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控制装置、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6068发布日期:2023-03-14 21:1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车门控制装置、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控制装置、车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车门智能化、自动化的高速发展,车门自动电开启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无框车门的车门形式也愈发流行,当电动车门遇上无框车门,车门开关按键的设置位置就成了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车门控制装置、车门及车辆。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5.车门、支架、开关设备和车门控制器;
6.车门,用于与车身活动连接;
7.支架,设置在车身角窗的内表面;
8.开关设备,所述角窗开设有通孔,所述开关设备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通孔内;以及,
9.车门控制器,用以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车门控制器与所述开关设备电性连接,所述车门控制器用于在同时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和所述开关设备的第二触发信号后,对所述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10.通过设置开关设备,以及与开关设备电连接的车门控制器,并使车门控制器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车门控制器和开关设备触发的控制信号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不仅可以及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还可以解决针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即,当发生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时,只会触发第二触发信号,不会触发第一触发信号,无法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开关设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密封抵接。
12.通过设置弹性件,并使弹性件套装在开关设备上,并使弹性件与防水涂层的通孔过盈配合,提高了开关设备的防尘、防水性能。
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弹性件的内壁上设置有孔,所述孔为通孔或盲孔。
14.应理解,由于弹性件套装在开关设备上,并与防水涂层的通孔过盈配合,因此,在用户按下开关设备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而通过在弹性件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孔和/或凹槽结构,可以在不影响该弹性件防水性能的前提下,缓解开关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
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还包括:遮盖件,所述遮盖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内部,所述遮盖件设有遮盖槽,所述遮盖槽的槽口通过所述角窗盖合,所述支架位于
所述遮盖槽内。
16.通过设置遮盖件,并将该遮盖件设置在车辆的内部,将支架遮盖在角窗上,不仅可以保证车辆内部整体的美观性,而且还可以避免车辆内部人员对支架造成损坏。
1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提示器,所述提示器与所述车门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提示器用于向用户提示所述车门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二触发信号。
18.通过设置提示器,并使提示器与开关设备电连接,可以向用户提示接收到的开关设备的触发信号,便于用户针对接收到不同的控制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提高了用户体验。
1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开关设备上设置有开关标识,且所述开关设备内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
20.通过在开关设备上设置开关标识,并在开关设备内设置用于使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可以使开关设备在不使用时,保证车辆整体的美观性,而在使用时,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开关设备的位置,进行对应的车门控制操作。
2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开关设备为以下任一种类开关:按钮开关、触控开关和感应开关。
22.通过如此设置,保证了本技术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可以适用多种开关,应用广泛。
2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支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背离所述角窗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面向所述角窗的内表面,所述支架还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24.所述开关设备包括安装部和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并容纳于所述通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接并固定。
