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0764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该动力工具包括:主体,具有用于驱动工作头旋转的输出轴;马达,驱动输出轴旋转;手柄,与主体活动连接;抵持支架;主体与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轴向向后移动到预设位置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与主体的相向运动。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由于主体和抵持支架相对手柄作相向或反向运动使得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距离较小,从而增强了抵持支架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
动力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000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3]在现有的钻类手持式动力工具中,通常包括电钻、冲击钻和电动螺丝刀。电钻是用于在工件上进行钻孔,在作业过程中,钻轴持续地作旋转运动。
[0004]为了更好地在工件上加工孔,通过需要在动力工具上额外安装抵持支架来帮助抵持工件。但是,市面上附件的类型比较多,不能通用到所有的动力工具上。另外,附件的拆卸和安装都比较繁琐,对用户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当需要钻深度较长的孔时,在钻孔开始阶段,附件晃动较大,对钻孔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0005]因此,亟需一种方便且稳固的动力工具。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稳固的动力工具。
[000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主体,包括用于连接工作头的输出轴;马达,驱动所述输出轴旋转;手柄,连接于所述主体;抵持支架,相对所述主体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设置;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移动地设置;
[0009]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使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同时相向或反向运动;
[0010]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
[0011]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以及所述手柄中的任意两者之间。
[0012]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第一定深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第二定深单元;当所述第一定深单元与所述第二定深单元相互配接时,所述主体沿靠近抵持支架方向的轴向运动被限制。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定深单元包括相对所述手柄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以及用于将所述顶杆在轴向上锁定在所述手柄上的锁杆组件;所述第二定深单元包括与所述顶杆配合的止挡部。
[0014]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顶杆施加朝向所述止挡部弹力的弹性件。
[0015]优选地,所述锁杆组件包括枢接在所述手柄上的凸轮件,所述顶杆位于所述凸轮件和所述手柄之间;所述凸轮件可操作地在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在锁定位置,所述凸轮件与顶杆抵接;在解锁位置,所述凸轮件与顶杆分离。
[0016]优选地,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可选择地配接或者分离,从而所述主体相对手柄的运动被限制或允许。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锁件与所述凸轮件一体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通过阻止所述联动机构运动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
[0019]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反向单元;所述反向单元能够使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0020]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阻止所述反向单元运动。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相对输出轴轴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反向单元的两侧。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时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固定轴线的两侧。
[0023]优选地,所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齿轮单方向旋转的限转组件。
[0024]优选地,所述限转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齿轮的端面上的挡块,以及活动连接在所述手柄上的限转块;所述限转块可选择地与所述挡块配合止挡。
[0025]优选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绕固定轴线旋转且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固定轴线的两侧。
[0026]优选地,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锁定系统;当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锁定系统用于将主体或者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位置进行锁定。
[0027]优选地,所述锁定系统包括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从而所述主体相对手柄的运动被限制或允许。
[0028]优选地,所述第一锁件为卡槽,所述第二锁件为卡齿,所述卡槽与所述卡齿可选择地啮合和分离。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主体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作反向联动移动,钻孔深度取决于主体与抵持支架分离的距离,该距离等于主体相对手柄后退的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前移的距离之和;因此当需要钻深度较大的孔时,抵持支架伸出手柄较小的距离即可实现。由于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距离较小,故抵持支架可以稳固地抵持在工件的表面,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晃动,增强用户体验。
[0030]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所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被限制;当所述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抵持支架和所述主体之间,将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0031]优选地,所述操作方法还包括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使所述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抵持支架和所述主体之间。
[0032]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二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所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被限制;将所述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进所述手柄,直至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所述工件的表面。
[0033]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三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所述输出轴;将所述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进所述手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轴向反向移动;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被限制;继续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动所述手柄,使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所述工件的表面。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操作时抵持支架移动距离更小,更加稳定,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钻的立体图。
