器上,所述工装本体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卡钳和位于下方的下卡钳,所述上卡钳与下卡钳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装本体、上卡钳及下卡钳均呈圆环状;所述上卡钳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下卡钳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卡钳的左端通过第一螺栓与下卡钳的左端相连接;所述上卡钳的右端通过第二螺栓与下卡钳的右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卡钳的左端安装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连接块,所述下卡钳的左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嵌在两个第一连接块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连接块相连接;所述上卡钳的右端安装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连接块,所述下卡钳的右端安装有第四连接块,所述第四连接块嵌在两个第三连接块之间,且所述第四连接块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三连接块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装本体的一端的内壁设有沿联轴器的径向延伸的内凸缘;所述内凸缘包括位于上卡钳上的第一内凸缘和位于下卡钳上的第二内凸缘。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工作原理为:在将联轴器从轴上拆卸下来的过程中,先将呈环状的工装本体套设在联轴器上,则该工装本体的外壁与轴的外壁的间距大于联轴器的外壁与轴的外壁的间距;这样,再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的一端时,能有效避免拉马的卡爪与轴产生干涉,并能保证拉马的卡爪能与工装本体的一端具有良好的配合关系;从而利用拉马能顺利带动工装本体沿轴的轴向移动;同时,在工装本体与联轴器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将带动联轴器一起移动,并将联轴器从轴上拆卸下来,进而方便了联轴器的拆卸工作;并解决了因联轴器的厚度较小导致拉马的卡爪难以直接与联轴器保持良好的配合关系的问题。另外,本发明中工装本体包括上卡钳下卡钳,即工装本体采用分体式结构;且上卡钳与下卡钳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在将工装本体套设在联轴器上的过程中,先将上卡钳与下卡钳分别卡在联轴器的上下两侧,再将上卡钳与下卡钳进行完整的连接,以组装出工装本体、并实现工装本体套设在联轴器上,此种结构设计及操作方法,便于实现将工装本体套设在联轴器上,从而进一步方便了联轴器的拆卸工作。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拆卸效率较高的拆卸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所述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拆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上卡钳和下卡钳分别卡在联轴器的上下两侧;

s2、将上卡钳和下卡钳进行连接,并获得呈环状的工装本体,且工装本体套设在联轴器上;

s3、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的一端,并利用拉马拉动联轴器的拆卸工装沿轴的轴向移动,且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带动联轴器一起移动,直至将联轴器从轴上拆卸下来。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拆卸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上述拆卸方法,基于上述步骤s1和s2,实现将工装本体及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套设在联轴器上,再基于上述步骤s3,通过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的一端,并利用拉马拉动工装本体及拆卸工装,且利用工装本体与联轴器间的摩擦力来带动联轴器一起移动,从而将联轴器从轴上拆卸下来,解决了难以直接将卡爪钩住联轴器的问题,方便了联轴器的拆卸工作,并提高了联轴器的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套设在联轴器上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套设在联轴器上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套设在联轴器上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联轴器

11第一连接凹槽

2工装本体

21上卡钳

22下卡钳

23第一连接块

24第二连接块

25第三连接块

26第四连接块

27内凸缘

271第一内凸缘

272第二内凸缘

31第一螺栓

32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用于拆卸套设在轴上的联轴器1;本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包括呈环状的工装本体2,工装本体2用于套设在联轴器1上,工装本体2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卡钳21和位于下方的下卡钳22,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中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工作原理为:在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的过程中,先将呈环状的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则该工装本体2的外壁与轴的外壁的间距大于联轴器1的外壁与轴的外壁的间距;这样,再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的一端时,能有效避免拉马的卡爪与轴产生干涉,并能保证拉马的卡爪能与工装本体2的一端具有良好的配合关系;从而利用拉马能顺利带动工装本体2沿轴的轴向移动;同时,在工装本体2与联轴器1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将带动联轴器1一起移动,并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进而方便了联轴器1的拆卸工作;并解决了因联轴器1的厚度较小导致拉马的卡爪难以直接与联轴器1保持良好的配合关系的问题。另外,本发明中工装本体2包括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即工装本体2采用分体式结构;且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在将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的过程中,先将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分别卡在联轴器1的上下两侧,再将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进行完整的连接,以组装出工装本体2、并实现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此种结构设计及操作方法,便于实现将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从而进一步方便了联轴器1的拆卸工作。

同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拆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分别卡在联轴器1的上下两侧;

s2、将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进行连接,并获得呈环状的工装本体2,且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

s3、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的一端,并利用拉马拉动联轴器的拆卸工装沿轴的轴向移动,且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带动联轴器1一起移动,直至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