25.通过如此设置,开关设备与支架连接时,可以通过安装孔进行轴向定位安装,并通过第一表面对开关设备进行轴向限位,避免开关设备沿支架安装孔轴向运动。
26.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开关设备位于所述角窗的下方,且所述开关设备靠近所述目标车门的一侧设置。
27.通过将开关设备设置在角窗的左下方或右下方,不仅提高了车辆外观的美感,而且角窗的左下方或右下方距离目标车门较近,便于用户操作。
2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角窗上设置有防水涂层区域,所述开关设备设置在所述防水涂层区域。
29.通过将开关设备设置在角窗的防水涂层,不仅提高了开关设备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同时适用于无框车门和无把手车门,适用性较广。而通过设置支架,可以将开关设备稳定地固定在角窗上,提高了开关设备的稳固性。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上述中所述的车门控制装置。
31.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中所述的车门控制装置。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关设备,以及与开关设备电连接的车门控制器,并使车门控制器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车门控制器和开关设备触发的控制信号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不仅可以解决针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还提高了车辆的安全等级,即,当发生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或非法人员恶意触碰时,只会触发第二触发信号,不会触发第一触发信号,无法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附图说明
33.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和开关设备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如下:
42.1、开关设备;11、安装部;12、操作部;
43.2、角窗;
44.3、支架;31、第一表面;32、安装孔。
45.41、a柱;42、b柱;43、c柱;44、d柱。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48.如图1a所示,首先对汽车中a柱41、b柱42、c柱43、d柱44的含义进行解释:可以将汽车前挡玻璃左右两条的立柱叫做a柱41;将前门与后门之间的立柱叫做b柱42;将后门与汽车后角窗之间的立柱叫做c柱43;将汽车后角窗后方的立柱叫做d柱44。
49.目前,针对无框车门,其车门的开关按键一般设置在车门的外把手上,但是此种方式应用范围有限,对于没有外把手的车门,此种设置方式并不适用。而对于没有外把手车门的车辆,一般会将车门的开关按键设置在车辆的b柱42饰板或c柱43饰板上,但是,有些无框车门是没有b柱42饰板和c柱43饰板的,对于这些车辆,此种设置方式也并不适用。并且,由于b柱42饰板和c柱43饰板均为金属结构,因此,其防水性能较差。同时,如果用户无意间触碰到了b柱42饰板或c柱43饰板上的开关按键,那么,车门就会自动打开或关闭,但是这并非是用户的真实意愿,会极大影响用户体验。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控制装置。
50.图1b和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b为由车内向车外看时,车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由车外向车内看时,车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b和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支架3、开关设备1,以及与该开关设备1电连接的车门控制器。其中,支架3设置在角窗2上,用于固定开关设备1。车门控制器用于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开关设备1的第二触发信号和车门的第一触发信号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是在车辆外部对该开关设备1进行操作的。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车门控制器预先与遥控钥匙进行了匹配,用户可利用遥控钥匙控制
发出第一触发信号。
51.此外,车门和车身之间为活动连接,例如转动连接或者滑动连接。车门和车身之间还设置了车门锁,车门锁具有解锁状态和锁紧状态,在解锁状态下,车门可以相对车身打开。在锁紧状态下,车门和车身之间相对固定,即车门无法打开。车门控制器还与车门锁电性连接,能够直接控制车门锁在解锁状态和锁紧状态之间切换。
52.进一步地,为实现车门和车身之间的相对活动,车身上还可以设置驱动件,驱动件与车门驱动连接,以驱动车门相对车身运动。驱动件可以包括电机。车门控制器与驱动件电性连接,当车门控制器同时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和第二触发信号时,控制车门锁执行相应的操作,同时控制驱动件驱动车门运动。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54.当在车辆外部的用户需要打开目标车门时,用户触发开关设备1,若此时车门控制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开关设备1的第二触发信号和对车门的第一触发信号后,则根据该第二触发信号和第一触发信号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使得车门锁切换至解锁状态或者锁紧状态。