[0036]图2是图1中的电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37]图3是图1中的电钻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0038]图4是图1中的沿A-A截面示意图,此时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
[0039]图5是图4中抵持部与主体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0040]图6是图4中的沿C-C截面示意图。
[0041]图7是图6中的沿D-D截面局部示意图,此时为定深锁定状态。
[0042]图8是图7中的定深解锁状态。
[0043]图9是图1中的沿B-B截面局部示意图,此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处于配接状态。
[0044]图10是图9中的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0045]图lla-e是实施例一的电钻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
[0046]图12是实施例二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47]图13a_b是实施例三的电钻的深度定位机构的不同角度装配示意图。
[0048]图14a_b是实施例三的电钻的深度定位机构的楔形件不同状态示意图。
[0049]图15a_e是实施例三的电钻的深度定位机构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
[0050]图16a_b是实施例四的电钻的联动机构不同状态示意图。
[0051]图17是实施例五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第一种状态示意图。
[0052]图18是实施例五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第二种状态示意图。
[0053]图19是实施例六的电钻的联动机构的示意图。
[0054]其中,
[0055]1.主体11.机壳12.马达
[0056]13.传动机构14.输出轴111.收容部
[0057]112.底座部2.手柄2 L连接部分
[0058]22.握持部分3.抵持支架31.抵持部
[0059]311.第一弧面312.第二弧面313.抵持面
[0060]32.支撑臂321.刻度4.工作头
[0061]51.第一齿条52.第二齿条53.齿轮
[0062]531.大齿轮532.小齿轮54.齿轮轴
[0063]55.齿轮座58.限转盘59.楔形件
[0064]591.滑动导孔61.止挡件611.止挡面
[0065]62.顶杆63.弹性件64.套筒
[0066]65.夹座66.顶杆槽67.凸轮件
[0067]68.挡块69.限转块71.第一锁件
[0068]72.第二锁件73.枢接轴74.操作部
[0069]81a.第一固定部81b.第二固定部82a.第三固定部
[0070]82b.第四固定部83a.第一柔性连接件 83b.第二柔性连接件
[0071]84.导向轮9.工件91a.第一缸体
[0072]91b.第二缸体92a.第一腔体92b.第二腔体
[0073]93a.第一活塞杆93b.第二活塞杆94a.第一通道
[0074]94b.第二通道95.中转缸96.压力传递介质
[0075]97a.第三活塞杆97b.第四活塞杆98.U形管
[0076]981.第一管臂982.第二管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77]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78]在本发明动力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为钻类动力工具。钻类动力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冲击钻、电钻、电动螺丝刀。电钻也包括直流电钻和交流电钻,本发明优选以直流电钻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0079]参照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电钻包括主体1、与主体I活动连接的手柄
2、以及相对主体I活动设置的抵持支架3。
[0080]其中,主体I包括用于连接工作头4并驱动工作头4旋转的输出轴14 ;对应地,电钻还包括驱动输出轴旋转的马达12。
[0081]进一步地,主体I还包括连接在马达12和输出轴14之间用于将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给输出轴的传动机构13。
[0082]进一步地,主体I还包括机壳11,马达12、传动机构13、以及部分输出轴14收容于机壳11内。
[0083]具体地,机壳11包括收容部111和底座部112。收容部111大致呈圆柱形,马达
12、传动机构13、以及输出轴14大部分收容于收容部111内,输出轴14沿其轴向部分延伸出收容部111外。底座部112位于收容部111的下方,用于与抵持支架3和手柄2连接。为了便于安装,机壳11由左右的两个半壳体通过螺钉(未示出)合拢组装而成。
[0084]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输出轴沿轴向朝向工作头方向为前,反方向为后;以主体朝向手柄方向为下,反方向为上。
[0085]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2具体为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具有自电动马达壳体向前延伸出的电动马达轴。
[0086]传动机构13由后向前包括由马达12驱动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和小齿轮机构,其中小齿轮机构与输出轴14相连并带动输出轴14旋转。
[0087]电动马达固定在机壳11中,一齿轮箱固定在机壳11内并位于电动马达的前部,齿轮箱用于收容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小齿轮机构包括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31通过一齿轮轴可传递扭矩连接的第一齿轮,与输出轴14连接的第三齿轮、以及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同时啮合的第二齿轮,如此设置可使得输出轴14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当然,如有需要也可以将输出轴14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呈角度设置。其中齿轮轴可以和第一齿轮一体设置,第二齿轮将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给第三齿轮,每个齿轮的两端通过轴套进行支撑。支撑小齿轮机构的后轴套固定在齿轮箱上,前轴套固定在前壳上。
[0088]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两个齿轮,一个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相连,另一个与输出轴14相连。另外,传动机构13并不局限于以上的形式,传动机构13可以只包括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或者只包括小齿轮机构,或者其他的旋转运动传递机构,如棘轮机构、涡轮机构等等。其中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具有三级减速系统,电动马达轴延伸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啮合,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将旋转运动传递给小齿轮机构,小齿轮机构带动输出轴14旋转。这样电动马达运行时,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小齿轮机构,最终由输出轴输出。另外,减速机构由三级行星减速和两级平行轴减速系统构成来获得所想要的输出转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视所需要输出的转速,减速机构可以只包括二级行星减速系统,或者其他减速系统。
[0089]输出轴14沿轴向延伸具有连接工作头4的输出端,以及位于输出轴另一端的第二端。输出端即输出轴的前端,第二端即输出轴的后端。输出轴14的前端具有轴向设置的收容孔,收容孔内用于安装工作头4。工作头4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钻头。
[0090]具体地,手柄2具有与主体I连接的连接部分21以及用于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分22 ;握持部分22位于连接部分21的下方。该连接部分21水平设置,握持部分22与连接部分21呈钝角K设置。本发明优选的角度K在100度到130度之间,这样握持手柄操作时会比较舒适。
[0091]连接部分21呈半包围形状,半包裹着主体I机壳11的底座部112。
[0092]在握持部分22的上部设有按钮开关,电池固定在握持部分的后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需要说明的是,这儿所说的锂离子电池是基于锂离子脱出-嵌入反应的可充电电池的总称,依据正极材料的不同,其可构成许多体系,如“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锂离子电池为一节额定电压为3.6V (伏)的锂离子电池。当然,电池也可以是镍镉、镍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电池类型。
[0093]当然,马达、传动机构、电池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上述形式,例如马达与传动机构也可以设置在手柄内,又例如电池也可以设置在主体内。
[0094]本发明对抵持支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在钻孔或者拧螺钉的操作中所需要使用各种功能的附件。例如用于固定工件的扶持附件、用于检测隐藏在被加工件对象内部物体的探测附件、用于扶持螺钉类加工件的扶螺钉附件、用于收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附件等等,本发明的抵持支架并不限于上述附件,还可以是其它附件。本发明以固定工件的扶持附件为例进行说明,其它附件可以参照扶持附件,在此不再赘述!
