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支撑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7927发布日期:2018-09-14 22:2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相关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用支撑座。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使用量日趋增大,使汽车的生产量也随之提升,虽然当前汽车生产水平已经成熟,但在汽车装配时会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在装配时,汽车内部零部件出现偏差,导致无法连接时,或者零部件未被支撑,导致悬空时,这会导致零部件在运行时,产生磨损,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以及能够满足汽车装配镶嵌的汽车用支撑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支撑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设计方案:一种汽车用支撑座,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上固定套筒,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下固定套筒,所述支撑板、上固定套筒与下固定套筒一体成型,且轴向开有的空腔,所述支撑板的径向侧壁开有柱型沉孔,所述柱型沉孔共有四个,且两两成组对称分布在支撑板,四个所述柱型沉孔之间固定安装有附加强板,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主加强板。

优选的,所述空腔为工字型。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套筒与下固定套筒相对的空腔侧壁粗糙度为0.7,所述支撑板相对的空腔侧壁粗糙度为12.0。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套筒的外圆直径为80mm、内孔直径为62mm,所述下固定套筒内孔直径为52mm,所述上固定套筒内孔与下固定套筒内孔大径均为56mm。

优选的,所述上固定套筒与下固定套筒外端面边缘位置均开有导角,所述导角为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用支撑座,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在汽车生产装配时对汽车内部零部件进行支撑,大大的提高了装配效率,减少时间及人力的浪费,减小了安全隐患,设计空腔、上固定套筒与下固定套筒,方便套接汽车内部的零部件,设计主加强板与附加强板,可以对结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设计导角,避免在安装时,结构对人体造成划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轴向剖视图。

图中:1支撑板、2上固定套筒、3下固定套筒、4柱型沉孔、5导角、6主加强板、7空腔、8附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支撑座,包括支撑板1,所述支撑板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上固定套筒2,所述支撑板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下固定套筒3,所述上固定套筒2的外圆直径为80mm、内孔直径为62mm,所述下固定套筒3内孔直径为52mm,所述上固定套筒2内孔与下固定套筒3内孔大径均为56mm,所述支撑板1、上固定套筒2与下固定套筒3一体成型,加强结构的支撑能力,且轴向开有的空腔7,所述空腔7为工字型,方便套接汽车结构和其他支撑轴,所述上固定套筒2与下固定套筒3相对的空腔7侧壁粗糙度为0.7,所述支撑板1相对的空腔7侧壁粗糙度为12.0,所述支撑板1的径向侧壁开有柱型沉孔4,所述柱型沉孔4共有四个,且两两成组对称分布在支撑板1,四个所述柱型沉孔4之间固定安装有附加强板8,所述支撑板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主加强板6,可以对结构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所述上固定套筒2与下固定套筒3外端面边缘位置均开有导角5,所述导角5为45°,避免在使用时,结构对人体造成划伤。

工作原理:当汽车装配过程中零部件出现连接不良需要使用该支撑座对其进行支撑时,将需要连接的零部件两端分别套接在上固定套筒2与下固定套筒3上,即可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支撑。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