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8286发布日期:2023-01-24 22:5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轨道机车车辆的日新月异,客户对轨道机车刮雨器运行的稳定性、长寿命等等要求越来越高。刮雨器马达内部用的位置传感器的装配工艺方式也需相应的提高,以实现传感器精准检测马达气缸内部活塞位置的效果,确保刮雨器的整体功能更加可靠、运行更加平稳。
3.如图5所示,是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传感器为全螺纹圆柱形传感器,在现有的装配过程中,由于传感器固定板受到两侧弹簧垫圈形变的影响,传感器固定板会在圆柱形传感器的轴向发生位移,导致了传感器固定板侧面与传感器探头侧的距离不能有效的控制。这给传感器的后期安装带来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具有操作快捷、提高装配效率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左右两侧均固定有侧座,所述侧座上设置有丝杆机构,所述底板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组件,两个所述丝杆机构朝向定位组件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装配机构和第二装配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座上开设有通孔,所述丝杆机构包括螺纹法兰,所述螺纹法兰固定嵌设在靠近定位组件一侧的侧座通孔内,两个所述螺纹法兰的中部分别螺纹连接有左侧丝杆和右侧丝杆,所述左侧丝杆和右侧丝杆分别活动贯穿所在侧座的通孔,所述左侧丝杆和右侧丝杆远离定位组件的一端均设置有手轮,所述左侧丝杆靠近定位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装配机构,所述右侧丝杆靠近定位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装配机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定位块,定位块的两侧对称固定有l型安装块,定位块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底部呈圆弧状,所述定位块朝向第二装配机构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与定位孔相通的定位槽,定位槽的宽度大于定位孔的孔径,所述定位槽底部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定位孔下侧,所述l型安装块上活动设置有u型卡块,所述u型卡块的凹陷部朝向定位孔一侧且u型卡块套接在定位块侧边上,所述u型卡块的凹陷部端部与定位孔的外轮廓平齐。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配机构包括左并紧螺母,所述左并紧螺母的内外圈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左并紧螺母外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所述左并紧螺母上还设置有用于锁紧定位螺母的端螺母,所述左侧丝杆的端部开设有与左并紧螺母
活动适配的凹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装配机构包括右并紧螺母,所述右并紧螺母的内外圈同样设置有螺纹,所述右并紧螺母外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所述右侧丝杆的端部同样开设有与右并紧螺母活动适配的凹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侧丝杆和右侧丝杆均为梯形丝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截面呈凸型结构。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定位组件,能够对传感器在装配时进行快速定位,配合第一装配机构和第二装配机构与丝杆机构的分段式拧紧方式,避免了传感器固定板两侧的弹簧垫圈因变形造成的传感器固定板在传感器轴向的窜动位移,提高了装配传感器时的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图中:1、底板;11、侧座;2、丝杆机构;21、螺纹法兰;22、左侧丝杆;23、右侧丝杆;24、手轮;3、定位组件;31、定位块;32、l型安装块;33、定位孔;34、定位槽;35、定位柱;36、u型卡块;4、第一装配机构;41、左并紧螺母;42、定位螺母;43、端螺母;5、第二装配机构;51、右并紧螺母;52、限位螺母;6、传感器;7、传感器固定板;8、弹簧垫圈;9、薄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4.请参阅图1-5,一种动车组列车刮雨器马达内传感器装配用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截面呈凸型结构,底板1上左右两侧均固定有侧座11,侧座11上设置有丝杆机构2,底板1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组件3,两个丝杆机构2朝向定位组件3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装配机构4和第二装配机构5。
