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2561阅读:17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滴灌带打孔设备,设备精度差,产能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并且有错打、漏打的现象,导致不良率较高,造成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打孔装置,包括前、后牵引机与打孔机;打孔机位于两个牵引机的中间,前牵引机设有上下两条压紧的皮带夹住滴管带,将其从前部的设备中拉出,后牵引机也设有上下两条压紧的皮带夹住滴管带,将其从打孔机中拉出;所述打孔机包括滴头检测装置、滴管带涨紧装置、钻孔装置、检测装置、控制系统;所述滴头检测装置上设有一个固定轮和一个摆轮,滴管带涨紧装置是由两个可上下移动的滑轮组成,钻孔装置包括钻头及其驱动电机、同步齿轮和钻孔承受轮;检测装置由摄像头及拍摄放置轮组成;摄像头将所拍摄的传输回控制系统中。

所述的后牵引机较前牵引机的速度略高,这样可以是滴管带经过打孔机时处于绷紧状态,便于操作和检测。

所述的钻头为气动驱动的钻头,通过压力与切割,将管壁打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本实用新型对内贴片滴管带上的内贴片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快速打孔并检测的系统使加工更系统化、自动化、精准化,提高产能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有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前牵引机、2.打孔机、201.固定轮、202.摆轮、203.滑轮、204.钻头、205.驱动电机、206.同步齿轮、207.钻孔承受轮、208.摄像头、209.拍摄放置轮、3.后牵引机、4.滴管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打孔装置,包括前牵引机1、打孔机2和后牵引机3;打孔机2位于两个牵引机的中间,前牵引机1设有上下两条压紧的皮带夹住滴管带,将其从前部的设备中拉出,后牵引机3也设有上下两条压紧的皮带夹住滴管带,将其从打孔机中拉出;所述打孔机3包括滴头检测装置、滴管带涨紧装置、钻孔装置、检测装置、控制系统。

所述滴头检测装置上有一个固定轮201和一个摆轮202,当滴头从两个轮子中间经过时,摆轮发生摆动,从而使其上面的传感器感应到位置发生变化,发出信号到控制系统上,从而触发后面的动作。

所述滴管带涨紧装置是由两个可上下移动的滑轮203组成,主要是为了将滴灌带紧贴在钻孔承受轮上,便于打孔操作。

钻孔装置是由钻头204及其驱动电机205、同步齿轮206和钻孔承受轮207组成;钻头204为气动驱动的钻头,通过压力与切割,将管壁打通。

检测装置则由摄像头208及拍摄放置轮209组成;摄像头208将所拍摄的传输回控制系统中,由系统识别判断;图像识别时分析软件在照片的右侧中部取一个长方形区域,由于这个地方正好位于滴头后部,有反光效果,会有一个明显的颜色分界线,软件可以分辨出分界线的位置。于是以这个分界线为基础在照片的左面的一定位置上取一个方形区域,在对此区域分析。当打孔成功时,滴管带会由于钻头打过孔后会留下一个反光的现象。软件会将反光的区域用一个方格包起来,并计算这个方格的面积。成功的打孔产生的方格面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只要测量的结果在极限范围中便会累计为一次有效的打孔,如果连续失败一定次数后便会报警,技术人员对其维修。

运作原理:

系统对滴管带的牵引:前、后牵引机,拍摄放置轮、钻孔承受轮、滴头检测固定轮都是有动力主动驱动的,具有相同的线速度。除了后牵引机的速度较整体的速度高0.3%。而所有驱动的速度都是由打孔控制系统上一级控制系统赋予的。

滴管带的位置:滴头始终是粘连与滴管带的上内壁,滴管带依次经过前牵引机、滴头检测装置、涨紧轮、打孔机构、涨紧轮、拍摄装置及后牵引机,完成操作。

打孔流程:1.首先滴管带按照上述的滴管带的位置依次经过,并自然涨紧。此时上级控制系统赋予各个动力相同的速度基础。(这样就不会出现打滑或者滞留的现象)2.当有滴头经过时,滴头先经过前牵引机,再经过滴头检测装置,传感器发出信号到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收到信号的同时开始计时,结合上级系统赋予的速度,(滴头检测装置到打孔位置的距离一定)便可计算出滴头到达打孔位置的时间;当到达这个时间点时,控制系统提前一定的时间发出信号给打孔机构的驱动电机,使钻头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到达打孔位置,完成打孔;4.滴头经过涨紧轮,到达拍摄放置轮;控制系统通过计算得出滴头到达拍照位置的时间点,当到达这个时间点时,系统给照相机发出拍照的信号,完成拍照;系统对照片进行分析,判断打孔的成功与否,并显示在界面上;5.滴管带经过后牵引机,完成全部动作。

系统可以同时对多个滴头进行计算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