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扣手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7468发布日期:2019-10-15 18:17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车门内扣手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内扣手装置及包含该车门内扣手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车辆设有儿童锁来防止行车过程中儿童误将车门打开。但是,现有汽车车门的内开启方式大多由内扣手的简单扣、拉操作实现,因此行车时若未提前开启儿童锁,儿童玩耍时依然容易碰触手柄误开启车门进而引发意外伤害。尤其对于国内车主,误认为开启儿童保险后会导致乘客下车不便,因而对提前开启儿童锁的操作不够重视,导致行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未开启儿童锁时误开启车门的车门内扣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车门内扣手装置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扣手装置,包括:底座,能够与车门相连;内开手柄,所述内开手柄与所述底座铰接以旋转开闭,且所述内开手柄适于与所述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防误开启件,活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防误开启件被构造成可直接解锁或锁定所述内开手柄。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门内扣手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误开启件为按钮,所述按钮包括按钮本体和在所述按钮本体的背面与所述按钮本体连接的止挡结构,所述止挡结构穿过所述底座且适于与所述内开手柄相适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开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与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铰接于所述底座,在所述内开手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止挡结构止抵于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手柄本体的一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结构为挡筋,所述按钮本体与所述内开手柄并列设置,所述挡筋包括一端与所述按钮本体相连的连接段和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并向所述内开手柄延伸的止抵段,所述止抵段能够与所述连接部止抵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手柄本体的一端的局部被构造成弧面,所述弧面在所述内开手柄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所述止抵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误开启件通过活动连接结构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活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按钮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导向柱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柱相适配的至少一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柱能够插入所述导向槽内并沿着所述导向槽往复滑动;和/或,所述底座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在所述止挡结构脱离所述内开手柄后与所述按钮本体或所述止挡结构相抵靠,以限制所述按钮的按压行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车门内扣手装置还包括:复位结构,与所述按钮相配合,用于在所述按钮被按压后带动所述按钮复位;其中,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及所述按钮本体相抵靠,且其弹性变形量在所述按钮被按压的过程中逐渐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弹簧分居所述按钮本体的两侧且分居所述止挡结构的两侧;和/或,所述底座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弹簧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转动连接结构包括销轴和扭簧,所述销轴穿过所述连接部,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销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一个扭臂限位在所述内开手柄上,另一个所述扭臂限位在所述底座上;和/或,所述内开手柄包括用于与所述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的锁止端、与所述底座铰接的连接部和用于操作所述内开手柄且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前侧的自由端,所述防误开启件包括与所述内开手柄相配合的限位部和用于操作所述防误开启件的操作部,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内开手柄止抵配合以限制所述内开手柄转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自由端的后侧且能够在被驱动时带动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内开手柄以解除所述限位部对所述内开手柄的锁定使所述内开手柄能够转动;和/或,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防误开启件脱出所述底座的防脱出结构;和/或,所述底座上设有安装腔,所述内开手柄和/或所述防误开启件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包括车门;和如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扣手装置,安装在所述车门的内侧,且其底座与所述车门相连,其内开手柄与所述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通过增加防误开启件,使得乘客只用同侧的手不能完成开启车门动作,需要另一侧的手去操作或者两手协同操作才行,在另一只手参与开启车门操作的过程中,乘客会自然地侧身,头部也会随着身体转动而回头,从而获得后向的视野,进而获知后向来车或来人信息,避免了盲目开启车门而引发意外;2)由于必须同时操作防误开启件和内开手柄,增加了开启车门操作的复杂性,从而降低了行车时未提前开启儿童锁时儿童误操作开启车门的风险,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上防误开启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防误开启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防误开启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在按钮处于初始状态时A-A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在按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在按钮处于压紧状态时的A-A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车门内扣手装置在按钮处于压紧状态时的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车门内扣手装置,10底座,101导向槽,102安装腔,103限位结构,104防脱出结构,105限位凹槽,20内开手柄,201自由端,202扭簧,203销轴,204连接部,205手柄本体,30防误开启件,301按钮本体,302导向柱,303挡筋,3031连接段,3032止抵段,30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扣手装置1,包括:底座10、内开手柄20和防误开启件30。

