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879发布日期:2018-09-01 02:5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工具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气动工具主要是用以对螺栓或螺帽等组件进行松退或是紧固动作,使用上相当方便且快速,因此目前该类气动工具的应用甚广;既有气动工具主要包含于一壳体内设有一进气装置、一传动装置及一作动头,于使用时是将气体导入进气装置的气缸内而驱动转子产生正向或逆向转动(其驱动方式为公知技术,故不于此赘述),并通过传动装置使作动头产生正转或反转旋转,进而对于螺帽或螺栓进行紧固或松退;然而,使用者一般通过作动头正转(或逆转)的作用扭力对于螺栓或螺帽进行锁固,习惯上会选择一压力磅数大于螺丝或螺帽的气动工具进行使用,因此,容易对螺栓或螺帽产生不良的影响及可能的破坏,进而影响螺栓或螺帽的结构耐用性与安全性。

后来业者渐渐推出具有扭力调整结构的气动工具,如图5、图6所示,该气动工具包含有一外壳体100及设于外壳体100两端的一进气接头(图中未示)、一作动头102,以及位于两端之间的一外螺纹段103,并于外螺纹段103螺组一外调节环104,使得由进气接头101进入外壳体100内的压力气体转换为作动头102输出的正、反转作用扭力,并于外壳体100内设有可受外调节环104带动的扭力调整结构(图中未示),借该外调节环104于螺组外螺纹段103的螺旋进退如第五图中箭头所示,而带动内部扭力调整结构的结构位置变化以达到改变作动头102输出的正、反转作用扭力的不同大小。

然而,上述图5、图6所示现有的气动工具以设于外壳体100外表面的外螺纹段103配合螺组一外调节环104的外置式结构提供进行扭力大、小变化的调整操作,因此外壳体100必须预留外调节环104在螺组外螺纹段103螺旋进退的行程长度而使结构上会加长,而且会造成收纳以及携带使用上的诸多不便,是为现有气动工具使用上的缺点之一。

再者,上述现有的气动工具单纯以外螺纹段103配合螺组一外调节环104的调整结构,当外调节环104朝向调松方向进行操作时还会因为转过头而与外螺纹段103脱离(如图6所示),就还要将该外调节环104沿图中箭头方向重新与外螺纹段103锁接才能再行调节操作,造成使用上的另一种不方便性,是为现有气动工具使用上的缺点之二。

而且,结构加长的气动工具无疑也会提高制造上的材料耗费与成本支出,不符经济效益,是为现有气动工具的缺点之三。

所以,如何针对上述习知气动工具使结构上会加长,而造成收纳以及携带使用上的诸多不便,以及调整操作时会因为转过头而与外螺纹段脱离等缺点而进行改良,是为本案所欲行解决的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在本体的一握持端与另一端的驱动头之间,于握持端所设转轴、驱动轴、钢珠、压抵环、迫接套及外接套,配合内导套、迫抵内套、螺旋弹簧、滑迫环、驱动外套及一限位环所组成的内置式结构组合,以提供进行改变气动工具扭力输出变化的调整结构,而避免气动工具外表面因为预留螺旋进退调整行程的外螺纹段结构,能有效缩短气动工具结构长度,具有方便收纳及携带的使用进步性,及兼具降低制造材料耗费与成本支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提供使用人进行旋转调整操作的驱动外套是限位组合于外接套与限位环之间,有效避免在调松方向的操作时转过头造成脱离的困境与缺点。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包括一本体呈圆柱状,其一端为一握持端另一端为一驱动头,另设有位于握持端的一转轴,一驱动轴具有套接该转轴的一大径头部,多个环列嵌组于转轴与大径头部之间的钢珠,一压抵环及套抵压抵环、大径头部的一迫接套,以及套组于驱动轴、压抵环、迫接套外周侧的一外接套,该压抵环具有一内锥壁,且该内锥壁迫抵各钢珠,该外接套为中空套体; 一内导套组设于外接套内,且该内导套具有位于两端的一外组螺纹、一第二外组螺纹、与位于中段的一外挡缘,及朝向握持端的一内套槽,以及剖设第二外组螺纹且连通内套槽的二导槽,该外组螺纹螺接于外接套朝向驱动头一端的内套壁;一迫抵内套套组于该驱动轴,该迫抵内套朝向驱动头的一端凸设一外凸缘;一螺旋弹簧套组于内导套与驱动轴之间且以两端弹抵于迫接套与迫抵内套;一滑迫环设有位于外环壁的一外导螺纹及位于内环壁的二内凸导块,该滑迫环套组于内导套且二内凸导块滑组于二导槽;该二内凸导块伸入于内导套的内套槽并靠抵该迫抵内套的外凸缘;以及一驱动外套具有位于该内套壁的一内导螺纹,该驱动外套套组于外接套朝向驱动头一端的外套壁,该内导螺纹螺组该外导螺纹,并于驱动外套旋转操作时令内导螺纹带动滑迫环的二内凸导块沿二导槽进退滑移,且二内凸导块带动迫抵内套进退以改变螺旋弹簧弹抵迫接套及大径头部松紧,用以形成输出扭力的大小变化。

