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8623发布日期:2019-03-02 01:3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譬如家具主体或建筑物墙壁等第1部件可旋转地安装门扇等第2部件的铰链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可滑动调节第2部件相对第1部件之位置的调节机构的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譬如专利文献1、2的铰链装置,家具主体(第1部件)侧的第1主体部和门扇(第2部件)侧的第2主体部介于旋转联接部可旋转地联接着。第1主体部包括与旋转联接部连接的主体部件、处于家具主体与第1主体部之间的中介部件。中介部件相对家具主体固定。调节螺钉卡止于主体部件并拧入中介部件。藉调节螺钉,主体部件对中介部件作相对移位。继而,第2部件相对第1部件之位置被调节。调节螺钉中与主体部件的卡止部包括贯通主体部件的首部、和设于首部两端部而夹持主体部件的一对夹持面。

专利文献1的夹持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

专利文献2的夹持面为朝向首部而缩径的锥面。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5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75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铰链装置中,一对夹持面相互间间隔大于主体部件厚度,故主体部件相对中介部件平行时,主体部件容易晃动。

专利文献2的铰链装置中,藉一对锥状夹持面夹持主体部件,据此能防止晃动。再者,转动调节螺钉之际阻力小,能改善操作性。

然而,锥状夹持面和主体部件几乎为点接触,故耐受载荷性低。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就铰链装置的位置调节机构确保调节螺钉的操作性,且,不仅防止晃动,还提高耐受载荷性。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铰链装置,是第1部件侧的第1主体部和第2部件侧的第2主体部介于旋转联接部被可旋转地联接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主体部具备与所述旋转联接部相连的主体部件、处于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主体部件之间且可相对所述主体部件绕联接轴旋转的中介部件、和藉被螺接于所述主体部件与所述中介部件中一方部件且被卡止于另一方部件而使得所述主体部件与所述中介部件于与所述联接轴正交之方向作相对移位的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包括贯通所述另一方部件的首部、和于所述首部之两端部相互对峙而设的一对夹持面;所述另一方部件包括被夹于所述一对夹持面之间的被卡止部,于所述被卡止部之两侧面,各形成有与所述联接轴平行延伸且与相面对之夹持面抵接的山脊状抵接部、和同联接所述联接轴与所述调节螺钉之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侧方相连且避开与所述相面对之夹持面抵碰的避让部。

据此,能使夹持面与山脊状抵接部基本上为线接触。故能比点接触(专利文献2)提高耐受载荷性。再者,藉避让部,能减小旋转调节螺钉之际的阻力,能确保操作性。进一步,一对抵接部各与对应的夹持面抵接,能防止晃动。

最好为,所述避让部为如是斜面:随着于联接所述联接轴与所述调节螺钉之方向远离对应的抵接部而朝向另一方的抵接部侧倾斜。据此,能确实地避免避让部与夹持面抵碰。

最好为,于所述被卡止部的两侧面形成隆起部,所述隆起部之隆起顶面构成所述斜面,所述隆起顶面的1个缘部构成所述抵接部。藉隆起使得被卡止部成厚壁,据此,能更加提高耐受载荷性。

最好为,所述被卡止部的厚度,随着于联接所述联接轴与所述调节螺钉之方向远离所述抵接部而变小。据此,能确实地避免被卡止部中抵接部以外之部分(避让部)与夹持面抵碰。且,因使得与夹持面抵接的部分成厚壁,能提高耐受载荷性。

最好为,与一方夹持面相面对的抵接部和与另一方夹持面相面对的抵接部于联接所述联接轴与所述调节螺钉之方向离开。据此,能藉调节螺钉稳定地卡止所述另一方部件。

最好为,所述被卡止部具备一对被卡止板部,该一对被卡止板部于与所述联接轴平行之方向离开而对峙且在其相互间有所述首部通过,于各被卡止板部之两侧面形成有所述抵接部和避让部。

最好为,所述夹持面为与所述调节螺钉之螺钉轴线正交的平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于铰链装置之位置调节机构,能确保调节螺钉的操作性,且能防止晃动,不仅如此,还能提高耐受载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以闭状态表示包括关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门扇装置之立体图。

