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管网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5053发布日期:2019-01-04 23:4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管网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消防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防管网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消防救援中,常常发生消防管道中的水压通常不达标,或者是消防水源水位不够,如较高的楼层的消防管道中,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消防管道中的水压不够,使得救援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救援效果大打折扣,往往会产生严重损害,因此,对于消防管网参数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消防管网监测装置,但是这些装置不便于安装而且设备自身的参数(设备地址、指向的服务器地址等)设置不方便,尤其是装置故障检测时,需要全部切断电源才能拆卸掉整个设备,不便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不便于施工、故障检测时的切断电源才能拆卸掉整个设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防管网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防管网监测装置,包括:

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监测电路、及用于为所述监测组件提供备用电能的电池,其中,插拔式接线端子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电路板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监测电路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收容所述监测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插拔式接线端子的另外一端外露在第一腔体外;

保护壳,所述保护壳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收容所述第二壳体,所述保护壳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可选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屏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固定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且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显示屏组件还包括护屏板,所述护屏板位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护屏板由硬质透明材料制得。

可选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还包括参数设置组件,所述参数设置组件包括第三电路板、按键板和多个按键,所述第三电路板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三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多个按键与所述按键板一体成型,所述按键板位于所述第三电路板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按键相对应的穿过所述通孔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外。

可选的,所述多个按键由硅胶材料制得。

可选的,所述保护壳的侧壁上设置有预置丝连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扣合形成开启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监测系统,包括:N个水压\水位传感器和上述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所述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水压\水位传感器,用于获取消防管网中水的相关参数,所述参数包括消防管道中的水压参数、消防水池中的水位参数;

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相关参数,根据判断是否进行报警,并通过无线网络将相关参数及报警传输至消防云平台,所述无线网络包括wifi、2G、3G、4G或窄带物联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保护壳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分离,便于施工安装,同时方便故障检测,检测时只需要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拆卸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监测电路的功能模块图;

图5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的保护壳未装配时立体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监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卡扣”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卡扣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用于监测消防管网中水的相关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消防管道(图未示)中的水压参数、消防水池中的水位参数。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包括监测组件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保护壳4、显示屏组件5和参数设置组件6。

所述监测组件1包括第一电路板10、监测电路11、电池12、数据端子13和电源端子14。

所述第一电路板10用于承载所述监测电路11,且用于连接和传导所述监测电路11中的信号,所述第一电路板10呈板状。

如图4所示,所述监测电路11包括获取模块111、处理模块112、通信模块113、报警模块114和存储模块115。

所述获取模块111与所述处理模块112相连,用于实时获取所述消防管道中的水压信息,并将所述水压信息发送给所述处理模块112。

所述处理模块112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为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的中央控制器,所述处理模块112与所述获取模块111、所述通信模块113、所述报警模块114和所述存储模块115均建立连接。

所述处理模块112接收所述获取模块111监测消防管网中水的相关参数,并判断是否报警,如果报警,控制报警模块114发出提醒或指示信息。

所述通信模块113与所述处理模块112相连,所述通信模块113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将所述处理模块112接收的水压信息及报警发送给外部的移动终端、智能设备或消防云平台等等,以便监控人员从所述移动终端、智能设备或消防云平台了解所述消防管道内的水压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13为无线网络模块,包括wifi、2G、3G、4G或窄带物联网。

所述报警模块114与处理模块112相连,当所述水压出现非正常的时候发出提醒或指示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114为指示灯,当所述水压为高压的时候,所述处理模块112发出黄色指令,所述指示灯显示为黄色;当所述水压为正常水压时,所述处理模块112发出绿色指令,所述指示灯显示为绿色;当所述水压为低压时,所述处理模块112发出红色指令,所述指示灯显示为红色。当检修人员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巡检时,通过观察所述指示灯的颜色,从而得知所述消防管道中的水压状态,即所述水压处于高压、正常或低压的三种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114也可以为振动器、蜂鸣器、显示器等其它可以提供提示功能的设备。

所述存储模块115与所述处理模块112相连,用于存储所述水压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水压信息。譬如,消防管网破裂等情况,控制人员通过读取所述存储模块115中的水压信息时发现,消防管道中的水压为低压状态,控制人员可以开启增压泵,对所述消防管道中的水进行增压,从而将消防管道中的水压提升至正常状态。

所述电池12用于为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提供备用电能,当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与市政电网断开或市政电网临时停电后,所述电池12给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提供电能,保证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正常工作。电池12收容于所述第一腔体30内,所述电池12与所述监测电路1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的同一侧。