根据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该驱动外套进一步具有位于内壁的一内阶缘,该内阶缘靠抵于该外接套朝向驱动头的一端,驱动外套具有对应内导螺纹位置镂设的一视窗孔,该视窗孔沿轴向延伸为长型孔。

根据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结合驱动头与内导套的一限位环,该限位环具有一内环螺纹及一外环螺纹以及位于一端的一外抵缘,该内环螺纹与外组螺纹螺组结合,该外环螺纹与该驱动头螺组结合,该外抵缘靠抵于驱动外套朝向驱动头的一端。

根据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该限位环的外抵缘进一步设有朝向驱动外套的一卡抵钢珠,该驱动外套朝向驱动头的一端凹设有等间距排列的多个套抵凹槽,该多个套抵凹槽于驱动外套旋转操作时轮流套抵卡抵钢珠限位。

根据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轴承,该轴承套组于该迫抵内套的外凸缘与该螺旋弹簧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整放大输出扭力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为现有气动工具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6为现有气动工具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中:

〔背景技术〕

外壳体 100; 进气接头 101;

作动头 102 ; 外螺纹段 103;

外调节环 104;

〔本实用新型〕

本体 1; 握持端 11;

驱动头 12 ; 转轴 13;

驱动轴 14; 大径头部 141;

钢珠 15; 压抵环 16;

内锥壁 161; 迫接套 17;

外接套 18; 内导套 2;

外组螺纹 21; 第二外组螺纹 22;

外挡缘 23; 导槽 24;

内套槽 25 ; 迫抵内套 3;

外凸缘 31; 螺旋弹簧 4;

滑迫环 5; 外导螺纹 51;

内凸导块 52; 驱动外套 6;

内导螺纹 61; 内阶缘 62;

视窗孔 63; 套抵凹槽 64;

限位环 7; 内环螺纹 71;

外环螺纹 72; 外抵缘 73;

卡抵钢珠 74; 轴承 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动工具的内置扭力调整结构,包括一本体1呈圆柱状,其一端为一握持端11另一端为一驱动头12,另设有位于握持端11的一转轴13,一驱动轴14具有套接该转轴13的一大径头部141,多个环列嵌组于转轴13与大径头部141之间的钢珠15,一压抵环16及套抵压抵环16、大径头部141的一迫接套17,以及套组于驱动轴14、压抵环16、迫接套17外周侧的一外接套18,该压抵环16具有一内锥壁161,且该内锥壁161迫抵各钢珠15。

一内导套2组设于外接套18内,且该内导套2具有位于两端的一外组螺纹21、一第二外组螺纹22,与位于中段的一外挡缘23,及朝向握持端的一内套槽25,以及剖设第二外组螺纹22且连通内套槽25的二导槽24,该外组螺纹21螺接于外接套18朝向驱动头12一端的内套壁。

一迫抵内套3套组于该驱动轴14,该迫抵内套3朝向驱动头12的一端凸设一外凸缘31。

一螺旋弹簧4套组于内导套2与驱动轴14之间且以两端弹抵于迫接套17与迫抵内套3。

一滑迫环5设有位于外环壁的一外导螺纹51及位于内环壁的二内凸导块52,该滑迫环5套组于内导套2且二内凸导块52滑组于二导槽24;该二内凸导块52伸入于内导套2的内套槽25并靠抵该迫抵内套3的外凸缘31。

