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1523发布日期:2018-11-16 22:46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



背景技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机器人在科学勘探、公众服务、工业制造、家庭娱乐等方面都崭露头角,它也将成为未来人类最有力的帮手。服务机器人属于智能机器人范畴,也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传统的智能运输机器人在夹取物件后进行物件的转移,这种运输方式容易造成物件的掉落,一旦物件掉落就容易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故传统的智能运输机器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的 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包括上层夹取结构和下层行走结构,所述下层行走结构包括前后延伸的下底板、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底部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的电机角码、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机角码内侧端的电机、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电机角码外侧端且与所述电机动力连接的行走轮、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底部前端的合页、通过固定铜柱安装在所述合页下端的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前后两端的灰度角码、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灰度角码外侧端的灰度轮子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的灰度传感器;所述上层夹取结构包括左右延伸的上底板,所述上底板上端面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舵机角码,所述第一舵机角码中固定安装有第一舵机,所述第一舵机角码上端安装有与所述第一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舵机角码,所述第二舵机角码中固定安装有第二舵机,所述第二舵机角码前后端面安装有与所述第二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臂,两个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二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舵机角码,所述第三舵机角码中安装有第三舵机,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舵机角码前后端还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臂,两个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三舵机的一端还设置有第四舵机角码,所述第四舵机角码中固定安装有第四舵机,所述第四舵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舵机角码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五舵机角码,所述第五舵机角码中固定安装有第五舵机,所述第五舵机角码左端安装有与所述第五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六舵机角码,所述第六舵机角码中固定安装有第六舵机,所述第六舵机角码上端面前端安装有与所述第六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夹持爪,所述第一夹持爪右端设置主动齿轮,所述第六舵机角码上端面后端通过转轴设置有与所述第六舵机角码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夹持爪,所述第二夹持爪右端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上底板通过车体铜柱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上端;所述上底板上端面左侧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安装有多个置物架,所述置物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上底板的端面上的外侧底壁支架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上底板的端面上的内侧底壁支架,所述外侧底壁支架和内侧底壁支架上端分别设置有外侧倾斜支架和内侧倾斜支架,所述外侧倾斜支架和内侧倾斜支架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外侧置物板和内侧置物板。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下端还通过爪子铜柱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三夹持爪和第四夹持爪,从而可方便夹持物件。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可方便安装控制元件。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外侧置物板的高度高于内侧置物板,从而方便物件的摆放。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外侧倾斜支架和内侧倾斜支架上均设置有防护支架,且所述防护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舵机弯曲的弧度,从而可在物件的运输过程对物件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在下底板与上底板之前安装控制元件,故大大增加整体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中,可通过所述行走轮到达指定的位置,而通过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第四舵机和第五舵机,可控制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在各方向的转动,从而方便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到达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以方便夹取物件,而通过所述第六舵机,可实现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的张开和闭合,由此可实现对物件的夹取和放置;

当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夹取物件后,可将物件放置在所述外侧置物板和内侧置物板上,所述防护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舵机弯曲的弧度,从而可在物件的运输过程对物件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将物件安全转移,从而实现对物件的安全运输,大大减小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一种智能运输机器人,包括上层夹取结构和下层行走结构,所述下层行走结构包括前后延伸的下底板1、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1底部前端两侧和后端两侧的电机角码2、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机角码2内侧端的电机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电机角码2外侧端且与所述电机3动力连接的行走轮4、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1底部前端的合页6、通过固定铜柱7安装在所述合页6下端的安装板81、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前81后两端的灰度角码9、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灰度角码9外侧端的灰度轮子10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板81上的灰度传感器8;所述上层夹取结构包括左右延伸的上底板12,所述上底板12上端面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舵机角码51,所述第一舵机角码51中固定安装有第一舵机13,所述第一舵机角码51上端安装有与所述第一舵机13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舵机角码52,所述第二舵机角码52中固定安装有第二舵机,所述第二舵机角码52前后端面安装有与所述第二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臂14,两个第一连接臂14远离所述第二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舵机角码15,所述第三舵机角码15中安装有第三舵机,所述第一连接臂14与所述第三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舵机角码15前后端还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臂16,两个第二连接臂16远离所述第三舵机的一端还设置有第四舵机角码53,所述第四舵机角码53中固定安装有第四舵机,所述第四舵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臂16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舵机角码53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五舵机角码54,所述第五舵机角码54中固定安装有第五舵机55,所述第五舵机角码54左端安装有与所述第五舵机55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六舵机角码60,所述第六舵机角码60中固定安装有第六舵机59,所述第六舵机角码60上端面前端安装有与所述第六舵机56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夹持爪18,所述第一夹持爪18右端设置主动齿轮170,所述第六舵机角码60上端面后端通过转轴设置有与所述第六舵机角码60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夹持爪17,所述第二夹持爪17右端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170啮合的从动齿轮180,所述上底板12通过车体铜柱11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底板1上端;所述上底板12上端面左侧设置有弧形板64,所述弧形板64上安装有多个置物架,所述置物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弧形板64远离所述上底板12的端面上的外侧底壁支架26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弧形板64靠近所述上底板12的端面上的内侧底壁支架23,所述外侧底壁支架26和内侧底壁支架23上端分别设置有外侧倾斜支架25和内侧倾斜支架61,所述外侧倾斜支架25和内侧倾斜支架61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外侧置物板和内侧置物板24。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爪18和第二夹持爪17下端还通过爪子铜柱57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三夹持爪20和第四夹持爪19,从而可方便夹持物件。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底板12和下底板1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可方便安装控制元件。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外侧置物板的高度高于内侧置物板24,从而方便物件的摆放。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外侧倾斜支架25和内侧倾斜支架61上均设置有防护支架240,且所述防护支架240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舵机弯曲的弧度,从而可在物件的运输过程对物件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在下底板与上底板之前安装控制元件,故大大增加整体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中,可通过所述行走轮到达指定的位置,而通过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第四舵机和第五舵机,可控制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在各方向的转动,从而方便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到达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以方便夹取物件,而通过所述第六舵机,可实现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的张开和闭合,由此可实现对物件的夹取和放置;

当所述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夹取物件后,可将物件放置在所述外侧置物板和内侧置物板上,所述防护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舵机弯曲的弧度,从而可在物件的运输过程对物件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将物件安全转移,从而实现对物件的安全运输,大大减小了安全隐患。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