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7801发布日期:2018-09-18 21:5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属于自动化移动控制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机器人焊接系统中,提供一种使机器人平稳运行的在多个维度上移动的移动装置是保证焊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机器人可靠性不断提高和价格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采用机器人进行自动搬运零件构件的方式,也导致了自动生产线的需求在逐步增加。现有机器人的移动方式主要为轮式移动,其中以差速型较为多见。现有技术公开申请号为CN201620685676.3的一种机器人移动装置,包括机器人底盘、配重块、万向轮、轮胎、轮毂、装饰件、配重盘和驱动器,所述机器人底盘底面前部左右两侧各设有开口,所述轮毂设置在开口出,所述开口内侧设有固定位,所述驱动器安装于固定位上,所述驱动器通过转轴与轮毂连接;所述轮胎套接在轮毂上,所述配重盘安装于轮毂内侧,所述装饰件安装于轮毂外侧;所述机器人底盘后部中间设有万向轮;所述机器人底盘在对应两个驱动轮之间的前部和万向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配重块。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分散配重布局的机器人移动底盘,配合差速型轮式机器人移动底盘,使机器人转向更为精准,移动更为平稳。但是,现有技术在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备的故障点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现有技术无法实时快速检测损坏设备的位置并进行反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备的故障点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现有技术无法实时快速检测损坏设备的位置并进行反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其结构包括第一主支撑杆、移动导轨、第二主支撑杆、左侧边移动配重块、线性导轨带、配重盘、红外温度传感器、右侧边移动配重块、滑动导轨带,所述第一主支撑杆的内侧表面活动贯穿有第一内活动杆,所述移动导轨活动连接于第一主支撑杆的上端表面,所述第二主支撑杆垂直连接于第一主支撑杆的下端表面,所述第二主支撑杆的内侧表面活动贯穿有第二内活动杆,所述左侧边移动配重块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的上端表面左部,所述线性导轨带活动连接于左侧边移动配重块的右端表面,所述线性导轨带的上端表面固定焊接有配重盘,所述配重盘的上端表面右部通过电连接有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由固定支架、感应器主体、红外温度感应元件、接线柱、连接线组成,所述感应器主体垂直贯穿于固定支架的内侧表面,所述红外温度感应元件通过电连接于感应器主体的右端表面,所述接线柱固定焊接于感应器主体的左端表面,所述连接线活动连接于接线柱的左端表面,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通过固定支架与配重盘的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侧边移动配重块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的上端表面右部,所述滑动导轨带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的右端表面。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导轨的前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轨组件、第二导轨组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轨组件、第二导轨组件分别分布于移动导轨的前端表面左、右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支撑杆的下端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底部支座,所述第二主支撑杆的下端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底部支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支撑杆、第二主支撑杆之间呈互相平行的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导轨与第一主支撑杆、第二主支撑杆之间均呈互相垂直的状态,所述移动导轨的形状为长方体,其宽度为90-110mm。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导轨、线性导轨带之间呈互相平行的状态,所述线性导轨带的长度为850-950mm。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的方案,在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移动的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点,可能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通过设有红外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快速检测损坏设备的位置并进行反馈,从而使用者可以及时对故障点进行修整处理,有效杜绝了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主支撑杆-1、移动导轨-2、第二主支撑杆-3、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线性导轨带-5、配重盘-6、红外温度传感器-7、右侧边移动配重块-8、滑动导轨带-9、第一内活动杆-10、第二内活动杆-30、固定支架-70、感应器主体-71、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接线柱-73、连接线-74、第一导轨组件-20、第二导轨组件-21、第一底部支座-11、第二底部支座-3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精度机器人自动化移动装置,其结构包括第一主支撑杆1、移动导轨2、第二主支撑杆3、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线性导轨带5、配重盘6、红外温度传感器7、右侧边移动配重块8、滑动导轨带9,所述第一主支撑杆1的内侧表面活动贯穿有第一内活动杆10,所述移动导轨2活动连接于第一主支撑杆1的上端表面,所述第二主支撑杆3垂直连接于第一主支撑杆1的下端表面,所述第二主支撑杆3的内侧表面活动贯穿有第二内活动杆30,所述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2的上端表面左部,所述线性导轨带5活动连接于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的右端表面,所述线性导轨带5的上端表面固定焊接有配重盘6,所述配重盘6的上端表面右部通过电连接有红外温度传感器7,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7由固定支架70、感应器主体71、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接线柱73、连接线74组成,所述感应器主体71垂直贯穿于固定支架70的内侧表面,所述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通过电连接于感应器主体71的右端表面,所述接线柱73固定焊接于感应器主体71的左端表面,所述连接线74活动连接于接线柱73的左端表面,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7通过固定支架70与配重盘6的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右侧边移动配重块8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2的上端表面右部,所述滑动导轨带9活动连接于移动导轨2的右端表面,所述移动导轨2的前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轨组件20、第二导轨组件21,所述第一导轨组件20、第二导轨组件21分别分布于移动导轨2的前端表面左、右部,所述第一主支撑杆1的下端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底部支座11,所述第二主支撑杆3的下端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底部支座31,所述第一主支撑杆1、第二主支撑杆3之间呈互相平行的状态,所述移动导轨2与第一主支撑杆1、第二主支撑杆3之间均呈互相垂直的状态,所述移动导轨2的形状为长方体,其宽度为90-110mm,所述移动导轨2、线性导轨带5之间呈互相平行的状态,所述线性导轨带5的长度为850-950mm。本专利所说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部分,品种繁多。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使用时,首先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好,各部分是否稳固连接,确认设备完好之后,将设备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将待移动机器人装置固定于设备的线性导轨带上,开启设备的红外温度传感器,调整设备的左侧边移动配重块、右侧边移动配重块至合适的状态,之后该设备即可开始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的图中:第一主支撑杆-1、移动导轨-2、第二主支撑杆-3、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线性导轨带-5、配重盘-6、红外温度传感器-7、右侧边移动配重块-8、滑动导轨带-9、第一内活动杆-10、第二内活动杆-30、固定支架-70、感应器主体-71、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接线柱-73、连接线-74、第一导轨组件-20、第二导轨组件-21、第一底部支座-11、第二底部支座-31。,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但是,现有技术在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备的故障点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现有技术无法实时快速检测损坏设备的位置并进行反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移动的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点,可能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通过设有红外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快速检测损坏设备的位置并进行反馈,从而使用者可以及时对故障点进行修整处理,有效杜绝了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具体如下所述:所述线性导轨带5活动连接于左侧边移动配重块4的右端表面,所述线性导轨带5的上端表面固定焊接有配重盘6,所述配重盘6的上端表面右部通过电连接有红外温度传感器7,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7由固定支架70、感应器主体71、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接线柱73、连接线74组成,所述感应器主体71垂直贯穿于固定支架70的内侧表面,所述红外温度感应元件72通过电连接于感应器主体71的右端表面,所述接线柱73固定焊接于感应器主体71的左端表面,所述连接线74活动连接于接线柱73的左端表面,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7通过固定支架70与配重盘6的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所述移动导轨的宽度为90mm,所述线性导轨带的长度为850mm;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所述移动导轨的宽度为110mm,所述线性导轨带的长度为950mm。实施例1实施例2移动效率高很高移动灵敏度一般高综上所述,当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导轨的宽度采用110mm,线性导轨带的长度采用950mm时,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灵敏度较高,设备的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