具体地,底座10能够与车门相连;内开手柄20与底座10铰接以旋转开闭,且内开手柄20适于与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防误开启件30活动连接在底座10上,防误开启件30被构造成可直接解锁或锁定内开手柄20。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内扣手装置1,通过在车门内扣手装置1的底座10上安装防误开启件30,使得乘客需要在操作防误开启件30的同时并转动内开手柄20才能将车门打开,增加了车门内开启操作的复杂性。因此,行车时若未提前开启儿童锁,车内儿童在玩耍时碰触内开手柄20误开启车门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从而避免意外的发生。尤其对于国内车主,对行车时提前开启儿童锁不够重视,误认为开启儿童锁后会导致乘客下车不便而忽视了此项操作带来的安全,而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车门内扣手装置1,则能够大大降低未提前开启儿童锁时车内儿童操作误开启车门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行车安全性。若行车时提前开启了儿童锁,该结构也不会影响儿童锁的功能以及车外开启车门的操作。此外,防误开启件30被构造成可直接解锁或锁定内开手柄20,即:仅利用一个防误开启件30即可与内开手柄20配合实现防误开启功能,相较于单独设置驱动件和限位件来实现防误开启功能的方案而言,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了产品结构,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且减少了零部件数量,提高了传动效率,也提高了防误开启件30与内开手柄20的配合可靠性。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车门内扣手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内开手柄20包括用于与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的锁止端、与底座10铰接的连接部204和用于操作内开手柄20且位于连接部204的前侧的自由端201;防误开启件30包括与内开手柄20相配合的限位部和用于操作防误开启件30的操作部,限位部能够与内开手柄20止抵配合以限制内开手柄20转动,操作部位于自由端201的后侧且能够在被驱动时带动限位部脱离内开手柄20以解除限位部对内开手柄20的锁定使内开手柄20能够转动,如图2所示。

由于汽车车门现有的内开启方式一般为:乘客使用同侧的手向后拉动内扣手来开启车门。即:开启左侧车门时用左手向后拉动内扣手,开启右侧车门时用右手向后拉动内扣手,这样的操作方式导致乘客开门时容易忘记回头观察后方来车或来人,极易引发意外事故。

基于此,本方案将防误开启件30的操作部设置在内开手柄20自由端201的后侧,这意味着乘客只用同侧的手是不能将车门打开的,需要另一侧的手协同操作,而乘客另一侧的手在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身体会自然的侧身,头部也会随身体转动而回头,从而获得车辆后方视野,以获得后方来车或来人信息,避免了盲目开启车门而造成意外伤害。

具体而言,车门内扣手装置1包括底座10、内开手柄20和防误开启件30。其中,底座10与车门相连,用于安装内开手柄20和防误开启件30;内开手柄20包括锁止端、连接部204和自由端201,锁止端能够与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以实现内开手柄20与门锁机构的联动配合,连接部204与底座10通过铰接结构相连,使得内开手柄20能够相对底座10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开门时的扣拉操作,自由端201位于连接端的前侧,因而乘客开启车门时需向后拉动自由端201;防误开启件30通过活动连接结构安装在底座10上,能够相对底座10运动,具体包括限位部和操作部,限位部能够通过止抵配合的方式来锁定内开手柄20,从而限制内开手柄20转动,起到防止误开启的作用;而操作部被驱动时能够带动限位部脱离内开手柄20,从而解除限位部对内开手柄20的锁定,保证内开手柄20能够正常转动,此时即可旋转内开手柄20进而打开车门。

由于乘客需使用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来向后拉动内开手柄20的自由端201,而防误开启件30的操作部位于内开手柄20自由端201的后侧,故而同侧手的大拇指不能用于驱动操作部(因为同侧手的大拇指位于其他四指的前侧),只能用另一侧的手来协同操作,或者用另一侧手的四指来拉动内开手柄20的自由端201,同时用另一侧手的大拇指来驱动防误开启件30的操作部以实现单手操作,而另一侧手参与开门操作会迫使乘客侧身,使得头部也随身体转动而回头,从而获得后向的视野,获知后向来车或来人信息,避免盲目开启车门而引发意外。

