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9780发布日期:2022-12-02 18:3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夹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气动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夹。


背景技术:

2.气动夹是以气为动力源的夹具,通过气动的方式驱动夹具对工件进行夹持,现有的气动夹具使用对工件加紧的方式移动工件,针对于一些高精度的产品,例如高精度电子芯片、高精度零件等,或者使一些不能够用手或者其他物体触碰的且需要移动的工件,现有的气动夹不能够满足对此类产品或者零件的夹取功能,或使用气动夹夹取高精度产品或高精度零件时损坏率高,同时现有的气动夹不能够贴合不同形状的物体,实用性差。
3.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气动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夹,以实现高精度产品的夹持。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动夹,包括气动夹本体,所述气动夹本体包括一对夹具和进气管,所述夹具上安装有气囊,一个所述气囊上安装有第三连接管,另一个所述气囊上安装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上均安装有多个分流管,所述气囊上开设有多个与分流管相匹配的气囊孔,所述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远离气动夹本体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充气装置。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材质,所述气囊上安装有垫片。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第一分流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远离气动夹本体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分流器,所述第二分流器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分流器和第一分流器之间安装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分流器内安装有微型控制阀。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安装于第二连接管远离第二分流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气流调节装置。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流调节装置内设置有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包括控制端、显示端和数据存储端,控制端用于控制气体流速,显示端用于显示数据,数据存储段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气流调节装置,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第一气流调节装置、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内均设置有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包括控制端、显示端和数据存储端。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气流调节装置,所述气流调节装置上设置有气流显示器和气流控制开关。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管内均安装有第二微型电磁阀。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具的材质为具有弹性的金属,所述夹具的材质
为合金钢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为便携式气泵。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使气动夹贴合不同形状的物体,增强气动夹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针对一些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进行误触碰式夹持,避免夹具对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造成损坏的情况,减少气动夹夹取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时的损坏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气动夹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气动夹的半剖图;
19.图3为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气动夹的第一状态图;
21.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气动夹的第二状态图;
22.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气流调节阀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气动夹本体、2.夹具、3.进气管、4.第一分流器、5.第一连接管、6.气流调节装置、601.气流显示器、602.气流控制开关、7.第二连接管、8.第二分流器、9.第三连接管、10.第四连接管、1001.分流管、11.气囊、1101.气囊孔、12.垫片、13.第二微型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25.实施例1:
26.本发明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气动夹,包括气动夹本体1,气动夹本体1包括一对夹具2、进气管3和控制压缩组件。进气管3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可以为大功率气泵或者便携式气泵,大功率气泵能够针对大型工件进行夹持,便携式气泵能够针对小型工件进行夹持,同时还能够便于气动夹本体1携带。第二充气装置能够给通过进气管3给气动夹本体1内的压缩组件提供空气,压缩组件通过气缸把空气压力转换成机械能,即空气和压缩组件配合能够带动夹具2开合,即能够对工件进行夹持,为现有技术中心气动夹常规设置。