[0095]其中,抵持支架3包括支撑臂32和抵持部31,支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抵持部连接在支撑臂32的第一端,支撑臂32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上。
[0096]抵持部31用于电钻工作时定位工作对象,即将抵持部31抵接在工件上。在本实施例中,抵持部31大致呈环形,中间的缺口可供工作头穿过。
[0097]抵持部31前侧设有垂直于输出轴轴向的抵持面313。抵持面313大致呈光滑的平面,保证加工时与工件准确贴合。
[0098]进一步地,在抵持部31的远离主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弧面或者斜面,弧面或者斜面相对于抵持部的环形中心对称设置,以保证可以稳定的放置柱形的工件。当然,弧面或斜面并不局限在上下方向,还可以设置在其它方向。弧面和斜面也不局限在抵持部的远离主体的一侧,还可以设置在抵持部的靠近主体的一侧。
[0099]更进一步地,在抵持部31的远离主体的一侧和靠近主体的一侧均设有弧面或者斜面,具体地到本实施例中抵持部的前端设有第一弧面311,后端设有第二弧面312。这样在两侧均可以抵持柱状工件,可以适用更多的工况。
[0100]支撑臂32大致呈板状,长宽比例在5:1到15:1之间,支撑臂32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些镂空的槽,以减轻抵持支架的重量,节省材料。
[0101]支撑臂32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滑块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的对应位置设有滑槽,支撑臂32的滑块部嵌入在滑槽内,并可以在滑槽内滑动。
[0102]当然,支撑臂的第二端可滑动地连接在主体上。具体地,连接在机壳的底座部。
[0103]本实施例中,支撑臂32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凹陷呈弧状,这样可以更好地节省空间。
[0104]在本发明中,主体I与抵持支架3可相对手柄2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相向运动是指抵持支架和主体相互靠近,反向运动是指抵持支架和主体相互远离。也就是说,主体I与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冋时沿轴向移动,只是它们相对手柄2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当主体I相对手柄2作第一轴向的移动时,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作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的移动。第一轴向为从输出轴的输出端向第二端延伸的方向;第二轴向为从输出轴的第二端向输出端延伸的方向,即与第一轴向相反的方向。
[0105]由于主体和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同时移动,因此也即当主体I与抵持支架3中的一个相对手柄静止,则另一个必然也相对手柄静止。当主体I相对手柄2轴向静止时,抵持支架也相对手柄静止,也就是说主体1、手柄2及抵持支架3相对静止。
[0106]进一步地,电钻包括联动机构,联动机构能够使主体I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同时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联动机构设置在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特别说明的是,“之间”并不局限空间位置位于之间,只要联动机构与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三者均产生连接关系O
[0107]联动机构具有第一运转模式、第二运转模式,当联动机构处于第一运转模式时,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向运动,彼此相互靠近;当联动机构处于第二运转模式时,抵持支架与主体反向运动,彼此相互远离。
[0108]具体地,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轴向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轴向移动距离可以相等,也呈线性关系,例如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呈正比例关系。
[0109]具体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I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2上的反向单元。反向单元可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
[0110]参见图3-5,第一作用部位为第一齿条51,第二作用部位为第二齿条52,反向单元为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53 ;第一齿条51和第二齿条52均沿输出轴轴向延伸,齿轮53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同时嗤合,且位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之间,即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位于齿轮53的旋转轴的两侧。
[0111]具体地,抵持支架3支撑臂32的下表面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凸条,第一齿条51位于凸条的侧面。机壳11的右半壳的底部也设有沿输出轴轴向延伸的凸条,第二齿条52位于该凸条的侧面,第二齿条52的朝向与第一齿条51的朝向相反,也即第一、第二齿条的齿相对设置。
[0112]具体地,在手柄2上固设齿轮轴54,齿轮53安装在齿轮轴54上从而连接在手柄2上。齿轮53可绕齿轮轴54旋转,但不可相对手柄2沿输出轴轴向移动。齿轮轴54大致位于连接部分22的中心位置,这样可以保持整个电钻在工作过程中,重心基本位于在操作者手的虎口上方,使整个工作过程中重心更加平稳。
[0113]齿轮53的一侧与第一齿条51嗤合,齿轮53的另一侧与第二齿条52嗤合。当齿轮53转动时,由于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位于齿轮53的两侧,故第一齿条51与第二齿条52相对齿轮53作反向联动移动。也就是说,当第一齿条51前移,则第二齿条52后移,同时第一齿条51带动主体I前移,第二齿条52带动抵持支架3后移;当第一齿条51后移,则第二齿条52前移,同时第一齿条51带动主体I后移,第二齿条52带动抵持支架3前移。
[0114]在本实施例的联动机构工作过程中,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相等。
[0115]本发明的电钻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到预设位置时,深度定位机构能够限制抵持支架相对主体沿第一轴向继续移动。即抵持支架与主体不能继续靠近。此时连接在主体上的工作头伸出抵持支架外进入工件内部的长度达到预定深度,因此起到定深的作用。
[0116]其中,预设位置为以手柄为参照物,抵持支架位于事先设定的位置;也即抵持支架与手柄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的值。
[0117]抵持支架位于不同的预设位置时,对应不同的钻孔的深度。
[0118]当然,本发明的深度定位机构并不排除在,也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同时限制抵持支架相对主体沿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的移动。
[0119]本发明的深度定位机构可以设置在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亦可以设置在抵持支架和手柄之间,还可以设置在主体和手柄之间。
[0120]在第一种深度定位机构的实现方式中,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在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即连接在主体上的工作头伸出抵持支架外的长度达到预定深度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相对主体沿第一轴向移动,从而使抵持支架与主体不能继续相互靠近,钻出预定深度的孔。
[0121]在第二种深度定位机构的实现方式中,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主体与手柄之间。在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即连接在主体上的工作头伸出抵持支架外的长度达到预定深度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主体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移动,即深度定位机构能够将主体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锁定。此时,主体不能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抵持支架也不能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则抵持支架相对主体不能继续相互靠近,钻出预定深度的孔。
[0122]在第三种深度定位机构的实现方式中,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抵持支架与手柄之间。在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即连接在主体上的工作头伸出抵持支架外的长度达到预定深度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即深度定位机构能够将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锁定。此时,抵持支架不能相对手柄沿第一轴向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主体也不能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移动,则抵持支架与主体不能继续相互靠近,钻出预定深度的孔。
[0123]在第四种深度定位机构的实现方式中,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手柄与联动机构之间。在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主体的轴向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即连接在主体上的工作头伸出抵持支架外的长度达到预定深度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联动机构在第一运转模式中的运转,从而抵持支架和主体相向运动被限制,也即抵持支架和主体不能继续靠近,钻出预定深度的孔。