图2(a)为以开状态表示所述铰链装置的铰链主体之后视图,图2(b)为沿图2(a)之iib-iib线的所述铰链装置之剖视图。

图3为分解表示所述铰链装置的铰链主体和底座之立体图。

图4为所述铰链主体之立体分解图。

图5(a)给出所述铰链主体之一部分,为沿图5(b)之va-va线之剖视图;图5(b)为沿图5(a)之vb-vb线之所述铰链主体之剖视图。

图6为所述铰链主体之调节螺钉和中介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所述中介部件之主视图。

图8为沿图7之viii-viii线的剖视图,以点划线表示调节螺钉。

图9为表示图8的圆部ix中抵接部与夹持面之接触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给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图10(a)为沿图10(b)之xa-xa线的与图8相当的剖视图,图10(b)为沿图10(a)之xb-x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d1:左右方向(第1方向);d2:前后方向(第2方向);d3:上下方向(第3方向);1:躯体(第1部件);2:门扇(第2部件);3:铰链装置;4:第1主体部;5:旋转联接部;6:第2主体部

10:主体部件

13:联接轴;30:中介部件;34、34b:被卡止部;35:被卡止板部;35a:隆起部;35e:抵接部;35b:隆起顶面(避让部);35r:后侧的侧方部(避让部);35f:前侧的侧方部(避让部);37:圆柱部;37a:抵接部;37b:避让部;40:调节螺钉;l40:螺钉轴线;44:卡止部;44a:夹持面;44b: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譬如家具等的躯体1(第1部件)和门扇2(第2部件)藉铰链装置3被可旋转地联接着。如图1~图3所示,铰链装置3具备铰链主体3a和底座3b。底座3b安装于躯体1。铰链主体3a包括躯体1侧的第1主体部4和门扇2侧的第2主体部6。第1主体部4以盖于底座3b之方式安装。第2主体部6安装于门扇2。第1主体部4与第2主体部6藉旋转联接部5联接,可绕第3方向d3(上下方向)旋转。

如图2(b)和图4所示,旋转联接部5包括第1臂51和第2臂52。由臂51、52、后述主体部件10和第2主体部6构成四连杆。联接第1臂51与后述主体部件10的旋转联接销53被压入止晃套55。止晃套55的两端面抵接于第1臂51之轴承部51b。据此,第1臂51乃至门扇2于第3方向d3之晃动得以防止。须指出,也可藉在旋转联接部5设捕捉机构而将门扇2朝譬如闭方向弹压。此时,由于能藉捕捉机构防止沿所述第3方向d3晃动,故省略止晃套55也可。

如图4和图5所示,第1主体部4包括主体部件10、中介部件30和调节螺钉40。主体部件10,截面形成为コ状,且沿与第3方向d3正交的第2方向d2(前后方向)延伸。如图2(b)所示,在主体部件10的第2方向d2之前端部(图2(b)中左侧)联接有旋转联接部5。

如图2(b)所示,在主体部件10与底座3b乃至躯体1之间有中介部件30存在。如图5和图6所示,中介部件30,截面形成为コ状,且沿第2方向d2延伸。如图2(b)所示,中介部件30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3b。主体部件10盖于中介部件30。如图5(a)和图7所示,在中介部件30的后端侧部(图7中右侧部)形成有长孔33。长孔33的长轴朝向中介部件30的长度方向(第2方向d2)。如图5(a)所示,销状联接轴13穿过长孔33。联接轴13的轴线l13(联接轴线)朝向主体部件10和中介部件30的宽度方向(图5(a)中与纸面正交的第3方向d3)。联接轴13的两端部位置固定于主体部件10。中介部件30和主体部件10,相联接,可绕联接轴13作相对旋转,且可于第2方向d2相对滑动。

如图4和图5(a)所示,在主体部件10与中介部件30之间设有第2调节部材60。藉转动第2调节部材60,可使得主体部件10相对中介部件30于第2方向d2作位置调节。在主体部件10与第2调节部材60之间设有止晃板65。止晃板65,为大致呈四边形的板状,中央部形成有压入孔65c。第2调节部材60的操作轴部61被压入压入孔65c。据此,第2调节部材60不会意外转动。

