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05967发布日期:2022-12-02 20:29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人防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人防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和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3.在人防工程修建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工件,而这些工件在加工运输过程中,需采用夹持装置对工件进行夹持作业,防止工件掉落,从而导致工件变形影响加工精度。现有的人防工程用工件夹持装置在夹持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协助装置进行夹持作业,此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夹持作业的效率,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到的在夹持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协助装置进行夹持作业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伸缩件,两组所述伸缩件顶部之间连接有置物板,所述置物板底部与底板顶部之间安装有感应件,所述底板内腔底部安装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两端对称螺纹连接有螺纹块,且螺纹块延伸至底板顶部表面,所述底板顶部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滑道,所述滑道内滑动设置有夹持件,且螺纹块顶部与夹持件底部固定连接。
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将需要夹持的部件放置到置物板顶部,伸缩件受部件重量影响缓缓向下收缩,待置物板顶部与底板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置物板底部的感应件闭合,此时位于底板内腔中的控制器控制驱动件进行运作,设置的螺纹块沿着驱动件的螺纹方向进行移动,进而螺纹块带动夹持件进行移动,设置的两组夹持件对位于置物板上的部件进行夹持作业。
7.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伸缩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顶部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腔底部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有位移杆。
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复位弹簧受部件重量影响缓缓向下收缩,位移杆连同置物板也缓缓向下移动。
9.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感应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置物板底部的金属块,所述底板顶部固定安装有与金属块相互配合的金属感应器。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待置物板顶部与底板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设置的金属块和金属感应器接触,感应件处于闭合状态。
11.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内腔底部的双头电机,所述双头电机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双头电机带动螺纹杆进行旋转,螺纹块沿着螺纹杆的螺纹方向进行移动。
13.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两组所述螺纹杆螺纹方向相反。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此举使得两组螺纹块沿着螺纹杆的螺纹方向相向而行。
15.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夹持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滑道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侧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侧壁上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二转动块侧壁上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三转动块。
1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夹持件对部件进行夹持作业时,设置的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和第三转动块会根据部件的外部特征进行自适应转动,以此来更加贴合部件外部表面,使得夹持效果更好。
17.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滑道底部开设有第一孔道,所述底板顶部两端开设有第二孔道,且螺纹块依次通过第二孔道和第一孔道与夹持件固定连接。
1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螺纹块依次通过第二孔道和第一孔道与夹持件固定连接。
19.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螺纹块上开设有螺纹孔,且驱动件输出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2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驱动件输出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21.优选的,上述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中,所述底板1内腔顶部一侧安装有控制器,且控制器与感应件、驱动件均电性连接。
2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设置的控制器接收感应件的电信号,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件的启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4.通过设置的驱动件和螺纹块相互配合,以此来带动夹持件对部件进行夹持作业,此举通过驱动件作为动力源来代替人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置的夹持效率。同时设置的设置的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和第三转动块会根据部件的外部特征进行自适应转动,以此来更加贴合部件外部表面,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图1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的夹持件结构示意图。
2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0.底板;2、伸缩件;21、外壳体;22、复位弹簧;23、位移杆;3、置物板;4、感应件;41、金属块;42、金属感应器;5、驱动件;51、双头电机;52、螺纹杆;6、螺纹块;7、滑道;8、夹持件;81、安装板;82、第一转动块;83、第二转动块;84、第三转动块;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人防工程的夹持装置实施例: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伸缩件2,两组伸缩件2顶部之间连接有置物板3,其中,伸缩件2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1顶部的外壳体21,外壳体21内腔底部连接有复位弹簧22,复位弹簧22顶部固定连接有位移杆23。装置运行时,将需要夹持的部件放置到置物板3顶部,复位弹簧22受部件重量影响缓缓向下收缩,位移杆23连同置物板3也缓缓向下移动。
33.置物板3底部与底板1顶部之间安装有感应件4,其中,感应件4包括固定安装在置物板3底部的金属块41,底板1顶部固定安装有与金属块41相互配合的金属感应器42。装置运行时,置物板3缓缓向下移动,待设置的金属块41和金属感应器42接触时,此时置物板3顶部与底板1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底板1内腔中设置的控制器9接收到感应件4的电信号,随后控制器9控制底板1顶部两端的夹持端对工件进行夹持作业。
34.底板1内腔底部安装有驱动件5,驱动件5两端对称螺纹连接有螺纹块6,且螺纹块6延伸至底板1顶部表面,其中,驱动件5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1内腔底部的双头电机51,双头电机51两端对称连接有螺纹杆52,装置运行时,位于底板1内腔中的控制器9控制双头电机51带动螺纹杆52进行旋转,螺纹块6沿着螺纹杆52的螺纹方向进行移动。
35.另外,两组螺纹杆52螺纹方向相反,此举使得两组螺纹块6沿着螺纹杆52的螺纹方向相向而行。底板1内腔顶部一侧安装有控制器9,且控制器9与感应件4、驱动件5均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的控制器9接收感应件4的电信号,通过控制器9控制驱动件5的启停。
36.请参阅图3,底板1顶部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滑道7,滑道7内滑动设置有夹持件8,且螺纹块6顶部与夹持件8底部固定连接。其中,夹持件8包括滑动设置在滑道7内的安装板81,安装板81侧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一转动块82,第一转动块82侧壁上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二转动块83,第二转动块83侧壁上对称转动设置有第三转动块84。装置运行时,当夹持件8对部件进行夹持作业时,设置的第一转动块82、第二转动块83和第三转动块84会根据部件的外部特征进行自适应转动,以此来更加贴合部件外部表面,使得夹持效果更好。
37.另外,滑道7底部开设有第一孔道,底板1顶部两端开设有第二孔道,且螺纹块6依次通过第二孔道和第一孔道与夹持件8固定连接。螺纹块6上开设有螺纹孔,且驱动件5输出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38.具体工作原理如下:装置运行时,首先将需要夹持的部件放置到置物板3顶部,复位弹簧22受部件重量影响缓缓向下收缩,位移杆23连同置物板3也缓缓向下移动,待设置的金属块41和金属感应器42接触时,此时置物板3顶部与底板1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底板1内腔中设置的控制器9接收到感应件4的电信号,随后控制器9控制底板1顶部两端的夹持端对工件进行夹持作业,位于底板1内腔中的控制器9控制双头电机51带动螺纹杆52进行旋转,螺纹块6沿着螺纹杆52的螺纹方向进行移动,当夹持件8对部件进行夹持作业时,设置的第一转动块82、第二转动块83和第三转动块84会根据部件的外部特征进行自适应转动,以此来更加贴合部件外部表面,使得夹持效果更好,此装置通过驱动件5作为动力源来代替人
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置的夹持效率。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