值得说明的是,限位部采用止抵配合的方式来限制内开手柄20转动,只需限位部在车门关闭状态下位于内开手柄20的旋转路径上即可,对限位部的具体形状及位置没有严格要求,从而扩大了限位部的形状选择范围及位置布置范围,便于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来合理布局,从而优化产品的结构和性能。

优选地,限位部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与连接部204止抵配合。由于连接部204与底座10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相连,故而连接部204相当于内开手柄20的旋转支点部位,使限位部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与连接部204止抵配合,能够保证内开手柄20在操作部未被驱动时不能发生任何幅度的转动,从而提高防误开启的可靠性;且相较于限位部与内开手柄20的其他部位止抵配合的方案而言,能够减小限位部受到的旋转力矩,从而提高限位部的使用可靠性,降低限位部受压过度发生变形甚至失效的概率,进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防误开启件30为按钮,按钮包括按钮本体301和在按钮本体301的背面与按钮本体301连接的止挡结构,止挡结构穿过底座10且适于与内开手柄20相适配。

即:操作部为按钮的按钮本体301,限位部为凸设在按钮本体301上的止挡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

进一步地,内开手柄20包括手柄本体205和与其连接的连接部204,如图2所示,连接部204铰接于底座10,在内开手柄20处于关闭状态时,止挡结构止抵于连接部204的远离手柄本体205的一端,如图6至图8所示。

防误开启件30为按钮,操作部为按钮的按钮本体301,则通过按压按钮本体301即可实现对操作部的驱动,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限位部为止挡结构,止挡结构凸设在按钮本体301上,即:止挡结构与按钮本体301相连并凸出于按钮本体301,保证了止挡结构能够延伸至与内开手柄20的连接部204止抵配合的位置处以实现对内开手柄20的锁定功能,也能够在按钮本体301的带动下离开与内开手柄20的连接部204止抵配合的位置,进而脱离内开手柄20以解除对内开手柄20的锁定。具体操作时,通过按压按钮的按钮本体301便能使凸设在按钮上的止挡机构与内开手柄20实现错位,进而解除其对内开手柄20的连接部204的止挡,再驱动内开手柄20使其转动即可开启车门,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具体地,止挡结构为挡筋303。

止挡结构为挡筋303,挡筋303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便于加工成型,有助于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优选地,按钮本体301与内开手柄20并列设置,挡筋303包括一端与按钮本体301相连的连接段3031和与连接段3031的另一端相连并向内开手柄20延伸的止抵段3032,止抵段3032能够与连接部204止抵配合,如图4、图7和图8所示。

按钮本体301与内开手柄20并列设置,即按钮按钮本体301设在内开手柄20的上方或者按钮本体301设在内开手柄20的下方,相较于按钮本体301与内开手柄20并排设置(即:按钮本体位于内开手柄的后方)的方案而言,缩小了按钮本体301与内开手柄20的自由端201之间的距离,既便于乘客用另一侧手单手同时驱动按钮和内开手柄20,从而提高乘客的使用舒适度,也有利于缩小车门内扣手装置1的横向长度,以减小产品体积;挡筋303包括连接段3031和止抵段3032,连接段3031的一端与按钮本体301相连,另一端与止抵段3032相连,止抵段3032向内开手柄20延伸,形成L形结构,并能够延伸至内开手柄20的旋转路径上,与内开手柄20的连接部204相抵靠,以实现止抵段3032与内开手柄20的止抵配合。

优选地,连接部204远离手柄本体205的一端的局部被构造成弧面,弧面在内开手柄20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止抵段3032,如图11所示。

连接部204的弧面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避让效果,防止内开手柄20在旋转过程中与止抵段3032发生摩擦。

具体地,防误开启件30通过活动连接结构与底座10相连,活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按钮本体301上的至少一个导向柱302和设置在底座10上并与至少一个导向柱302相适配的至少一个导向槽101,导向柱302能够插入导向槽101内并沿着导向槽101往复滑动,如图2所示。