如图5所示,在第1主体部4中朝第2方向d2之前方(图5(a)中左方)从联接轴13离开的位置配置有调节螺钉40。调节螺钉40,与主体部件10(一方部件)螺接,且被卡止于中介部件30(另一方部件)。调节螺钉40的轴线朝向沿第1方向d1(表里方向)的方向。藉转动调节螺钉40,主体部件10相对中介部件30绕联接轴13旋转移位。换言之,主体部件10与中介部件30沿同联接轴13正交的方向作相对移位。据此,主体部件10的前端部(图2(a)中左端部)相对中介部件30于第1方向d1被作位置调节。继而,门扇2相对躯体1于第1方向d1被作位置调节。须指出,在底座3b组装有沿第3方向d3的位置调节机构。其结果,门扇2可相对躯体1于第1方向d1、第2方向d2、第3方向d3这三个方向作位置调节。

包括调节螺钉40的于第1方向d1之位置调节机构的细节如下所述。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件10贯通形成有第1螺孔14。如图5所示,调节螺钉40的螺纹部41拧入第1螺孔14。如图5和图6所示,在调节螺钉40中沿螺钉轴线l40比螺纹部41靠顶端侧(图5中下侧)的部分设有卡止部44。卡止部44包括环形槽44c、首部44b和一对夹持面44a。藉在调节螺钉40的所述顶端侧部分的外周部形成环形槽44c,其内侧部构成首部44b。首部44b呈比螺纹部41细的圆柱状。且,在首部44b的两端部形成有一对夹持面44a(环形槽44c的两侧面)。夹持面44a为环绕首部44b的环状,且为与调节螺钉40的螺钉轴线l40正交的平面状。一对夹持面44a相互间在螺钉轴线l40的方向对峙。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中介部件30的前侧部(图7中左侧)设有被卡止部34和豁口36。豁口36,有纵豁口36a和横豁口36b,从与图7纸面正交的第1方向d1观察,呈t形。纵豁口36a沿中介部件30的长度方向(第2方向d2)延伸,且达到中介部件30的前端缘(图7中左缘)。纵豁口36a的宽度大致等于首部44b的直径。

在被卡止部34中夹着纵豁口36a的两侧设有一对被卡止板部35。即,被卡止部34被纵豁口36a分割为一对被卡止板部35。这些被卡止板部35相互于第3方向d3(与联接轴13平行之方向)离开而对峙。

如图5所示,在一对被卡止板部35之间的纵豁口36a有首部44b穿过。继而,首部44b贯通中介部件30(另一方部件)。藉第2调节部材60于第2方向d2作位置调节时,首部44b沿纵豁口36b滑动。一对被卡止板部35、乃至被卡止部34从第1方向d1的表里两侧被调节螺钉40的一对夹持面44a所夹。

如图7和图8所示,各被卡止板部35具有隆起部35a和侧方部35f、35r。在各被卡止板部35(乃至被卡止部34)的第2方向d2的中央部的表里两侧面,各形成有隆起部35a。隆起部35a具有定宽,沿第3方向d3延伸。隆起部35a之宽度(沿第2方向d2之尺寸)小于首部44b的直径。隆起部35a之长度(沿第3方向d3之尺寸)大致等于或大于夹持面44a的内外半径差。各隆起部35a中的隆起顶面35b呈平面状。表里的隆起顶面35b相互间平行。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各被卡止板部35(乃至被卡止部34)的两侧面,各形成有山脊状抵接部35e。具体而言,表侧(图8中上侧)的隆起顶面35b中前侧(图8中左)之缘(1个缘部)构成抵接部35e。同样,里侧(图8中下侧)的隆起顶面35b中后侧(图8中右)之缘(1个缘部)构成另一抵接部35e。在第2方向d2(联接联接轴13与调节螺钉40之方向)上各抵接部35e的侧方联接有隆起顶面35b。抵接部35e呈棱线状,沿与联接轴13平行的第3方向d3延伸。抵接部35e,未必要求尖突,为r(圆弧)也可。

如图8所示,表侧(图8中上侧)的抵接部35e和里侧(图8中下侧)的抵接部35e于沿第1方向d1(图8中上下)上的间距大致等于首部44b的轴长。再者,表侧的抵接部35e和里侧的抵接部35e于第2方向d2离开。

表侧(图8中上侧)的抵接部35e同一方(图8中上侧)的夹持面44a相面对而抵接。里侧(图8中下侧)的抵接部35e同另一方(图8中下侧)的夹持面44a相面对而抵接。抵接部35e与夹持面44a之抵接大致为线接触。