[0124]本实施例中的深度定位机构采用第二种实施方式,具体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一定深单元、以及设置于主体上的第二定深单元;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轴向移动到预设位置时,第一定深单元与第二定深单元相互配接,使主体相对手柄沿第二轴向的移动被限制,也即主体沿靠近抵持支架方向的轴向运动被限制。
[0125]结合参见图1以及图6-8,具体的,第一定深单元包括顶杆62以及锁杆组件。顶杆62可沿轴向相对手柄移动,锁杆组件能够限制顶杆62相对手柄2的轴向移动,即顶杆62锁定在手柄2上。第二定深单元包括与顶杆配合的止挡部61,止挡部固设在主体I上。
[0126]进一步地,止挡件61凸出机壳外壁,该止挡件61大致位于收容部111和连接部112的交界处。止挡件61的前端止挡面611。顶杆62为细长的长方形杆,在手柄2的连接部分2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顶杆槽66,顶杆62收容在顶杆槽66内,且在顶杆槽66内沿轴向方向移动。
[0127]当顶杆62后端即顶杆远离工作头的一端抵靠在止挡件61的止挡面611上,此时止挡件61可限制顶杆62相对主体I轴向向后移动。
[0128]进一步地,深度定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63,弹性件63连接在顶杆62的前端,其可对顶杆62施加向后的弹力,也即朝向止挡部61的弹力。
[0129]为了避免弹性件与其它部分产生影响,深度定位机构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收容弹性件的套筒64。该套筒64前端封闭、后端开口。套筒64安装固定在顶杆槽66的前端,弹性件63的前端固定在套筒64的前端内壁上。顶杆62的前端可嵌入套筒64中,并抵压弹性件63的后端。
[0130]其中,锁杆组件包括活动连接在手柄上的锁杆件,锁杆件可操作地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在锁定位置,顶杆在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解锁位置,顶杆在轴向上移动的限制被解除。
[0131]具体地,锁杆件包括枢接在手柄上的凸轮件67,顶杆位于凸轮件和手柄之间,在锁定位置,凸轮件与顶杆抵接;在解锁位置,凸轮件与顶杆分离。
[0132]具体地,凸轮件67能够抵压在顶杆62的侧面,增大顶杆62和手柄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限制顶杆62相对手柄2轴向移动。
[0133]具体地,凸轮件67枢接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为了保持电钻的整体美观,以及避免对操作者的影响,在手柄2的连接部分21设有一凹口,该凹口靠近顶杆槽66的中部区域,凸轮件67枢接在该凹口处。
[0134]凸轮件67大致呈逗号形,凸轮位于凸轮件底部,其中心位置设有枢接孔,操作者可以扳动凸轮件的顶部,从而使凸轮绕其枢接孔转动。在顶部和凸轮之间的凸轮件侧面还设有三个第二凸起以及位于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凹坑。
[0135]为了更好的将顶杆锁定在手柄上,锁杆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手柄上的夹座65。具体地,夹座65与凸轮件67 —起枢接在手柄2上的同一位置上。夹座65具有供顶杆62沿输出轴轴向穿过的通孔。夹座的侧面开设有可使顶杆侧面裸露的开口,凸轮件可以经过该开口抵持顶杆62的侧面。
[0136]如图7所示,当凸轮件67的凸部顶抵在顶杆62上时,顶杆62与夹座65之间的磨擦力增大,顶杆62依靠摩擦力而轴向锁定,顶杆62不能轴向移动;如图8所示,当凸轮件与顶杆62脱离,顶杆62与夹座65的摩擦大大减小,顶杆62可轴向移动,顶杆62的移动不受凸轮件的限制。
[0137]当然,夹座可以固定设置在手柄上,还可以是夹座与手柄一体设置,亦可以不设夹座,顶杆直接位于凸轮件的凸部和手柄之间,凸轮件从另一侧抵持顶杆来增强顶杆和手柄之间的摩擦力。
[0138]当然,深度定位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将止挡部设置在手柄上,将顶杆活动连接到主体上并可锁定在主体上,顶杆的前端抵持在止挡部。又例如深度定位机构采用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种深度定位机构的实现方式,具体结构可以是,将止挡部设置在抵持支架上,将顶杆活动连接到手柄上并可锁定在手柄上,顶杆的前端抵持在止挡部。
[0139]为了当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即电钻在不需要抵持工件时,例如在狭小空间内抵持支架干扰钻孔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电钻进一步还包括锁定系统,当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锁定系统能够将主体或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位置锁定。
[0140]在第一种锁定系统的实现方式中,锁定系统限制主体相对手柄移动,即锁定系统能够将主体和手柄锁定。当锁定系统将主体和手柄锁定时,主体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抵持支架也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0141]参见图9-10以及结合图2,锁定系统包括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71、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72,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能够相互锁定和解锁。
[0142]进一步地,第一锁件71固定在机壳11外壁在止挡件61的前端的位置。第二锁件72通过枢接轴73枢接在手柄上。
[0143]更进一步地,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的相对位置设置为,当抵持支架3和主体I紧靠在一起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位于轴向上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可以锁定,也可以分离。当抵持支架3的抵持部与主体I分离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错开,即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在轴向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不能锁定。
[0144]其中,第一锁件为卡槽,第二锁件为卡齿,卡槽与卡齿可选择的啮合和分离。
[0145]更具体地,第二锁件和凸轮件一体设置,凸轮件侧面的三个第二凸起,以及位于第二凸起之间的两个第二凹坑;对应地,第一锁件71具有两个第一凸起,以及位于第一凸起两侧和之间的三个第一凹坑。第二锁件72的两个第二凹坑同时分别收容第一锁件71的两个第一凸起,与此同时,第二锁件72的三个第二凸起同时分别嵌入第一锁件71的第一凹坑中。
[0146]当第一凸起嵌入第二凹坑,第二凸起嵌入第一凹坑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相互锁定,如图9所示;当第一凸起脱出第二凹坑,第二凸起脱出第一凹坑时,第一锁件71和第二锁件72相互解锁,如图10所示。
[0147]当然,第二锁件和凸轮件还可以独立设置。
[0148]当然,第一锁件、第二锁件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相互锁定和解锁的结构。
[0149]在第二种锁定系统的实现方式中,锁定系统限制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即锁定系统能够将抵持支架和手柄锁定。当锁定系统将抵持支架和手柄锁定时,主体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主体也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0150]抵持支架和手柄的具体锁定形式可以参考第一种实现方式。
[0151]在第三种锁定系统的实现方式中,锁定系统限制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移动,即锁定系统能够将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当锁定系统将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时,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均不能相对手柄移动,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0152]抵持支架和主体的具体锁定形式也可以参考第一种实现方式,也可以是其它锁定结构。
[0153]在第四种锁定系统的实现方式中,锁定系统限制联动机构工作,将联动机构锁定。在联动机构锁定的状态下,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与反向单元不能产生相对位移,从而限制抵持支架和主体的反向运动,使抵持支架和主体锁定,则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对静止,从而三者锁定。
[0154]具体地,将联动机构锁定为限制齿轮旋转。
[0155]在第五种锁定系统的实现方式中,不依靠联动机构,直接将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相互锁定。
[0156]具体地,通过一销钉同时穿过主体、抵持支架、手柄三者从而将三者锁定。
[0157]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自由选用上述五种锁定系统实现方式中一种。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种锁定系统实现方式。
[0158]参见图lla-d,为了方便电钻可以钻出预定深度的孔,本实施例中在抵持支架3上还设置有刻度321,具体地,刻度321位于支撑臂32的侧面。
[0159]该刻度321可以用于指示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距离。例如需要钻5cm深的孔,根据工作头的长度,参照刻度换算出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的移动距离即得到钻孔的深度。