以及一驱动外套6具有位于该内套壁的一内导螺纹61,该驱动外套6套组于外接套18朝向驱动头12一端的外套壁,该内导螺纹61螺组该外导螺纹51,并于驱动外套6旋转操作时令内导螺纹61带动滑迫环5的二内凸导块52沿二导槽24进退滑移,且二内凸导块52带动迫抵内套3进退以改变螺旋弹簧4弹抵迫接套17及大径头部141松紧,用以形成输出扭力的大小变化(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在于调整扭力输出的部件,例如转轴13、驱动轴14、钢珠15、压抵环16、迫接套17及外接套18,配合内导套2、迫抵内套3、螺旋弹簧4、滑迫环5及一驱动外套6,而本体1的握持端11、驱动头12之间的其余内部结构为现今常见的气动工具的组成,因此在此并不多加赘述,仅根据主要技术特征进行陈述界定,在此说明)。

于下进一步细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组件的特征,在上述图1至图3中,该驱动外套6进一步具有位于内壁的一内阶缘62,该内阶缘62靠抵于该外接套18朝向驱动头12的一端,且驱动外套6具有对应内导螺纹61位置镂设的一视窗孔63,该视窗孔63沿轴向延伸为长型孔。其次,进一步具有结合驱动头12与内导套2的一限位环7,该限位环7具有一内环螺纹71及一外环螺纹72以及位于一端的外抵缘73,该内环螺纹71与外组螺纹21螺组结合,该外环螺纹72与该驱动头12螺组结合,该外抵缘73靠抵于驱动外套6朝向驱动头12 的一端。再者,该限位环7的外抵缘73进一步设有朝向驱动外套6的一卡抵钢珠74,该驱动外套6朝向驱动头12的一端凹设有等间距排列的多个套抵凹槽64,该多个套抵凹槽64于驱动外套6旋转操作时轮流套抵卡抵钢珠74限位。而且,进一步具有一轴承8,该轴承8套组于该迫抵内套3的外凸缘31与该螺旋弹簧4之间。

在图3中,该驱动外套6套组于外接套18朝向驱动头12一端的外套壁且以内导螺纹61螺组该外导螺纹51,而当驱动外套6提供使用人沿图中箭头方向进行扭力调整的旋转操作时,其内导螺纹61会带动滑迫环5的二内凸导块52沿二导槽24进退滑移,且二内凸导块52带动迫抵内套3进退以改变螺旋弹簧4弹抵迫接套17及大径头部141松紧,该压抵环16受迫接套17连动进退而改变内锥壁161迫抵钢珠15的松紧,以及改变钢珠15靠抵转轴13的松紧,进而改变通过钢珠15所链接至驱动轴14的输出扭力大小变化;其当滑迫环5由图3滑移至如图4所示位置为压迫螺旋弹簧4的上紧操作,即可调整驱动轴14的输出扭力变大;反之,当滑迫环5由图4滑移至如图3所示位置为释放螺旋弹簧4的松退操作,为可调整驱动轴14的输出扭力变小。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气动工具在本体1的一握持端11与另一端的驱动头12之间,于握持端11所设转轴13、驱动轴14、钢珠15、压抵环16、迫接套17及外接套18,配合内导套2、迫抵内套3、螺旋弹簧4、滑迫环5、驱动外套6及一限位环7所组成的内置式结构组合,能确实突破目前气动工具扭力调整结构技术发展上面临的困境及缺点,而达到以下优点:

1、以内置式结构组成进行改变气动工具扭力输出变化的调整结构,以避免气动工具外表面因为预留螺旋进退调整行程的外螺纹段结构,能有效缩短气动工具结构长度,具有方便收纳以及携带的使用进步达成。

2、提供使用人进行旋转调整操作的驱动外套6限位组合于外接套18与限位环7之间,有效避免在调松方向的操作时转过头造成脱离的困境与缺点。

3、通过气动工具结构长度的缩短进一步降低制造上的材料耗费与成本支出,兼具经济效益之多重进步性达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