活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柱302和至少一个导向槽101,导向柱302与导向槽101相配合能够对按钮的往复运动过程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降低按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卡滞甚至卡死的概率,从而提高了按钮活动的顺畅性,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提高了乘客的使用舒适度。具体地,导向柱302设置在按钮本体301上,导向槽101设置在底座10上并与导向柱302相适配,且导向柱30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导向槽101的数量与导向柱30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则导向柱302插入导向槽101内并沿着导向槽101往复运动,即保证了防误开启件30只能沿着既定轨迹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底座10上设有限位结构103,限位结构103在止挡结构脱离内开手柄20后与按钮本体301相抵靠,以限制按钮的按压行程,如图6和图9所示。

底座10上设有限位结构103,限位结构103能够在止挡结构与内开手柄20脱离后与按钮本体301相抵靠,从而防止按钮被过度按压,起到限制按钮按压行程的作用。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限位结构103在止挡结构脱离内开手柄20后与止挡结构相抵靠,以限制按钮的按压行程。

底座10上设有限位结构103,限位结构103能够在止挡结构与内开手柄20脱离后与止挡结构相抵靠,从而也能够防止按钮被过度按压,起到限制按钮按压行程的作用。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车门内扣手装置1还包括:复位结构,与按钮相配合,用于在按钮被按压后带动按钮复位。

车门内扣手装置1还包括能够与按钮相配合的复位结构,在按钮被按压后,松开按钮,复位结构即可带动按钮迅速复位,从而实现了按钮的自动复位,无需用户手动复位,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优选地,复位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弹簧304,弹簧304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及按钮本体301相抵靠,且其弹性变形量在按钮被按压的过程中逐渐增大,如图2所示。

复位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弹簧304,弹簧304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及按钮本体301相抵靠,则按钮被按压的过程中,弹簧304会发生压缩变形,储存弹性势能,且其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因此,松开按钮后,弹簧304会释放弹性势能,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按钮反向运动,使按钮得以快速复位,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且弹簧304成本低,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优选地,弹簧3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簧304分居按钮本体301的两侧且分居止挡结构的两侧。

弹簧304的数量为两个,能够提高复位结构的复位弹力便于按钮快速复位,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且两个弹簧304分居按钮本体301的两侧,同时两个弹簧304也分居止挡结构的两侧,这使得按钮本体301受力更加均衡,不易发生倾斜,从而提高了按钮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底座10上设有限位凹槽105,弹簧30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限位凹槽105内,如图6至11所示。

在底座10上设置限位凹槽105,将弹簧304的至少一部分置于限位凹槽105内,能够对弹簧304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防止弹簧304在按钮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倾斜、移位甚至脱离按钮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弹簧304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导向槽1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向槽101中的一部分形成为限位凹槽105,弹簧304的一端位于底座10上的限位凹槽105内并与限位凹槽105的底壁相抵靠,另一端与按钮本体301上的导向柱302相抵靠。

这样,导向槽101兼具导向功能和限位功能,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简化了产品的结构,节约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可转动连接结构包括销轴203和扭簧202,销轴203穿过连接部204,扭簧202套设在销轴203上,且扭簧202的一个扭臂限位在内开手柄20上,另一个扭臂限位在底座10上,如图2所示。

可转动连接结构包括销轴203和扭簧202,装配时将销轴203穿过连接部204,将扭簧202套设在销轴203上,且将扭簧202的一个扭臂限位在内开手柄20上,另一个扭臂限位在底座10上,即可实现内开手柄20与底座10的可转动连接。向后拉动内开手柄20的自由端201时,限位在内开手柄20的上扭臂会同步运动,使扭簧202发生弹性变形储存弹性势能,这样,当松开内开手柄20时,扭簧202会释放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内开手柄20迅速复位,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优选地,底座10上设有用于限制防误开启件30脱出底座10的防脱出结构104,如图2所示。

通过在底座10上设置防脱出结构104,能够限制防误开启件30复位过程中因受到弹簧304较大的复位力而脱出底座10,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品使用的稳定性。