[0160]当然,更方便地,该刻度是换算过的,直接指示钻孔深度,即指示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的移动距离,操作时可以通过查看该刻度得出钻孔的深度。
[0161]当然,也可以在抵持支架的一侧设置第一刻度,第一刻度指示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距离的刻度,另一侧设置第二刻度,第二刻度指示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移动距离的刻度,即钻孔深度。
[0162]由于本实施例中电池设置在手柄握持部分内,而马达设置在主体的机壳内,故本实施例的电钻进一步包括电连接机构。
[0163]该电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主体壳体上的两条平行的电导轨,电导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电导轨在主体内部与马达电连接。
[0164]对应地,在手柄的底座部的内壁上设有两个触点;两个触点分别与两个电导轨一一对应接触;触点在手柄内部与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
[0165]当主体相对手柄移动时,电导轨始终保持与触点的电接触,从而保证在电钻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马达与电池保持电连接状态。
[0166]当然,电导轨和触点换位置设置,即将电导轨设置在手柄上,对应地,将触点设置在主体上。
[0167]电导轨与触点的电连接方式,可以使电连接更加稳固,且不影响电钻的整体结构和外观。
[0168]当然,只要能够在电钻的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马达与电池的电连接,电连接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上述机构,例如还可以是电线直接连接马达和电池,在手柄上开设有供电线移动的槽。
[0169]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决定输出轴与抵持支架之间的轴向距离,决定钻孔的深度。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决定抵持支架伸出手柄的长度,进而影响抵持支架的稳定性,即是否产生晃动。
[0170]为了便于表述,将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l’、Dl ;将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2’、D2 ;将主体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记作D3。
[0171]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主体和手柄一体设置,主体和手柄之间没有相对位移,从而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等于手柄相对抵持支架的轴向移动距离,即Dl’ = D2’。而在本发明中,由于抵持支架和主体同时相对手柄作相向或反向运动,因此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移动距离等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加上主体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即Dl =D2+D3。可见,本发明中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移动距离小于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的移动距离,即 D2<Dlo
[0172]在同样的钻孔深度下,也即抵持支架相对主体的轴向移动距离相等,从而Dl’ =D1,即可得出D2〈D2’,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小于现有技术中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轴向移动距离。这样相对现有技术,抵持支架伸出手柄外的距离较小,进而抵持支架晃动较小,更加稳固。
[0173]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
[0174]—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主体与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0175]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与主体的相向运动;
[0176]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达到预设位置,操作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向运动被限制;当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将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0177]其中,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与步骤“沿远离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达到预设位置,操作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向运动被限制”没有先后顺序,亦可以同时进行。
[0178]其中,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与主体之间,是指工作头完全缩回抵持支架内,工作头前端位于抵持支架前端的后面。
[0179]具体地,使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抵持支架和主体之间,可以是继续沿远离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抵持支架,亦或是继续沿远离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主体。
[0180]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钻为例,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一种的操作方法作详细说明。
[0181]当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即不需要抵持工件时,此时抵持支架3紧靠主体I的前端,支撑臂32几乎完全收容在主体I内。第一锁件与第二锁件相互锁定,电钻处于整机锁定状态,即抵持支架3、主体I以及手柄2三者锁定。按下电钻开关,即可以进行钻孔操作。
[0182]参见lla-c,当需要抵持工件钻孔时,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0183]第一步,整机解锁
[0184]将第二锁件72向下扳使第二锁件72与第一锁件71分离,主体I与手柄2之间的限制解除,主体I可相对手柄2移动,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
[0185]第二步,确定定深
[0186]当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时,此时抵持支架3和主体I可相对手柄2作反向移动。此时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向后移动。与此同时,位于主体I上的止挡件61跟随主体I 一起向后移动,顶杆62在弹性件63的作用下,顶杆62伸出套筒64外,且顶杆62的后端始终抵持在止挡部61上。
[0187]当达到需要钻孔的深度时,将第二锁件向上扳,第二锁件的凸轮部抵持在顶杆62上,顶杆62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锁定。此时,如图1la所示。
[0188]第三步,抵持支架抵持工件
[0189]当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时,此时抵持支架3和主体I可相对手柄2作反向移动。并且此时输出轴上未安装工作头;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向后移动。或者,此时将主体I向后拉,使主体I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直至使主体相对抵持支架移动到预设位置。
[0190]安装工作头,并将抵持支架3的抵持面抵靠在工件9的表面上。此时,如图1lb所不O
[0191]第四步:钻孔
[0192]当抵靠面抵靠在工件9表面上,按下电钻的扳机开关,钻头旋转。握持手柄2向前推,工件9的反作用力使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后移,同时主体I前移,并带动钻头深入工件9内钻孔。此时,如图1lc所示,在工件上钻出深度为H的孔。
[0193]当然,以安装工作头的不同时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具体的操作方式。第一种操作方法还可以是如下具体方式,依次参见图lld、图11b、图11c,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另一具体实施方案作详细说明。
[0194]提供加装钻头后的电钻且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向后移动。或者,此时将主体I向后拉,使主体I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直至使主体I相对抵持支架3移动到预设位置。此时将第二锁件向上扳,第二锁件的凸轮部抵持在顶杆上,顶杆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锁定,如图1ld所示。
[0195]然后,继续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向后移动。或者,此时将主体I向后拉,使主体I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直至抵持支架3完全伸出钻头外,即钻头位于抵持支架3和主体I之间。此时,将抵持支架3的抵持面抵靠在工件9的表面上,如图1lb所示。其它步骤与前面的具体操作方式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196]第二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如下:
[0197]—种动力工具的的操作方法,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主体与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0198]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与主体的相向运动;
[0199]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达到预设位置,操作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向运动被限制;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工件的方向推进手柄,直至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0200]其中,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与步骤“沿远离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主体,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达到预设位置,操作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向运动被限制”没有先后顺序,亦可以同时进行。
[0201]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电钻为例,依次参见图lld、图11b、图11c,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二种的操作方法作简单说明。第二种操作方法前面部分、与后面部分与第一种操作方式一样,与第一种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是:
[0202]当加装钻头的电钻且电钻的顶杆被锁定(即确定定深)后,如图11的所示;此时将钻头抵持在工件上。然后手柄2向前推移。此时相对手柄,主体在工件对钻头的反向作用下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向前移动。由于手柄朝向工件前移,抵持支架以更快的速度靠近工件,直至当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上时,如图1lb所示。
[0203]其后面的步骤与第一种操作方式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04]第三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式如下:
[0205]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主体与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0206]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抵持支架与主体的相向运动;
[0207]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208]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将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工件的方向推进手柄,使抵持支架与主体相对手柄轴向反向移动;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操作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主体方向轴向移动被限制;继续沿朝向工件的方向推动手柄,使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
[0209]以下以本发明实施例一电钻为例,依次参见图He、图11b、图11c,对本发明的电钻的第三种的操作方法作简单说明。
[0210]加装钻头,将钻头抵持在工件上,如图1 Ie所不ο然后手柄2向如推移。此时相对手柄,主体在工件对工作头的反向作用下后移,同时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向前移动。由于手柄朝向工件前移,抵持支架以更快的速度靠近工件,直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此时将第二锁件向上扳,第二锁件的凸轮部抵持在顶杆上,顶杆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锁定。
[0211]然后手柄2向前推移,直至当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上时,如图1lb所示。
[0212]操作方法的其它步骤与第一种操作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13]本发明的第三种操作方法,在确定钻进深度的深度定位操作之后,如需重复打出若干深度相同的孔。操作者可以单手操作完成预定深度的打孔,可以大大提高钻孔的效率。
[0214]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喜好,选择自己的操作方法,更加灵活,提高用户体验感。另外,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操作时所移动距离更小,更加简单、快捷、方便。
[0215]图12是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是,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包括一个齿轮,实施例二的联动机构包括两个同步的齿轮。
[0216]参见图12,第一作用部位同样为第一齿条51,第二作用部位同样为第二齿条52,反向单元包括小齿轮531和大齿轮532 ;小齿轮531和大齿轮532同轴且同步旋转设置;小齿轮531与第一齿条51啮合,大齿轮532与第二齿条52啮合;第一齿条51和第二齿条52均沿输出轴轴向延伸,且位于小齿轮的旋转轴的两侧,也即大齿轮的旋转轴的两侧。
[0217]具体地,图12为联动机构的剖面图,其中剖面为穿过小齿轮的一剖面。从图12可以看出:小齿轮和大齿轮上下设置,小齿轮位于大齿轮之上,小齿轮和第一齿条均在上方区域,大齿轮位于下方区域,因此大齿轮和第一齿条并不相互干涉。小齿轮的半径小于大齿轮,故小齿轮和第二齿条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小齿轮和第二齿条也不产生干涉。
[0218]由于大小齿轮的半径不同,且大小齿轮同步旋转;故当大小齿轮转过一定角度时,与小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小于与大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若小齿轮的半径为R1,大齿轮的半径为R2 ;第一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 1,第二齿条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则其满足L I:L2 = Rl:R2。
[0219]实施例二的电钻的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20]图13a_b、图14a_b以及图15a_e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是深度定位机构。
[0221]实施例三的深度定位机构通过阻止联动机构运动而达到深度定位的目的,具体地,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联动机构和手柄之间。
[0222]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深度定位机构阻止联动机构的反向单元的运动;进一步地,限制齿轮的旋转。
[0223]在实施例三中,联动机构的齿轮也设置在水平面内。
[0224]具体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限转组件,该限转组件能够在达到预设深度时限制齿轮旋转,从而实现主机和抵持支架不能相对移动,进而实现定深。
[0225]结合参见图13a_b、图14a_b,该限转组件包括设置在齿轮53上的挡块68、活动连接在手柄2上的限转块69 ;限转块69能够在达到预设深度时,抵接挡块68从而使限制齿轮53的进一步旋转。
[0226]具体地,挡块68设置在齿轮53的端面上并凸出端面,在齿轮53的端面上方设有限转盘58,限转块69设置在限转盘58靠近挡块68的端面上。
[0227]限转盘58可旋转支撑在齿轮轴54上
[0228]在本实施例中,齿轮座55呈“匚”形,具有平行的支撑板,齿轮轴54设置在平行的支撑板之间。
[0229]在限转盘58的上方,即远离齿轮53的一侧,还设有楔形件59。
[0230]楔形件59呈楔形状,在垂直于齿轮轴的方向上,一端较厚,另一端较薄。较厚的一端,便于描述,记作厚端;较薄的一端,便于描述,记作薄端。
[0231]在楔形件59的中间区域设有滑动导孔591,齿轮轴54穿过该滑动导孔591,并且齿轮轴54可相对楔形件59在滑动导孔591内滑动。即楔形件59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0232]当楔形件59从厚端向薄端移动,即图中从右向左移动时,楔形件59与限转盘58接触,并且两者之间摩擦力逐渐增大,直至楔形件不可移动,此时楔形件59依靠摩擦力限制限转盘58相对齿轮轴54旋转。当楔形件59从薄端向厚端移动,即图中从左向右移动时,楔形件59与限转盘58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减小直至楔形件59和限转盘58分离、不接触,此时,限转盘58相对齿轮轴54可以自由旋转,即楔形件59解除对限转盘58的限制。
[0233]以下结合图15a_e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深度定位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0234]当电钻处于整机解锁状态时,如图15a所示,此时抵持支架3和主体I可相对手柄2作反向移动。此时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向后移动。与此同时,位于齿轮53上的挡块68跟随齿轮53 —起绕齿轮轴以第一方向旋转。直至达到需要钻孔的深度时,如图15b所示。
[0235]然后将转动限转块69,使限转块69与挡块68抵接。此时,如图15c所示。
[0236]在定深锁定之后,即将限转块锁定之后,继续将抵持支架3向前拉,使抵持支架3前移,同时主体I后移。与此同时,挡块68跟随齿轮53继续按第一方向转动,渐渐与限转块69分离。直至抵持支架3完全伸出钻头外,即钻头收容在抵持支架3和主体I之间,如图15d所示。然后将抵持支架的抵持面抵靠在工件表面上。
[0237]当抵靠面抵靠在工件表面上,按下电钻的扳机开关,钻头旋转。握持手柄向前推,工件的反作用力使抵持支架后移,同时主体前移,并带动钻头深入工件内钻孔。挡块68也随齿轮53按第二方向转动,渐渐与限转块69靠近,当挡块68抵靠限转块69时,由于限转块69被限制不能移动,导致挡块68不能继续转动,从而使齿轮53不能按第二方向继续转动,即主体I和抵持支架3不能相对靠近,也即钻头不能继续前移。此时,如图15e所示,钻孔达到预设深度。
