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驱动可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的调整驱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0252发布日期:2018-12-22 09:2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用于驱动可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的调整驱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驱动可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的调整驱动设备,所述调整驱动设备包括:至少一个要与家具件连接调整臂,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构成为可在第一端位置和第二端位置之间运动;缓冲器,其不仅用于缓冲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到第一端位置中的运动而且用于缓冲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到第二端位置中的运动,其中,所述缓冲器在缓冲时实施缓冲行程;和耦联机构,其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或与所述调整臂连接或可连接的调整件与缓冲器至少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这两个端位置中时相耦联,其中,所述耦联机构具有致动器,以用于实施缓冲器的缓冲行程。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家具,所述家具包括家具体和至少一个可优选围绕水平轴线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和至少一个设置在家具体上的按照本发明的调整驱动设备,所述家具件优选以盖板的形式,其中,所述调整驱动设备的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与所述至少一个家具件连接。

背景技术

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调整驱动设备由wo2005/075778a1已知。在该解决方案中设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浮动地支承在调整驱动设备的壳体上并且被耗费的杠杆机构加载以用于实施缓冲行程。所述实施形式要求大的空间需要。用于加载缓冲器的杠杆机构由于其复杂性还是易磨损并且昂贵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客观技术任务因此在于,给出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调整驱动设备,所述调整驱动设备不具有现有技术的所描述的缺点并且特别是通过紧凑的构造型式而突出。本发明的另一个任务在于,给出一种具有这样的调整驱动设备的家具。

这些任务通过按照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所述的调整驱动设备或者按照权利要求17的特征所述的家具来解决。

因此按照本发明在调整驱动设备中规定,所述致动器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加载所述缓冲器以用于实施缓冲行程。通过因此总是(亦即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通过同一个致动器对缓冲器进行加载以用于实施缓冲行程,省去占据空间的力转向机构。

优选地,对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的运动通过缓冲器的缓冲相应地在如下区域中进行,所述区域紧邻于所述两个端位置之前。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规定,所述调整驱动设备具有端位置蓄力器,以用于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对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加载力。通过同时设有缓冲器和端位置蓄力器可以与附加的可能的主驱动蓄力器无关地进行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到这两个端位置中的缓冲的被驱动的运动,所述主驱动蓄力器用于对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加载力或者用于对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连接的可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进行重量补偿。家具件的关紧力在这种情况下与这样的主驱动蓄力器的设计或者设置在这样的主驱动蓄力器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之间的传动机构的设计无关。

与所描述的端位置蓄力器相组合地,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规定,所述耦联机构具有优选可枢转地支承的力传递元件,其中,所述端位置蓄力器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加载所述力传递元件。

这样的力传递元件还可以用于:所述端位置蓄力器在载有负荷的情况下通过力传递元件和可相对于所述力传递元件运动的枢转杆能可松脱地锁定,所述枢转杆能够力锁合和/或形锁合地嵌接到力传递元件中,或所述力传递元件力锁合和/或形锁合地嵌接到枢转杆中。在可松脱地锁定和载有负荷的情况下,所述端位置蓄力器于是处于潜伏位置(lauerstellung),以用于输出存储在端位置蓄力器中的力来使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或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

以有利的方式,所述端位置蓄力器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从第一端位置运动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从第二端位置运动时加载负荷。

当所述缓冲器和端位置蓄力器基本上平行于彼此地设置时,所述调整驱动设备的一种特别紧凑的结构型式是可能的。

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对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在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实施第一枢转运动并且在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实施第二枢转运动且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相反的情况,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或与之连接或可连接的调整件与缓冲器或端位置蓄力器的耦联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所述耦联机构具有枢转杆和同向机构,所述同向机构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的所述两种枢转运动转换成枢转杆沿同一个方向进行的枢转运动。具体地,所述同向机构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所述同向机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控制曲线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曲线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控制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元件,其中,所述两个控制元件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运动耦联,所述第一控制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处于第一端位置中与第一控制曲线嵌接,并且第二控制元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处于第二端位置中与第二控制曲线嵌接,优选地,所述两个控制曲线设置在枢转杆上,和/或所述两个控制元件设置在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连接或可连接的调整件上。

所述调整驱动设备的其他有利的实施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9至15中定义。

如开头已经提到的那样,也要求保护一种家具,所述家具包括家具体和至少一个可优选围绕水平轴线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和至少一个设置在家具体上的按照本发明所述的调整驱动设备,所述家具件优选以盖板的形式,其中,所述调整驱动设备的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与所述至少一个家具件连接。

