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7821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灭火技术是在军用烟火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灭火技术。第一代气溶胶灭火技术诞生于我国,也称烟雾灭火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公安天津消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完成的,他们自主研制出烟雾自动灭火系统,主要用于扑灭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这是一项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灭火技术既有烟又有雾,既有细小的固体颗粒,又有水蒸气和N2、CO2灭火气体形成的气溶胶物质用于灭火。

中国专利201220496272.1公开了一种车载型热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壳体,壳体内设有热气溶胶灭火剂,壳体的外侧设有一固定箍,固定箍经螺栓固定一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固定在汽车的发动机仓内。本实用新型具有多角度调节功能,适合安装于汽车发动机仓。但是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气溶胶灭火剂的保护,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仓这类的高温、多震动的环境内,容易造成气溶胶灭火剂因高温或者震动导致泄露而引起的气溶胶被错误引发或者损坏等。而现有的具有多层壳体结构的气溶胶灭火装置大多装配困难、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以解决现有大多数气溶胶灭火装置不适用汽车发动机舱内高温、多震动环境以及装配繁琐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中壳体、气溶胶发生剂以及冷却剂,气溶胶发生剂与冷却剂装配于外壳体内,外壳体开设有喷口,喷口用于喷出气溶胶灭火剂。内壳体内设有一气溶胶容置腔,中壳体覆设于内壳体外,中壳体端部与上述外壳体内沿相连地装配于该外壳体内,中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一冷却剂容置腔。上述气溶胶发生剂与上述冷却剂分别装配于上述气溶胶容置腔以及上述冷却剂容置腔内。上述内壳体开设有复数个气溶胶通孔,气溶胶通孔贯穿内壳体与中壳体地连通气溶胶容置腔与冷却剂容置腔设置。

进一步地:

上述外壳体、上述中壳体以及上述内壳体均为柱状结构,中壳体顶端端部与外壳体顶面内沿连接。上述喷口开设于该外壳体底面。

上述中壳体为金属薄板结构,中壳体顶端端部弯折形成一抵接部,抵接部与上述外壳体顶面内沿抵接。该外壳体顶面内沿开设有抵接凹槽,抵接凹槽与上述抵接部配合设置。

上述气溶胶通孔开设于上述中壳体与上述内壳体侧沿且邻近中壳体与内壳体顶面设置。

上述外壳体底面可拆卸设置。该外壳体底面中部设有一球面凸起,球面凸起朝向上述中壳体底面中部延伸设置。上述喷口设有复数个,复数个该喷口沿上述球面凸起底沿均匀排布。

上述中壳体底面中部设有一定位孔,定位孔与上述球面凸起相对设置。

上述内壳体为硅橡胶内壳体。

更进一步地:

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还包括一引发机构以及一粘接机构,引发机构用于引发上述气溶胶发生剂,粘接机构用于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安装。

上述引发机构为工业导火索。

上述粘接机构由永磁体以及双面胶构成,永磁体设于上述外壳体顶面内部,双面胶设于外壳体顶面外沿。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装置通过三层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壳体的设置,外壳体用于产品的外观、铭牌、与气溶胶灭火装置安装部位的连接以及对产品内在的保护,中壳体为内壳体提供一定刚性保护并与外壳体配合形成冷却剂容置腔,柔软以及隔热性能良好的内壳体为气溶胶发生剂提供最重要的隔热缓震保护。该结构在汽车发动机舱的高温、剧烈震动等环境下,其一,气溶胶发生剂被三层壳体与一层冷却剂所包围即可最大限度保护气溶胶发生剂免受高温的影响;其二,震动从外壳体传递到颗粒状的冷却剂或者中壳体的金属抵接部,然后再到金属薄板的中壳体,最后才是硅橡胶的内壳体,层层削减下,也可最大限度的保护气溶胶发生剂免受震动的影响。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装置结构科学巧妙,仅需将装有气溶胶发生剂的硅橡胶内壳体放入金属中壳体内,后将其从外壳体底面放入并连接好引发机构和填充满冷却剂后将外壳体底面装上,外壳体底面安装过程中会球面凸起挤压冷却剂,配合定位孔与抵接凹槽,自动将中壳体连带内壳体固定于外壳体内部,装配过程简便快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球面凸起、抵接凹槽、定位孔等结构的增加均为模具层面的改变即可实现,并不会带来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实现整体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通孔与喷口在气溶胶灭火装置的两头的设置,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冷却剂形成的冷却通道,气溶胶灭火剂经过冷却通道再喷出比直接经过一层铺设的冷却剂的结构将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从而提升产品的灭火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局部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3,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包括外壳体1、中壳体2、内壳体3、气溶胶发生剂4以及冷却剂5,外壳体底面11开设有喷口111,喷口111用于喷出气溶胶灭火剂。内壳体3内设有一气溶胶容置腔,中壳体2覆设于内壳体3外,中壳体2顶端端部与上述外壳体1顶面内沿抵接地装配于该外壳体1内,中壳体2与外壳体1之间形成一冷却剂5容置腔。上述气溶胶发生剂4与上述冷却剂5分别装配于上述气溶胶容置腔以及上述冷却剂5容置腔内。上述内壳体3开设有复数个气溶胶通孔31,气溶胶通孔31贯穿内壳体3与中壳体2地连通气溶胶容置腔与冷却剂5容置腔设置。