27.夹具2为具有弹性的金属,具体可以为合金钢,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当夹具2对管状工件或者异形工件夹持时,具有弹性的金属能够产生的压力产生形变,使夹具2与工件接触的地方更加贴合,同时能够增强夹持工件时的稳定性。
28.参图1所示,夹具2上安装有气囊11,气囊11为的材质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气囊11通常粘接在夹具2上,也可以使用螺丝等方式对气囊11进行固定。气囊11具体可以为一种天然
橡胶,天然橡胶在常温下有较高弹性,且有一定的塑性,同时天然橡胶的防滑效果较好,天然橡胶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工件表面接触时,能够增强夹具2与工件表面和之间的摩擦力,增强夹具2夹持工件时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使夹具2夹持工件时不易因防滑效果较差导致夹不住工件的情况。天然橡胶有较强的弹性和柔韧性,使用天然橡胶制成的气囊11能够承受一定气体造成的压力,即能够向气囊11内充气,能大气囊的11的体积,即能减小夹具2的间距。通过气囊11能在不移动夹具2的情况下增大夹具2的夹持力度,气囊11内充气之后再通过夹具2的开合使气囊11的外壁与工件接触,即可对工件进行夹持。
29.具体的,一个气囊11上安装有第三连接管9,另一个气囊11上安装有第四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远离第四连接管10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充气装置,第一充气装置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为便携式气泵。通过便携式气泵能够提升气动夹本体1的便携性,即通过第一充气装置、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能够向气囊11内填充气体,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分流器8,第二分流器8为三通分流器。第二分流器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管7,第一充气装置安装于第二连接管7远离第二分流器8的一端,即第一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经过第二连接管7和第二分流器8之后,通过第二分流器8能够将第二连接管7中的气体分流到第二分流器8和第三连接管9中,被分流的气体最终进入到两个气囊11中。
30.更进一步的,第二分流器8内安装有一对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和一对第一微型电磁阀,一对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分别位于靠近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的一端。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进入到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三连接管9中的气体流量,如果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中的气体流量不一致,例如,向第三连接管9中输送的气体流量大于向第四连接管10中输送的气体流量时,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控制第一微型电磁阀关闭直至向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输送的气体流量一致时,靠近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微型电磁阀就会打开,即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第一微型电磁阀配合能够使用能够保证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输送的气体流量一致,即能够保证气囊11内的气体一致。
31.其中,气囊11适用温度范围一般在-10℃~90℃之间,在-10℃~90℃这个范围内,气囊11的材质性能不会发生变化。向气囊11内填充气体时也应当注意需要填充规定内的压力,如果气囊11内的气体压力超过气囊11所能承受的范围,极有可能会导致气囊11炸裂。一般情况下,气囊11的直径为40mm,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06mpa,气囊11的直径为80mm,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12mpa。气囊11的直径为150mm时,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1mpa等,即不同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气囊11在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与酸、碱、油脂和有机溶剂接触,同时气囊11也应该远离热源,同时也应该避免与水接触,水进入到气囊11的内部,会影响气囊11整体的使用效果。
32.参图1~图2所示,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三连接管9上均安装有多个分流管1001。气囊11上开设有多个与分流管1001相匹配的气囊孔1101,即分流管1001插入到气囊孔1101中。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中的气体通过分流管1001和气囊孔1101能够将气体从两个气囊11之间喷出,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形成气幕,参图5,两侧气幕能够将物体吹动中间位置,气幕能够将物体稳定在中间,对物体进行无接触移动。
33.具体的,进气管3上安装有第一分流器4,第二分流器8和第一分流器4之间安装有第一连接管5,即第二分流器8为四通分流器,第二分流器8分别连接第二连接管7、第三连接
