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4122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灾害时的一种救生装置,尤其是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地震频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地震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地震所引起的主要人员伤亡在于:地震波会引起建筑物的倒塌,如果人员不能及时逃离,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现今,也发展了一些地震保护装置,但是,这些地震保护装置往往没有足够的强度,很可能不足以保护人员免于伤亡。

经文献检索,授权公开号:CN201643472U,名称为抗震、防火救生舱。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含坚硬外壳、舱门、座位、应急灯、无线求救信号发射器、食品盒、药品盒、氧气瓶、淡水瓶、收音机、工具箱等。该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适合个人、家庭使用,在发生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时可以进去躲避,求生救援。但该实用新型中,球体外壳的内部是方形结构,在受到外界冲击时,方形结构与外壳的接触部分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容易造成挤压破坏,使得救生舱失去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有效的解决现有救生舱强度不足,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包括舱门、支撑弹簧、橡胶填充物、外层筒体、内层筒体、安全座椅、隔板、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氧气转化器、底座、医药箱、食品箱和饮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舱门安装于外层筒体的下方;所述的支撑弹簧和橡胶填充物位于外层筒体和内层筒体之间;所述的隔板固定于内层筒体的下部;所述的安全座椅安装于隔板之上;所述的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氧气转化器、底座、医药箱、食品箱和饮水箱安装于隔板之下;所述的外层筒体固定于底座之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外层筒体和内层筒体之间由支撑弹簧和橡胶填充物隔开。

优选的是,所述的隔板固定于内层筒体的下部,将内层筒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的安全座椅一共有四个,全部安装在隔板的上部。

优选的是,所述的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氧气转化器、底座、医药箱、食品箱和饮水箱安装于隔板的下部。

优选的是,所述的外层筒体固定于底座之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内层筒体和外层筒体均为球形结构,二者之间设有支撑弹簧和橡胶填充物能够极大地缓冲外部冲击,从而有效地保护内层筒体。

(2)座椅数量可以满足一般家庭使用。

(3)隔板将内层筒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放置座椅,下部分放置生活必需品,整个舱内结构设置合理,充分利用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舱门、2-支撑弹簧、3-橡胶填充物、4-外层筒体、5-内层筒体、6-安全座椅、7-隔板、8-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9-氧气转化器、10-底座、11-医药箱、12-食品箱、13-饮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双层保护的救生舱结构,包括舱门1、支撑弹簧2、橡胶填充物3、外层筒体4、内层筒体5、安全座椅6、隔板7、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8、氧气转化器9、底座10、医药箱11、食品箱12和饮水箱13。

舱门1安装于外层筒体4的中下方,便于人员快速进入;支撑弹簧2和橡胶填充物3位于外层筒体4和内层筒体5之间,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内层筒体5的安全;隔板7固定于内层筒体5的下部,将内层筒体5分为上下两部分;四个安全座椅6安装于隔板7之上,当人员进入舱内后,可利用安全带固定于安全座椅6上,以防止舱体震动带来的人员之间的碰撞;无线求救信号发生器8、氧气转化器9、底座10、医药箱11、食品箱12和饮水箱13安装于隔板7之下,这些基本转置的设置可以保证人员较长时间的生存,从而等待救援,整个外层筒体4固定于底座10之上。整体结构设置合理,解决了传统救生舱强度不足的问题,保证了舱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优化了结构,节省了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