55.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过触发开关设备1即可向车门控制器发送第二触发信号,而通过使用与车门控制器相匹配的遥控钥匙即可向车门控制器发送第一触发信号,简单来说,就是当用户触发开关设备1时,只有同时使车门控制器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和第二触发信号,才能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56.举例来说,当用户需要打开开关设备1附近的后车门时,触发开关设备1,若此时车门控制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开关设备1和目标车门触发的打开目标车门的控制信号,则车门控制器根据该第二触发信号和第一触发信号,对开关设备1附近的后车门(即目标车门)进行打开操作,即控制车门锁呈解锁状态或者锁紧状态,且控制驱动件工作。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开关设备1,以及与开关设备1电连接的车门控制器,并使车门控制器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车门控制器的第一触发信号和对开关设备1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不仅可以解决针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还提高了车辆的安全等级,即,当发生对开关设备1的误触碰或非法人员恶意触碰时,只会触发车门控制器的第二触发信号,不会触发车门控制器的第一触发信号,无法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58.其中,该车门控制器可以为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车门控制器与开关设备1电性连接,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控制器与开关设备1通过导线电性连接。车门控制器可以安装于车身的内侧,即车门控制器设置在车身的钣金件上,并通过内饰板遮盖,避免车门控制器显露在车舱内。例如,车门控制器设置在b柱或者c柱。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车门控制器与开关设备1无线连接,例如车门控制器和开关设备1上均对应设置无线模块,通过无线模块实现信号的传递。
59.下述示例中,当设置多个开关设备1时,车门控制器同时与多个开关设备1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60.角窗2上的通孔的直径可以容纳开关设备1,举例来说,角窗2上的通孔的直径可以为5mm-30mm,如10mm、20mm、30mm等,在此不作限定。
61.可选的,角窗2上的通孔的直径与开关设备1的形状适配。
62.开关设备1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举例来说,其可以为圆形结构、方形结构等,具体可参见图1a和图2。考虑到在安装时对背后车身侧围外板进行避让,对于开关设备1的尺寸,以开关设备1为长方体结构为例,其长、宽、高分别可以为28mm、28mm和20mm,其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车型确定。
63.进一步地,开关设备1可以设置在角窗2的下方,且开关设备1靠近目标车门的一侧设置,即开关设备1设置在角窗2的左下方或者右下方。对于车辆左侧的角窗2,开关设备1设置在角窗2的左下方,对于车辆右侧的角窗2,开关设备1设置在角窗2的右下方。其中,左下方或右下方指的是靠近车辆的c柱43和水切的一方,例如,开关设备可以设置在靠近角窗2的下边缘和右边缘的区域,开关设备相对角窗2的下边缘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开关设备相对角窗2的右边缘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第二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距离,第三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第三距离可以是根据不同身高的用户适应开门的范围确定的。例如,第三距离和/或第二距离可以小于角窗最长边的一半,第二距离和/或第三距离可以小于角窗最短边的一半。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设置的范围及开关设备1的位置,在此不做限定。其具体位置可参见图1b。
64.开关设备1的边缘与角窗2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此处的距离具体到角窗2上指的是通孔的孔缘与角窗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即通孔的孔缘与角窗2的边缘之间最窄的距离要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以保证角窗2开设通孔后所在区域的强度,避免角窗2在邻近通孔的位置断裂。同时,也可以保证开关设备1与车身侧围外板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开关设备能够避让车身侧围外板。其中,第一距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例如,第一距离可以是根据车型、角窗的形状、角窗的大小、开关设备的形状、开关设备的大小等确定的,在此不做限定。举例来说,在开关设备为圆形,其直径在200mm时,第一距离可以为200mm。
65.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保证角窗2的美观性,同时便于用户进行操作,以适配更多的车型。
6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左下方是以车辆的左侧车门为主视方向进行定义的,若以车辆的右侧车门为主视方向,则开关设备1就设置在角窗2的右下方,只要保证其靠近车辆的c柱43和水切。此外,开关设备1在布设时需要考虑到角窗边缘密封条和涂胶的空间,应尽量减小密封条长度、涂胶宽度、涂胶间隙和车身的间隙。
67.可选的,开关设备1也可以设置在角窗2的其它位置,例如,开关设备1设置在角窗2靠近上方的区域,由于角窗2的下方可能会积雪,因此开关设备1靠近上方设置,可以避免由于下方积雪覆盖开关设备1。例如,开关设备可以设置在靠近角窗2的上边缘的区域,开关设备相对角窗2的上边缘的距离小于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距离。第四距离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第二距离或第三距离,在此不做限定。
