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0190发布日期:2020-10-02 08:5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永磁材料的开发及电力电子元件的进步,不但加速了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的研发脚步,同时也提升了它的应用领域。电机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将电机定子装入机壳内,其装配后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电机定子与机壳采用过盈配合,过盈量在0.4-0.5mm,电机定子在入机壳时,一般把机壳烘到270-300℃,然后热套入电机的定子。在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电机厂家这一道工序都是通过工人直接套入,入壳的质量都是依赖于工人的技能水平及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入壳时机壳倾斜入到一半很容易卡住机壳,造成机壳报废。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解决电机入壳容易偏斜报废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机生产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包括将电机定子支撑至设定高度的定位工装、从所述电机定子上方插入所述电机定子内孔中且在外圈表面与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的导向工装,所述定位工装包括一支撑所述电机定子的第二定位面、阻挡所述机壳端面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向工装包括与所述电机定子内孔配合定位的内定位柱、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外定位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工装包括一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内孔直径小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直径且大于所述电机定子一端的外周直径,在装配时,使得所述电机定子能够插入所述支撑筒内且使得所述机壳能够套住所述支撑筒下降至所述底座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为一实现所述机壳端部定位的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支撑筒的上表面形成一实现所述电机定子高度定位的所述第二定位面。

进一步的,所述外定位套筒的下端面抵持所述电机定子的一个上表面实现所述导向工装轴向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工装包括将所述内定位柱与所述外定位套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导入部、以及由所述内定位柱与所述外定位套筒之间形成的环形收纳空间,在装配时,所述电机定子的上部分插入所述环形收纳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定位柱的外径与所述电机定子内孔内径大小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外定位套筒轴向包括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定位部、直径小于所述定位部的导向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的外径比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内径小0.01~0.2mm。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部为一柱状结构且外径比所述定位部的外径小0.01~0.2mm;所述导向部在端部圆周上设置有倒角导向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内定位柱的外圆柱表面与电机定子内孔进行配合来保证外定位套筒的外圆表面与电机定子外圆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外定位套筒外周表面的导向结构设计,使得机壳在压入将电机定子套设在内时不会出现偏斜,提高了机壳与电机定子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大大降低了装配失误造成的报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机壳与电机定子装配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工装在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向工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101电机定子;102机壳;

1定位工装,11底座,12支撑筒,13第一定位面,14第二定位面;2导向工装,21内定位柱,22外定位套筒,221定位部,222导向部,23导入部,24环形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100,其包括将电机定子101支撑至设定高度的定位工装1、从电机定子101上方插入电机定子101内孔中且在外圈表面与机壳102的定子安装孔配合的导向工装2。

定位工装1包括一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上的支撑筒12,支撑筒12的内孔直径小于机壳102的定子安装孔直径且大于电机定子1一端的外周直径,在装配时,使得电机定子1能够插入支撑筒12内且使得机壳101能够套住支撑筒12下降至底座11表面。

底座11的上表面为一实现机壳102端部定位的第一定位面13。支撑筒12的上表面形成一实现电机定子101高度定位的第二定位面14。

导向工装2包括插入电机定子101内孔内的内定位柱21、其下端面抵持电机定子101的一个上表面实现导向工装2轴向定位的外定位套筒22、将内定位柱21与外定位套筒2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导入部23、以及由内定位柱21与外定位套筒22之间形成的环形收纳空间24。在装配时,电机定子101的上部分插入环形收纳空间24内。

内定位柱21的外径与电机定子101内孔内径大小相等,使得电机定子101能够精准的被定位住。

外定位套筒22轴向包括与机壳102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定位部221、直径小于定位部221的导向部222。导向部222在端部圆周上设置有倒角导向结构。

定位部221的外径比机壳102的定子安装孔内径小0.01~0.2mm。

本实施例中,导向部222为一柱状结构且外径比定位部221的外径小0.01~0.2mm。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向部222可以为斜锥面结构。

在装配时,先将电机定子101放到定位工装1上,通过第二定位面实现电机定子101的高度定位;然后装入导向工装2,将内定位柱21插入电机定子101内孔中,直至外定位套筒22端面抵持着电机定子101的一个表面;导向工装2的内定位柱21与电机定子101的内孔有定位配合的关系,通过定位配合的关系确定电机定子101外圆与导向工装2外圆的位置关系;然后把烘好的机壳102从烘箱里面拿出来通过导向工装2导向向下压入电机定子101的外周,直至机壳102的下端表面抵持着第一定位面13,在导向工装2的导向作用下,机壳102在下压时就不会出现倾斜。

导向工装2通过内定位柱21的外圆柱表面与电机定子内孔进行配合来保证外定位套筒22的外圆表面与电机定子外圆的位置关系。外定位套筒22的导向部分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倒角导向区域、导向区域(对应于导向部222)和定位区域(对应于定位部221);在套机壳的时候通过导向工装2的导向就可以很顺利的将机壳入到定子里面,减少机壳报废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机生产的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将电机定子支撑至设定高度的定位工装、从所述电机定子上方插入所述电机定子内孔中且在外圈表面与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的导向工装,所述定位工装包括一支撑所述电机定子的第二定位面、阻挡所述机壳端面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向工装包括与所述电机定子内孔配合定位的内定位柱、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外定位套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工装包括一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内孔直径小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直径且大于所述电机定子一端的外周直径,在装配时,使得所述电机定子能够插入所述支撑筒内且使得所述机壳能够套住所述支撑筒下降至所述底座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为一实现所述机壳端部定位的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支撑筒的上表面形成一实现所述电机定子高度定位的所述第二定位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定位套筒的下端面抵持所述电机定子的一个上表面实现所述导向工装轴向定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工装包括将所述内定位柱与所述外定位套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导入部、以及由所述内定位柱与所述外定位套筒之间形成的环形收纳空间,在装配时,所述电机定子的上部分插入所述环形收纳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定位柱的外径与所述电机定子内孔内径大小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定位套筒轴向包括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定位部、直径小于所述定位部的导向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外径比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内径小0.01~0.2m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为一柱状结构且外径比所述定位部的外径小0.01~0.2mm;所述导向部在端部圆周上设置有倒角导向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能实现电机定子与机壳高精度装配的定位工装,其包括将电机定子支撑至设定高度的定位工装、从所述电机定子上方插入所述电机定子内孔中且在外圈表面与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的导向工装,所述定位工装包括一支撑所述电机定子的第二定位面、阻挡所述机壳端面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向工装包括与所述电机定子内孔配合定位的内定位柱、与所述机壳的定子安装孔配合定位的外定位套筒。本实用新型解决电机入壳容易偏斜报废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机生产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军;谭新德;易志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德迈科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10.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