参考图1、图2,上述外壳体1与上述内壳体3均为圆柱状结构,上述中壳体2为顶面开口的桶状结构。内壳体3顶面与外壳体1顶面之间填充有颗粒状的冷却剂5,由于内壳体3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装配过程中,该种结构方式可以令气溶胶灭火装置内存在一定的应力,从而令其内部结构更加牢固。外壳体1为注塑材质,中壳体2镀锌板材质,内壳体3为硅橡胶材质。中壳体2顶端端部弯折形成一抵接部21,抵接部21与上述外壳体1顶面内沿抵接。该外壳体1顶面内沿开设有抵接凹槽12,抵接凹槽12与上述抵接部21配合设置。上述气溶胶通孔31开设于上述中壳体2与上述内壳体3侧沿且邻近中壳体2与内壳体3顶面设置。气溶胶通孔31沿内壳体3侧壁周向均匀布设。该气溶胶通孔31开设的位置配合喷口111的位置可以形成一环状冷却通道,从而令气溶胶灭火剂沿冷却通道降温后喷出。

参考图1,上述外壳体底面11可拆卸设置。该可拆卸结构为该外壳体底面11通过若干个沿外壳体1侧壁均匀布置的螺丝112锁固于外壳体1侧壁底端。该外壳体底面11中部设有一球面凸起113,球面凸起113朝向上述中壳体2底面中部延伸设置。上述喷口111设有复数个,复数个该喷口111沿上述球面凸起113底沿均匀排布。上述中壳体2底面中部设有一定位孔22,定位孔22与上述球面凸起113相对设置。定位孔22与球面凸起113相对设置,当外壳体底面11挤压冷却剂5的过程中,定位孔22与抵接部21、抵接凹槽12相配合,有助于引导中壳体2进入预定位置且在产品装配后,四者相配合起到固定中壳体2及其内部结构的作用。该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还包括一引发机构13以及一粘接机构,引发机构13用于引发上述气溶胶发生剂4,粘接机构用于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安装。引发机构13可以为与行车电脑相连的电控引发机构13也可以为工业导火索,图1中采用工业导火索作为示意。粘接机构由永磁体14以及双面胶15构成,永磁体14设于上述外壳体1顶面内部,双面胶15设于外壳体1顶面外沿。永磁体14用于将气溶胶灭火装置吸附在汽车内,如引擎盖、车顶等部位,双面胶15用于将气溶胶灭火装置直接粘在汽车内,二者可以选一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参考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装置装配过程中仅需将装有气溶胶发生剂4的硅橡胶内壳体3放入金属中壳体2内,在中壳体2开口处放入冷却剂5后将其从外壳体底面11放入并连接好引发机构13和填充满冷却剂5后将外壳体底面11装上。冷却剂5选用直径大于喷口111开口的球状冷却剂5。在此过程中,外壳体底面11安装过程中会球面凸起113挤压冷却剂5,配合定位孔22与抵接凹槽12,自动将中壳体2连带内壳体3固定于外壳体1内部,装配过程简便快捷。而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装置使用过程中,气溶胶发生剂4受引发机构13引发,顶破封闭气溶胶通孔31的保护层后沿气溶胶通孔31喷发,沿冷却通道扩散后从喷口111喷出。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