[0238]图16a_b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在实施例四中,标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不同。
[0239]实施例四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0240]参见图16a_b,反向单元为设置在手柄2上的导向轮84,以及绕过导向轮的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包括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第一柔性连接件83a从前端绕过导向轮84,与导向轮84的后半轮面接触;第二柔性连接件83b从后绕过导向轮84,与导向轮84的前半轮面接触。
[0241]第一作用部为在主体I的底座部112上的用于固定柔性连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具体包括固定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一固定部81a和固定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二固定部81b。
[0242]第二作用部为在抵持支架3的支撑臂32上的用于固定柔性连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具体包括固定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三固定部82a和固定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四固定部82b。
[0243]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部81a上,并绕过导向轮84,第二端固定在第三固定部82a上。
[0244]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固定部81b上,并绕过导向轮84,第二端固定在第四固定部82b上。
[0245]为了避免第一、第二柔性连接件83a、83b之间相互影响,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与导向轮84接触在不同导向轮横截面处。即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和第二柔性连接件83b在导向轮84轮面不同高度区域。
[0246]为了减小运行过程中,导向轮84与柔性连接件之间的磨损,本发明的导向轮可绕其中轴线转动。当然导向轮也可以不转动。
[0247]其中,第一柔性连接件和第二柔性连接件为绳索,但不限于绳索,例如还可以是链条等。第一、第二柔性连接件的长度相等,当然也可以不相等。
[0248]以下结合图16a_b将对本发明实施例四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0249]初始状态如图16a所示,将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向前拉时,位于抵持支架3上的第三固定部82a前移,同时向前拉伸第一柔性连接件83a的第二端,第一柔性连接件83a在第二端拉伸力的作用下,第一柔性连接件83a通过其第一端向后拉伸位于主体I上的第一固定部81a,同时带动主体I后移。终止状态如图16b所示。
[0250]在联动机构工作过程中,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12-L 11,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2-L21,从图中可以看出,L 12-L 11与L22-L21相等。
[0251]当将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2向后推时,位于抵持支架3上的第四固定部82b后移,同时向后拉伸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二端,第二柔性连接件83b在第二端拉伸力的作用下,第二柔性连接件83b的第一端向前拉伸位于主体I上的第二固定部81b,同时带动主体I前移。从而实现抵持支架3和主体I相对手柄2作反向运动。
[0252]实施例四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253]图17到图18所示的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五中,标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不同。
[0254]实施例五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I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0255]参见图17-16,第一作用部为固定在主体上轴向延伸的第一罐体91a ;第二作用部为固定在抵持支架上轴向延伸的第二罐体91b ;反向单元包括第一活塞杆93a和第二活塞杆93b、压力传递介质、以及用于存储压力传递介质的存储罐(图中未示出)。第一活塞杆93a和第二活塞杆93b固定在手柄上,且朝向相反。
[0256]第一活塞杆93a嵌入第一罐体91a中,且与第一罐体91a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一腔体92a ;第二活塞杆93b嵌入第二罐体91b中,与第二罐体91b密封连接并形成第二腔体92b ;存储罐与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连通。
[0257]进一步地,反向单元还包括与储液罐通过阀门连接的中转罐95。
[0258]在中转罐95上设置连接中转罐95和第一腔体92a的第一通道94a、以及设置连接中转罐95和第二腔体92b的第二通道94b。
[0259]具体地,存储罐、中转罐95、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以及第一、第二通道94a、94b均固定在手柄2上。
[0260]更进一步地,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分别具有中空结构。第一、第二通道94a、94b分别通过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的中空结构连通第一、第二腔体92a、92b。
[0261]压力传递介质96可从中转罐95通过第一通道94a和第一活塞杆93a的中空结构进入第一腔体92a从而对主体I施加压力。
[0262]压力传递介质96可从中转罐95通过第二通道94b和第二活塞杆93b的中空结构进入第二腔体92b从而对抵持支架3施加压力。
[0263]若第一腔体的横截面积为S 1,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为S2 ;第一缸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主体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 1,第二缸体相对手柄轴向移动的距离,也即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的轴向距离为L2,则其满足L I:L2 = S2:S I。
[0264]将第一、第二腔体的截面设置成不同大小的,从而调节主体相对手柄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移动快慢。
[02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腔体的截面相同,从而主体相对手柄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抵持支架相对手柄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相等。
[0266]具体地,压力传递介质为液压介质。当然,并不具局限于液压介质,例如还可以是气压介质。
[0267]以下结合图17-16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五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0268]当从储液罐向中转罐95加注压力传递介质96,中转罐95中的压力传递介质96流向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由于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固定在手柄上,在第一、第二腔体92a、92b中压力传递介质96的作用下第一罐体91a、第二罐体91b分别远离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移动,从而使主体I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移动。由于第一、第二的活塞杆93a、93b的朝向相反,故主体I和抵持支架3相对手柄作反向联动。
[0269]当从储液罐向中转罐95抽取压力传递介质96,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中的压力传递介质96流向中转罐95,在第一腔体92a和第二腔体92b中产生负压,由于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固定在手柄上,第一罐体91a、第二罐体91b分别朝向第一、第二活塞杆93a、93b 移动。
[0270]实施例五的电钻的的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271]图19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六。在实施例六中,标号与实施例五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实施例五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主要的不同是联动机构具体结构稍有不同。
[0272]实施例六的联动机构同样包括设置主体I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抵持支架3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手柄上且能够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对手柄作反向运动的反向单元。
[0273]参见图19,第一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三活塞杆97a,第三活塞杆97a的前端固定在主体I上;第二作用部为轴向延伸的第四活塞杆97b,第四活塞杆97b的前端固定在抵持支架3上;反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手柄上的U形管98,以及位于U形管内的压力传递介质96。即在U形管内第三活塞杆97a、第四活塞杆97b之间密封压力传递介质96。