管9、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一连接管5。第一分流器4内安装有微型控制阀,微型控制阀为常闭微型控制阀。初始状态下,第二充气装置的气体不会通过第一分流器4进入到第一连接管5内,第二充气装置中的气体只给气动夹本体1提供动力源。当使用分流管1001向外喷气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如果第一充气装置向第二连接管7中输送的气体不足以将工件稳定在夹具2中部时,此时可以打开常闭微型控制阀,同时打开第二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一分流器4分流,将第二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中。然后再通过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和第一微型电磁阀配合将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内的气体分别输送至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即能够增强分流管1001喷出气体的强度,即能够使用不同的功率的气泵,能够增强分流管1001中的气体喷出的强度,能够对不同的工件进行夹持。
34.其中,分流管1001位于气囊11的内部。分流管1001同样为具有弹性的连接管,分流管1001位于气囊11的内部能够增强气囊11的弹性,同时还能够使气囊11在不充气的状态下更加饱满。使用气动夹本体1夹取工件时,增强夹具2夹取工件时的弹性。
35.优选的,夹具2的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可以设置磁铁,使磁铁能够吸附一些较小的工件,例如螺丝、别针、垫片等,增强气动夹本体1的实用性。
36.参图1所示,气囊11上安装有垫片12。垫片12为凸起的弹性垫片,同样的,垫片12能够增强气囊11与工件接触时的摩擦力,夹取工件时还能够针对可以夹取两侧,不能夹中间的工件,即能够对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工件进行夹持,增强气动夹本体1的实用性。
37.参图1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管5上安装有气流调节装置6,气流调节装置6上设置有气流显示器601和气流控制开关602。通过气流显示器601能够观察到第二充气装置从第一分流器4处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内气流的流速和气流产生的压力,操作人员在使用第二充气装置向第二分流器8中分流气体时,能够通过观察气流显示器601对气流进行判断。气流控制开关602能够控制气流的大小,操作人员通过判断可以增大或者减少第一连接管5中气流的压力。
38.第二连接管7上设置有第一气流调节装置,进气管3上设置有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同样的,第一气流调节装置和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能够调节第二连接管7和进气管3管内气流的大小,即能够通过第一气流调节阀装置控制气囊11鼓起的速度,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能够控制夹具2转动的速度,同时显示端能够显示进气管3、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操作人员能够实时观察进气管3和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尽可能避免管内压力过大导致进气管3或第二连接管7内损坏进而影响气动夹本体1正常使用的情况。
39.参图3所示,分流管1001内均安装有第二微型电磁阀13,气动夹本体1上安装有与第二微型电磁阀13相匹配的开关。第二微型电磁阀13在不打开开关的情况下为常闭状态,通过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向气囊11中填充气体,气体不会从第二微型电磁阀13处冒出。打开开关,第二微型电磁阀13为开启状态,参图5所示,两侧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均相同,两侧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接触的地方为夹具的中心位置。将工件放置在一对夹具2之间,工件被喷出的气体夹在中间,然后对工件进行无接触式夹持,工件即图中b处的位置。
40.实施例2:
41.本发明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气动夹,包括气动夹本体1,气动夹本体1包括一对夹具2、进气管3和控制压缩组件。进气管3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可以为大功率气泵或者便携式气泵,大功率气泵能够针对大型工件进行夹持。便
携式气泵能够针对小型工件进行夹持,同时还能够便于气动夹本体1携带。第二充气装置能够给通过进气管3给气动夹本体1内的压缩组件提供空气,压缩组件通过气缸把空气压力转换成机械能,即空气和压缩组件配合能够带动夹具2开合,即能够对工件进行夹持,为现有技术中心气动夹常规设置。
42.夹具2为具有弹性的金属,具体可以为合金钢,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当夹具2对管状工件或者异形工件夹持时,具有弹性的金属能够产生的压力产生形变,使夹具2与工件接触的地方更加贴合,同时能够增强夹持工件时的稳定性。
43.参图1所示,夹具2上安装有气囊11,气囊11为的材质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气囊11通常粘接在夹具2上,也可以使用螺丝等方式对气囊11进行固定,气囊11具体可以为一种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在常温下有较高弹性,且有一定的塑性,同时天然橡胶的防滑效果较好,天然橡胶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工件表面接触时,能够增强夹具2与工件表面和之间的摩擦力。增强夹具2夹持工件时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使夹具2夹持工件时不易因防滑效果较差导致夹不住工件的情况,同时天然橡胶有较强的弹性和柔韧性,使用天然橡胶制成的气囊11能够承受一定气体造成的压力,即能够向气囊11内充气以增大气囊的11的体积,即能减小夹具2的间距。通过气囊11能在不移动夹具2的情况下增大夹具2的夹持力度,气囊11内充气之后再通过夹具2的开合使气囊11的外壁与工件接触,即可对工件进行夹持。
