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4780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定位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装夹治具,尤其设及一种用于定位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通常需要采用一些对应的治具对工件进行 定位或装夹W解决定位基准正确W及固定工件的问题,为后续的加工作业提供便利。现有 的定位装置一般结构复杂,且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达成准确定位。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定位装置。
[0004] 一种用于对底部为平面的工件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对 称性地设置二定位孔,其中,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板和水平定位单元,所述工件与所述水 平定位单元分别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水平定位单元由连杆和弹黃组装形成, 所述连杆上对称设有二定位柱,二所述定位柱之间的原始间距小于所述工件的二定位孔之 间的间距,所述水平定位单元的二定位柱分别穿设于所述工件的二定位孔内,所述二定位 柱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连杆和弹黃的联动而增大W对所述工件进行水平方向的定位。
[0005]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定位装置通过水平定位单元对所述工件进行水平方向 的定位。所述水平定位单元由连杆和弹黃系列组装形成,结构简单且易操作。
【附图说明】
[0006]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定位装置的立体图。
[0007] 图2为图1中所示定位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阳00引图3为图2中所示定位装置倒置图。
[0009] 图4为图2中所示水平定位单元的分解图。
[0010] 图5为图1中所示定位装置沿V-V的剖面图。
[0011] 图6为图1中所示定位装置沿VI-VI的剖面图。
[0012] 图7为图2中所示主体板的俯视图。
[0013]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4]
[001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介绍用于对底部为平面的工件200进行双边分中定位的 定位装置100。
[0017] 请参见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件200大致为矩形平板。所述工件200的相 对两端分别设置定位孔210。具体的,所述平板工件200上靠近相对二短边的部位分别对称 性地设有一个定位孔210。为方便说明,定义二定位孔210之间的距离为〇2。每一定位孔 210贯穿所述工件200的上下表面。
[0018] 请参见图2,所述定位装置100包括主体板10、设于所述主体板10 -侧的水平定 位单元20。所述工件200设于所述主体板10上。具体的,所述工件200和所述水平定位 单元20分别设于所述主体板10的相对两侧。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由连杆和弹黃系列组 装形成,W对所述工件200进行水平方向的定位。具体的,所述主体板10大致呈矩形板体。 所述主体板10包括顶面11和与所述顶面11背对设置的底面12。所述工件200定位于所 述顶面11上。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设于所述底面12上。可W理解的,所述主体板10的 形状不限于此。
[0019] 请参见图2和图6,所述主体板10的顶面11中央设有一吸附区111。所述吸附区 111的形状对应于所述工件200的形状。所述吸附区111的尺寸小于所述工件200的尺寸。 所述工件200放置于所述顶面11的吸附区111上,并覆盖所述吸附区111。在本实施方式 中,所述吸附区111呈矩形。所述吸附区111的中屯、设有一通孔112。所述吸附区111的二 短边外侧分别对称性设有一穿孔113。所述通孔112与二穿孔113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该直 线平行于所述吸附区111的长边。所述通孔112和所述穿孔113均贯穿所述主体板10的 顶面11和底面12。为方便说明,定义二穿孔113之间的间距为化。
[00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二穿孔113之间的间距为化小于所述工件200的二定位孔 210之间的间距〇2。该间距化与该间距D么间的差值位于该间距D2的实际公差范围内。 良P,假如该间距〇2=0。±E,则〇2-〇1< 2E。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距化和间距〇2之间的差值 为0. 50臟。
[0021] 请参见图3,所述主体板10的底面12上设有一凹槽13。所述凹槽13内设有四个 相同的凸块14。具体的,所述凹槽13自所述主体板10的底面12向所述顶面11凹陷形成。 所述凹槽13为条形槽。所述凹槽13贯穿所述主体板10的相对二短边。所述凹槽13的中 屯、点与所述通孔112的中屯、重合。四个凸块14分别抵靠所述凹槽13的内壁设置,且两两 一组。二组凸块14W经过所述凹槽13的中屯、点且与所述凹槽13延伸方向垂直的中轴面 呈对称设置。每组中的二凸块14之间相对且间隔设置。该二凸块14分别自相对的两个侧 面相对凸伸形成。该二组凸块14将所述凹槽13分割为一第一容置部131、二第二容置部 132和二第=容置部133。所述第一容置部131位于两组凸块14之间。二第=容置部133 分别位于两组凸块14的外侧。二第二容置部13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131相对两侧, 且分别位于第一容置部131和两第=容置部133之间。每一第二容置部132位于一组凸块 14之间。所述第一容置部131、第二容置部132和第=容置部133之间相通。每一第=容 置部133贯穿所述主体板10与该第=容置部133对应的一短边。
[0022] 请参见图3和图4,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为中屯、对称结构。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 包括若干连杆和若干弹黃,所述若干连杆相互转动连接形成至少一四边形和连接于该四边 形相对两端的拉杆,每一弹黃弹性连接于所述拉杆远离所述四边形的一端。具体的,所述水 平定位单元20包括二第一连杆21、四第二连杆22、二第=连杆23、二压缩弹黃24和二挡块 25。二第一连杆21之间相互交叉转动连接。二第一连杆21于中点通过一固定轴26相互 交叉转动连接,形成X字型。为方便说明,定义二第一连杆21之间的连接点为A。所述水平 定位单元20W该连接点A呈中屯、对称结构。四个第二连杆22分为两组,每组的二个第二 连杆22的其中一端相互转动连接,形成V字型。为方便说明,定义二第二连杆22之间的连 接点为B。四第二连杆22的另外一端分别与二个第一连杆21的四个自由端转动连接,定义 该连接点为C。连接后,每组第二连杆22和二第一连杆21共同构成一四边形ACBC。二第 =连杆23的一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二连接点B形成所述拉杆。每一第=连杆23的另一端固 定一所述弹黃24,所述弹黃24的另一端固定于一所述挡块25。每一第=连杆23上还设置 一定位柱27。当向远离所述四边形ACBC的方向拉动所述两弹黃24时,所述弹黃24压缩, 所述两定位柱27之间的距离增大。
[0023] 请参见图3和图5,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固定并容置于所述主体板10的底面12 的凹槽13内。固定时,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固定轴26固定于所述通孔112内,且所述 固定轴26的顶端与所述主体板10的顶面11齐平。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二定位柱27 分别容置于所述主体板10的二穿孔113内,且每一定位柱27的顶端突出于所述主体板10 的顶面11。具体的,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均容置于所述第一 容置部131内。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二第=连杆23和弹黃分别对称容置于二第二容置 部132内。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二挡块25分别固定于二第=容置部133。
[0024] 请参见图5,当水平定位所述工件200时,将工件200放置于所述主体板10的顶面 11上,并使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二定位柱27分别容置于所述工件200的二定位孔210。 [00巧]因所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二定位柱27分别容置于所述主体板10的二穿孔113 内,故二定位柱27之间的原始间距为化,又因为所述工件200的二定位孔210之间的间距 〇2大于所述间距D1,且间距化和间距D2之间的差值位于间距D2的实际公差范围内,故,所 述定位柱27的顶部可W导入所述定位孔210内而不断裂。
[0026] 在将所述定位柱27的顶部导入所述定位孔210时,二定位柱27同步初始驱使所 述水平定位单元20的连杆和弹黃组件向外侧运动,直至二定位柱27的距离调整至等于所 述工件200的二定位孔210之间的实际距离〇2,从而在水平方向双边分中地定位所述工件 200。
[0027] 请参见图2和图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