所述家具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在权利要求17中定义。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对附图的说明参考附图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

图中:

图1示出一种家具,所述家具具有可运动地支承的、以折叠盖板形式的家具件和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的调整驱动设备,

图2a示出具有部分打开的壳体并且没有调整臂的调整驱动设备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2b示出按照图2a的调整驱动设备的分解图,

图3示出调整驱动设备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中,调整臂将处于在所述两个端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中,

图4-6示出调整驱动设备的各位置的顺序,以用于说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从中间位置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以及

图7-9示出调整驱动设备的各位置的顺序,以用于说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从中间位置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侧面的横剖视图示出一个家具29,所述家具具有一个家具体30和一个可围绕水平轴线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2,所述家具件的形式为盖板、更确切地说一个由两个部分盖板34和35组合而成的折叠盖板,其中,所述家具件2通过至少一个铰链32与家具体30连接,并且所述两个部分盖板34和35通过一个中间铰链33可枢转地相互连接。

所述家具29还包括至少一个调整驱动设备1,所述调整驱动设备设置在家具体30的侧壁31上,其中,所述调整驱动设备1具有调整臂3,所述调整臂通过耦联件36与家具件2、更确切地说部分盖板35连接。优选地,所述家具29包括两个这样的调整驱动设备1,所述调整驱动设备设置在家具体30的对置的侧面31上并且分别通过调整臂3与家具件2连接。

可运动的家具件2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所述打开位置在图1中示出,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可运动的家具件2至少区域性地朝外遮盖家具29的内部空间。当可运动的家具件2处于其打开位置中,则调整驱动设备1的调整臂3处于一个端位置,以下称为第二端位置。当可运动的家具件2处于其关闭位置中,则调整臂3处于另一个端位置,以下称为第一端位置。

与图1相联系地还要指出,在该图中示出的可运动的家具件2处于家具29的使用位置中并且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中时向上实施枢转运动15(对照图7至9的顺序)。

如由图2a和2b得出的那样,所述调整驱动设备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包括壳体18,其中,在这两个图中仅示出该壳体的一个半部,以便能实现看到调整驱动设备的内部。镜像对称地,所述调整驱动设备被第二壳体半部遮盖。

与壳体18运动刚性地连接有一个装配件40,在所述装配件上支承有一个直线缓冲器4和一个端位置蓄力器12。此外,装配件40构成用于调整件11的支承位置47,其中,调整件11相对于装配件40或壳体18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18或装配件40上还设置有两个齿环39,设置在调整件11上的齿轮41啮合到所述齿环中。在调整件11相对于壳体18过快运动时,与齿轮41连接的制动元件使得调整环节11或与此连接的调整臂3相对于壳体18的运动制动,从而避免使用者由于调整臂3的过快运动而受伤。调整臂3可通过适配件38与调整环节11连接。

调整驱动设备1还具有耦联机构5、6、9和10,以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或可与此连接的调整件11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到所述两个端位置中时与直线缓冲器4相耦联,其中,所述耦联机构具有致动器10以用于实施直线缓冲器4的缓冲行程。致动器1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在枢转杆9上。枢转杆9可围绕枢转轴线45相对于调整驱动设备1的壳体18枢转。耦联机构还包括两个控制元件5和6,这两个控制元件构成为栓形并且在再下面借助接着的附图更详细地阐述其功能作用。耦联机构还包括可围绕枢转轴线46(参照图3)相对于壳体18枢转的力传递元件13,其中,力传递元件13一方面被端位置蓄力器12加载。另一方面,力传递元件13通过设置在枢转杆9上的接触器件来接触枢转杆9。

直线缓冲器4包括缓冲器壳体21和可相对于缓冲器壳体21压入的挺杆22,其中,所述挺杆22可通过致动器10不仅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而且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相对于缓冲壳体21压入,如由以下附图所得出的那样。

最后,调整驱动设备1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也还包括主驱动蓄力器23,其用于通过传动机构24、25、26、27、28和37对调整臂3或可与此连接的调整件11加载力。传动机构包括可围绕枢转轴线42相对于壳体18枢转的第一中间杆24,所述中间杆与主蓄力器23铰链连接并且具有控制轮廓37。第二中间杆25的第一滚动体26在该控制轮廓37上滚动,所述第二中间杆可围绕枢转轴线43相对于壳体18枢转。第二中间杆25还具有第二滚动体27,所述第二滚动体在构成在调整件11上的控制轮廓28上滚动。

对于端位置蓄力器12或主蓄力器23还要说明,所述端位置蓄力器或主蓄力器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弹簧元件、特别优选以压力弹簧形式的弹簧元件。