如图7和图8所示,各隆起顶面35b为如是斜面:随着于第2方向d2(联接联接轴13与调节螺钉40之方向)远离对应的抵接部35e而朝向另一方的抵接部35e侧倾斜。据此,能避免隆起顶面35b(避让部)与相面对之夹持面44a抵碰。

侧方部35f比隆起部35a还朝向第2方向d2的前方(图8中左方)延伸。侧方部35r比隆起部35a还朝向第2方向d2的后方(图8中右方)延伸。被卡止板部35中隆起部35a所在的中央部分之厚度相对较大,侧方部35f、35r之厚度相对较小。且,侧方部35f、35r之厚度,随着于第2方向d2远离隆起部35a、乃至抵接部35e,而分别连续地变小。据此,侧方部35f、35r的表里两侧面(避让部)避免与所面对的夹持面44a抵碰。

铰链装置3中,藉一对夹持面44a各与抵接部35e抵接,能防止主体部件10、乃至门扇2于第1方向d1晃动。且,因抵接部35e为线状,故夹持面44a与抵接部35e为线接触。故,同点接触(专利文献2)之场合比较,能提高铰链装置3的耐受载荷性。进一步,藉将被卡止板部35中与夹持面44a抵接之中央部分作成厚壁,能提高耐受载荷性。再者,表侧的抵接部35e和里侧的抵接部35e于第2方向d2离开,据此,能稳定地将调节螺钉40卡止于中介部件30。

对门扇2于第1方向d1作位置调节之际,对调节螺钉40绕螺钉轴线l40作角度调节。此时,夹持面44a于抵接部35e上滑动。另一方面,因抵接部35e为线状,故能减小夹持面44a与抵接部35e之接触面积。据此,能减轻对调节螺钉40作角度调节之际调节螺钉40与中介部件30之间的摩擦阻力。

如图5中点划线所示,藉调节螺钉40的角度调节,主体部件10作相对移位,相对中介部件30绕联接轴线l13旋转。伴随于此,调节螺钉40的螺钉轴线l40同主体部件10一道作旋转移位。继而,如图9的点划线所示,夹持面44a绕第3方向d3作旋转移位。另一方面,藉在抵接部35e之侧方设避让部35b、35r、35f,能避免夹持面44a与中介部件30的抵接部35e以外部分干扰,其结果,调节螺钉40能顺利地作旋转移位,能确保角度调节时的操作性。

以下描述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以下实施方式中,凡与已描述过的方式重复之结构,皆于附图赋予相同标号,省略说明。

图10给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涉及被卡止部的变形例。如图10(b)所示,被卡止部34b包括一对圆柱部37。圆柱部37之轴线l37朝向第3方向d3。且,一对圆柱部37于第3方向d3相互对峙。如图10(a)所示,圆柱部37之直径实际上等于调节螺钉40的一对夹持面44a之间距。

一对圆柱部37被夹于一对夹持面44a之间。圆柱部37的周面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与夹持面44a抵接,据此而构成抵接部37a。抵接部37a呈与第3方向d3、乃至联接轴13(参见图2(a))平行延伸的山脊状。圆柱部37之周面上的夹着抵接部37a的两侧部构成避免与夹持面44a抵碰的避让部37b。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构思的范围内也可作种种变更。譬如,也可为,门扇2构成第1部件,而躯体1构成第2部件。也可为,包括主体部件10和中介部件30的第1主体部4设于门扇2,而第2主体部6设于躯体1。被卡止部,只要具有山脊状抵接部和避让部即可,其形状不仅限于板状或圆柱状,也可适用于椭圆柱状等种种形状。调节螺钉40也可为,被螺接于中介部件30(一方部件)且被卡止于主体部件10(另一方部件)。也可为,于中介部件30形成第1螺孔14且于主体部件10形成被卡止部34。基于旋转联接部5的第1主体部与第2主体部的联接机构,不仅限于四连杆机构,也可为七连杆机构,也可为单轴铰链。联接轴13,不仅限于长销状,譬如也可为一对短铆钉状。也可为,截面コ状的主体部件10和截面コ状的中介部件30的相互接近的侧板相互藉铆钉状联接轴可作相对旋转地联接。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d1朝向表里方向(或左右方向),第2方向d2朝向前后方向,第3方向d3朝向上下方向,此不过例示而已,本发明并非受此限制。

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譬如联接家具躯体或建筑物墙壁与门扇的铰链装置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