44.具体的,一个气囊11上安装有第三连接管9,另一个气囊11上安装有第四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远离第四连接管10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充气装置,第一充气装置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为便携式气泵。通过便携式气泵能够提升气动夹本体1的便携性,即通过第一充气装置、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能够向气囊11内填充气体,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分流器8。第二分流器8为三通分流器,第二分流器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管7。第一充气装置安装于第二连接管7远离第二分流器8的一端,即第一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经过第二连接管7和第二分流器8之后,通过第二分流器8能够将第二连接管7中的气体分流到第二分流器8和第三连接管9中,被分流的气体最终进入到两个气囊11中。
45.更进一步的,第二分流器8内安装有一对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和一对第一微型电磁阀。一对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分别位于靠近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的一端。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进入到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三连接管9中的气体流量,如果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中的气体流量不一致,例如,向第三连接管9中输送的气体流量大于向第四连接管10中输送的气体流量时,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控制第一微型电磁阀关闭直至向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输送的气体流量一致时,靠近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微型电磁阀就会打开。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第一微型电磁阀配合能够使用能够保证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输送的气体流量一致,即能够保证气囊11内的气体一致。
46.气囊11适用温度范围一般在-10℃~90℃之间,在-10℃~90℃这个范围内,气囊11的材质性能不会发生变化。向气囊11内填充气体时也应当注意需要填充规定内的压力,如果气囊11内的气体压力超过气囊11所能承受的范围,极有可能会导致气囊11炸裂。一般情况下,气囊11的直径为40mm,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06mpa,气囊11的直径为80mm,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12mpa,气囊11的直径为150mm时,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为0.1mpa等,即不同气囊11能够承受的压力也不同。
47.值得注意的是,气囊11在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与酸、碱、油脂和有机溶剂接触,同时气囊11也应该远离热源,同时也应该避免与水接触,水进入到气囊11的内部,会影响气囊11整体的使用效果。
48.参图1~图2所示,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三连接管9上均安装有多个分流管1001,气囊11上开设有多个与分流管1001相匹配的气囊孔1101。即分流管1001插入到气囊孔1101中,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中的气体通过分流管1001和气囊孔1101能够将气体从两个气囊11之间喷出,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形成气幕。参图5,两侧气幕能够将物体吹动中间位置,气幕能够将物体稳定在中间,对物体进行无接触移动。
49.具体的,进气管3上安装有第一分流器4,第二分流器8和第一分流器4之间安装有第一连接管5,即第二分流器8为四通分流器。第二分流器8分别连接第二连接管7、第三连接管9、第四连接管10和第一连接管5,第一分流器4内安装有微型控制阀,微型控制阀为常闭微型控制阀。初始状态下,第二充气装置的气体不会通过第一分流器4进入到第一连接管5内,第二充气装置中的气体只给气动夹本体1提供动力源,当使用分流管1001向外喷气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如果第一充气装置向第二连接管7中输送的气体不足以将工件稳定在夹具2中部时,此时,可以打开常闭微型控制阀,同时打开第二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一分流器4分流,将第二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中。然后再通过气体流量检测传感器和第一微型电磁阀配合将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内的气体分别输送至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内,即能够增强分流管1001喷出气体的强度,即能够使用不同的功率的气泵,能够增强分流管1001中的气体喷出的强度,能够对不同的工件进行夹持。
50.其中,分流管1001位于气囊11的内部。分流管1001同样为具有弹性的连接管,分流管1001位于气囊11的内部能够增强气囊11的弹性,同时还能够使气囊11在不充气的状态下更加饱满,使用气动夹本体1夹取工件时,增强夹具2夹取工件时的弹性。
51.优选的,夹具2的远离气动夹本体1的一端可以设置磁铁。使磁铁能够吸附一些较小的工件,例如螺丝、别针、垫片等,增强气动夹本体1的实用性。
52.参图1所示,气囊11上安装有垫片12,垫片12为凸起的弹性垫片,同样的,垫片12能够增强气囊11与工件接触时的摩擦力,夹取工件时还能够针对可以夹取两侧,不能夹中间的工件,即能够对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工件进行夹持,增强气动夹本体1的实用性。