68.进一步地,车辆c柱43后方的角窗2上设置有具有通孔的防水涂层,开关设备1容纳于防水涂层的通孔内。通过将开关设备1设置在车辆c柱43后方角窗2的防水涂层,不仅提高了开关设备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同时适用于无框车门和无把手车门,适用性较广。而通过设置支架3,可以将开关设备稳定地固定在角窗2上,提高了开关设备1的稳固性。
69.请结合参考图3、图4a和图4b,另外,为了保证开关设备1与支架3连接紧固,同时便于拆卸,可以将开关设备1与支架3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可以将两者通过螺栓、螺钉
等可拆卸的紧固件进行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支架3牢固地固定在角窗2上,可以将支架3粘接在角窗2上。而对于支架3的粘接程度,只要使其满足至少300n的正向拉脱力,例如350n、400n等。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包括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图未标示),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且第二表面面向角窗2的内表面,第一表面31背离角窗2的内表面,所述支架3还开设有安装孔32,所述安装孔32贯穿所述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所述开关设备1包括安装部11和操作部12,所述操作部1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32,并容纳于所述通孔,且操作部12可以从通孔中凸出在角窗2的外表面,或者,操作部12与角窗2的外表面平齐,该操作部12用于供用户操作,例如触摸、滑动触碰、按压等,以使车门控制器发送第二触发信号。所述安装部11与所述第一表面31抵接并固定,从而限制开关设备1向通孔外运动。
71.应理解,支架3的存在会影响车辆整体的美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还包括:遮盖件,该遮盖件设置在车辆的内部,用于将支架3遮盖在角窗2上。具体地,遮盖件设有遮盖槽,角窗盖合遮盖槽的槽口,支架位于遮盖槽内。通过设置遮盖件,并将该遮盖件设置在车辆的内部,将支架3遮盖在角窗2上,不仅可以保证车辆内部整体的美观性,而且还可以避免车辆内部人员对支架3造成损坏。
72.其中,遮盖件可以为壳体、盖体等结构,只要能够将支架3覆盖住,不让支架3暴露在外部。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美观程度,可以将遮盖件设置为车辆内部的饰板,使支架3位于车辆内部的饰板中,进而令车内的乘客无法看到该支架3。
73.此外,应理解,相关技术中的车门的开关按键一般设置在车门的外立柱饰板上,但在无框车门中,受限于无框车门的车门结构和外观造型,其一般是没有b柱42饰板和/或c柱43饰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车辆的开关设备1设置在d柱44饰板上,则用户在对目标车门进行开关控制时不便(因为d柱44饰板距离车门较远)。基于此,本技术通过将开关设备1设置在车辆c柱43后方的角窗2上,拉进了开关设备1与车辆目标车门的距离,有效解决了用户开关目标车门十分不便的问题。
74.下面对开关设备1的设置方式和工作方式,提供多个具体实现方式,但并不以此为限:
75.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辆车上设置两个开关设备1,分别位于车辆的两个c柱43后方的角窗2的防水涂层上。在实际应用中,两个开关设备1分别控制其附近的后车门。通过如此设置,一个开关设备1可以控制一个车门,在设计时相对简单,且用户操作方便,当需要打开或关闭后车门时,可以直接触发其附近的开关设备1。
76.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在一辆车上设置一个开关设备1,该开关设备1可以位于车辆任意一个c柱43后方的角窗2上。在实际应用中,该开关设备1可以同时控制车辆的两个后车门。通过如此设置,可以节约成本,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欠佳。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将开关设备1设置右侧车门c柱43后方的角窗2上。因为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都是靠马路的右侧停靠,而乘客一般也都是在右侧上下车。
77.作为再一种实现方式:在一辆车上设置一个或两个开关设备1,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见上述两种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该开关设备1可以同时控制车辆的全部车门。通过如此设置,用户在车辆的后车门附近也可以实现对全部车门的控制,极大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目标车门为车辆全部车门中的任一车门,其可以为电动、无车框、无把手车门,当然,不以此为限,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车门。
79.而开关设备1至少为以下任一种类开关:按钮开关、触控开关和感应开关,但不以此为限,其还可以为微动开关、轻触开关等。
80.应理解,不管是哪一种类的开关,其均是设置在角窗2上的通孔内,那么,其防水、防尘的能力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本技术提供的车门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件,该弹性件套装在开关设备1上,且该弹性件与通孔过盈配合,弹性件密封抵接通孔的孔壁,实现开关设备1和通孔的密封配合。
81.通过设置弹性件,并使弹性件套装在开关设备1上,并使弹性件与防水涂层的通孔过盈配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开关设备1的防尘、防水性能。其中,弹性件可以为热塑性弹性体(thermo plastic elastomer,简称tpe)材质的橡胶圈。
82.以开关设备1是按钮开关为例,考虑到弹性件套装在开关设备1上,并与防水涂层的通孔过盈配合,因此,在按压该开关设备1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基于此,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在弹性件的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孔,该孔可以是通孔或者盲孔,盲孔类似于凹槽结构,以在不影响该弹性件防水、防尘性能的前提下,缓解开关设备1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