图3示出调整驱动设备1在中间位置中,所述中间位置大约相当于50°的打开角度。在该附图中,也如在接着的附图中,分别放大地示出调整驱动设1的重要的局部。在按照图3的中间位置中,调整臂从该中间位置一方面可以实施到第一端位置中的运动14(参照图4至6的顺序)而且可以实施到第二端位置中的运动15(参照图7至9的顺序),端位置蓄力器12基本上完全载满负荷并且在该状态中通过力传递元件13和枢转杆9可松脱地锁定,所述枢转杆力锁合地嵌接到力传递元件13中。为了建立力锁合,在枢转杆9上设置有构成为突出部的接触器件17,所述接触器件嵌接到设置在力传递元件13上的对应的锁定凹处44。

端位置蓄力器12包括套筒48,所述套筒被压力弹簧49加载,所述压力弹簧一方面嵌接到套筒48中并且另一方面支撑在装配元件40或壳体18上。因此,端位置蓄力器12在一个端部上间接地支承在壳体18上。对置的自由端部50接触力传递元件13。

基本上平行于端位置蓄力器12地设置有直线缓冲器4,所述直线缓冲器同样在一个端部20上间接地通过装配元件40支承在壳体18上。直线缓冲器4如所述的那样包括缓冲器壳体21和可相对于缓冲器壳体21压入的挺杆22。直线缓冲器4还包括复位弹簧51,所述复位弹簧使直线缓冲器4在完成缓冲行程之后运动回到按照图3的位置中。直线缓冲器4通过挺杆22接触设置在枢转杆9上的致动器10。

总而言之,端位置蓄力器12在图3中示出的潜伏位置中基本上完全地载满负荷并且可松脱地锁止。直线缓冲器4占据了挺杆22基本上最大地移出的位置并且为缓冲行程而准备好。在直线缓冲器4与调整臂3或可与之连接的调整环节11之间的耦联在该潜伏位置中不存在。

调整臂3现在实行到第一端位置中的运动,所述第一端位置相当于可运动地支承的家具件2的关闭位置,因此在调整驱动设备1上进行接着的过程(参照图4至7):

可与调整臂3连接的调整件11枢转直至设置在调整件11上的并且与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耦联的控制元件5首次接触第一控制曲线7,所述第一控制曲线设置在枢转杆9上。通过调整件11的转动轴线47与枢转杆9的转动轴线45的相对布置结构以及控制元件5与控制曲线7的相对布置结果,枢转杆9在调整臂3紧接于此地朝向调整臂的第一端位置进行进一步的枢转运动14时转换为与该枢转运动14相反的枢转运动16。具体而言,调整件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枢转杆9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所述转动运动,所述转动运动由于控制元件5嵌接到控制曲线7中而被迫进行,接触器件17从力传递元件13的锁定凹处44运动出来。由此,在下一步骤中,端位置蓄力器12的压力弹簧49可以松弛。在此释放的力通过力传递元件13传递到枢转杆9上,所述枢转杆在下一步骤中(又通过控制元件5嵌接到控制曲线7中)有效地驱动调整臂3。

同时,与枢转杆9一同地,设置在其上的致动器10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因此压靠向直线缓冲器4的挺杆22。挺杆22因此相对于缓冲器壳体21压入,由此直线缓冲器4发挥其缓冲作用。换言之,致动器10实施直线缓冲器4的缓冲行程。

总而言之,通过包括端位置蓄力器12和直线缓冲器4的特殊布置结构,可与调整件11连接的调整臂3有效缓冲地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

图7至9的顺序示出调整臂3从按照图3的中间位置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所述第二端位置相当于可运动的家具件的打开位置。在该逆时针进行的运动15中,第二控制元件6接触第二控制曲线8,由此进行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或可与此连接的调整件11的耦联。通过栓形控制元件6嵌接到第二控制曲线8中和转动轴线45和47的相对布置结构以及第二控制曲线8相对于第二控制元件6的相对布置结构,枢转杆9在下一步骤中同样实行逆时针的枢转运动16。端位置蓄力器12和直线缓冲器4在下一步骤中如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那样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果将在调整驱动设备1上在调整臂3运动到第一端位置中时进行的过程与在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运动到第二端位置中时进行的过程相比较,则可以发现,所述两个控制元件5和6以及所述两个与此配合作用的控制曲线7和8作为同向机构起作用,所述同向机构将所述至少一个调整臂3的所述两个枢转运动14和15转换为枢转杆9沿相应同一个方向进行的枢转运动1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