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1083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逃生的灭火器。



背景技术:

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但是在灭火过程中,有时火势过大难以遏制,使用者不得不逃离火灾现场,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候再去寻找其他求生工具就显得过于浪费时间。

如公告号为CN201420248413.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灭火器,其技术要点是:一种灭火器,包括具有颈部的瓶体,压力表,虹吸管,喷管,阀门总成,提把,压把,保险栓;所述的灭火器还包括气芯;颈部外侧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的底面设有与瓶体贯通的气芯孔;气芯包括设有凸环的芯杆,内径与凸环外径匹配且一端开口的外筒,穿设于芯杆一端外并与外筒的开口端连接的通盖,两端分别压住通盖和凸环的气芯压簧;外筒与气芯孔密封连接;压力表与连接孔螺纹连接;芯杆的另一端穿过外筒的封闭端与压力表的压头接触。

现有灭火器在灭火失败后很难对使用者的逃生产生有益效果,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火器,通过储水盒与毛巾的设计,使用者在火势太大不得不逃离火源时可以方便的使用湿毛巾掩盖口鼻,提高了逃生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灭火器,包括瓶身、连接在瓶身上端的压把,所述瓶身下端设一储水盒,所述储水盒包括连接在瓶身的盒体、开口以及与开口转动连接的阀片,所述瓶身下端还设一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位于储水盒外侧且与瓶身可拆连接,所述保护壳设一连接杆,连接杆与阀片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底部设一毛巾。

保护壳位于瓶身的下端,转动保护壳可将保护壳取下,保护壳转动的同时,阀片被连接杆带动随保护壳一起转动,水流从储水盒中流出,浸湿保护壳底部的毛巾,在保护壳转到尽头时,将保护壳向下取出,此时毛巾已经浸湿可以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壳顶部固定一T形卡块,所述瓶身底部设一T形卡槽,所述T形卡槽绕瓶身底面形成160度到180度的空腔。

T形卡块在进入T形卡槽后将保护壳与瓶身连接在一起,保护壳可以沿T形卡槽旋转,旋转轴心为瓶身底面的轴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形卡块与所述T形卡槽均设有两个。

两个T形卡块的设计使保护壳与瓶身的连接更稳定,为了使T形卡块在滑道T形卡槽起点时能够方便的向下拿出,两T形卡槽之间不互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一端固定在保护壳的侧壁上,另一端与阀片固定。

通过连接杆将阀片与保护壳固定在一起,实现阀片与保护壳的联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体顶部开一螺纹孔,所述瓶身下端固定一与之配合的螺柱。

通过螺纹孔与螺柱的配合,将储水盒与瓶身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为半圆状且圆心处固定第一连接片,所述阀片呈半圆状且圆心处固定第二连接片,阀片与所述开口同轴心且直径相等,所述阀片位于开口的下方。

阀片通过连接柱与保护壳固定在一起,为了使水能够更快的流出,保护壳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阀片转动,阀片转动而开口不动,使储水盒打开,水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口的直径边固定有弹性密封圈。

为了使阀片在不动时水不会流出,在开口与阀片之间设有弹性密封圈,通过弹性密封圈的高摩擦阻力,也使得阀片在不用力转动时不会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瓶身上固定一荧光条。

在火灾发生时,灯光往往出现问题,为了在黑暗中能够快速的找到灭火器,在灭火器的瓶身上固定荧光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储水盒与毛巾的设计,使用者在火势太大不得不逃离火源时可以方便的使用湿毛巾掩盖口鼻,提高了逃生几率;

其二:通过荧光条的设计,使用者可以在黑暗中快速的找到灭火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储水盒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保护壳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瓶身;11、压把;12、螺柱;13、T形卡槽;131、入口;2、储水盒;21、盒体;211、螺纹孔;22、开口;23、阀片;24、弹性密封圈;25、第一连接片;26、第二连接片;27、转动轴;28、通孔;3、保护壳;31、连接杆;32、T形卡块;4、毛巾;41、皮筋;5、荧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灭火器,如图1所示,包括瓶身1、连接在瓶身1上端的压把11、螺纹连接在瓶身1下端的储水盒2、旋转卡接在瓶身1下端的保护壳3、安置在保护壳3内的毛巾4,其中储水盒2位于保护壳3内,毛巾4位于储水盒2下。

如图2所示,储水盒2包括螺纹连接在瓶身1下端的盒体21,盒体21顶部开一螺纹孔211(图3),瓶身1下端固定一与之配合的螺柱12(图1)。盒体21底部设一开口22,开口22呈半圆状,开口22上转动连接有对应阀片23。具体的,在阀片23与盒体21的圆心处分别固定有第二连接片26、第一连接片25,在第一连接片25与第二连接片26上开有相同直径的通孔28,转动轴27穿过通孔28实现转动连接;阀片23位于开口22的下方与盒体21地面抵接,阀片23可以将开口22完全封闭。为了使储水盒2内的水不漏出,同时也为了使阀片23与开口22不会轻易发生相对转动,在开口22在与阀片23的抵接处设有弹性密封圈24,弹性密封圈24固定在开口22的直边上。

如图2所示,保护壳3旋转卡接在瓶身1下端且位于储水盒2的外侧,具体的,保护壳3顶部固定一“T”形T形卡块32(图3),瓶身1下端开一T形卡槽13,T形卡槽13绕瓶身1底面轴心环绕形成170度的环形空腔,T形卡槽13的一端设有入口131,T形卡块32通过入口131进入T形卡槽13后,可在T形卡槽13内运动。T形卡槽13与T形卡块32均设有两个,两T形卡槽13在瓶身1底面不连通。

如图3所示,连接杆31一端固定在保护壳3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阀片23上,实现保护壳3与阀片23的联动,在保护壳3旋转打开的过程中使阀片23同样旋转打开。

如图1所示,在保护壳3打开后,储水盒2内的水流出浸湿毛巾4,为了使毛巾4在浸湿后能够更方便的掩盖口鼻,在毛巾4上固定有皮筋41,将皮筋41套在脑后可以将毛巾4套在头部,从而解放双手,使逃离的过程更安全。为了在黑暗中更快速的找到灭火器,瓶身1上固定一荧光条5,荧光条5的长度方向与瓶身1的长度方向平行。

工作过程:在使用者灭火失败不得不逃离火灾现场时,将保护壳3从瓶身1底部旋转拉出,在旋转的过程保护壳3的旋转带动连接杆31旋转,连接杆31旋转带动阀片23旋转,从而使储水盒2内的水流出,浸湿保护壳3底部的毛巾4,通过使用浸湿的毛巾4遮住口鼻达到保护使用者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