如图6所示,所述数据端子13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背离所述第一壳体2的一侧。第一方面,外部设备可以通过与所述数据端子13连接而读取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所监测到的数据;第二方面,外部设备也可以通过与所述数据端子13连接而对所述监测电路11进行检测,以判断所述监测电路11是否正常。

所述电源端子14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背离所述第一壳体2的一侧。所述电源端子14通过一个连接线连接外部电网,从而实现外部电网给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提供电能。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呈平板状,所述监测组件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上,所述监测电路1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背离所述第一壳体2的一侧,所述监测组件1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上。

所述第一壳体2的上方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壳体2的开口20,所述开口20的下方设置有多个通孔21,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凹设有第一凹槽2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大体为一侧开口的矩形盒,所述第二壳体3内设置有第一腔体30,所述第一腔体30收容所述监测组件1,所述第二壳体3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3。所述第二壳体上凹设有第二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1与所述第一凹槽22相对设置,共同构成开启槽32,当分离所述第一壳体2和所述第二壳体3时,拆除掉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和所述第二壳体3之间的螺栓后,可以使用工具伸入所述开启槽32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2和所述第二壳体3易于分离。所述第二壳体3上与所述数据端子13和所述电源端子14相对处设置有通孔,使得所述数据端子13和所述电源端子14穿过所述通孔而显露于所述第二壳体外。

所述显示屏组件5包括第二电路板51、显示屏52和护屏板53。所述第二电路板5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上,所述第二电路板5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和所述第一壳体2之间,所述显示屏52固定于所述第二电路板51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51与所述第一壳体2之间,所述显示屏52与所述处理模块112相连,用于实时显示所述水压信息及所述处理模块112的判定结果。用户透过所述第一壳体2上的开口20可以从所述显示屏52上获取所述水压信息及处理模块112的判定结果。所述护屏板53贴合固定于所述显示屏52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屏52和所述第一壳体2之间。所述护屏板53用于保护所述显示屏52,由硬质透明材料制得,可以为聚丙烯塑胶(PP)材料或聚碳酸酯(PC)材料制得。

所述参数设置组件6包括第三电路板61、按键板62和多个按键63。所述第三电路板6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上,所述第三电路板61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10和所述第一壳体2之间,所述第三电路板61与所述处理模块112相连。所述按键板62和所述多个按键63一体成型,所述按键板62位于所述第三电路板61和所述第一壳体2之间,所述多个按键63穿过所述第一壳体2上的通孔21显露于所述第一壳体2外,所述多个按键63由硅胶材料制得。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或按压所述多个按键63,来设定所述第一预设值和所述第二预设值,作为所述处理模块的判定标准。由于自身设置了参数设置组件,用户可以随时设置相关参数,相对于现有装置需要外接计算机来设置参数,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保护壳4设置有第二腔体40,所述保护壳4收容所述第二壳体3,所述保护壳4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上,所述保护壳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预置丝连孔41,用于装置初装时可按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适用的方向位置破开使用,适用的安装环境更广。

装配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时,首先分别完成所述监测组件1、所述显示屏组件5和所述参数设置组件6的装配;接着将所述显示屏组件5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监测组件1上,形成第一组件,将所述参数设置组件6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上,形成第二组件;并将电池1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30内,形成第三组件;然后将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即将所述第一电路板10与所述第一壳体2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形成第四组件;接着将所述第三组件和所述第四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即将所述第一壳体2与所述第二壳体3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形成第五组件;最后将所述保护壳4和所述第五组件可拆卸的连接,即将所述保护壳4与所述第一壳体2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完成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的装配。

如图6所示,当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出现故障或对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进行例行检修时,将所述保护壳4与所述第一壳体2分离后,由于所述数据端子13和所述电源端子14显露在所述第二壳体3的外面,检修者可以先将连接所述电源端子14的电源连接线移除,然后将检修设备与数据端子13进行连接,从而对所述监测电路11进行检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通过将监测电路11和电池1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0的同一侧,当对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进行故障检测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壳体2与所述第二壳体3拆卸,即可对所述监测电路11和电池12进行检测,减少了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进行故障检测时的拆卸工序及拆卸之后的安装工序,提高了检测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例提供的监测系统200的功能模块图,所述监测系统200包括N个水压\水位传感器7和上述的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所述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其中,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水压传感器7设置于楼顶或者某些楼层的所述消防管道内或消防水池中以获取水压报警或水位报警,所述水压传感器7与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电性相连,所述消防管网监测装置100接收所述水压报警或水位报警,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所述水压报警或水位报警传输至消防云平台,所述无线网络包括wifi、2G、3G、4G或窄带物联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