8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提示器,设置在遮盖件内,该提示器与开关设备电连接,用于向用户提示车门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二触发信号。
84.应理解,本技术的车门控制器是在同时接收到用户对于车门控制器的第一触发信号和开关设备1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才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因此,实时了解车门控制器到底接收到了哪些控制信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在遮盖件内设置提示器,并使提示器与开关设备电连接,不仅可以向用户提示车门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二触发信号,便于用户针对接收到不同的控制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还实现了对提示器的保护,避免提示器因外部因素发生损坏。其中,该提示器可以为语音提示器。
85.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示器还可以设置在车身或者直接设置在车门。
8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开关设备1上设置有开关标识,且开关设备内设置有用于使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
87.通过在开关设备1上设置开关标识,并在开关设备1内设置用于使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可以使开关设备1在不使用时,保证车辆整体的美观性,而在使用时,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开关设备1的位置,进行对应的车门控制操作。尤其是针对没有接触过此类车辆的用户,设置开关标识,能够增加其对开关设备1的辨识度,提高用户体验。
88.其中,开关标识可以为通过镭雕雕刻图形或字符,如“open/off”等,而发光体则可以为led灯,只要能够使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可选的,开关标识还可以设置在遮盖件。
89.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控制装置。
90.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控制装置。
9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关设备1,以及与开关设备1分别电连接的车门控制器,并使车门控制器在同时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和用户对于开关设备1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时,对车辆的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不仅可以及时对车辆的
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还可以解决针对开关设备的误触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即,当发生对开关设备1的误触碰时,只会触发第二触发信号,不会触发第一触发信号,无法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92.通过将开关设备1设置在车辆c柱43后方角窗2的防水涂层,不仅提高了开关设备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同时适用于无框车门和无把手车门,适用性较广。
93.而通过设置支架3,可以将开关设备稳定地固定在角窗2上,提高了开关设备1的稳固性。
94.通过设置弹性件,提高了开关设备1的防尘、防水性能。通过设置遮盖件,不仅可以保证车辆内部整体的美观性,而且还可以避免车辆内部人员对支架3造成损坏。通过在遮盖件内设置提示器,并使提示器与开关设备1电连接,可以向用户提示车门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二触发信号,便于用户针对接收到不同的控制信号进行响应的操作,提高了用户体验。通过在开关设备上设置开关标识,并在开关设备内设置用于使开关标识产生背光效果的发光体,可以使开关设备在不使用时,保证车辆整体的美观性,而在使用时,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开关设备的位置,进行对应的车门控制操作。
95.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门控制方法,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车门控制方法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车门控制装置相似,因此,车门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车门控制装置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9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97.步骤501、接收用户对车辆触发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含车门控制器的第一触发信号和开关设备的第二触发信号;
98.步骤502、获取目标车门的开关状态。
99.步骤503、车门控制器基于目标车门的开关状态,根据控制信号,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100.该车门控制方法的步骤具体可参见上述车门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步骤503,其具体包括:
101.当控制信号为开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非全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开门操作;