本发明中上述拆卸方法,基于上述步骤s1和s2,实现将工装本体2及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套设在联轴器1上,再基于上述步骤s3,通过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的一端,并利用拉马拉动工装本体2及拆卸工装,且利用工装本体2与联轴器1间的摩擦力来带动联轴器1一起移动,从而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解决了难以直接将卡爪钩住联轴器1的问题,方便了联轴器1的拆卸工作,并提高了联轴器1的拆卸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述工装本体2的内壁与联轴器1的外壁之间的间隙较小或是为零,以保证工装本体2的内壁全部或部分能与联轴器1的外壁相接触,并保证工装本体2在沿轴向移动过程中、与联轴器1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带动联轴器1一起沿轴向移动,并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另外,本申请中上述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的一端,是指将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沿轴的轴向上的一端。且本实施例中轴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述步骤s3中,拉马的卡爪需钩住工装本体2的后端,从而利用该拉马带动工装本体2及联轴器1相对于轴向前移动,并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本实施例中拉马为液压拉马、即液压卡钳。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工装本体2、上卡钳21及下卡钳22均呈圆环状;上卡钳2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下卡钳22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上述步骤s1中,先将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分别卡在联轴器1的上下两侧;再在步骤s2中,将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进行完整的连接,即上卡钳2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下卡钳22的左右两端相连接,从而得到工装本体2及本拆卸工装,并实现将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卡钳21的左端通过第一螺栓31与下卡钳22的左端相连接;上卡钳21的右端通过第二螺栓32与下卡钳22的右端相连接。在将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的过程中,即上述步骤s1中,将上卡钳21的左端通过第一螺栓31与下卡钳22的左端进行连接,以形成剪刀状的工装结构,再将该剪刀状的工装结构卡在联轴器1的后端,并实现将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分别卡在联轴器1的上下两侧。再在步骤s2中将上卡钳21的右端通过第二螺栓32与下卡钳22的右端进行连接,以获得工装本体2,并实现将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卡钳21的左端安装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连接块23,下卡钳22的左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块24;上述步骤s1中,第二连接块24嵌在两个第一连接块23之间,且第二连接块24通过第一螺栓31与第一连接块23相连接。上卡钳21的右端安装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连接块25,下卡钳22的右端安装有第四连接块26;上述步骤s2中,第四连接块26嵌在两个第三连接块25之间,且第四连接块26通过第二螺栓32与第三连接块25相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连接块24嵌在两个第一连接块23之间,以利用两个第一连接块23有效限制第二连接块24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保证第二连接块24与两个第一连接块23之间保持良好的连接关系。同时,上述第四连接块26嵌在两个第三连接块25之间,以利用两个第三连接块25有效限制第四连接块26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保证第四连接块26与两个第三连接块25之间保持良好的连接关系。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工装本体2的前端的内壁设有沿联轴器1的径向延伸的内凸缘27;内凸缘27包括位于上卡钳21上的第一内凸缘271和位于下卡钳22上的第二内凸缘272。在上述拉马带动工装本体2相对于轴向前移动过程中,即上述步骤s3中,内凸缘27的内壁全部或部分与联轴器1相接触,内凸缘27与联轴器1之间将产生摩擦力,并带动联轴器1相对于轴向前移动,从而实现将联轴器1从轴上拆卸下来。同时,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实施例中工装本体2的后端在轴的径向上位于内凸缘27的外侧,当拉马的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的后端时,卡爪与轴之前仍具有足够的间隙,避免卡爪与轴相接触、并导致两者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且此种结构设计,有效保证卡爪与工装本体2的后端具有良好配合关系。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螺栓31包括第一螺丝和第一螺母;上述第二螺栓32包括第二螺丝和第二螺母。

本实施例中上述联轴器1安装在清洗段的沉没辊上的,即上述轴为沉没辊。联轴器1的内壁具有第一连接凹槽11,上述轴上具有第二连接凹槽,联轴器1的后端套设在该轴上,且第一连接凹槽11和第二连接凹槽中嵌有同一根连接键,以实现联轴器1的一端与该轴相连接;同时,联轴器1的另一端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连接键实现与电机的输出轴的连接;并实现该联轴器1的联轴作用。本实施例中上述联轴器的拆卸工装方便了沉没辊上的联轴器1的拆卸及更换,进而方便了沉没辊及轴承的拆卸及更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沉没辊及轴承难以拆除的问题,本联轴器的拆卸工装也是一种清洗段沉没辊更换设备。

本实施例在上述步骤s1中,需首先将沉没辊放平,其轴承座的底座向下垫平;再把联轴器的拆卸工装的上卡钳21的左端与下卡钳22的左端通过第一螺栓31进行连接,使上卡钳21与下卡钳22构成剪刀形的结构,并将剪刀形的拆卸工装卡在联轴器1的后端。上述步骤s2中,需把上卡钳21和下卡钳22合笼,并通过第二螺栓32将上卡钳21的右端与下卡钳22的右端进行连接,此时工装本体2套设在联轴器1上。上述步骤s3中,将液压拉马的两个卡爪钩住工装本体2及拆卸工装的后端,此时卡爪位于工装本体2和轴承座之间,从而利用该液压拉马拉动本拆卸工装及联轴器1向前移动,直至将联轴器1从沉沉辊上拆卸下来。

本实施例中上述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安全、实用,其既保护了联轴器1,又方便了工人抓接,能够很好的解决沉没辊上联轴器1的拆卸问题;并使得联轴器1安装简单,易于更换。

本实施例已将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应用于钢铁冷轧厂的连退和镀锌机组,并使其沉没辊的检修效率提高120%,大大减少了检修时间,提高了检修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在利用本拆卸工装及拉马拆卸沉没辊上的联轴器1时,仅用0.5小时就顺利将联轴器1拆下,较之前直接采用拉马进行拆除节约了3.5小时。本联轴器的拆卸工装大大方便了联轴器1的拆卸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