值得说明的是,防脱出结构104的具体形式不限。比如:防误开启件30上设有多个凸起,多个凸起沿按钮本体301周向均匀分布,底座10上设有与多个凸起相配合的卡槽或者防脱卡扣,当防误开启件30往复运动时,多个凸起能够跟随按钮本体301往复运动,当防误开启件30处于复位状态时,多个卡槽或者防脱卡扣能够限制与其相配合的多个凸起沿复位方向进一步移动,以限制按钮脱出底座10。

进一步地,底座10上设有安装腔102,内开手柄20和/或防误开启件30安装在安装腔102内,如图2所示。

底座10上设有安装腔102,内开手柄20安装在安装腔102内,或者防误开启件30安装在安装腔102内,又或者,内开手柄20和防误开启件30均安装在安装腔102内,能够防止车内乘客因内开手柄20或防误开启件30凸出底座10而造成刮伤或滑伤,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内开手柄20或防误开启件30使其不被意外损坏,且有助于提高产品整体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车门内扣手装置1。其中,车辆包括车门;车门内扣手装置1安装在车门的内侧,且其底座10与车门相连,其内开手柄20与车门的门锁机构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扣手装置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的结构及原理。

一种车辆,其车门内侧安装有车门内扣手装置,如图1所示(安装在左侧车门上),该车门内扣手装置增加了内扣手防误开启结构,此结构必须按下的同时拉动内扣手(即内开手柄)才能打开车门。这就使得只用同侧的手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另一侧的手去操作或者两手协同操作。在另一侧手参与此操作的过程中,乘客会自然的侧身,头部也会随身体转动而回头,从而获得后向的视野,获知后向来车或来人信息,避免盲目开启车门引发意外。

另一方面,行车时若未提前开启儿童锁,增加了此结构后,儿童误操作开启车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避免意外的发生。若已开启儿童锁,此结构也不会影响儿童锁的功能,以及车外开启车门的操作。

该车门内扣手装置的具体包括:底座:扣手底座,用来组装其它组件的基座;压缩弹簧:防误开启按钮的复位弹簧;防误开启按钮(即防误开启件):防止内扣手误操作打开车门的结构,本方案中使用按钮结构;销轴:内开手柄的转轴;扭簧:内开手柄的复位弹簧;内开手柄:内扣手总成中的手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相对传统扣手,新增了压缩弹簧和防误开启按钮。

压缩弹簧结构比较常见,不做赘述;防误开启按钮的结构简图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为便于说明原理,对产品结构作一些剖切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首先是防误开启按钮初始状态:

图6是内扣手总成结构(即车门内扣手装置)一个剖面的俯视图(图1中A-A向的局部剖视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防误开启按钮尾部的L型结构(即挡筋)阻碍了手柄(即内开手柄)的旋转,手柄不能被拉动,无法打开车门。

为了便于理解,在上一个剖面的基础上,再向下剖切得到图7(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图),对图7中的C部进行局部放大得到图8,可以看到,防误开启按钮尾部的L型结构的止抵段阻碍了内开手柄的旋转,导致内开手柄不能被拉动,车门无法打开。

其次是防误开启按钮压紧状态:

由图9(图1中A-A向的局部剖视结构)可以看出,防误开启按钮压紧后,不再阻碍手柄的旋转,手柄可以被拉动。

同样,为了便于理解,在上一个剖面的基础上,再向下剖切得到图10(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图),对图10中的D部进行局部放大得到图11,可以看出手柄的旋转不受阻碍,可以拉动手柄打开车门。

因此,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内扣手防误开启结构,此结构的增加,能够有效防止误开启操作引发的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扣手装置,通过在车门内扣手装置的底座上安装防误开启件,使得乘客需要按压防误开启件并转动内开手柄才能将车门打开,这意味着乘客只用同侧的手是不能将车门打开的,需要另一侧的手协同操作,而乘客另一侧的手在参与操作过程中,身体会自然的侧身,头部也会随身体转动而回头,从而获得车辆后方视野,以获得后方来车或来人信息,避免了盲目开启车门而造成意外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