53.参图1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管5上安装有气流调节装置6,气流调节装置6上设置有气流显示器601和气流控制开关602。通过气流显示器601能够观察到第二充气装置从第一分流器4处分流至第二分流器8内气流的流速和气流产生的压力,操作人员在使用第二充气装置向第二分流器8中分流气体时,能够通过观察气流显示器601对气流进行判断,气流控制开关602能够控制气流的大小,操作人员通过判断可以增大或者减少第一连接管5中气流的压力。
54.其中,第二连接管7上设置有第一气流调节装置,进气管3上设置有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第一气流调节装置、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内均设置有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包括控制端、显示端和数据存储端,同样的,第一气流调节装置和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能够调节第二连接管7和进气管3管内气流的大小,即能够通过第一气流调节阀装置控制气囊11鼓起的速度。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能够控制夹具2转动的速度,同时显示端能够显示进气管3、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操作人员能够实时观察进气管3和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尽可能
避免管内压力过大导致进气管3或第二连接管7内损坏进而影响气动夹本体1正常使用的情况,物联网模块能够将进气管3的压力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端进行保存。物联网模块还能够分析保存的数据,通过物联网模块对第一气流调节装置和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进行智能调节,还可以将分别在第一气流调节装置和第二气流调节阀装置上设置峰值。如果进气管3、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超过预设置的峰值,物联网模块能够自动调节进气管3、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即操作人员在使用气动夹本体1可以不用实施注意进气管3、第二连接管7管内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减少操作人员使用气动夹本体1时的操作难度。
55.具体的,气流调节装置6内设置有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包括控制端、显示端和数据存储端,控制端用于控制气体流速,显示端用于显示数据。数据存储段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通过物联网模块能够对数据进行上传,通过气流调节装置6控制气体压力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操作人员手动控制气体压力大小。第二种方式通过物联网模块进行智能控制气体压力大小,通过物联网模块能够代替手动控制,针对第一次接触本发明的操作人员,较好的用户体验,同时还能够对一些操作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提示,例如操作人员将气体的压力增加过大时,物联网模板能够进行提示,通过声音和闪光的多重方式多操作人员进行提示。
56.更近一步的,通过物联网模块还可以下载预存的方案,方案下载完成之后直接加载到物联网模块上,然后直接气动第一充气装置或者第二充气装置。物联网模块根据预存的参数对工件进行夹持,减少操作人员在使用的工作中频繁的对不同的工件进行调整,影响工作效率,即操作人员只需要将调整好的夹取参数上传,上传之后第二次使用通过显示端直接下载参数即可,下载完成之后物联网模块能够完成自动配置参数。
57.参图3所示,分流管1001内均安装有第二微型电磁阀13,气动夹本体1上安装有与第二微型电磁阀13相匹配的开关。第二微型电磁阀13在不打开开关的情况下为常闭状态,通过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向气囊11中填充气体,气体不会从第二微型电磁阀13处冒出。打开开关,第二微型电磁阀13为开启状态,参图5所示,两侧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均相同,两侧分流管1001喷出的气体接触的地方为夹具的中心位置,将工件放置在一对夹具2之间,工件被喷出的气体夹在中间,然后对工件进行无接触式夹持,工件即图中b处的位置。
58.第二连接管7上设置第一气流调节阀,进气管3上设置有第二气流调节阀,第一气流调节阀、第二气流调节阀和气流调节阀同样的能够将数据传输至云端,通过显示模块能够查看云端传输的数据,操作人员可以分析上传的数据,将数据分析完成之后能够预存在云端,即一种工件对应一种配置参数。操作人员只需要第一次使用时把数据上传,第二次使用气动夹本体1夹取工件即可直接下载,然后启动第一充气装置、第二充气装置、或者同时启动第一启动装置和第二启动装置,物联网模块能够根据下载的参数进行智能控制,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省操作人员调整气体压力的时间。
59.对小型工件、管状或者异形工件夹持时,参图4所示,使用第一充气装置向气囊11中填充一定的气体,填充完毕之后将第一充气装置关闭,然后使用第二充气装置给气动夹本体1提供动力源带动夹具2向中间移动,然后对工件进行夹持。对大型工件进行夹持时,参图1所示,直接使用第二充气装置给气动夹本体1提供动力源,使夹具2对大型工件进行夹持即可。
60.对高精度工件进行夹持时,首先打开第二微型电磁阀13,然后通过第一充气装置
向第二连接管7中充气,第二连接管7通过第二分流器8能够均匀的将气体分别分流给第三连接管9和第四连接管10,气体最终经过分流管1001将气体喷出,喷出的气体相对称,能够将大多数小型的高精度工件夹在中间位置,即使用风力将夹持工件,实现对工件的无接触式夹持。
61.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使气动夹贴合不同形状的物体,增强气动夹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针对一些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进行误触碰式夹持,避免夹具对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造成损坏的情况,减少气动夹夹取高精度产品或者高精度零件时的损坏率。
62.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