102.当控制信号为关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
103.当控制信号为针对目标车门的锁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和锁门操作;若目标车门为关闭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锁门操作;
104.当控制信号为暂停车门运动信号时,根据暂停车门运动信号,控制目标车门进行暂停车门运动操作。
105.此外,该车门控制方法还包括:
106.当控制信号为针对全部车门的锁门信号时,获取全部车门的开关状态,其中,目标车门为全部车门之一;
107.若全部车门均为关闭状态,则控制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
108.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而其它车门均为关闭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和锁门操作;
109.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而其它车门中也存在打开状态的车门,则控制所有处于打开状态的车门进行关门操作。
110.下面提供两个具体示例对上述方案进行说明:
111.示例一、当开关设备1为按钮开关时:
112.当需要对其附近的后车门进行关门操作时,长按开关设备1(此时的第二触发信号为关门信号),若后车门为关闭状态,则无需操作,若后车门为打开状态,则控制电机驱动后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并控制车门锁切换至锁紧状态。
113.当需要对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即锁车)时,快速连按预设次数(如2次、3次等)开关设备1(此时的第二触发信号为全部车门的锁门信号),若全部车门未全关,则控制全部车门进行关门及锁门操作,即控制电机驱动车门关门,并控制车门锁切换至锁紧状态。若全部车门已关闭,则控制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若全部车门已处于锁门状态,则无需操作。
114.当需要改变开关设备1对应的后车门的开关状态时,短按开关设备1。若该后车门此时为关闭状态,那么在短按开关设备1后,后车门打开;若该后车门此时为非关闭状态(包括全开和半开状态),那么在短按开关设备1后,后车门关闭;若该后车门此时处于开门或关门的运动过程中,那么在短按开关设备1后,后车门处于暂停运动状态。
115.示例二、当开关设备1为触控开关时:
116.当需要对其附近的后车门进行开门操作时,左滑开关设备1,若后车门为全开状态,则无需操作。若后车门为非全开状态(包括闭锁、解锁未开、半开暂停、开门过程、关门过程等状态),则控制后车门进行开门操作。
117.当需要对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即锁车)时,右滑开关设备1,若全部车门已经为锁门状态,则无需操作;若全部车门均为关闭撞他,则控制后车门进行锁门操作。若仅剩开关设备1附近的后车门未关,则对此后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并对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若该后车门未关、且仍有其它车门也未关,则只针对未关的车门进行关门操作。若该后车门已关,但仍有其它车门未关,则无需操作。
11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中,只有当车门控制器还同时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例如开门信号、关门信号、改变车门状态信号等)时,且第一触发信号和第二触发信号相同时,例如都同时是开门或者关门等信号,车门控制器才会执行相应的操作。
11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控制系统,如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
120.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用户对车辆触发的控制信号,其中,开关设备设置在车辆c柱43后方角窗上的防水涂层的通孔内,车门控制器用于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121.获取模块602,用于若控制信号同时包含了用户对于车门控制器的第一触发信号和对于开关设备触发的第二触发信号,获取目标车门的开关状态。
122.控制模块603,用于基于目标车门的开关状态,根据控制信号,对目标车门进行控制操作。
12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模块进一步用于:当控制信号为开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非全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开门操作。当控制信号为关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当控制信号为针对目标车门的锁门信号时,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和锁门操作;若目标车门为关闭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锁门操作;当控制信号为暂停车门运动信号时,根据暂停车门运动信号,
控制目标车门进行暂停车门运动操作。
12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系统还用于:当控制信号为针对全部车门的锁门信号时,获取全部车门的开关状态,其中,目标车门为全部车门之一;若全部车门均为关闭状态,则控制全部车门进行锁门操作;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而其它车门均为关闭状态,则控制目标车门进行关门操作和锁门操作;若目标车门为打开状态,而其它车门中也存在打开状态的车门,则控制所有处于打开状态的车门进行关门操作。
125.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1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