25.具体地,侧座11上开设有通孔,丝杆机构2包括螺纹法兰21,螺纹法兰21固定嵌设在靠近定位组件3一侧的侧座11通孔内,两个螺纹法兰21的中部分别螺纹连接有左侧丝杆22和右侧丝杆23,左侧丝杆22和右侧丝杆23分别活动贯穿所在侧座11的通孔,左侧丝杆22和右侧丝杆23远离定位组件3的一端均设置有手轮24,左侧丝杆22靠近定位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装配机构4,右侧丝杆23靠近定位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装配机构5;左侧丝杆22和右侧丝杆23均为梯形丝杆。
26.优选地,定位组件3包括固定在底板1上的定位块31,定位块31的两侧对称固定有l
型安装块32,定位块31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孔33,定位孔33的底部呈圆弧状,定位块31朝向第二装配机构5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与定位孔33相通的定位槽34,定位槽34的宽度大于定位孔33的孔径,定位槽34底部设置有定位柱35,定位柱35位于定位孔33下侧,l型安装块32上活动设置有u型卡块36,u型卡块36的凹陷部朝向定位孔33一侧且u型卡块36套接在定位块31侧边上,u型卡块36的凹陷部端部与定位孔33的外轮廓平齐。
27.进一步地,第一装配机构4包括左并紧螺母41,左并紧螺母41的内外圈均设置有螺纹,左并紧螺母41外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42,左并紧螺母41上还设置有用于锁紧定位螺母42的端螺母43,左侧丝杆22的端部开设有与左并紧螺母41活动适配的凹槽;
28.第二装配机构5包括右并紧螺母51,右并紧螺母51的内外圈同样设置有螺纹,右并紧螺母51外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52,右侧丝杆23的端部同样开设有与右并紧螺母51活动适配的凹槽。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30.该传感器装配用装置采取了分段式的装配工步,即两侧的薄螺母9和弹簧垫圈8不在同一个工步上进行受力装夹,先将传感器固定板7右侧的薄螺母9和弹簧垫圈8拧紧到位且控制好探头端面与传感器固定板7侧面的距离后,再来拧紧左侧的薄螺母9和弹簧垫圈8。
31.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拧紧右侧的薄螺母9时,传感器6需要进行一个装夹定位,以便右边的薄螺母9受力被拧紧,采取的方式是在传感器6左侧螺纹部位,先预先套入传感器固定板7、弹簧垫圈8、薄螺母9以及一个左并紧螺母41,左并紧螺母41在最外端,此时,传感器6左侧最外端的的左并紧螺母41和薄螺母9相互之间拧紧,而薄螺母9并未向传感器固定板7侧面方向施力;接着在左并紧螺母41的外圈安装定位螺母42,定位螺母42在左并紧螺母41上旋转进行轴向移动来进行定位传感器固定板7的位置;
32.在传感器固定板7的右侧使用外部的距离检测靠模来确定传感器固定板7的位置,确保传感器固定板7侧面与传感器6右侧探头端面之间的距离符合要求,微调旋转左边的定位螺母42,实现定位螺母42和传感器固定板7的左侧面进行贴合,并利用端螺母43将定位螺母42锁紧,此时传感器固定板7相对于传感器6探头端面的距离就设置到了需要的数值,此结构的优点是通过定位螺母42和距离检测靠模的配合实现了传感器固定板7在传感器6轴向方向的距离定位;
33.在上述工步之后,将传感器固定板7放入定位槽34内,使得定位柱35位于传感器固定板7底部的通孔;然后在相应位置插入u型卡块36,确保传感器固定板7不能转动且限位牢固;然后通过旋进左侧丝杆22端部顶住端螺母43,对左并紧螺母41、定位螺母42和端螺母43进行定位,接下来,在传感器6的右边探头侧装入弹簧垫圈8、薄螺母9,并对薄螺母9进行拧紧到位,在传感器6右侧外端拧入右并紧螺母51用于并紧,再在右并紧螺母51上装入限位螺母52,限位螺母52与传感器固定板7的右侧面贴合即可;
34.传感器6右侧的薄螺母9已经拧紧到位了,接下来对左侧的薄螺母9进行后续操作,具体为:松开左侧丝杆22,再旋进右侧丝杆23端部顶住限位螺母52,对右并紧螺母51、限位螺母52进行定位装夹,此时传感器固定板7的左侧面和定位槽34的端面贴合受力,此结构的特点是将已经拧紧的右侧薄螺母9、弹簧垫圈8限位到某一腔体,确保当左侧的定位螺母42松开后,右侧的弹簧垫圈8不会产生弹力释放、形变,从而避免了弹簧垫圈8产生形变将传感器固定板7推向左侧,避免传感器固定板7侧面与探头端面已经设置好的距离变大;
35.接着卸下左侧的端螺母43以及定位螺母42,再卸下左并紧螺母41,再将传感器固定板7左侧的薄螺母9和弹簧垫圈8拧紧到位。
36.松开右侧丝杆23,卸下右边的限位螺母52和右并紧螺母51,将两个u型卡块36从定位组件3上卸下来,取出已经定位装配好的传感器,装配完成。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