[0274]U形管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管臂981和第二管臂982 ;第三活塞杆97a的后端位于第一管臂981内且与其密封连接,第四活塞杆97b的后端位于第二管臂982内且与其密封连接;压力传递介质96密封于第一活塞杆97a和第二活塞杆97b之间。
[0275]其中,U形管为刚性管,压力传递介质不可被压缩。压力传递介质起到是改变作用力方向的作用。
[0276]压力传递介质可以将一个活塞杆对压力传递介质产生的作用力,通过压力传递介质内部的传递,传递给位于压力传递介质另一端的另一个活塞杆。由于U形管的形状,压力传递介质转化为反方向的作用力施加到另一活塞杆上。即可实现主体和抵持支架作反向联动。
[0277]以下将结合图19对本发明实施例六中联动机构的工作过程作详细说明。
[0278]当向后拉动主体1,主体I带动第三活塞杆97a后移,第三活塞杆97a挤压压力传递介质96,压力传递介质96在第一管臂981内向后流动,由于压力传递介质96不可压缩,通过U形管98的转弯区,在第二管臂982内向前流动,并将压力传递至第四活塞杆97b,第四活塞杆97b带动抵持支架3向前移动。
[0279]向前拉动主体、向后推动抵持支架、向前拉动抵持支架的工作过程均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80]实施例六的电钻的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方法,只需做适当调整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281]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或形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熟知地替换。如马达可以用汽油机或柴油机等来替代电动马达。另外,联动机构主要使抵持支架和主体作反向运动,对其结构并无特别要求,可视不同机壳的内部格局来相应改变构形,可以增加新的元件。
【主权项】
1.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 主体,包括用于连接工作头的输出轴; 马达,驱动所述输出轴旋转; 手柄,连接于所述主体; 抵持支架,相对所述主体沿输出轴轴向移动设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移动地设置;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使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输出轴轴向同时相向或反向运动; 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以及所述手柄中的任意两者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第一定深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第二定深单元;当所述第一定深单元与所述第二定深单元相互配接时,所述主体沿靠近抵持支架方向的轴向运动被限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深单元包括相对所述手柄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以及用于将所述顶杆在轴向上锁定在所述手柄上的锁杆组件;所述第二定深单元包括与所述顶杆配合的止挡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顶杆施加朝向所述止挡部弹力的弹性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杆组件包括枢接在所述手柄上的凸轮件,所述顶杆位于所述凸轮件和所述手柄之间;所述凸轮件可操作地在锁定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转换,在锁定位置,所述凸轮件与顶杆抵接;在解锁位置,所述凸轮件与顶杆分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可选择地配接或者分离,从而所述主体相对手柄的运动被限制或允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件与所述凸轮件一体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通过阻止所述联动机构运动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作用部、设置在所述抵持支架上的第二作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反向单元;所述反向单元能够使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阻止所述反向单元运动。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二作用部沿输出轴轴向延伸;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相对输出轴轴向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反向单元的两侧。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可绕固定轴线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同时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固定轴线的两侧。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定位机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齿轮单方向旋转的限转组件。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转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齿轮的端面上的挡块,以及活动连接在所述手柄上的限转块;所述限转块可选择地与所述挡块配合止挡。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第一齿条,所述第二作用部为第二齿条,所述反向单元包括绕固定轴线旋转且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位于固定轴线的两侧。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锁定系统;当抵持支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锁定系统用于将主体或者抵持支架相对手柄的位置进行锁定。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系统包括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第一锁件、设置在手柄上的第二锁件,第一锁件和第二锁件可选择配接或者分离,从而所述主体相对手柄的运动被限制或允许。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件为卡槽,所述第二锁件为卡齿,所述卡槽与所述卡齿可选择地啮合和分离。20.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 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所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被限制;当所述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抵持支架和所述主体之间,将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工件的表面。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方法还包括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使所述工作头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抵持支架和所述主体之间。22.—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安装工作头至输出轴上;沿远离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所述抵持支架、或沿远离所述抵持支架方向轴向移动所述主体,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所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被限制;将所述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进所述手柄,直至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所述工件的表面。23.一种动力工具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具有输出轴的主体、手柄、以及抵持支架;所述主体与所述抵持支架同时相对所述手柄沿轴向相向或反向运动;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深度定位机构;当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深度定位机构限制所述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的相向运动;所述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安装工作头至所述输出轴;将所述工作头抵持在工件上,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进所述手柄,使抵持支架与所述主体相对所述手柄轴向反向移动;直至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所述手柄移动到预设位置;操作所述深度定位机构使所述抵持支架相对手柄沿靠近所述主体方向轴向移动被限制;继续沿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推动所述手柄,使所述抵持支架抵持在所述工件的表面。
【文档编号】B23B45/02GK105983949SQ201510093581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日
【发明人】张士松, 孙益民, 钟红风, 马纯, 马一纯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